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彥廷:他為孩子們當“愚公”移山包

小麥地小學是一所坐落在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小麥地村一個小山包上的山區學校, 初次見到楊彥廷, 讓人感到詫異的是身為小學校長的他, 竟然是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帥小夥。 來到小麥地小學執教任職3年後, 他向上級主管部門交出了一份成績單——學校排名3年中上升了14名。

內蒙小夥為愛而來

2004年9月, 懷揣著一份好奇和夢幻, 20歲的楊彥廷離開了家鄉內蒙古大草原, 來到美麗的彩雲之南, 在曲靖師範學院美術系開始了他的4年大學生涯。 在這裡他不僅收穫了知識, 也收穫了愛情, 而正是他收穫的這份愛, 促使他完成了自己人生軌跡的轉變。

“我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善岱鎮人, 雖然從小生長在草原上, 但性格比較內向,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和妻子相識相戀, 這也讓我最終選擇留在了滇西這片熱土上。 ”楊彥廷介紹說, 在入學後的第一個寒假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勤工儉學, 在活動中他認識了一位元叫趙炳琳的學姐, 共同的人生理想和愛好讓兩個年輕人萌發了愛情。 趙炳琳是保山昌寧人, 畢業後回到保山考取了特崗教師, 楊彥廷追隨而來, 成了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大浪壩小學的老師。

由於工作出色, 2014年, 楊彥廷去離城更遠、條件更艱苦的小麥地小學擔任校長兼教師。 小麥地小學位於瓦窯鎮祝家村, 不僅地理位置偏遠, 而且地勢較高, 連接學校到瓦窯集鎮的只有一條坡度很陡的山路, 整個學校裡只有一棟供老師們辦公、住宿、教學的樓房和一間用木板圍成的簡易廚房。

學校有3名老師和56位同學, 所有的孩子和老師們都同吃同住。 這裡山高路遠, 同學們的家庭條件都比較差, 回家很不方便。 碗裡菜的種類少不說, 肉也是星星點點。 看到老師和孩子們生活條件如此艱辛, 楊彥廷心裡不時一陣酸楚, 他下決心要改善辦學條件。

為了學生當起“愚公”

打定主意後, 楊彥廷首先從基礎工作做起。 他帶領老師和學生開墾學校周邊那塊貧瘠的鹽鹼地, 收回了出租的20棵核桃樹, 種上蔬菜和玉米, 養豬、養雞解決同學們吃肉的問題。 為了給孩子們吃上豐富的菜, 他自己掏錢買了一輛小卡車, 每週給孩子們到城裡買來新鮮的蔬菜。 為了解決孩子們用熱水洗臉、洗澡的問題,

他想方設法通過愛心企業和個人的捐贈, 為學校安裝了3台太陽能熱水器。 孩子們吃飯沒有餐廳, 住宿沒有宿舍。 他積極彙報實際困難, 最終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 2015年為孩子們建起了一幢嶄新的宿舍樓。

學校的綠化面積少, 孩子們的活動場地有限。 為增加辦學場地,楊彥廷接著開始了一項更為艱巨的工作——將教學樓背後的山包移除後平整。“這個山包不但遮擋教室的光線,還有滑坡的危險,移除它是幾任校長的夙願,終因資金不到位、時機不成熟而未能實現。”楊彥廷說,他下決心要啃掉這塊硬骨頭。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楊彥廷的理想得以實現——學校的面積新增了4400平方米。

現在走進小麥地小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優美的校園環境。這裡不僅有新建的宿舍樓,還有新增面積達620平方米的籃球場和羽毛球場、4個乒乓球台、高低杠、雙杠等體育設施,以及300多平方米的綠化帶。

瓦窯鎮全鎮有24個小學,2014年他剛來時,小麥地小學全年考評名列第17位。“2015年,我校的考評成績上升到第七名,2016年第四名,今年有望突進前三。”楊彥廷說,現在,他每天看到老師和孩子們在優美的校園環境裡愉快地工作和學習時,就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崔敏)

為增加辦學場地,楊彥廷接著開始了一項更為艱巨的工作——將教學樓背後的山包移除後平整。“這個山包不但遮擋教室的光線,還有滑坡的危險,移除它是幾任校長的夙願,終因資金不到位、時機不成熟而未能實現。”楊彥廷說,他下決心要啃掉這塊硬骨頭。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楊彥廷的理想得以實現——學校的面積新增了4400平方米。

現在走進小麥地小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優美的校園環境。這裡不僅有新建的宿舍樓,還有新增面積達620平方米的籃球場和羽毛球場、4個乒乓球台、高低杠、雙杠等體育設施,以及300多平方米的綠化帶。

瓦窯鎮全鎮有24個小學,2014年他剛來時,小麥地小學全年考評名列第17位。“2015年,我校的考評成績上升到第七名,2016年第四名,今年有望突進前三。”楊彥廷說,現在,他每天看到老師和孩子們在優美的校園環境裡愉快地工作和學習時,就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崔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