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民間故事:筆祖蒙恬

“筆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 她的故鄉, 在浙江湖州城西南七十裡的善璉鎮。 早年間, 這裡有祭祀筆祖蒙恬的蒙公祠, 祠內有兩尊塑像:左側是和藹可親、手執羽扇的蒙恬, 右側是筆祖娘娘。 關於他倆與湖筆的 因緣, 有一段古老的傳說。

秦始皇為了營造阿房宮和騙山墓以及萬里長城, 動用大量民工, 搜刮天下財富。 他派大將軍蒙恬前來江南“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押解餉銀。 一天薄暮時分, 蒙恬的解餉隊正要進善璉住宿, 忽聽得有人喊:“快救 人哪!快救人哪!”蒙恬出去一看, 見河裡正泛著水圈, 水面冒上來一綹烏黑的長髮,

他立即跳入河中, 救起落水的人。

跳水的是一位元娟眉秀目的姑娘, 名叫蔔香蓮。 父親應徵戍邊, 母親新亡, 她葬了母親, 早已“日無逗雞之米, 夜無鼠耗之糧”, 可是地方官卻還要逼繳錢糧。 她走投無路, 只好跳河自盡。 蒙恬一面自掏腰包解救 蔔香蓮之難, 一面安排解餉隊住宿。

鄉親們見蒙恬身為大將, 心地善良, 憐惜黎民, 便紛紛前來訴說苦難。 蒙恬聽罷, 長歎一聲, 便下令用餉銀來周濟受苦的眾鄉親, 並給那些押解軍士發了一批餉銀, 讓他們各奔前程, 自尋出路。 從此, 蒙恬脫掉將軍戎裝, 換上百姓布衣, 歸隱田園, 農耕度曰。

一天, 蒙恬在路上拾到一撮羊毛, 隨手插在一枝竹管上, 高高興興地來到蔔香蓮家裡。

蔔香蓮取來白布一方,

鍋灰一撮, 對蒙恬說:“聽說將軍寫得一手好字, 何不讓我見識見識。 ”說著便要蒙恬寫宇。

蒙恬花了老大的勁才寫下了 “弗聿筆”三個篆宇。 蔔香蓮一看, 說:“果然是名不虛傳! 一一好字, 好字!”

接著又問:“什麼叫‘弗聿筆’?”

蒙恬解說道:“這寫字的工具, 北方燕地叫弗, 南方楚地叫聿, 東方吳地稱不律。 現在羊毛插在竹管上, 所以我叫它‘弗聿筆’!”

蔔香蓮聽了, 連聲稱讚, 說:“羊毛毫中傑, 好個‘弗聿筆’! ”

蒙恬又說:“過去我在北方, 寫宇慣用鹿毛, 可如今頭一次用羊毛寫宇, 還感到很不順手呢。 ”

說著, 把這支“弗聿筆”放在窗臺上, 並向卜香蓮談起做筆謀生、到時迎娶香蓮的打算。 說得蔔香蓮滿面浮紅泛緋, 低下頭默默地笑了。

第二天, 蔔香蓮往窗臺上找那支“弗聿筆”,

筆不見了, 卻在窗臺下的石灰氹裡拾到了它。 卜香蓮回想起蒙恬的話, 心裡甜滋滋的, 便把這支筆當作寶物了。 她用角梳精心地梳齊筆毛, 又用簪子把沒有鋒的毛擇 去, 這樣, 就成為一支像模像樣的好筆了! 一一直到如今, 做筆的工具中, 還保存著角梳和擇刀呢!

“將軍, 昔日懷寶劍, 今有筆通天!你又可以擺筆陣圖了!”蔔香蓮笑吟吟地說著。 蒙恬接過筆, 蘸著鍋灰再次寫宇時, 可就得心應手、運轉自如了。 原來這筆在石灰氹中一浸泡, 去掉了羊毛上的油脂, 所以與 昨天大不相同了!

蒙恬做筆、蔔香蓮輔助的消息一傳開, 周圍的鄉親們紛紛前來請教。 蒙恬白天種田栽菜, 晚上傳授做筆技藝, 由於勞累過度, 第二年九月十六日因病過世了。

鄉親們非常悲痛, 為了寄託哀思, 感謝他的恩德, 在 善璉的東南角建了一座蒙公祠, 聘請名匠為蒙恬將軍塑像。 可是不知什麼緣故, 塑像的頭和身子, 怎麼也連接不到一塊。 正在這辰光, 傳來了卜香蓮姑娘也突然去世的噩耗。 說也奇怪, 這時, 蒙公的頭像竟穩穩當當 地和身子連結在一起了!於是村裡人又為蔔香蓮塑了一個像, 供在蒙公旁邊。 一一讓這對生前的伴侶, 死後結為夫婦。 另外還塑了兩個孩子, 分列兩旁侍奉。 一個名叫“停停”, 另一個名叫“搭搭”。 這在善璉方言中, 是表示“歇一歇”、“等會兒”的意思。 據說, 這也是根據蒙恬生前的教導衍化出來的:做筆是樁精工細活, 要聚精會神, 耐心細緻, 不到頭昏眼花,
便要歇歇停停, 養好精神再專心製作。 人們為了紀念他倆, 還把蒙 公祠前的一條河改名為蒙溪;把兩種好筆命名為“香水”、“香塊”, 以此來紀念蔔香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