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食丨說說平樂農家水席

在洛陽東部一帶農村, 村民一直把參加農家宴席稱為“吃官桌”或“吃官場(音chē)兒”, 簡稱“吃桌兒”。 農村辦“官桌”, 一般都是先上四葷四素八個冷盤, 然後才是八葷八素十六道熱菜。 熱菜上一道、吃一道、撤一道, 吃完一道、再上下一道, 流水般的上菜, 而菜中有湯、有水, 謂之“水席”。 由此可見, 農家水席是從“官場”的“官桌”走入尋常百姓家, 逐漸演變而來的。

眾所周知, 洛陽水席源遠流長, 竊以為平樂似應為其源頭, 有詩為證:“歸來宴平樂, 美酒鬥十千。 膾鯉臇胎鰕, 寒鱉炙熊蹯。 鳴儔嘯匹侶, 列坐竟長筵。 ”這是三國魏武帝曹操之子詩人陳思王曹植對自己遊獵歸來, 呼朋喚友, 大宴平樂之盛況的描述。 席上的菜肴有細切的鯉肉、少汁的鰕子羹、寒鱉烤熊掌等山珍海味。 唐代詩仙、酒仙李白對此盛宴豔羨不已, 盛讚有加, 在《將進酒》中寫道:“陳王昔時宴平樂, 鬥酒十千恣歡謔。 ”自己也“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

詩中的平樂古稱平樂觀, 即今日之平樂村所在地。

東漢永平五年(西元62年), 為放置鎮國之寶“飛廉銅馬”而在都城洛陽西雍門外建築平樂觀。 平樂觀雄偉壯麗, 是帝王校閱三軍, 設宴席、觀百戲、賞歌舞的場所, 其作用類似今日首都北京的人民大會堂。

歷盡繁華, 昔日巍峨壯觀的平樂觀, 早已了無蹤影, 變成了鄉間農舍, 皇家的豪華盛宴也走出觀外, 在漫長的歲月裡經過民間不斷地摸索、探究、創新、實驗, 演變成了尋常百姓家的水席宴, 形成了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的農家水席——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平樂農家水席。

傳統的平樂水席共有24道味道不同的菜肴。 客人入席前, 先上4葷4素8個冷盤, 稱之謂前八禮。

客人基本到齊坐定後, 開始上熱菜, 共有八葷八素16大碗。 其中最先上的4大碗最豐盛, 稱為四鎮桌, 俗稱四大件, 接下來的叫八仙過海, 俗稱中八件, 最後四道叫四壓桌或四掃尾。 十六道菜如行雲流水, 上一碗, 吃一碗, 下一碗上桌時就把桌上吃過的那一碗撤下去, 直至上完最後一道。 作為掃尾的最後幾碗, 多為甜食, 如八寶飯(粥)、蜜汁紅薯、山楂酪、雞蛋湯等, 因此, 在上這幾碗甜食前, 要先上一碗溫開水, 供食客漱口、洗筷子、換口味。

平樂村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水席大宴, 要數正骨名醫郭燦若之子郭維淮的那次婚禮大宴了。 據說每天24小時連續不斷的水席, 一連辦了將近一個月之久, 來自全國各地的賓客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地向燦若先生家大院湧進流出,

如此盛宴可謂空前絕後。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勝利之年, 余曾做為一名平樂小學學生合唱團團員, 隨隊前往唱歌賀喜。 老師把一首歌頌抗日將士凱旋的歌曲, 改了一句歌詞, 教給了我們, 歌詞中唱到:“歡迎啊!歡迎!燦若郭先生(原詞為:抗日的英雄), 請你接受我們的歌頌!”

如今, 平樂村已有專業水席師近百人, 常年活躍在周圍農村, 遠及孟津、洛龍、偃師等許多村鎮。 這些農民水席師不開飯店, 不賣飯菜, 專門上門給有各類需求的農家做水席家宴, 諸如小孩滿月、老人大壽、婚喪嫁娶、節日家宴等。 這些水席隊伍大都以掌勺烹飪的主廚為首, 擁有相對固定的端盤上菜以及燒火蒸饃、收拾碗筷、洗洗涮涮等各類服務人員,

並自備有用來裝運桌椅板凳、餐飲用具及食材的運貨車。 有客戶聘請“辦桌”, 就開車前去上門實行“一條龍”服務, 而客戶只需提供場地即可。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樂郭氏正骨早已名聞全國, 近年來興起的農民牡丹畫又使平樂成了“中國牡丹畫第一村”, 而平樂的農民水席“遊擊隊”則悄然無聲地走進了四鄉八村的千家萬戶, 為參加農家家宴的親朋好友貢獻出一桌桌味美價廉的可口菜肴, 平樂將來會不會也成為中國“洛陽水席第一村”呢?讓咱們拭目以待吧!

素材來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看完點個再走唄!

或轉發分享給您的小夥伴!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