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紀實:那些還在街機廳打太鼓的人們

本文轉自遊研社 作者:kami

幾年前, 國內有規模的街機廳都曾一度把《太鼓達人》當做打鼓機的標配, 也孕育出一批專業的核心玩家。 但喧囂過後, 並無後續, 如今太鼓面臨著設備老化、維護缺失、玩家群體縮水的窘境。 在中國, 沒有人願意救太鼓, 專業玩家們只能自救。

熙熙攘攘的人流, 斑駁陸離的燈光。

叫喊聲、歡呼聲, 混雜著音階、節奏、曲風各不相同的電子音樂。

它們緊緊挨著排成一排又一排, 拼盡全力招攬著每一位路過的陌生人。

這裡曾被家長們的眾矢之的, 被輿論妖魔化, 甚至一度被國家單獨立法約束。 所幸十幾年過去, 人們對它的看法還是漸漸改變了。 如今的街機廳, 成為了年輕男女的約會聖地, 家長也樂於帶著孩子來到這裡, 度過一個輕鬆愜意的週末。

但唯獨很少見到那些真正來打遊戲的人。

對曾經輝煌過的格鬥遊戲玩家來說, 街機廳早已不是遊戲環境的最優解。 PC和家用機有著近乎完美的聯網對戰體驗, 還能即時追上最新的遊戲版本, 只要配上一套順手的手台便萬事OK。 缺少的, 恐怕只有線下格鬥圈子, 和在眾人簇擁和注視下, 猶如華山論劍一般的決鬥氣氛了。

那些依舊還沒被其他平臺替代、真正有專職玩家賞玩的機台大致只剩兩種:類比競速和音樂遊戲。

競速玩家深藏在機台座椅中, 跟對手和時間賽跑, 無暇顧及更不在意其他路人的眼光;後者的玩家則要高調一些, 他們往往在路人尬演完畢後默默穿戴好自己的專用裝備, 直接調至最高難度, 來一場令人駐足觀賞的音樂秀。 表演結束, 便又悄悄消失在街機廳繁雜的人潮之中。

專業太鼓玩家“donder”

“廣東”, 汕頭人, 是一名在蘇州街機音樂遊戲圈裡頗有名氣的玩家。 五年前他高考結束的假期, 偶然在街機廳看到了一個叫做《太鼓之達人11亞洲版》(下文簡稱11亞)的音遊機台, 一發不可收拾, 全身心投入到了這款遊戲。 五年後, 他已從蘇州的高校畢業, 並順利在當地找到了工作,

但不變的是, 他依然在街機廳玩“太鼓達人”這款遊戲。

很多玩家對這款遊戲不陌生。 《太鼓達人》是南夢宮旗下一款經典的街機音樂遊戲, 因為規則簡單易懂, 風格鮮亮活潑, 國內有規模的街機廳都曾一度把它當做打鼓機的標配, 和跳舞機一併作為必備的音樂機台。 並且這款遊戲曾被正式代理入華, 曲庫都是南夢宮為華語地區特殊定制, 每當路人敲鼓進入遊戲, 往往都能聽到《王老先生有塊地》《兩隻老虎》那幾首簡單輕快的兒歌。

但像廣東這樣的專業玩家一上場, 整個遊戲氛圍就會完全不同。 他們遊戲會先依次解開“裡鋪面”和“魔王”的隱藏難度, 然後直奔那些路人完全沒聽過但難度極高的幾首歌熱手。

短短幾分鐘的歌曲, 配合藍紅交替圖示的節奏揮棒近千次, 甚至上千次。 雖然不能次次全連, 但隨手高速幾百連擊的技術, 讓路過的看客們嘖嘖稱讚。

遊戲中, 紅色示意敲打鼓面, 藍色則敲打鼓邊, 對應“咚”“哢”兩種聲音, 根據這種聲音, 專業玩家便自稱donder。 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術和成績, 每一名donder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街機廳“出勤”, 即使天賦異稟, 也往往需要有半年以上的高強度訓練才能到高手眼中的“入門級”水準。

“繭子不用說了, 這些玩家基本每個人的手都練到過出血, 甚至有血灑鼓面的。 ”

廣東的老家汕頭市鼓點並不多, 那台啟蒙他太鼓之路的11亞機台鼓況也並不好, 打上去偶爾會有吃音(敲上去遊戲偵測不到)現象。 當時汕頭老一批donder已經不怎麼定時出勤了,所以廣東只能自己練習,改進手法提升成績。之後廣東被蘇州的大學錄取,鼓點也落在了當地。經過實地勘測,這座頗具歷史的城市一共有四個鼓點,湯姆熊、風雲再起、神采飛揚和一個不知名的小街機廳,每家機台的鼓況各不相同,但都有些常見的毛病,版本也是正式代理的11亞和12亞。

大學四年,廣東每星期至少會抽出三天時間去街機廳練鼓,期間入坑退坑的玩家一波又一波,最終堅持下來的總是極少數。2017年,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偌大蘇州市,只剩下十幾個能夠穩定出勤的donder。因為已經畢業工作,廣東自己也不得已減少了出勤的頻率和次數。

太鼓達人看似入門簡單,但在音樂遊戲裡算是難度較高的一款。玩家不僅需要培養節奏感、肌肉記憶、反應速度、技巧手法這些音遊必備的能力,高難度還對持續體力和瞬間爆發力有著嚴格的要求。要做到全連甚至全良最難的歌曲,長久穩定的訓練週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花幾年時間才能做到。

當廣東完成12亞版本最難的北琦玉和裡RT兩首歌,已經是該版本被代理入華後的數年之後了,這個版本也是大陸最後一代正版太鼓。南夢宮一直在更新曲庫和難度上限,可是大陸的玩家根本沒有機會在街機廳玩到。

《太鼓達人》街機有新/舊兩種框體之分,14代之前是舊框體。國內街機領域比較知名的兩家公司世宇科技和華立都曾代理過太鼓達人,但版本只有11亞和12亞兩版。在國內,除了這兩個版本的正品行貨以外,還存在很多來源不明管道特殊的其他更老版本的日版舊框體。自《太鼓達人7》開始,一台以PS2硬體架構為基礎而定制的遊戲機,便成為了街機框架內載入和運行太鼓遊戲的核心設備。

這個定製版PS2的版本從Systeam246升級至Systeam256,之後的幾個版本都使用硬碟存儲遊戲,每塊硬碟同時對應唯一一張PS2記憶卡形狀的解密卡。經過機修和玩家研究後他們發現,替換硬碟、解密卡和基板三個配件,就能在機臺上運行舊框體的日版版本。而14之後的新框體內部換成了System357定製版PS3,同時遊戲要求聯網,遊戲也升至寬屏,這是國內舊框體無法適配的。因此比12亞版本歌曲更多,難度更高的日版13、14,便成為國內街機donder提升自己實力水準最後且唯一的希望。

但首先,未經審批的遊戲流入大陸已屬違法,何況那些違規拆機配件的來源,更是各憑本事,不能明說。每一位donder都無比熱愛這款遊戲,都在行貨機臺上投入了不可計數的金錢,他們深知硬碟基板解密卡在地下流通對南夢宮、太鼓這款遊戲是一種傷害,可是他們毫無辦法。

經人介紹,廣東和其他三個玩家合資買下了一塊來源不明的PS2硬碟。幾年來,框體維護工作都落在了這些僅存的玩家身上,街機廳則承擔物料成本。經過商談,一家街機廳同意提供一台12亞,讓他們拆裝替換版本。

這塊硬碟是舊框體上最後的14代,在2011年就被日本淘汰了的版本,一共花了他們3000塊錢。

窘境

玩家自費/與店鋪分攤/店鋪自己承擔成本,替換框體內版本成了一些城市街機廳秘而不宣的規則。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太鼓,一些音遊因為基於Windows架構的原因更易被破解,但這不是目的,而是街機廳和玩家的無奈。停止代理《太鼓達人》新版本不是個例,之後的jubeat、IIDX、maimai等音遊機台,都在幾個簡短版本更新後沒有了下一步動作。

“商人都是有趨利性的,他們更傾向於代理新機,而不是更新維護。說直白點就是這些機台不賺錢。”

他是一家街機廳的店長。在他管理的店裡,音遊類機台占了相當一部分空間,甚至放了兩台版本不同的太鼓達人,分別提供給路人玩家和donder。長時間的經營讓本地很多死忠音遊玩家都聚集於此,可僅憑這些人,運營情況依然達不到之前的預期。

對於街機廳來說,保證音遊和核心玩家留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種遊戲頗具觀賞性。想做到期望的效果,就必須在維護好機台的同時,一同維護這一遊戲群體。但是,街機廳舉辦很多推廣活動,卻沒能達到推廣的效果。

“乙太鼓為例,這款遊戲需要大量時間練習,但圈子人數又不夠多,新玩家缺少動力和氛圍。而且每當新音遊出現,就會有一部分老玩家轉過去。玩家還是那些玩家,機台從這種變成了那種,音遊玩家沒有變,變得是機台。機台數量在增加,玩家卻基本沒什麼變化。”

店長理想中的音遊運營模式,是低成本機台,不間斷的軟體更新讓營收變得細水長流。新機台動不動價格都是五位數起,有的還要計算代理商收入分成,這些對機廳來說是一份不小的負擔,高門檻更是會影響機台的推廣。

從日本代理,並在國內搭建伺服器的遊戲並非沒有先例,只是結果並不好看。更何況街機音遊玩家數量本就少的可憐,還有趨新的特性,見不到新框體太鼓也就見怪不怪。為數不多讓運營者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幾年跳舞機有抬頭的趨勢,這種機台的觀賞性更強,和年輕人表現自我的需求正好契合。只是,跳舞機玩家與日式音遊玩家的重疊比例並不高,他們並不會去玩又老又舊的太鼓達人。

“對於街機廳來說,音遊是必不可少的,它不會被淘汰。被淘汰的只是舊機台”。

這是全國街機環境的一個普遍現象。2008年,曾經有街機廳霸氣地一字排開數台11亞。但是2017年,一座城市能夠找到一台維護的不錯的機台,就已經實屬不易。Donder之所以在入手掌機家用機不再困難的現在依然頻繁出入街機廳,最重要的原因是完美的太鼓手感,只會出現在街機框體之上。但是實際維護的情況,卻讓不少人不得已出坑。

太鼓需要維護的主要部件是鼓皮、木板和感應器,由於結構特殊且需求量少,配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這幾年代理商售賣的這些備件甚至在一步步地縮水,木板與框架不合需要重新打孔,鼓皮必須要打磨修改後才能套上。、

2017年,整個中國依舊活躍的donder不過幾百,而決定這一數量的根本因素是鼓況。二三線城市的體驗都很難得到保證,如果你住在小城市,甚至根本沒有玩到街機太鼓的機會。

在日本,每台太鼓框體售出,後續維護工作都由萬代南夢宮親力親為。在中國,沒有人願意救太鼓,donder只能自救。

不抱希望的希望

除去鼓面三件套,太鼓達人街機框體還有一個消耗品:鼓棒。同樣的問題,原廠木質鼓棒(公棒)材料做工逐漸縮水損耗嚴重,街機廳的機修們開始拿莫名其妙的東西替代,常見橡膠棒塑膠棒,甚至有的直接上擀麵杖。公棒成了一個必須邁過的門檻,太鼓玩家則有兩個選擇:尋找合適的替代品,或者自己做私棒。

電解是一位武漢的太鼓玩家。和廣東一樣,他也是當地為數不多還依舊活躍在街機廳的donder。但除去打太鼓,電解還有另外一個任務:為其他玩家製作鼓棒。廣東手中的鼓棒,也是由他親手打造。

電解入坑的時間比廣東還晚。在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三鎮共同構成了這座特大城市,為了儘快提升自己的實力水準,他幾乎每天都要花單程一小時的路程,去街機廳出勤。

“武漢的鼓點很多都在綜合體附近,玩的人很多,但沒幾個音遊玩家”街機廳的太鼓維護的太差,電解也只能親自上手,鼓棒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玩家要麼自己做,要麼買別人手工製作的私棒。一些人還會特意代購、去日本,買那些用來打真鼓的鼓棒。電解有做高達模型的經驗,相比普通donder手工更好一些,於是便開始自己嘗試著削木頭做私棒。

雖然都是打太鼓,但鼓況、框體新舊、敲擊手法習慣,甚至不同的歌曲,都會對玩家選擇鼓棒產生影響。綜合種種因素,玩家對鼓棒的木質、重量、重心位置、硬度、頭部形狀也產生了何種不同的需求。製作初期,電解習慣把這些手工打磨的鼓棒送給其他donder,收集他們的各種回饋。長久以後,電解製作鼓棒的工藝和穩定度逐漸提升,便開起了一個小小的淘寶店,方便那些不會製作鼓棒的玩家。

因為大多數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所以鼓棒的製作週期不僅不短,還會因為空氣濕度等原因意外推遲。但他製作的“電棍”在太鼓玩家群中不錯的口碑,讓越來越多人寧願付出時間,耐心等待這些用來出勤的必備工具。按太鼓自2008年入華的總時間計算,電解入坑算比較晚,但現如今大約已有700組太鼓鼓棒,分散在全國,甚至海外donder的手中。

街機音遊對框體的要求尤為嚴格,因為它能夠傳遞最佳的音遊體驗。除去街機廳,玩家也希望在家或其他地方不斷練習,提升水準。因此,即使需求量很少,手台這種自製外設也應運而生。這些音游手台其實和格鬥遊戲手台類似,以直連遊戲的方式再現街機按鍵的位置和手感。

但是由於產量小,需求低,開發難度大,這類手台的成本遲遲降不下來,也總是存在和街機框體的差距。和電棍類似,這些手台往往也是需要玩家先下訂單,數量足以成單後再一同手工組裝。

音遊機台不斷推新,總會有那些老的被淘汰

太鼓就又不一樣了。本身太鼓敲擊鼓面就和其他按鍵/旋鈕式音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外加龐大的體積,使得私鼓這條路也無法走通。曾經有玩家跟廠商談判組織鼓皮這種消耗品團購,但聯合家裡有鼓的土豪和街機廳機修,也湊不夠成團的幾十單單數。個別國內玩家自研了一款原理近似的鼓面,並申請了專利,可以外接其他平臺的太鼓進行遊戲,也因為原理和遊戲內部因素,使得自製鼓和官方框體有著不小的差異。

北京東直門的一家街機廳,正正方方四五十平米的空間內,滿滿擠了近十台各種音遊框體。雖然只是深藏在某大廈之中的一片小空間,但這裡依舊被北京的玩家視為“音遊聖地”。聖地西邊靠牆的位置,擺放著兩台太鼓框體,左邊那台11亞和14日經常互換,即使有一些毛病,但北京的donder還是最常光顧它。右邊一台是基於街機框體的WiiU改機,歌多量大,被翻牌的次數卻也總沒有旁邊那台老版本多。

聖地最角落,那台玩家自製鼓就那樣豎在那裡。

每過幾年,互聯網上就沒什麼由來地傳出一些新框體太鼓計畫入華的消息,但每次都沒了後文。就像放羊的孩子一般,donder們漸漸沒人把它當回事兒了。有錢的去日本,去香港打,更有錢的自己買框體維護。但更多玩家只有萬年不變的舊框體,和令人無限苦惱的鼓況。

每個人都希望玩到新框體,他們都不抱希望。

讓大陸玩家望眼欲穿的新框體,已經不再用數位區分版本

“來玩魔王的咚”

“剛送給廣東手裡那組新的電棍,我忘了做一個步驟。那組棍現在偏硬,但是打上一陣就好了”

電解這次送給廣東的鼓棒,是廣東打鼓五年來的第五組私棒。前四組私棒中,已經有兩組被廣東送給了新人玩家。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來玩太鼓”

一座城市,一台新鼓,僅有寥寥幾人臨幸

廣東向我展示的私棍上滿是使用的痕跡。私棍的一半纏著各色手膠,像是接力棒一般。

我問他:“或許總有一天,你會因為生活、工作、家庭等原因離開它,離開太鼓”

他說:“我會一直玩下去”

廣東說自己還有工作要忙,就沒吃晚飯先走了。晚上11點,出差的我找到了當地朋友,去街機廳打發剩下的時間。可惜太鼓框體上掛著“維修中”的牌子,讓我手中這組到手沒幾天的嶄新電棍暫時失去了價值。

機台旁邊,幾個穿著顏色各異便服的年輕人蹲在地上,觀察研究著被拆下來的鼓面。過了一會兒,一個人對另外一人說:“找個機修過來”。

“他們是什麼人?”朋友問我

“還在街機廳打太鼓的人們”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當時汕頭老一批donder已經不怎麼定時出勤了,所以廣東只能自己練習,改進手法提升成績。之後廣東被蘇州的大學錄取,鼓點也落在了當地。經過實地勘測,這座頗具歷史的城市一共有四個鼓點,湯姆熊、風雲再起、神采飛揚和一個不知名的小街機廳,每家機台的鼓況各不相同,但都有些常見的毛病,版本也是正式代理的11亞和12亞。

大學四年,廣東每星期至少會抽出三天時間去街機廳練鼓,期間入坑退坑的玩家一波又一波,最終堅持下來的總是極少數。2017年,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偌大蘇州市,只剩下十幾個能夠穩定出勤的donder。因為已經畢業工作,廣東自己也不得已減少了出勤的頻率和次數。

太鼓達人看似入門簡單,但在音樂遊戲裡算是難度較高的一款。玩家不僅需要培養節奏感、肌肉記憶、反應速度、技巧手法這些音遊必備的能力,高難度還對持續體力和瞬間爆發力有著嚴格的要求。要做到全連甚至全良最難的歌曲,長久穩定的訓練週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花幾年時間才能做到。

當廣東完成12亞版本最難的北琦玉和裡RT兩首歌,已經是該版本被代理入華後的數年之後了,這個版本也是大陸最後一代正版太鼓。南夢宮一直在更新曲庫和難度上限,可是大陸的玩家根本沒有機會在街機廳玩到。

《太鼓達人》街機有新/舊兩種框體之分,14代之前是舊框體。國內街機領域比較知名的兩家公司世宇科技和華立都曾代理過太鼓達人,但版本只有11亞和12亞兩版。在國內,除了這兩個版本的正品行貨以外,還存在很多來源不明管道特殊的其他更老版本的日版舊框體。自《太鼓達人7》開始,一台以PS2硬體架構為基礎而定制的遊戲機,便成為了街機框架內載入和運行太鼓遊戲的核心設備。

這個定製版PS2的版本從Systeam246升級至Systeam256,之後的幾個版本都使用硬碟存儲遊戲,每塊硬碟同時對應唯一一張PS2記憶卡形狀的解密卡。經過機修和玩家研究後他們發現,替換硬碟、解密卡和基板三個配件,就能在機臺上運行舊框體的日版版本。而14之後的新框體內部換成了System357定製版PS3,同時遊戲要求聯網,遊戲也升至寬屏,這是國內舊框體無法適配的。因此比12亞版本歌曲更多,難度更高的日版13、14,便成為國內街機donder提升自己實力水準最後且唯一的希望。

但首先,未經審批的遊戲流入大陸已屬違法,何況那些違規拆機配件的來源,更是各憑本事,不能明說。每一位donder都無比熱愛這款遊戲,都在行貨機臺上投入了不可計數的金錢,他們深知硬碟基板解密卡在地下流通對南夢宮、太鼓這款遊戲是一種傷害,可是他們毫無辦法。

經人介紹,廣東和其他三個玩家合資買下了一塊來源不明的PS2硬碟。幾年來,框體維護工作都落在了這些僅存的玩家身上,街機廳則承擔物料成本。經過商談,一家街機廳同意提供一台12亞,讓他們拆裝替換版本。

這塊硬碟是舊框體上最後的14代,在2011年就被日本淘汰了的版本,一共花了他們3000塊錢。

窘境

玩家自費/與店鋪分攤/店鋪自己承擔成本,替換框體內版本成了一些城市街機廳秘而不宣的規則。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太鼓,一些音遊因為基於Windows架構的原因更易被破解,但這不是目的,而是街機廳和玩家的無奈。停止代理《太鼓達人》新版本不是個例,之後的jubeat、IIDX、maimai等音遊機台,都在幾個簡短版本更新後沒有了下一步動作。

“商人都是有趨利性的,他們更傾向於代理新機,而不是更新維護。說直白點就是這些機台不賺錢。”

他是一家街機廳的店長。在他管理的店裡,音遊類機台占了相當一部分空間,甚至放了兩台版本不同的太鼓達人,分別提供給路人玩家和donder。長時間的經營讓本地很多死忠音遊玩家都聚集於此,可僅憑這些人,運營情況依然達不到之前的預期。

對於街機廳來說,保證音遊和核心玩家留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種遊戲頗具觀賞性。想做到期望的效果,就必須在維護好機台的同時,一同維護這一遊戲群體。但是,街機廳舉辦很多推廣活動,卻沒能達到推廣的效果。

“乙太鼓為例,這款遊戲需要大量時間練習,但圈子人數又不夠多,新玩家缺少動力和氛圍。而且每當新音遊出現,就會有一部分老玩家轉過去。玩家還是那些玩家,機台從這種變成了那種,音遊玩家沒有變,變得是機台。機台數量在增加,玩家卻基本沒什麼變化。”

店長理想中的音遊運營模式,是低成本機台,不間斷的軟體更新讓營收變得細水長流。新機台動不動價格都是五位數起,有的還要計算代理商收入分成,這些對機廳來說是一份不小的負擔,高門檻更是會影響機台的推廣。

從日本代理,並在國內搭建伺服器的遊戲並非沒有先例,只是結果並不好看。更何況街機音遊玩家數量本就少的可憐,還有趨新的特性,見不到新框體太鼓也就見怪不怪。為數不多讓運營者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幾年跳舞機有抬頭的趨勢,這種機台的觀賞性更強,和年輕人表現自我的需求正好契合。只是,跳舞機玩家與日式音遊玩家的重疊比例並不高,他們並不會去玩又老又舊的太鼓達人。

“對於街機廳來說,音遊是必不可少的,它不會被淘汰。被淘汰的只是舊機台”。

這是全國街機環境的一個普遍現象。2008年,曾經有街機廳霸氣地一字排開數台11亞。但是2017年,一座城市能夠找到一台維護的不錯的機台,就已經實屬不易。Donder之所以在入手掌機家用機不再困難的現在依然頻繁出入街機廳,最重要的原因是完美的太鼓手感,只會出現在街機框體之上。但是實際維護的情況,卻讓不少人不得已出坑。

太鼓需要維護的主要部件是鼓皮、木板和感應器,由於結構特殊且需求量少,配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這幾年代理商售賣的這些備件甚至在一步步地縮水,木板與框架不合需要重新打孔,鼓皮必須要打磨修改後才能套上。、

2017年,整個中國依舊活躍的donder不過幾百,而決定這一數量的根本因素是鼓況。二三線城市的體驗都很難得到保證,如果你住在小城市,甚至根本沒有玩到街機太鼓的機會。

在日本,每台太鼓框體售出,後續維護工作都由萬代南夢宮親力親為。在中國,沒有人願意救太鼓,donder只能自救。

不抱希望的希望

除去鼓面三件套,太鼓達人街機框體還有一個消耗品:鼓棒。同樣的問題,原廠木質鼓棒(公棒)材料做工逐漸縮水損耗嚴重,街機廳的機修們開始拿莫名其妙的東西替代,常見橡膠棒塑膠棒,甚至有的直接上擀麵杖。公棒成了一個必須邁過的門檻,太鼓玩家則有兩個選擇:尋找合適的替代品,或者自己做私棒。

電解是一位武漢的太鼓玩家。和廣東一樣,他也是當地為數不多還依舊活躍在街機廳的donder。但除去打太鼓,電解還有另外一個任務:為其他玩家製作鼓棒。廣東手中的鼓棒,也是由他親手打造。

電解入坑的時間比廣東還晚。在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三鎮共同構成了這座特大城市,為了儘快提升自己的實力水準,他幾乎每天都要花單程一小時的路程,去街機廳出勤。

“武漢的鼓點很多都在綜合體附近,玩的人很多,但沒幾個音遊玩家”街機廳的太鼓維護的太差,電解也只能親自上手,鼓棒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玩家要麼自己做,要麼買別人手工製作的私棒。一些人還會特意代購、去日本,買那些用來打真鼓的鼓棒。電解有做高達模型的經驗,相比普通donder手工更好一些,於是便開始自己嘗試著削木頭做私棒。

雖然都是打太鼓,但鼓況、框體新舊、敲擊手法習慣,甚至不同的歌曲,都會對玩家選擇鼓棒產生影響。綜合種種因素,玩家對鼓棒的木質、重量、重心位置、硬度、頭部形狀也產生了何種不同的需求。製作初期,電解習慣把這些手工打磨的鼓棒送給其他donder,收集他們的各種回饋。長久以後,電解製作鼓棒的工藝和穩定度逐漸提升,便開起了一個小小的淘寶店,方便那些不會製作鼓棒的玩家。

因為大多數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所以鼓棒的製作週期不僅不短,還會因為空氣濕度等原因意外推遲。但他製作的“電棍”在太鼓玩家群中不錯的口碑,讓越來越多人寧願付出時間,耐心等待這些用來出勤的必備工具。按太鼓自2008年入華的總時間計算,電解入坑算比較晚,但現如今大約已有700組太鼓鼓棒,分散在全國,甚至海外donder的手中。

街機音遊對框體的要求尤為嚴格,因為它能夠傳遞最佳的音遊體驗。除去街機廳,玩家也希望在家或其他地方不斷練習,提升水準。因此,即使需求量很少,手台這種自製外設也應運而生。這些音游手台其實和格鬥遊戲手台類似,以直連遊戲的方式再現街機按鍵的位置和手感。

但是由於產量小,需求低,開發難度大,這類手台的成本遲遲降不下來,也總是存在和街機框體的差距。和電棍類似,這些手台往往也是需要玩家先下訂單,數量足以成單後再一同手工組裝。

音遊機台不斷推新,總會有那些老的被淘汰

太鼓就又不一樣了。本身太鼓敲擊鼓面就和其他按鍵/旋鈕式音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外加龐大的體積,使得私鼓這條路也無法走通。曾經有玩家跟廠商談判組織鼓皮這種消耗品團購,但聯合家裡有鼓的土豪和街機廳機修,也湊不夠成團的幾十單單數。個別國內玩家自研了一款原理近似的鼓面,並申請了專利,可以外接其他平臺的太鼓進行遊戲,也因為原理和遊戲內部因素,使得自製鼓和官方框體有著不小的差異。

北京東直門的一家街機廳,正正方方四五十平米的空間內,滿滿擠了近十台各種音遊框體。雖然只是深藏在某大廈之中的一片小空間,但這裡依舊被北京的玩家視為“音遊聖地”。聖地西邊靠牆的位置,擺放著兩台太鼓框體,左邊那台11亞和14日經常互換,即使有一些毛病,但北京的donder還是最常光顧它。右邊一台是基於街機框體的WiiU改機,歌多量大,被翻牌的次數卻也總沒有旁邊那台老版本多。

聖地最角落,那台玩家自製鼓就那樣豎在那裡。

每過幾年,互聯網上就沒什麼由來地傳出一些新框體太鼓計畫入華的消息,但每次都沒了後文。就像放羊的孩子一般,donder們漸漸沒人把它當回事兒了。有錢的去日本,去香港打,更有錢的自己買框體維護。但更多玩家只有萬年不變的舊框體,和令人無限苦惱的鼓況。

每個人都希望玩到新框體,他們都不抱希望。

讓大陸玩家望眼欲穿的新框體,已經不再用數位區分版本

“來玩魔王的咚”

“剛送給廣東手裡那組新的電棍,我忘了做一個步驟。那組棍現在偏硬,但是打上一陣就好了”

電解這次送給廣東的鼓棒,是廣東打鼓五年來的第五組私棒。前四組私棒中,已經有兩組被廣東送給了新人玩家。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來玩太鼓”

一座城市,一台新鼓,僅有寥寥幾人臨幸

廣東向我展示的私棍上滿是使用的痕跡。私棍的一半纏著各色手膠,像是接力棒一般。

我問他:“或許總有一天,你會因為生活、工作、家庭等原因離開它,離開太鼓”

他說:“我會一直玩下去”

廣東說自己還有工作要忙,就沒吃晚飯先走了。晚上11點,出差的我找到了當地朋友,去街機廳打發剩下的時間。可惜太鼓框體上掛著“維修中”的牌子,讓我手中這組到手沒幾天的嶄新電棍暫時失去了價值。

機台旁邊,幾個穿著顏色各異便服的年輕人蹲在地上,觀察研究著被拆下來的鼓面。過了一會兒,一個人對另外一人說:“找個機修過來”。

“他們是什麼人?”朋友問我

“還在街機廳打太鼓的人們”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