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木寨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

馬白河與木寨河的交匯處不時飛濺起雪白的浪花。

一旁, 日新月異的村子裡, 木寨人唱起了迎客歌。

過去, 木寨人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和在家務農。

而今, 迎客歌此起彼伏, 木寨人迎來了靠旅遊致富的日子, 這在過去是想都想不到的。

村黨支部發揮戰鬥堡壘作用, 把群眾動員和組織起來, 圍繞產業, 抱團發展, 這是木寨“華麗轉身”的關鍵。

現在, 木寨人在村黨支部的推動下, 以土地流轉、入股或轉讓使用權的方式加入合作社, 在踐行“塘約經驗”的路上, 一邊“移花接木”學習借鑒, 一邊結合實際, 邁出“木寨新步”。

木寨村採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 開出了三種“套餐”:每畝每年800元流轉;每畝每年按32000元入股保底600元參與分紅;每畝按32000元直接轉讓;再由合作社對土地統一規劃, 統一承包。

“論條件, 木寨組不比馬白寨組差。 ”村支書姚芳說, “我們打算通過招商引資, 把木寨組也發展起來。 ”

獲知木寨村在招商引資, 出門打拼了14年的薛銀輝在深思熟慮後, 毅然回到家鄉木寨, 投身這場脫貧攻堅關鍵時期、木寨變革變化的發展潮流中來。 得到村支“兩委”和群眾的支持, 薛銀輝牽頭成立了貴州冰祥鄉村旅遊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村裡的合作社與薛銀輝的公司簽訂協定, 以“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方式運作。 木寨鄉村旅遊開發專業合作社按“三種套餐”將土地整合,

再將部分土地入股到冰祥鄉村旅遊開發公司, 木寨的發展底氣一下子加強了。

與此同時, 手握土地資本的農戶也在按照自己的意願, 盤算著“理財投資”的方式。

李文先家有2.4畝地, 全部選擇入股保底分紅模式;趙祖蓮家因三個孩子都在讀書, 把八分地按每畝32000元的形式折現;鐘成發家有7畝土地, 土地比較多, 他選擇一半參與合作社入股分紅, 一半折現。

村主任鄒振軍說:“我們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選擇入股保底分紅方式。 ”

目前, 該合作社入股土地142.3畝, 折算股金455.3萬元, 參與農戶132戶。

在“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框架下, 木寨人正在適應新的發展舞臺, 並適應新的經濟和社會角色。

與一種模式、三種“套餐”相呼應,

木寨建立起了一套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在村支“兩委”的指導下, 由公司和合作社帶領, 鄉村民宿、農家餐館、農產品土特產加工坊、休閒娛樂等產業項目, 由公司統一規劃, 引導經營, 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體驗需求;公司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後, 返利農戶, 實現“田園變公園, 民房變客房, 資源變金錢”的目標。

“住一個月以上每人每天50元, 住10天到一個月每人每天60元, 10天以下每人每天70元。 ”來自宜賓長寧的魏小琴打趣地說, “要是住一家住不耐煩了還可以換一家, 反正價格都一樣。 ”

在魏小琴看來, 在木寨避暑很舒心, 氣候好、空氣好、環境好, 劃得著。

住在木寨組姆凸洛旅館的陳女士告訴記者, 今年準備住一個多月, 明年還要來。

姆凸洛旅館有13個房間、26個床位, 自7月中旬以來就沒空過。 說起現在的變化, 老闆鄒振倫說:“以前, 我們都是種點包穀、烤煙, 一年也就幾千塊錢, 而現在, 這點錢兩三個月就可以賺到手。 ”

在姆凸洛打工的劉從飛是村裡的貧困戶, 她很羡慕開農家樂和農家旅館。 “以前沒有這種機會, 現在村裡有了公司和合作社, 我家的土地都入股了, 我也想當當老闆呢!”劉從飛心裡有一本賬:家裡土地入股分紅的錢可以供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她在姆凸洛打工, 每天100塊, 一個月有3000塊左右, 存上一年可以把家裡的房子重新裝修來開旅館。

“以前我們這裡的老百姓, 栽幾棵李子都賣不出去, 現在大家種出來的農產品基本不愁賣。 ”姚芳說, “旅遊是產業關聯度很高的行業,

本身就是一個農特產品的促銷平臺, 人氣帶來旅遊, 也帶走農產品。 ”

木寨村採取入股和流轉的方式, 種了700畝桃子和300畝李子, 拓展玫瑰花種植, 吸納廣大村民入股, 組建專業的生產管理團隊, 形成種苗繁育、技術推廣、創意包裝、貯藏增值和加工轉化緊密銜接的產業體系, 並著手打造果酒、果醋、果汁等果品精深加工的玫瑰花產業鏈。

這些實踐和計畫得以推動, 源於“塘約經驗”的活學活用, 起於支部群眾工作的得力得法得當, 益於群眾對“市場”覺醒般的認識。

從靠天靠運氣吃飯, 到靠計算投入產出“投資理財”, 這正是木寨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

木寨的變化讓木寨人越來越會“想事情”。

木寨村村支“兩委”一班人表示, 村黨支部必須作為發展的“火車頭”,把“塘約經驗”作為發展的奠基石,把旅遊作為發展的支撐點,把公司作為發展的連接點,把群眾作為發展的源動力,形成村民自治型、發展升級型、文旅融合型、資源啟動型的村社一體、農旅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立起“農校對接”、“農工對接”、“農超對接”、“農網對接”等產業發展配套機制,帶領村民苦幹實幹加油幹。

木寨的明天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美好畫面?木寨人很自信,而我們也很期待。(畢節日報 馬俊龍 史開雲)

村黨支部必須作為發展的“火車頭”,把“塘約經驗”作為發展的奠基石,把旅遊作為發展的支撐點,把公司作為發展的連接點,把群眾作為發展的源動力,形成村民自治型、發展升級型、文旅融合型、資源啟動型的村社一體、農旅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立起“農校對接”、“農工對接”、“農超對接”、“農網對接”等產業發展配套機制,帶領村民苦幹實幹加油幹。

木寨的明天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美好畫面?木寨人很自信,而我們也很期待。(畢節日報 馬俊龍 史開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