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年輕人,中國的法治建設靠你們!

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了中國政法大學, 期間, 他主要談了兩個問題:一是法治建設, 二是對青年人的期待。

他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

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他說: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 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 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

他說:廣大青年, 人人都是一塊玉, 要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 不斷培養高潔的操行和純樸的情感, 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

那麼, 應當如何理解總書記的這些講話呢?

一、法律是治國之重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考察座談會上強調,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事關我們党執政興國, 事關人民幸福安康, 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 法治建設將承載更多使命、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既要著眼長遠、打好基礎、建好制度, 又要立足當前、突出重點、扎實工作。 ”

這樣的強調, 是十八大以來一以貫之的主題。

2014年10月20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

2016年7月1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 ”形象的比喻, 將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與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 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的價值描繪得淋漓盡致。

法治昌明則國泰民安, 法治鬆懈則國亂民怨。

當下中國, 法治是無論如何強調, 都是毫不為過的事情。 這次, 在政法大學講依法治國, 總書記的用意或許正在於此。 這也正應了他常引用的那句話, “國無常強, 無常弱。 奉法者強,則國強, 奉法者弱,則國弱。 ”

二、法律的實施在於人民

“法律在於實施, 實施在於人民。 ”

2013年, 習近平要求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 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堅持從嚴治警, 堅決反對執法不公、司法腐敗, 進一步提高執法能力, 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明確的要求, 也讓政法機關壓力倍增。 推進司法公開、全面司法改革、強化資訊建設……近年來司法系統的一系列改革也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獲得感。

“不管形勢怎麼變, 司法為民的宗旨不能變”。

三、法治的未來需要青年

青年興則國家興, 青年強則國家強。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說, “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 近代以來, 我國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夢想, 始終與振興中華的歷史進程緊密相聯。 ”

在五四寄語中, 他更是強調, 中國的未來屬於青年, 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於青年……當代青年要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勇於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 勵志勤學、刻苦磨煉,

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長進步。

的確, 在未來法治中國的建設過程中, 需要越來越多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法律專業人才。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 政法類院校作為法治人才培養的最主要基地, 意義更是重大。

順著這樣的邏輯, 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為什麼第一次走進政法類院校, 與大學生群體廣泛互動, 似乎就有了最樸素的解釋。

四、培養人才要德法兼修

法治人才怎麼培養呢?

習近平總書記說, 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 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準, 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簡單來說, 就是“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立德樹人”, 是中國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 也是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重點。 新形勢下,高校要把立德樹人、規範管理的嚴格要求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靈活方式結合起來。

“德法兼修”,一方面對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特徵,一方面又回應了法學教育為誰教、教什麼、教給誰、怎樣教的基礎性命題。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就法治人才培養來說,法律與道德同樣不可偏廢。當年東吳大學法學院創辦人查理斯·蘭金曾說,“律師,他不應只是探究技巧和學識,還應成為一個品質無暇、完美無缺的人。”這句話,適用所有的法律人和未來的法律人。

青年,並不完全是一個年齡的界限。

心態年輕,所有人都可以成為青年的一份子。

法治,並不完全是一個專業的概念。

信仰法律,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法治的建設者。

於是,當“立志做大事”的期許擺在面前時,我們也許可以從工作、從學業、從法治、從本職開始,點點滴滴,擔當青年人的歷史責任。

這也是多年前魯迅先生的那句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新形勢下,高校要把立德樹人、規範管理的嚴格要求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靈活方式結合起來。

“德法兼修”,一方面對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特徵,一方面又回應了法學教育為誰教、教什麼、教給誰、怎樣教的基礎性命題。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就法治人才培養來說,法律與道德同樣不可偏廢。當年東吳大學法學院創辦人查理斯·蘭金曾說,“律師,他不應只是探究技巧和學識,還應成為一個品質無暇、完美無缺的人。”這句話,適用所有的法律人和未來的法律人。

青年,並不完全是一個年齡的界限。

心態年輕,所有人都可以成為青年的一份子。

法治,並不完全是一個專業的概念。

信仰法律,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法治的建設者。

於是,當“立志做大事”的期許擺在面前時,我們也許可以從工作、從學業、從法治、從本職開始,點點滴滴,擔當青年人的歷史責任。

這也是多年前魯迅先生的那句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