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竟然這麼風趣生動!

1、把金錢作為普度眾生的船

在一個清靜的地方有座廟, 廟裡住著一個游方化緣的和尚, 生活清貧而幸福。 以後這個廟裡香火旺盛, 常有人上供好東西。 和尚把這些供品賣掉積攢了許多錢。 自從有錢之後, 和尚不信任任何人, 無論白天黑夜都把錢藏在自己胳肢窩裡, 總擔心別人偷走。 這使他整天感到心神不安, 痛苦不堪。

“錢並非好東西。 弄錢的時候, 有痛苦;想保住已經到手的錢, 也有痛苦。 錢丟掉了, 有痛苦;把它花掉了, 也有痛苦。 ”一句話, 金錢成了痛苦的根源。

金錢到底是什麼, 取決於如何獲得金錢以及如何使用金錢。

2、酸葡萄心態

《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講一隻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就以葡萄酸為由安慰自己。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也逐漸成為一句成語。 這說明狐狸的“酸葡萄心態”其實是人性的一個弱點, 永久而普遍地存在。

“酸葡萄心態”出於人類妒忌的天性, 任何人都難免。 如果僅僅是一些人的心態, 或者沒有變為行動, 也不算什麼, 誰心中不會閃過一點邪念呢?但如果它成為社會的共同心態, 而且變為行動, 那就危險了。 這種心態會毀了一個人, 甚至一個社會。

3、別當守財奴

有一人愛財如命, 滿腦子都是金幣和銀元。 他為了保證財產安全可靠, 移居海島, 讓海神充當防盜保鏢。 他每天做堆錢遊戲, 清點、計算、把玩。 他總覺得帳目有缺口,

因為他養的大馬猴喜歡向窗外扔錢。 猴子喜歡惡作劇, 把這些錢當水漂扔到海裡。 作者嘲諷說:“上帝有意保護大富翁, 把財寶保存在大海中, 誰讓他們有錢不會用。 "

這就是這則寓言中的一個名句“有錢不用, 等於沒錢”.

那麼該怎麼用錢呢?用錢生錢, 用錢享受都是用錢之良方。 用錢生錢用今天的時髦話來說就是個人理財。

4、不能讓偷雞的狐狸蓋雞舍

一頭獅子特別喜歡養雞, 但雞舍不好, 總是丟雞。 獅子決定請最好的建築師狐狸來建一個堅固的雞舍。 雞舍建得極為精美, 看起來固若金湯, 圍牆又高又嚴密, 但雞仍然一天天減少。 原來狐狸就是偷雞賊, 它把雞舍蓋得非常嚴實, 誰也進不去, 但卻把一個秘密通道留給了自己。


不能讓偷雞的狐狸蓋雞舍是市場經濟中的一件大事, 也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

5、懶馬效應

兩馬各拉一貨車。 一馬走得快, 一馬慢吞吞。 於是主人把後面的貨全搬到前面。 後面的馬笑了:“切!越努力越遭折磨!”誰知主人後來想:既然一匹馬就能拉車,幹嘛養兩匹?最後懶馬被宰掉吃了。

這就是經濟學中的懶馬效應。 切記:讓別人覺得你可有可無, 那麼你被踢開的日子就不遠了。

6、老和尚養虎

太行山附近有位老和尚。 有一天, 他下山化緣撿到一隻小老虎, 便帶回住處飼養。 老和尚吃素, 只好喂粥飯給它吃。 小老虎也不挑剔, 漸漸養成了吃粥的習慣。 在老僧的精心撫養下, 兩年時間過去了, 小老虎長成了大老虎, 但仍非常溫順,

與所有人都很親密。 有一天, 老和尚帶著老虎出門, 突然流鼻血。 老虎無意間舔到人血, 覺得特別香甜, 終於按捺不住, 將撫養它的老和尚吃了。 從此, 這只老虎不再吃別的食物, 整天蹲在路邊, 專等行人經過以便撲食。 每當太陽偏西時, 人們就互相告誡:停止行路。 人們議論說, 太行山一帶的老虎吃人成性。 趣味解談 這篇寓言意在說明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不易改變的, “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老虎不可能改變吃肉的本性。

那麼, 人的本性是什麼?經濟學認為, 人性無善惡之分, 經濟學世界中的所有人都是經濟人。 也就是說,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人們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