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德國要擺脫美國研發隱身戰機,可在有人模式與無人模式自由切換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日報導, 德國聯邦國防軍和空中客車防務與航太公司正就一個新專案的初級階段進行合作, 以取代德國服役已久的“旋風”戰鬥轟炸機, 並為歐洲戰鬥機有限公司製造的“颱風”空優戰機提供補充。 此專案稱為“未來作戰空中系統”(FCAS), 將把一些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單元結合起來,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要求是能在2030年至2040年這一時間段內具備作戰能力。

擁有一隻發展獨立的軍事力量、走防務一體化的道路不僅是歐盟的“夢想”, 其實也是號稱“歐盟發動機”的德國和法國一直的“夢想”。

進入冷戰時代, 西歐國家毫無懸念地在安全和防務上完全依靠美國為主的北約。 其間, 儘管崇尚獨立自主的法國一再主張歐洲發展獨立防務力量, 但大多數西歐國家認為享受美國和北約帶來的“安全紅利”, 比投入資源再造一支“歐洲軍隊”的效費比更高, 獨立防務也因此進入低谷“徘徊期”。

直到1989年法德混合旅組建完成, 標誌著冷戰後歐洲在防務一體化上再次邁出新步伐。 此後, 1991年12月《歐洲聯盟條約》的簽訂開啟了歐盟軍事力量發展的新篇章。 1993年法德混合旅乘勢擴展為總兵力約5萬人的法、德、比利時、盧森堡和西班牙5國參加的“歐洲軍團”。

但是由於歐盟在防務上長期倚賴北約, 無論是德法旅還是“歐洲軍團”其實都是在北約框架組建和運轉的。

1999年巴爾幹戰爭爆發使歐盟深深感到防務力量的差距和受制於人的無力。 一番痛定思痛, 歐盟抓住美國在其防務一體化上“鬆綁”的契機, 決意建立獨立於北約的“歐洲軍隊”。 1999年12月, 歐盟赫爾辛基首腦會議決定, 在歐盟理事會下設立“政治與安全委員會、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謀部”3個軍事機構, 並計畫4年內建成有15國參加、人員規模約6萬人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 其勃勃雄心可見一斑。 儘管遇到不少困難和挫折, 以法、德為代表的歐盟核心國家推動防務一體化的決心始終沒有動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