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維信諾的技術信仰 和AMOLED的產業夢想

文/鄭凱

張德強博士的臉上總是帶著習慣性的笑容, 充滿親和力。 作為中國OLED產業最早一批“學院派”代表人物, 博士看著OLED從初生到壯大, 從實驗室的小項目, 到如今即將主導顯示產業江山的大時代。

這算得上是夢想照進現實嗎?這對於張德強這位維信諾支持建設的雲谷(固安)第6代AMOLED項目負責人來說, 似乎還遠遠不夠。 “之所以能夠堅持21年不停歇, 就是用一種技術信仰, 我們堅信OLED的前景, 也希望看到它完成產業夢想的那一天”, 張德強說。

圖1:雲谷(固安)第6代AMOLED專案負責人 張德強 (博士)

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 為了進行OLED技術中試和量產, 張德強在維信諾主管過技術研發、量產工藝開發、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 如今, 張德強負責的雲谷(固安)的AMOLED第6代產線項目在8月29日, 完成封頂。 以此為標誌, 中國的AMOLED面板產業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國內手機廠商依賴進口三星面板的格局將逐步緩解;國產AMOLED面板將加速走向產業規模化;中國在全球OLED的產業鏈條中將有機會佔據第一梯隊。

為了這樣一個標誌性的時刻, 很難想像, 一批像張德強這樣的維信諾人已為之奮鬥了21年。 當初在清華的所承擔的一個學術課題, 竟為21年後的國產OLED崛起埋下了伏筆, 到底是什麼支撐了他們的信仰?

十年之前與十年之後

歷史上的很多偶然, 其實都來自于必然。 我常說, 顛覆和變革應該是一對有相似含義的“反義詞”, 被動的被別人改變就叫顛覆, 而主動的適應改變才叫變革。

所以, 每一個產業時代的開啟和結束, 都伴隨著顛覆和變革。 例如, 移動時代成就了主動變革的蘋果, 而顛覆了這個行業中曾經的霸主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以及很多手機領域耳熟能詳的名字。

回到顯示技術,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的崛起, CRT顯示器創造了一個時代。 至今我們仍然能夠在百度學術文庫中找到2001年時紅極一時的文章:“LCD取代CRT比搶灘登陸還難”。 我們站在未來的角度回望, 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先知”。

圖2:雲谷(固安)第6代AMOLED生產線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可是, 偏偏有這樣一群人, 在CRT盛行的時代, 在LCD嶄露頭角之時, 就已經對OLED技術進行了立項研究, 張德強說, “早在1996年, 我的導師邱勇教授帶著我們做了OLED這個課題, 而且從一開始就以能夠量產為標準在進行探索”。

可想而知, 這個當初看似異想天開的夢想, 是多麼微乎其微, 不被人關注, 以至於“因為對這個項目的堅持, 影響了我老師教授評選的進度, 也讓我放棄了和很多同學那樣出國深造的機會”。 不難理解, 所謂的走向量產, 就是將當時在全球都沒有產業基礎的OLED實現產業化, 做成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OLED, 產業報國的信念在那一刻影響了維信諾團隊,

並激勵他們向這個目標一直走到了今天。

每十年一個行業分水嶺, 在2008年前後, LCD就幾乎完成了對CRT的替代, 成為市場的主流, 筆記型電腦對桌上型電腦的大面積替代成為壓倒天平的最後一根稻草, 將CRT的十年畫上了一個句號, 從十年之前走到十年之後, 智慧手機的行業在期待新的突破, AMOLED技術逐漸成為主流, 在新的十年, 我們要如何開創屬於中國的時代?

AMOLED的崛起已成必然

必須承認, 三星一直是顯示面板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 這源於它對市場的敏銳反應。 比如在2015年開始, 三星就不再投資建設LCD產線, 將AMOLED量產技術作為了主要的發展方向, 而同期的其他企業並沒有即時做出轉型, 在新一輪的技術戰備中落後已成事實。

圖3:雲谷科技專案技術方維信諾發佈的全柔性AMOLED量產產品

從市場上看,因為蘋果決定將在iPhone8新品上採用AMOLED顯示幕,這進一步催化AMOLED加速向智慧手機行業滲透的速度。除了三星之外,包括華為在內的很多頂級手機品牌,都已經啟動了AMOLED的產品計畫。可見,AMOLED的主流化趨勢已不可逆轉。

資料統計,也在預示著AMOLED的崛起,相關資料顯示智能手機的AMOLED出貨2015年出貨量在2.55億片左右,而在2020年將飆增至10億片。一方面是智慧手機的替代性需求,而另一方面可穿戴設備和VR設備的新需求增長也為AMOLED的未來增長打開了新的局面。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今的問題出現了。第一,需求的爆發,讓面板的供應捉襟見肘,三星必然要先滿足自己的產品需求,然後才會對外提供量產的AMOLED顯示幕,這導致其他手機廠商“望屏興歎”。第二,三星一家獨大的局面,實際上間接影響整個智慧手機行業向AMOLED的進化速度。

從中國市場看,維信諾、和輝光電、天馬、京東方,TCL以及信利等公司也都在積極佈局AMOLED生產線,但對6代線的佈局才逐步開始。

雲谷(固安)的AMOLED第6代產線實現量產,對產業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首先,中國將在產能上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張德強說,“固安建成之後,每年可以供應9000萬部手機的供貨量,如果加上維信諾在昆山的5.5代產線增加的產能,總計會增加到1.2億部以上的水準。”這顯然對於整個智慧手機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次,打破了國外壟斷的同時,為市場提供了更好的選擇。如張德強所說,“比如曲面的全面屏,我們已經可以量產,而且性價比更高,在中國手機普遍缺屏的現實下,優化了產業的供給結構。”

過去,我們常對中國的元器件級別的投資持懷疑的態度,這是因為我國對基礎技術學科的探索起步較晚,比如在以往的CRT、LCD顯示技術中,其核心技術專利基本格局定了,我們就失去了切入的機會,而OLED時代剛剛開始,以維信諾為代表的自主技術完全有能力在原創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上站穩腳跟。

新的時代已經來了,我們也該到了打破固有觀念,相信民族行業的時候了。

迎接中國時代,這三件事不可或缺

互聯網時代,讓中國第一成為了世界的焦點。但我從不認為,這就是中國的時代。因為,互聯網創新更多基於行銷和應用創新,無論是電商還是社交媒體,主要還是吃人口紅利,而外賣和O2O的成功還是建立在勞動力密集。

而一個國家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記,必然是基礎技術的崛起,掌握產業發展的話語權。這是我為什麼看好維信諾的原因。總的來說,能夠創造一個時代,有三件事必須做好。

第一,通過長期的技術積累來變現,並掌握核心,擁有智慧財產權話語權。並能夠持續的走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維信諾的技術儲備源于張德強所在清華大學OLED專案組,可以說21年的技術信仰,換來了可以持續發展的基礎技術。張德強說,“以往的顯示技術,我國的很多投資是在產業鼎盛時期才開始投入,因此往往無法掌握核心技術,但OLED我們實現超越不是個夢想,我們PMOLED已經是全球出貨量首位了,那麼AMOLED也有機會。”

可見,沒有核心技術的保證,就沒有實現產業報國的基礎。對技術的信仰和執著,就是維信諾如今的優勢。

第二,毫無疑問,在做大產業規模之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做到不疾不徐,穩步發展是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

那麼,從OLED行業來看,也經歷過不少次的洗牌,比如在2003年前後,當初22家OLED的企業,2006年就剩下9家。而維信諾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已經是行業中有口皆碑的靠得住的企業。張德強坦言,“在一次談判的過程中,客戶一聽到是維信諾就非常興奮,說明我們在行業內的口碑已經建立起來了。”

第三,一個技術的成功不代表一個企業的成功,能否將技術量產,並拉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發展,將產業做成生態,這是一個關鍵。

過去有很多紅極一時的明星技術,有些死在無法量產的門檻前,還有些因為無法形成成熟產業鏈而被放棄。所以,維信諾從一開始就從生態的角度,在衡量未來的發展。張德強說,“我們的技術領先作用的發揮還不夠,我們還希望利用領先的技術培養出領先國產材料供應商,比如說我們的6代線如果是200-300億的規模,那麼原材料的採購占40%,就有100億以上的規模,這肯定會帶動一批上游合作夥。”

張德強還透露,已經有一些上游的材料企業,追到固安來落戶,“如果雙方的需求可以達成共識,這會拉動國內的材料企業發展。其實在設備上,我們已經在優先的在用一些國產設備。”對技術有足夠自信的張德強,始終也相信國產材料和設備遲早會走到崛起的時候。

總得來看,任何一個創新行業和企業的成功都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專注聚焦數年,維信諾和團隊21年如一日的堅守OLED,為我國OLED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雲谷(固安)的AMOLED第6代產線落成只是一個新起點,實現真正的產業夢想還有多路要走,現在已經做好了準備。

圖3:雲谷科技專案技術方維信諾發佈的全柔性AMOLED量產產品

從市場上看,因為蘋果決定將在iPhone8新品上採用AMOLED顯示幕,這進一步催化AMOLED加速向智慧手機行業滲透的速度。除了三星之外,包括華為在內的很多頂級手機品牌,都已經啟動了AMOLED的產品計畫。可見,AMOLED的主流化趨勢已不可逆轉。

資料統計,也在預示著AMOLED的崛起,相關資料顯示智能手機的AMOLED出貨2015年出貨量在2.55億片左右,而在2020年將飆增至10億片。一方面是智慧手機的替代性需求,而另一方面可穿戴設備和VR設備的新需求增長也為AMOLED的未來增長打開了新的局面。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今的問題出現了。第一,需求的爆發,讓面板的供應捉襟見肘,三星必然要先滿足自己的產品需求,然後才會對外提供量產的AMOLED顯示幕,這導致其他手機廠商“望屏興歎”。第二,三星一家獨大的局面,實際上間接影響整個智慧手機行業向AMOLED的進化速度。

從中國市場看,維信諾、和輝光電、天馬、京東方,TCL以及信利等公司也都在積極佈局AMOLED生產線,但對6代線的佈局才逐步開始。

雲谷(固安)的AMOLED第6代產線實現量產,對產業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首先,中國將在產能上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張德強說,“固安建成之後,每年可以供應9000萬部手機的供貨量,如果加上維信諾在昆山的5.5代產線增加的產能,總計會增加到1.2億部以上的水準。”這顯然對於整個智慧手機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次,打破了國外壟斷的同時,為市場提供了更好的選擇。如張德強所說,“比如曲面的全面屏,我們已經可以量產,而且性價比更高,在中國手機普遍缺屏的現實下,優化了產業的供給結構。”

過去,我們常對中國的元器件級別的投資持懷疑的態度,這是因為我國對基礎技術學科的探索起步較晚,比如在以往的CRT、LCD顯示技術中,其核心技術專利基本格局定了,我們就失去了切入的機會,而OLED時代剛剛開始,以維信諾為代表的自主技術完全有能力在原創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上站穩腳跟。

新的時代已經來了,我們也該到了打破固有觀念,相信民族行業的時候了。

迎接中國時代,這三件事不可或缺

互聯網時代,讓中國第一成為了世界的焦點。但我從不認為,這就是中國的時代。因為,互聯網創新更多基於行銷和應用創新,無論是電商還是社交媒體,主要還是吃人口紅利,而外賣和O2O的成功還是建立在勞動力密集。

而一個國家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記,必然是基礎技術的崛起,掌握產業發展的話語權。這是我為什麼看好維信諾的原因。總的來說,能夠創造一個時代,有三件事必須做好。

第一,通過長期的技術積累來變現,並掌握核心,擁有智慧財產權話語權。並能夠持續的走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維信諾的技術儲備源于張德強所在清華大學OLED專案組,可以說21年的技術信仰,換來了可以持續發展的基礎技術。張德強說,“以往的顯示技術,我國的很多投資是在產業鼎盛時期才開始投入,因此往往無法掌握核心技術,但OLED我們實現超越不是個夢想,我們PMOLED已經是全球出貨量首位了,那麼AMOLED也有機會。”

可見,沒有核心技術的保證,就沒有實現產業報國的基礎。對技術的信仰和執著,就是維信諾如今的優勢。

第二,毫無疑問,在做大產業規模之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做到不疾不徐,穩步發展是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

那麼,從OLED行業來看,也經歷過不少次的洗牌,比如在2003年前後,當初22家OLED的企業,2006年就剩下9家。而維信諾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已經是行業中有口皆碑的靠得住的企業。張德強坦言,“在一次談判的過程中,客戶一聽到是維信諾就非常興奮,說明我們在行業內的口碑已經建立起來了。”

第三,一個技術的成功不代表一個企業的成功,能否將技術量產,並拉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發展,將產業做成生態,這是一個關鍵。

過去有很多紅極一時的明星技術,有些死在無法量產的門檻前,還有些因為無法形成成熟產業鏈而被放棄。所以,維信諾從一開始就從生態的角度,在衡量未來的發展。張德強說,“我們的技術領先作用的發揮還不夠,我們還希望利用領先的技術培養出領先國產材料供應商,比如說我們的6代線如果是200-300億的規模,那麼原材料的採購占40%,就有100億以上的規模,這肯定會帶動一批上游合作夥。”

張德強還透露,已經有一些上游的材料企業,追到固安來落戶,“如果雙方的需求可以達成共識,這會拉動國內的材料企業發展。其實在設備上,我們已經在優先的在用一些國產設備。”對技術有足夠自信的張德強,始終也相信國產材料和設備遲早會走到崛起的時候。

總得來看,任何一個創新行業和企業的成功都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專注聚焦數年,維信諾和團隊21年如一日的堅守OLED,為我國OLED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雲谷(固安)的AMOLED第6代產線落成只是一個新起點,實現真正的產業夢想還有多路要走,現在已經做好了準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