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致:愛情的受害者

又是一年七夕節。

如今, 我們幾乎把所有節日都過成了“情人節”。 各種版本、來歷的情人節不說, 甚至跨年夜、耶誕節, 其實質也都變成了情侶們相聚的浪漫節日。

如果說當今這個時代, 人類有沒有共用的信仰, 愛情可能是最當之無愧的一個。 全球化的不止有經濟和生活方式, 還有人們的愛情觀。 從東到西, 從北到南, 在世界的每個角落, 都洋溢著人們對愛情的頌歌。 但實際上, 這種近乎瘋狂的對愛情的“信仰”, 不過是近代以來興起的新型事物。 這讓它看起來顯得可疑:被視為高於世俗生活的愛情, 果真如此神聖嗎?沉迷於愛情的紅男綠女,

到底是在沉迷什麼?

這個七夕節, 我們想給“愛情”祛祛魅。

撰文 | 張婷

愛情造神運動

從什麼時候開始, 愛情變得神聖化了?

“愛之於我, 不是肌膚之親, 不是一蔬一飯, 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 是頹敗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

杜拉斯的這句名言, 堪稱對當代愛情最精准的歌頌。 它包涵了當代人認定的“真愛”的必備要素:建立在愛基礎上的性, 超越於柴米油鹽的靈魂陪伴, 甚至, 在世俗生活之上的寄託和夢想。

我們姑且把這樣一種結合了愛與性的真愛觀稱之為“浪漫之愛”, 以此區別于純粹生理的“肉體之愛”, 以及, 過分強調精神的“神聖之愛”。 浪漫之愛是當代人最理想的愛情模式。 除了有效平衡“愛與性”的關係之外,

它還具有更多共同特點。 法國哲學家呂旺·奧吉安在研究愛情倫理的新作《戀愛反教材》中, 將這些關於當代浪漫之愛的共同點稱之為“愛情的基本觀點”, 它們包括:

愛情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愛人的無可替代性;

愛情對理性的漠視;

愛情對道德的漠視;

情之所起與情之所終的不可控制性;

以及, 愛情的持久性(無法永恆的愛不是真愛)

《戀愛反教材》

作者: [法] 呂旺·奧吉安

譯者: 蔡愫穎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9月

由此來看, 我們不難理解, 在各種日常活動中, 唯有“愛情”, 能讓嚴絲合縫全副武裝的當代人歇斯底里、失去控制。 我們相信, 愛情是一場毫無道理的瘟疫。 我們愛上誰, 不愛上誰, 都有冥冥之中的天意, 不由自己決定, 其中的緣由也說不清道不明。 而那個愛人是世間唯一的, 一旦出現, 我們就會有如被神光照耀一般, 認出對方, 認出這個不可替代的“The One”。

但是, 假如對這些浪漫之愛的每個要素, 都多問一句“果真如此嗎”, 卻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愛人是不可替代的嗎?愛上一個人真的是毫無理由的嗎?愛情真的毫無理性嗎?甚至,

愛情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人們普遍認定, 愛情應當遵從自己內心的感覺。 在一段親密關係當中, 對收入、外貌、學歷、車房等因素的考量, 都被視為是功利的, 可鄙的。 最重要的, 是雙方有沒有……“感覺”, 或者說, 化學反應。 在此基礎上, 當代的婚姻觀念也認定, 婚姻關係應當建立在愛情關係的基礎之上, 建立在互相有“火花”的基礎之上。

事實上, 這種將婚姻與愛情聯繫在一起的做法, 也不過是近兩個世紀的事情。

18世紀50年代, 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 不僅掀起了文學、繪畫、音樂等領域創作方法與審美觀念的革命, 也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當無數的浪漫主義詩歌、小說描摹著嶄新的浪漫化的世界,

它必將重塑人們對於夫妻生活、家庭生活的認知。

在浪漫主義被作為一種風格和運動普及之前, 人們的生活中也有浪漫, 但那更多的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片段, 它是片段的, 零散的, 不持續的。 但浪漫主義的興起令人們相信, 生活中的精神面向應當是一以貫之的、無處不在的。 愛情, 無疑是最適合被精神化的物件。 浪漫成為了它永恆的背景板, 而不再是靈光乍現的瞬間。

愛情與婚姻捆綁

宗教、文化與經濟的隱秘“合謀”

婚姻作為大多數愛情的歸途, 理所當然地接續了愛情的浪漫化。 18世紀早期, 人們對性有過更加開放的態度, 認為性和愛可以分開。 但隨著愛情觀念的深入, 人們將“真愛”定義為:每個人的真愛只有一個, 唯有跟這個人的性關係才被推崇。人們稱那個唯一的真愛為The One, Mr.right, Ms.right —— 毫無疑問,必須是單數。

劍橋大學教授譚納(Tony Tanner)在著作《通姦和小說》中分析,在19世紀,“通姦”和外遇,成為小說最流行的主題,而此前並非如此。這是人們的愛情觀念發生變化之後,新興起的問題。

阿蘭·德波頓則在其著作《愛情筆記》中,將愛情觀念的變化與宗教的世俗化結合起來。他考證,人們從19世紀才開始將愛人稱為“天使”,而天使自然是一個宗教意味極強的指稱。這似乎是人們將上帝之愛延續到人間之愛的某種象徵。拋開細節的考證,在影響世界最為深遠的三大宗教之中,伊斯蘭教、佛教都並非將“愛”作為核心教義的宗教,但基督教毫無疑問扛起了“愛”的大旗。它更加強調愛的力量,愛人如己是教徒為人處事的準則。與此相應地,基督教也最強調現代家庭的價值。

不少人感歎,西方男人比中國男人對待婚姻的態度更謹慎更嚴肅,結婚之後更“顧家”,這也與基督教的價值觀念有關。隨著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確立主導地位,關於“愛”的觀念和信仰也越加穩固。

《戀人絮語》

作者: [法] 羅蘭·巴特

譯者: 汪耀進 / 武佩榮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在世俗的文化藝術當中,“愛情”更是亙古不變的主題。三十多年前,羅蘭·巴特就在《戀愛絮語》中感慨,對所有藝術形式來說,愛情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來源。有哲學家統計,在穀歌搜索最受關注的幾大主題,沒有一個能比得過愛情。網路上,關於“愛”的詞條有15億之多,而關於“死亡”的才3億,關於“幸福”的只有6740萬。

關於愛情的描繪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如今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先在小說、電影、流行歌曲中看到了愛情,而後才在現實生活中經歷愛情。這種文化對於愛情的塑造,先行將愛情作為一種觀念,如同晶片一樣植入到了我們的大腦中。在我們確定愛情真的存在以前,它就搶先一步入駐了我們的記憶,併發展出了一套關於愛情的規範和標準。

商家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場愛情造神運動中的商機。如果說,愛情是一個當代“IP”,它可能是變現最為成功的一個。從藝術創作到日用產品,人們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看到愛情作為一個概念的商業植入。

各種情人節,更是消費文化的一次新發明。從2.14西方情人節,到3.14白色情人節,再到7.7農曆七夕情人節,甚至跨年夜、耶誕節,都變成了情人節的變種……情人們爭先恐後,在這些真真假假形形色色的節日裡互送禮物,燭光晚餐,不管是什麼日子,都可以變成一場消費狂歡。

在這些狂歡之中,愛情總是最終的高潮和歸途。

請愛情走下神壇

永恆不在男女的歡愛裡

愛情被奉上神壇,或許還跟個人主義的風行有關。隨著現代生活日趨走向原子化,人們對個體概念越來越推崇,“自我”和“個性”成為毫無疑問的王者。擁有獨特的自我,是對每個當代人最崇高的讚美。

在所有的日常活動中,唯有愛情最能幫助人確立自我。一個人,考試得第一、職場上被晉升,都只能說明“自我”的某個方面得到了確認。唯有當一個人處於愛情當中時,他/她才會感到自己的整個“自我”被另一個人用“我愛你”的誓言全部接納、全部肯定,甚至包括自我當中的那些缺陷和不足。

《愛的多重奏》

作者: [法] 阿蘭·巴迪歐

譯者: 鄧剛

版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9月

渺小的自我通過偉大的愛情獲得了確認,而且其代價和過程極為簡便,幾乎沒有任何門檻。人們歌頌跨越等級、膚色、族群、性別的愛情,愛情將一切渺茫的希望變為可能。要在生活中的其它活動中,獲得同樣的確認感,代價要高昂的多。對此,劉瑜有過一段很恰如其分的概括:“之所以永遠有這麼多人在忙著得到愛失去愛抱怨愛嘮叨愛,除了偉大的化學反應,還因為愛情是成本很小、‘進入門檻’很低的戲劇。如果要以做成一個企業、創造一個藝術品、解決一個科學難題、拯救一個即將滅絕的物種……來證明自己,所需才華、意志、毅力、資源、運氣太多,而要製造一場愛情或者說那種看上去像愛情的東西,只需兩個人和一點荷爾蒙而已。於是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於是愛情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被大量地生產出來。”

於是,整個時代患上了愛情饑渴症。

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製造出一份份活色生香的愛情生活:在一起,分手,和好,再分手,第三者,第四者……只要你不厭倦,這個叫做愛情的戲劇可以一直巡演,永不謝幕。在這些循環往復的愛情遊戲中,自我得到一再的關注和確認。

《論愛》

作者: [法] 呂克•費裡

譯者: 杜小真 譯

版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

也正是因為愛情這種強大的自我確認功能,是否擁有它,如何擁有它,成為人們互相之間衡量彼此的座標。在利用愛情得到自我確認這一點上,不得不承認,女性往往所受荼毒更多。

在《傾城之戀》裡,張愛玲感慨,“一個女人,倘若得不到異性的愛,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一個被當代愛情觀念塑造的女人,已經習慣用“在愛情中是否有魅力”,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倘若答案是肯定的,她便不自覺地流露出難以抑制的自信和滿足;倘若答案是否定的,她便會有無處躲藏的遺憾和悲哀。

一個人,如果不保持足夠的警覺,很有可能在愛情戲劇中輕易耗費掉一生的光陰。畢竟,圍繞著愛情的遊戲,實在是太多了。而當你回過神來,想要做一些更加真切的事情,卻往往已經在愛情冒險中花光了所有的精力和雄心。

我們應當給予愛情更恰如其分的位置:它只是自己和他人眾多關係中的一種——不比其它關係更卑鄙,也不比其它關係更高尚。

永恆不在男女的歡愛中。是時候,讓愛情走下神壇了。

別人都能找對象,你為啥不能?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唯有跟這個人的性關係才被推崇。人們稱那個唯一的真愛為The One, Mr.right, Ms.right —— 毫無疑問,必須是單數。

劍橋大學教授譚納(Tony Tanner)在著作《通姦和小說》中分析,在19世紀,“通姦”和外遇,成為小說最流行的主題,而此前並非如此。這是人們的愛情觀念發生變化之後,新興起的問題。

阿蘭·德波頓則在其著作《愛情筆記》中,將愛情觀念的變化與宗教的世俗化結合起來。他考證,人們從19世紀才開始將愛人稱為“天使”,而天使自然是一個宗教意味極強的指稱。這似乎是人們將上帝之愛延續到人間之愛的某種象徵。拋開細節的考證,在影響世界最為深遠的三大宗教之中,伊斯蘭教、佛教都並非將“愛”作為核心教義的宗教,但基督教毫無疑問扛起了“愛”的大旗。它更加強調愛的力量,愛人如己是教徒為人處事的準則。與此相應地,基督教也最強調現代家庭的價值。

不少人感歎,西方男人比中國男人對待婚姻的態度更謹慎更嚴肅,結婚之後更“顧家”,這也與基督教的價值觀念有關。隨著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確立主導地位,關於“愛”的觀念和信仰也越加穩固。

《戀人絮語》

作者: [法] 羅蘭·巴特

譯者: 汪耀進 / 武佩榮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在世俗的文化藝術當中,“愛情”更是亙古不變的主題。三十多年前,羅蘭·巴特就在《戀愛絮語》中感慨,對所有藝術形式來說,愛情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來源。有哲學家統計,在穀歌搜索最受關注的幾大主題,沒有一個能比得過愛情。網路上,關於“愛”的詞條有15億之多,而關於“死亡”的才3億,關於“幸福”的只有6740萬。

關於愛情的描繪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如今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先在小說、電影、流行歌曲中看到了愛情,而後才在現實生活中經歷愛情。這種文化對於愛情的塑造,先行將愛情作為一種觀念,如同晶片一樣植入到了我們的大腦中。在我們確定愛情真的存在以前,它就搶先一步入駐了我們的記憶,併發展出了一套關於愛情的規範和標準。

商家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場愛情造神運動中的商機。如果說,愛情是一個當代“IP”,它可能是變現最為成功的一個。從藝術創作到日用產品,人們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看到愛情作為一個概念的商業植入。

各種情人節,更是消費文化的一次新發明。從2.14西方情人節,到3.14白色情人節,再到7.7農曆七夕情人節,甚至跨年夜、耶誕節,都變成了情人節的變種……情人們爭先恐後,在這些真真假假形形色色的節日裡互送禮物,燭光晚餐,不管是什麼日子,都可以變成一場消費狂歡。

在這些狂歡之中,愛情總是最終的高潮和歸途。

請愛情走下神壇

永恆不在男女的歡愛裡

愛情被奉上神壇,或許還跟個人主義的風行有關。隨著現代生活日趨走向原子化,人們對個體概念越來越推崇,“自我”和“個性”成為毫無疑問的王者。擁有獨特的自我,是對每個當代人最崇高的讚美。

在所有的日常活動中,唯有愛情最能幫助人確立自我。一個人,考試得第一、職場上被晉升,都只能說明“自我”的某個方面得到了確認。唯有當一個人處於愛情當中時,他/她才會感到自己的整個“自我”被另一個人用“我愛你”的誓言全部接納、全部肯定,甚至包括自我當中的那些缺陷和不足。

《愛的多重奏》

作者: [法] 阿蘭·巴迪歐

譯者: 鄧剛

版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9月

渺小的自我通過偉大的愛情獲得了確認,而且其代價和過程極為簡便,幾乎沒有任何門檻。人們歌頌跨越等級、膚色、族群、性別的愛情,愛情將一切渺茫的希望變為可能。要在生活中的其它活動中,獲得同樣的確認感,代價要高昂的多。對此,劉瑜有過一段很恰如其分的概括:“之所以永遠有這麼多人在忙著得到愛失去愛抱怨愛嘮叨愛,除了偉大的化學反應,還因為愛情是成本很小、‘進入門檻’很低的戲劇。如果要以做成一個企業、創造一個藝術品、解決一個科學難題、拯救一個即將滅絕的物種……來證明自己,所需才華、意志、毅力、資源、運氣太多,而要製造一場愛情或者說那種看上去像愛情的東西,只需兩個人和一點荷爾蒙而已。於是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於是愛情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被大量地生產出來。”

於是,整個時代患上了愛情饑渴症。

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製造出一份份活色生香的愛情生活:在一起,分手,和好,再分手,第三者,第四者……只要你不厭倦,這個叫做愛情的戲劇可以一直巡演,永不謝幕。在這些循環往復的愛情遊戲中,自我得到一再的關注和確認。

《論愛》

作者: [法] 呂克•費裡

譯者: 杜小真 譯

版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

也正是因為愛情這種強大的自我確認功能,是否擁有它,如何擁有它,成為人們互相之間衡量彼此的座標。在利用愛情得到自我確認這一點上,不得不承認,女性往往所受荼毒更多。

在《傾城之戀》裡,張愛玲感慨,“一個女人,倘若得不到異性的愛,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一個被當代愛情觀念塑造的女人,已經習慣用“在愛情中是否有魅力”,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倘若答案是肯定的,她便不自覺地流露出難以抑制的自信和滿足;倘若答案是否定的,她便會有無處躲藏的遺憾和悲哀。

一個人,如果不保持足夠的警覺,很有可能在愛情戲劇中輕易耗費掉一生的光陰。畢竟,圍繞著愛情的遊戲,實在是太多了。而當你回過神來,想要做一些更加真切的事情,卻往往已經在愛情冒險中花光了所有的精力和雄心。

我們應當給予愛情更恰如其分的位置:它只是自己和他人眾多關係中的一種——不比其它關係更卑鄙,也不比其它關係更高尚。

永恆不在男女的歡愛中。是時候,讓愛情走下神壇了。

別人都能找對象,你為啥不能?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