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陳大剛:閱讀日本

1951年5月6日, 麥克亞瑟在美國國會作證時, 輕蔑地說:“日本人的精神年齡僅有12歲”。

20年後, 美國總統尼克森感慨:“西歐和日本都是美國非常有力的競爭對手。

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相比, 美國遇到了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想到過的那種挑戰。 ”

37年後, 當廣島亞運會結束時開幕式結束時, 幾十萬人日本人退場後, 體育場裡居然沒有一張丟掉的廢紙!美國媒體驚呼:可怕的日本人!——題記

首讀島國

對於日本是島國, 中國人印象特深刻——當年抗戰, 我們就以“彈丸小島”稱它。 其實, 從地圖上看, 它就是一個碩大的島, 如果把主體部分九洲島、本洲島和北海道著上紫色, 也就是一條漂浮在藍色海洋中的“茄子”。

飛機飛越中國領空後, 浩瀚的太平洋出現在機艙下面。 進入日本海域, 首先“閱讀”到的就是海島——形狀各異的島或如葫蘆, 或如斗笠, 或如荷葉。 飛近後,

島的模樣自然就放大並且清晰, 有的是整個一片綠色, 有的是中間部分綠色, 周邊是青灰色與灰白色房屋。 在掠過這些“葫蘆”“斗笠”“荷葉”之後, 會出現了主體是森林的大塊陸地, 陸地周邊都是密密匝匝的建築。 然後又是無邊的汪洋——我們的首站日本大阪這塊太平洋中的陸地, 就這樣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飛機直接就貼著海面飛入機場。

上面所說就是島國日本的主體結構——海洋, 島嶼, 森林與沿海密密匝匝的青灰色與灰白色建築組成的城鎮。 之後我們去了名古屋、京都、東京, 都一個相同臉嘴。 特別是東京, 那海灣居然把“手腳”隨心所欲地伸入城市中, 將城市分作幾塊。

日本的島都不安分, 全部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就象它的所有陸地都與海血肉相連一樣, 這個國家也與火山地震結了不解之緣。 據統計, 世界上裡氏規模6級以上的地震中, 超過二成發生在日本;十分之一的火山也在日本。 所以, 地震、火山、海嘯屬於日本的家常便飯, 說來就來。 我們這次就差一點與箱根火山邂逅相遇。

按行程安排, 我們第三天是入住箱根泡溫泉。 一早上車時, 導遊說, 行程變了, 不去箱根。 昨天中午, 那塊火山爆發, 有10多輛旅遊大巴車被關在裡面出不來。

被這地震、火山、海嘯一鬧, 日本就不得不隨時隨地防。 比如我們在日本住的賓館房間, 空氣淨化器、萬用充電器、手電筒、時鐘這些防震設施驚人地全, 櫃子式的衛生間鑲嵌在屋中, 本身就抗震, 水箱中水可以直接喝, 能夠保證3天飲用。

馬克思說過, 人不能抽象地棲居於世。 日本人攤上這樣的生存環境, 真很無奈。 歷史學家波克拉底把地理稱為“歷史的哺育之母和教養之家。 ”我個人覺得, 從某種程度上說, 日本人就是由地震、火山、海嘯教養出來的, 或者說, 地震、火山、海嘯成就了這個民族。

成天生活在災難和死亡的陰影中, 一方面讓他們骨子裡充滿了危機意識, 需要同自然抗爭, 需要以更為有效的方式對付災難。 另一方面, 也生出了日本人特殊的生命意識——災難一來, 生命無常, 對死亡就有一種特殊的曠達。 所以, 日本人視生命為草芥, 動不動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地招呼自己的肚皮。 而他們在戰爭中對生命的殘殺, 也和這有關。 資源的短缺, 則讓這個民族血液中充滿擴張的基因——所以, 他們要狂妄地建立“大東西共榮圈”。 我在作這些玄想時, 就想到了日本最為有名的民歌《櫻花謠》——

櫻花啊, 櫻花啊,

陽春三月晴空下, 一望無際是櫻花。

如霞似雲花爛漫, 芳香飄蕩美如畫。

快來呀, 快來呀, 一同去賞花……

櫻花每年應時而開,但花期極短,只有10多天,若遇太平洋海風猛吹,更是如夢而逝,這就很像日本人的生命形態。所以在我個人的認知中,老是要把《櫻花謠》當作日本的民間國歌,而他們真正的國歌《君之代》,我卻很陌生,而且我相信也很少有人知道。如果認可我把《櫻花謠》視作日本民間國歌,那麼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對比。日本《櫻花謠》在欣喜中透出淒美與哀傷;俄羅斯國歌《俄羅斯,我們神聖的祖國》,充滿了國土遼闊的自豪;法蘭西國歌《馬賽曲》,則自由奔放激情。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拜日本人當年所賜,就非常悲催,而且充滿殺氣。不過,我相信中國國歌有一天會改寫出明媚歡快。

我去的季節不是櫻花開的時候,無法感受“如霞似雲花爛漫,芳香飄蕩美如畫”。不過,另外一幅畫面卻如同用刀子刻在我的印象中——那就是大阪海灣。飛機在夕陽中掠過寧靜的海灣,在夕輝迷蒙的光影中,天與水與海灣是那樣的恬靜祥和又溫馨柔軟,如同一個聖潔的童話,一個飄渺的夢。我那時的感受是,我們的飛機似乎也要如鳥一樣飛入童話中、夢中……

這樣的畫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日本畫家山東魁夷筆下的畫境——讓人要化入其中靜謐與超脫。面對它們,打死我也不相信那些關於戰爭關於流血關於屠殺的事,會是從這樣的海灣中產生出來的,是由這塊土地上的民族導演的。

中國文字的來來去去

去歐美、澳洲、東南亞國家,到處都是所在國家的文字。所以,我想日本也應該滿街都是日文。但到了日本一看,我這先入為主錯了——日本的高速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漢字,比如“道路”“中央”“安全”“銀行”“大學”“空港”“博物館”“美術”“春日居賓館”……我在“閱讀”時,禁不住要會心一笑。我甚至在想,一個中國人要是在昏迷中被送到日本,醒來後看到這些文字,十有八九不知道已身在異國他鄉。

這些“漢字”,其實是日文的假名。雖然讀音與漢語不同,但意思相差無幾。事實上,這些提示文字所要表達的意義,我們連猜帶測,基本上能夠看明白五六成。所以,百年前戊戌變法後出逃到日本的梁啟超,雖然不懂日語,卻能用筆接受媒體採訪。心頭就有一些自豪——日本雖然現在發達,但它的文字卻來自唐代時中國。漢字是日本文字的祖宗。這一點是板上定釘,日本人賴不了。古書上就有秦始皇派300童男童女到日本一說——雖然這個不準確,但從現代人種學科學考證,日本的人種基因中,有一部分就是從我們東北和江浙一帶漂洋渡海“移民”去的,這個也是板上定釘。

不過,話也要說回來。上面那些文字本身雖然是中國傳到日本的,但它們組合成的詞語,卻是古漢語中沒有的,而是日本人的發明。我們今天用的許多詞語,都是日本進口。有專家考證,今天現代漢語中使用的詞語,有90%是清末民初以後出現的。而在這些現代漢語詞彙中,有將近60%是從日本傳入中國的。也就是說,如果拿下這些從日本“移民”來的詞語,我們就無法寫文章,無法與朋友微信。別小看了這些詞語——當年新來的名詞,每一個都向國人敞開一個新的世界,比如“電話”“主義”“自由”“民主”。

把這些詞語拿來的人,最初是清末民初留日學生——那時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如同趕廟會,達數萬人,占了海外留學生一半以上。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都在中國叱吒風雲。把這些人的名字拉出來,是很長的一串,隨便說幾個就會嚇人一大跳——孫中山、蔣界石、周恩來、陳獨秀、李大釗——中共“一大”參會的13個代表,有4人是留學日本的,加上沒參會的陳獨秀、李大釗就是6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兩大泰斗魯迅和郭沫若,也是在日本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而孫中山更是把日本當作了根據地——在清政府眼中,這日本無疑是革命黨人的海外“恐怖組織基地”。順便說兩句,一句是留學日本的,大多為激進孔武鬥士;留學歐美的,則大多文雅學問紳士。再一句是,從某種程度上說,馬列主義不是直接從蘇俄“送來”的,而是經過日本中轉“移民”中國的。

漢字當年東渡,20世紀後又西。在文字交流這塊上,雖然會讓人產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慨唏噓,但客觀地說,中日雙方應該是扯平了。只是我們的拿來,好像不如日本。日本從1950-1975年,一共從歐美拿來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拿到了手——他們,真正是拿來的高手。原因簡單,這個外表靦腆、不善言辭、動不動就90度鞠躬的民族,學什麼一定要徹底學透,拿就要徹底拿來,所以他們學什麼像什麼——這種“學”的核心,更早的時候是“脫日入中”,到了近代,就是在黃種人國家中率先“脫亞入歐”。我們中國人好像要差些,許多時候,比著葫蘆畫還要畫走樣,所以到今天還站在發展中國家的壩子裡耍,“脫”不了。

讀日本人的鞠躬

說日本人的鞠躬,必須說一個67歲的老人,我們的旅遊大巴司機。

從大阪到東京後,導遊說換車。新的司機已她同電話聯繫。一是確認接單通知上的人數與實際人數是否一致。二是問車上有多少老人孩子。三是問有無病人,需要他幫忙做什麼。四是問前兩天車在高速公路上車速是多少,他接手後要開多少才合適。我們一大早在約定時間走出酒店時,就看到了一個一身正裝,鋥亮的皮鞋、黑色長褲、白色長袖襯衫、頭式一絲不苟的很紳士的老人,如果他不是站在車前向我們深深一鞠躬,然後走向已經打開的行李車門,我怎麼也沒法把他和一個大巴司機聯繫在一起。40多個人的行李,他不要我們幫忙,一個人裝;行李箱大大小小不一,他先裝大的,再裝小的,輕拿輕放,井井有條,碼得整整齊齊。是近30度的氣溫,他一頭一臉汗水,但不解領扣也不挽衣袖,只是從包中摸出手帕,從左到右挨著擦拭。完後上車,對我們友善一笑,開車。在後來幾天的行程中,這些動作都是同樣規範,並且從未遲到,都是在預定時間等候我們並鞠躬。最多一天,老人開車8個多小時,與之前中年司機一樣,所有要做的事,沒一樣拉下。大家發自內心敬服感歎,換成我們這一行中的年輕人也受不了,要是國內司機,早就一身短打,甚至拖鞋了。

而讓我特別震驚的是,這個老人已經退休了兩年,退休前居然是一董事長級別人物,在北京上海各有一個控股的酒店,退休後已交給同仁打理。現在是響應政府號召出來工作——因為日本人工勞動力嚴重不足,所以政府號召退休老人再為社會作貢獻。

其實,鞠躬不過是日本這個民族特有的習慣性體態姿式。比如,機場負責從飛機行李窗取行李的人將車開到飛機前時,要先向飛機立正鞠躬之後,才目前開始工作;車庫管理員在引導車輛出來後,也要鞠躬。有人作過據統計,一個日本百貨公司電梯口的迎賓員,一天要鞠2500個恭。這是一種充滿了自信的禮節。但這個老人的鞠躬與做事風格,在我看來已經不只是一種禮節,而是入木三分的敬業操守、崇尚職業的尊嚴、感恩職業的情懷,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我相信,這個老人如果這種方式去做汽車,做輪船,做電子產品,做科研,你基本可以判定,他一定能把事做好。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多次看到許多中國人在東京、名古屋、大阪的商場裡“搶劫”一樣搶購日本人的產品——不知為什麼,我那裡就會在恍忽中看到老人在鞠躬,在用手帕擦拭滿頭滿臉的汗水……

這個老人的鞠躬與做事風格,說穿了就是一種骨子裡透出的認真。這樣種認真如果是由成千上萬的人,由一個國家民族整體發力,絕對就具有一種眾志成城與移山倒海的力量。這就應該是應證了毛澤東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我的結論是,日本二戰後,就是這樣“鹹魚”翻身的。

中國民間習慣用“倭寇”“小日本”指稱日本——倭的意思就是矮和短,比如倭狐猴,倭刀,這裡面當然有一種蔑視。不過,其中也道出了實情——日本人種本就矮小。二戰時日軍身高不足1.60米。比如,在當時受降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日軍一般都在中國人耳朵下面;在日本京都,那些古老民居的門都很矮小,低我們中國的差不多一尺。但二戰後日本掀起了“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運動,開展全民健身,他們就象那個老司機做事時的認真一樣,做了70年,居然就創造了奇跡,改變了人種——現在反了過來,日本男人和女人都要高出我們一個指頭。

口水矮化不了日本,也長不高我們自己。小日本已經不小了。無論是從經濟上,從文化上,從發明創造上,他們都把我們中國摔出了好幾條街。單是諾貝爾獎,他們就得了13個。以個體素質說事,我想到了他們的著名演員高倉健。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下,隨處都會看到如高倉健一樣氣質的男人——個高,結實,大多有絡腮胡,剃了,鐵青,冷峻,但那冷峻中卻又綻出生命的滿滿自信。看到這些人時,我下意識感到骨子裡發冷——我在想,當下的日本和中國,如果隨機各選出十個男人,不需拼精神與內在素質,也不需要拼所掌握的高科技技能,就只是拼刺刀,十有八九我們拼不贏。我的“下意識”是有理由的,在我的周圍,喜歡喝酒打牌的人,遠遠超過喜歡鍛練的人。比如,在我住家附近有農貿市場和建材市場,下午生意清冷的時候,隨處都可看到人打牌,那些打零工的沒有桌子,就席地而坐,照樣樂哈哈開戰。我沒有對他們說三道四的意思,但我可以判斷,拼刺刀他們估計不是高手。

日本人的鞠躬,讓我“讀”得驚心動魄,承受不起。

讀東京銀座的“中國”二字

在國內一些大都市,比如北京、上海,包括我們四川的成都,我都看到一些用“銀座”二字命名的商場、賓館、樓盤。當時認為這“銀座”可能就是日本的一個時尚的東西。而親身面對面“閱讀”銀座後,我才領教了它的厲害。

導遊告訴我們,日本有三樣東西很長臉——自然景觀是富士山,歷史人文是京都,現代時尚是銀座。

銀座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這是我們亞洲能夠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紐約的第五大街稱兄道弟的一條街道。它的長度雖然只有一公里多一點,但卻彙集中了世界上幾乎所有響噹噹的名牌——相當於世界品牌在這裡召開“聯合國大會”。這銀座仿佛是一個紅色染缸,一個品牌如果不放進去一染,就休想在日本“紅”。所以,我們北京的全聚徳烤鴨也在銀座掛了牌子,但據導遊說,每年都要虧。不過,煮熟的鴨子嘴殼子硬,虧也要雄起。其實,許多名牌在銀座遭遇也與北京烤鴨不相上下——它們在銀座落戶只是要打廣告。這些在銀座硬撐的國際范兒們,單是地價就要讓他們心疼。比如那最金貴的地段四丁目,每平方米高達30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0萬元),這個價錢,可以在美國、澳洲、法國買上一套很可以的別墅。

到了銀座肯定要買東西。在國內旅遊,是導遊強迫遊客進店,而在日本,是遊客請求導遊帶進店。日本東西還真多,一些遊客在比較之後說,日本有的中國沒有;中國也有的,日本品質更好更便宜。大家比較集中的都是買日常家用品,尤其是女性的化裝品,還有能夠自動沖洗的多功能馬桶蓋——兩樣東西都不便宜,比如女性用的面部化裝按摩棒,一根要好幾大百,馬桶蓋最低檔的也在3000元以上。但因為在賓館酒店多次親自享受了那馬桶蓋的妙處,團友中就很有幾個人專門沖這玩意兒去。這就發生了一個小故事。那些大男人拎上馬桶蓋後,才發現上面有“中國杭州”字樣,售貨員解釋,技術和標準是日本的,但生產地在中國,只限在日本銷售。這一來,圍觀的中國遊客臉上就露出不屑,而手拎馬桶蓋的男人們臉上全都佈滿了失望——退貨!

我的眼睛在現場遭遇了“不屑”“失望”“退貨”之後,心頭是打雷一樣震驚。“中國”二字就是這樣具體地掉價了——一個民族的個體,在異國他鄉本能地小看自己的“國家製造”,這是一種怎樣的可悲與可憤呀。不過,話也說回來,他們也是被那些假冒低劣產品整怕了。我那時的憤怒更多是指向中國的專家和精英——中國有13億張臉和屁股,這是怎樣的巨大商機喲。我們的清華北大復旦同濟大學,我們那些國家級科研機構,都幹啥吃的?年終總結時都在高談闊論自己的國際突破與世界領先成果這些虛的,怎麼就不老老實實先做出精緻實用的化裝按摩棒和馬桶蓋,孝敬自己的同胞,然後征服別國男女的臉和屁股?

回來的路上,有一團友感慨,這日本人也真較真,老實地打上“中國杭州”。這要是放在中國一些,早換作“日本”二字了。導遊說,日本人不換也不敢換。要是被查出做假,就別想在日本行走江湖——哪裡跌倒就哪裡躺下,永遠不能翻身!導遊的話,讓我又下意識地將目光投向開車的老人——這樣一些人,大致不會用“豆腐渣”工程哄爹哄娘賺黑心錢;大約也不會用假冒偽劣產品來侮辱同胞的智商,賺昧良心錢;而且,大概打死他們,也不會用有毒食品來戕害自己的下一代,賺斷子絕孫錢……

閱讀活著的“唐宋”

從東京到京都,就是從現代日本走進古代日本。

中學學歷史時就知道,在我們的唐朝時,日本還基本屬於蒙昧狀態,他們是從東土大唐把文字、建築、甚至吃飯的方式都“拿了”過去,才真正與世界文明接軌。

日本當時拿去的東西,現在都在。京都可以說就是活著的中國唐宋建築博物館。作為日本的古都,它從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唐代就開張了,“工齡”遠超北京。它被封為“東方傳統文化博物館”,靠的就是“粘貼”了中國唐代的長安和洛陽——京都分為東京、西京兩部分,東京仿洛陽,西京仿長安。整個城市從房屋建築樣式到城市規劃佈局,就是從古洛陽和長安的模型裡澆鑄出來的。日本人也買這個帳,稱京都為“洛陽”與“洛城”。

“粘貼”洛陽和長安並不稀奇。稀奇的是,日本對“粘貼”來的東西的呵護——當我們的“洛陽”“長安”已經在原產地絕種時,世人卻能從京都栩栩如生地看到這世上還真有過“唐宋建築”。所以,當年中國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時,劇組必須遠涉重洋屈尊京都,才能拍出原汁原味的中國古建築外景。

京都最著名的古建築,當屬清水寺。寺中崖壁上有一名為“音羽”的瀑布,流水清洌,終年不絕。那水我喝了,清洌可口,就如同我家鄉黃荊原始森林中山泉水;那寺院全為木結構,數百年過去,支撐寺院的139根厚重古樸的大木柱,仍然穩重大氣彌漫著歲月的脈絡印跡。這要放在中國,估計早被燒了無數次——比如我們那"江南三大名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膝王閣,至少都被燒毀5次以上。它們現在的樣子,找不出一點兩百年以上的蛛絲馬跡。

讓我特別感慨唏噓的是清水寺古風習習的情調。寺前順山而上的石板古街,木屋與青磚瓦屋店鋪鱗次櫛比,店鋪前站著穿了和服迎候客人的女子,店鋪中紙扇、茶具、絲綢、陶瓷器、漆器、染織物、木偶戲人物面具之類的傳統工藝品叫人目不暇接,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儼然一幅別致的“清明上河圖”。街中書院、寺院、茶室、八窗軒、小院人家,與樹木蔥蔥,竹影掃階,花草悠然搭配出一種清幽靜謐的意境。行走其間,讓人頓生時空錯位之感,仿佛置身唐宋之時的長安、洛陽、開封,恍然就有古人的“九雅”飄然而至——尋幽、酌酒、撫琴、蒔花、焚香、品茗、聽雨、賞雪、侯月,唐詩宋詞的平仄隔世離空傳來……在旅遊中,我的最佳體驗是,帶著故鄉歷史文化一起走在路上,有莊子、司馬遷、李白,蘇軾陪伴我們同走,同看,同聽。在京都,我相遇了這種親切的陪伴。

“閱讀”京都,我很糾結。

值得一“讀”的鄉下

我們的日本之行是由東京、京都、名古屋、大阪這些日本第一方陣的城市組成的本州。美國人用原子彈炸的長畸、廣島在九洲島,鄧麗君唱的《北國之春》則在北海道。我們都沒有能去,但因為行程中安排了鄉下,所以,居然就感受了一把鄧麗君歌聲中的“鄉村”情調。

從東京出來,我們當晚住到了千葉縣一個鄉下度假村。清晨一推窗,透過帶著濕氣的薄薄輕霧放眼望去,外面居然是開闊的青綠田野,田野中又這裡一片那裡一片點綴樹林,有房屋隱約在樹林中,拙朴、清新而且空曠。與先前東京的銀座,分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那一刻,我差點以為自己是在我們四川川西壩子的鄉下。

我於是出了賓館,往那田野與樹林走去。因為頭晚下了雨,通向田野的公路顯得格外的潔淨而寬闊。從公路上拐下去,應有類似我們國內的小公路通向田中人家。而長著青草的石板的、石子鋪成的小路,則是小溪一樣“流向”田地。田地中的泥是黑色的,一看就很肥沃。田中是水稻,土中有玉米、瓜藤,偶爾又閃出小水塘,水塘中有荷葉,都掛著雨水,路上的草上也有,讓我鞋子與褲子都掛滿了水。但心裡卻很舒服,有一種說不出的清爽與愜意,並且還很親切——恍然就是兒時走在故鄉鄉村的感覺。心頭就想,無論這世界有多大,但只要是真正的鄉村,都能喚起人共同的情感顫動。

清朗的晨空中傳來幾聲狗叫——細一聽,是從另外的樹林中人家來的,給這鄉村的清晨平添了一種超然曠遠,儼然就是我們唐宋山水田園詩人筆下的意境。於是就想到了日本人那些精典的俳句——

我庭小草複萌發,無限天地行將綠。

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聲響。

晨空如此清澈,輕雲流動在藍天

這樣一種草不著色,紙不印花,木不上漆的清簡意蘊。也出現在富士山北麓的石和溫泉小鎮。小鎮素潔如清風,一條小河靜靜穿流,三二小橋,連接兩岸綠草茵茵,紅花點點;河水清澈,潺潺嚶語琴瑟之音;水中野魚悠游,任性超然,極有清人劉悟道的“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情趣。客棧院庭之中,小池、曲徑、石山、水瀑,樹上鳥雀啼鳴……街邊民居大多矮小普通,但門前都有竹簾、花池、花盆點綴——閒靜、優雅、清拙,有如李清照的小令。晨光光臨照中,小鎮就有如一個穿了和服的女子,款款 在野地上走來……

日本鄉下還有很牛的一條,就是乾淨。比如石和溫泉小鎮的街道、人家、路,還有流過場鎮的小河,都驚人地整潔,幾乎看不到紙屑垃圾。連那隨處可見的裝了飲料、食品的自動售貨機,也似乎剛用水洗過,成為點綴鄉場的精緻“小品”……

這樣的鄉下,要生長在中國就很難——比如,自動售貨機這樣的“小品”,可以肯定在我們的鄉場上“水土不服”。

島國無“海”

日本是島國,到日本,肯定要“閱讀”到海。所以,啟程前我特意準備了沙灘鞋、游泳褲,心裡就想,到了日本必須去海灘上瀟灑一番,就象我在希臘聖托裡尼、巴西裡約、澳大利亞悉尼、海灘衝浪耍海一樣,激情並快活著。

然而到了日本之後,無論是在東京、在京都、在名古屋還是在大阪這些海濱城市,我都沒有“閱讀”到地中海、南美、澳洲那樣性感、浪漫、激情的海灘。這些城市所有鄰海的地方,都擠滿了房子、碼頭、港口。事實上,東京和大阪的一些城市板塊,直接就是建在海中,板塊與母城之間隔著海灣,需要用碩大的鋼鐵大橋連通。

看不到歐美那些高大上的海灘,那麼退而求其次,如同我們中國北戴河、北海、三亞那樣的海灘應該有吧?就問導遊,導遊說,這個也沒有,海灘早就被填海造地填沒了。天,我那沙灘鞋、游泳褲是白帶了,它們就老老實實地在行李箱中做海灘夢吧。

一切都是土地少惹的禍。我們愛說小日本,它也確實小。日本面積沒有中國四川大,人卻多了四川3千萬。那國土一半以上的山地幾乎全是森林,又打死也不砍伐樹木搞房地產開發;因為處於火山地震帶上,房子不能修得太高,房間又都小得可憐。我們在大阪住的三星級賓館,走進房間的第一個感覺,我想到的就是小時候玩的“蛐蛐籠”——把兩隻大箱子打開的話,人就只能跳躍式活動,兩人住的標準間,想走動得一個一個來。再加上土地高度私有化,政府不能隨便搞拆遷,所以在東京就很難看到我們上海浦東那些一夜之間爆發的高樓大廈。但經濟要發展,城市要擴張,人要住房怎麼辦?只有一條路,就是向海要地——填海。

以日本人的認真,不消說他們的填海技術一流,成果更是舉世矚目。比如東京,它從一個小漁村一步一步“走”成亞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就是靠填海。現在它的中央區、港區、江東區、品川區都是“填”出來的。二戰後50多年間,日本人填出的陸地面積相當於將近3個香港。大阪關西新機場就是填海的傑作——跑道、停機坪、指揮塔原來都是海。填海的東西,一是城市垃圾,一是進口的煤——前者是廢物利用,後者兼有國家戰略能源儲備。那煤,據說主要是從中國來的。

這樣卓越的填海,雖然產生了傲視全球的經濟奇跡,但代價是封殺了一個民族的激情浪漫。日本是一個用技術支撐的國家,這個民族特別認真嚴謹細緻,我甚至覺得他們臉上的紋路都是用高科技精密繪刻的。然而,這樣的臉讀不出超現實的詩意,讀不出人性的性感張揚,讀不出如火如荼的火爆銷魂……我以為,這一切絕對和他們封殺海灘有關。

海灘的缺失,其實是一種生命張力的缺失,這是日本的人生敗筆。由於沒有任性飛揚的生命情感作中流砥柱,他們就不能站位高遠,引領一代新風,宏觀放馬,開拓全新境界;同時,更不能思情遠舉,產生博大、浩然、恢巨集影響人類進程的思想與哲學;更由於對生命缺乏應有的敬畏,在他們的精神理念與文化中,就找不到震撼人心的崇高宗教情懷與人道理念。應該承認,日本人是“細節決定成敗”的江湖高手,但卻是“理念決定成敗”的低能兒——宏觀構架的謀篇佈局是他們的硬傷與短板。他們可能把某種東西製造的很精美,但卻不能以創造的氣慨,開拓出標新一代的發明。當年,索尼人曾狂妄自稱,他們做的晶片將顛覆發明晶片的歐美,但比爾·蓋茨只是用微軟輕輕一拍,就打得他們滿地找牙。所以,美國商界巨頭洛克菲勒曾這樣“點贊”:“日本人除了複製別國科技外一事無成,它何曾獨立為世界文明作過貢獻,充其量只是個工匠型的二流民族而已”。

日本人丟了海灘,我的損失只是讓沙灘鞋、游泳褲原封不動地呆在行李箱中做海灘夢。但他們的損失卻多了去。除了上面那些虛的東西,最實在的是由於城市污染,日本人誇張地不吃陸地河裡的魚,任其瘋長到10多斤,本州周邊及中部海域的魚蝦也不吃——他們只吃北海道沒有工業污染的海產品。

估計日本人現在是腸子都悔青了。

相關連結:

作者陳大剛,赤水河邊古藺大山中人,就職于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曾出版《站立天地問》(作家出版社)、《對自己好點》(中國文聯出版社)。《筆走大中國》是作者第三部著作,為個性化旅遊散文集。也是當今中國第一部為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自然風物、歷史人文“樹碑立傳”的旅遊散文集。

一同去賞花……

櫻花每年應時而開,但花期極短,只有10多天,若遇太平洋海風猛吹,更是如夢而逝,這就很像日本人的生命形態。所以在我個人的認知中,老是要把《櫻花謠》當作日本的民間國歌,而他們真正的國歌《君之代》,我卻很陌生,而且我相信也很少有人知道。如果認可我把《櫻花謠》視作日本民間國歌,那麼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對比。日本《櫻花謠》在欣喜中透出淒美與哀傷;俄羅斯國歌《俄羅斯,我們神聖的祖國》,充滿了國土遼闊的自豪;法蘭西國歌《馬賽曲》,則自由奔放激情。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拜日本人當年所賜,就非常悲催,而且充滿殺氣。不過,我相信中國國歌有一天會改寫出明媚歡快。

我去的季節不是櫻花開的時候,無法感受“如霞似雲花爛漫,芳香飄蕩美如畫”。不過,另外一幅畫面卻如同用刀子刻在我的印象中——那就是大阪海灣。飛機在夕陽中掠過寧靜的海灣,在夕輝迷蒙的光影中,天與水與海灣是那樣的恬靜祥和又溫馨柔軟,如同一個聖潔的童話,一個飄渺的夢。我那時的感受是,我們的飛機似乎也要如鳥一樣飛入童話中、夢中……

這樣的畫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日本畫家山東魁夷筆下的畫境——讓人要化入其中靜謐與超脫。面對它們,打死我也不相信那些關於戰爭關於流血關於屠殺的事,會是從這樣的海灣中產生出來的,是由這塊土地上的民族導演的。

中國文字的來來去去

去歐美、澳洲、東南亞國家,到處都是所在國家的文字。所以,我想日本也應該滿街都是日文。但到了日本一看,我這先入為主錯了——日本的高速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漢字,比如“道路”“中央”“安全”“銀行”“大學”“空港”“博物館”“美術”“春日居賓館”……我在“閱讀”時,禁不住要會心一笑。我甚至在想,一個中國人要是在昏迷中被送到日本,醒來後看到這些文字,十有八九不知道已身在異國他鄉。

這些“漢字”,其實是日文的假名。雖然讀音與漢語不同,但意思相差無幾。事實上,這些提示文字所要表達的意義,我們連猜帶測,基本上能夠看明白五六成。所以,百年前戊戌變法後出逃到日本的梁啟超,雖然不懂日語,卻能用筆接受媒體採訪。心頭就有一些自豪——日本雖然現在發達,但它的文字卻來自唐代時中國。漢字是日本文字的祖宗。這一點是板上定釘,日本人賴不了。古書上就有秦始皇派300童男童女到日本一說——雖然這個不準確,但從現代人種學科學考證,日本的人種基因中,有一部分就是從我們東北和江浙一帶漂洋渡海“移民”去的,這個也是板上定釘。

不過,話也要說回來。上面那些文字本身雖然是中國傳到日本的,但它們組合成的詞語,卻是古漢語中沒有的,而是日本人的發明。我們今天用的許多詞語,都是日本進口。有專家考證,今天現代漢語中使用的詞語,有90%是清末民初以後出現的。而在這些現代漢語詞彙中,有將近60%是從日本傳入中國的。也就是說,如果拿下這些從日本“移民”來的詞語,我們就無法寫文章,無法與朋友微信。別小看了這些詞語——當年新來的名詞,每一個都向國人敞開一個新的世界,比如“電話”“主義”“自由”“民主”。

把這些詞語拿來的人,最初是清末民初留日學生——那時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如同趕廟會,達數萬人,占了海外留學生一半以上。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都在中國叱吒風雲。把這些人的名字拉出來,是很長的一串,隨便說幾個就會嚇人一大跳——孫中山、蔣界石、周恩來、陳獨秀、李大釗——中共“一大”參會的13個代表,有4人是留學日本的,加上沒參會的陳獨秀、李大釗就是6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兩大泰斗魯迅和郭沫若,也是在日本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而孫中山更是把日本當作了根據地——在清政府眼中,這日本無疑是革命黨人的海外“恐怖組織基地”。順便說兩句,一句是留學日本的,大多為激進孔武鬥士;留學歐美的,則大多文雅學問紳士。再一句是,從某種程度上說,馬列主義不是直接從蘇俄“送來”的,而是經過日本中轉“移民”中國的。

漢字當年東渡,20世紀後又西。在文字交流這塊上,雖然會讓人產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慨唏噓,但客觀地說,中日雙方應該是扯平了。只是我們的拿來,好像不如日本。日本從1950-1975年,一共從歐美拿來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拿到了手——他們,真正是拿來的高手。原因簡單,這個外表靦腆、不善言辭、動不動就90度鞠躬的民族,學什麼一定要徹底學透,拿就要徹底拿來,所以他們學什麼像什麼——這種“學”的核心,更早的時候是“脫日入中”,到了近代,就是在黃種人國家中率先“脫亞入歐”。我們中國人好像要差些,許多時候,比著葫蘆畫還要畫走樣,所以到今天還站在發展中國家的壩子裡耍,“脫”不了。

讀日本人的鞠躬

說日本人的鞠躬,必須說一個67歲的老人,我們的旅遊大巴司機。

從大阪到東京後,導遊說換車。新的司機已她同電話聯繫。一是確認接單通知上的人數與實際人數是否一致。二是問車上有多少老人孩子。三是問有無病人,需要他幫忙做什麼。四是問前兩天車在高速公路上車速是多少,他接手後要開多少才合適。我們一大早在約定時間走出酒店時,就看到了一個一身正裝,鋥亮的皮鞋、黑色長褲、白色長袖襯衫、頭式一絲不苟的很紳士的老人,如果他不是站在車前向我們深深一鞠躬,然後走向已經打開的行李車門,我怎麼也沒法把他和一個大巴司機聯繫在一起。40多個人的行李,他不要我們幫忙,一個人裝;行李箱大大小小不一,他先裝大的,再裝小的,輕拿輕放,井井有條,碼得整整齊齊。是近30度的氣溫,他一頭一臉汗水,但不解領扣也不挽衣袖,只是從包中摸出手帕,從左到右挨著擦拭。完後上車,對我們友善一笑,開車。在後來幾天的行程中,這些動作都是同樣規範,並且從未遲到,都是在預定時間等候我們並鞠躬。最多一天,老人開車8個多小時,與之前中年司機一樣,所有要做的事,沒一樣拉下。大家發自內心敬服感歎,換成我們這一行中的年輕人也受不了,要是國內司機,早就一身短打,甚至拖鞋了。

而讓我特別震驚的是,這個老人已經退休了兩年,退休前居然是一董事長級別人物,在北京上海各有一個控股的酒店,退休後已交給同仁打理。現在是響應政府號召出來工作——因為日本人工勞動力嚴重不足,所以政府號召退休老人再為社會作貢獻。

其實,鞠躬不過是日本這個民族特有的習慣性體態姿式。比如,機場負責從飛機行李窗取行李的人將車開到飛機前時,要先向飛機立正鞠躬之後,才目前開始工作;車庫管理員在引導車輛出來後,也要鞠躬。有人作過據統計,一個日本百貨公司電梯口的迎賓員,一天要鞠2500個恭。這是一種充滿了自信的禮節。但這個老人的鞠躬與做事風格,在我看來已經不只是一種禮節,而是入木三分的敬業操守、崇尚職業的尊嚴、感恩職業的情懷,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我相信,這個老人如果這種方式去做汽車,做輪船,做電子產品,做科研,你基本可以判定,他一定能把事做好。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多次看到許多中國人在東京、名古屋、大阪的商場裡“搶劫”一樣搶購日本人的產品——不知為什麼,我那裡就會在恍忽中看到老人在鞠躬,在用手帕擦拭滿頭滿臉的汗水……

這個老人的鞠躬與做事風格,說穿了就是一種骨子裡透出的認真。這樣種認真如果是由成千上萬的人,由一個國家民族整體發力,絕對就具有一種眾志成城與移山倒海的力量。這就應該是應證了毛澤東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我的結論是,日本二戰後,就是這樣“鹹魚”翻身的。

中國民間習慣用“倭寇”“小日本”指稱日本——倭的意思就是矮和短,比如倭狐猴,倭刀,這裡面當然有一種蔑視。不過,其中也道出了實情——日本人種本就矮小。二戰時日軍身高不足1.60米。比如,在當時受降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日軍一般都在中國人耳朵下面;在日本京都,那些古老民居的門都很矮小,低我們中國的差不多一尺。但二戰後日本掀起了“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運動,開展全民健身,他們就象那個老司機做事時的認真一樣,做了70年,居然就創造了奇跡,改變了人種——現在反了過來,日本男人和女人都要高出我們一個指頭。

口水矮化不了日本,也長不高我們自己。小日本已經不小了。無論是從經濟上,從文化上,從發明創造上,他們都把我們中國摔出了好幾條街。單是諾貝爾獎,他們就得了13個。以個體素質說事,我想到了他們的著名演員高倉健。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下,隨處都會看到如高倉健一樣氣質的男人——個高,結實,大多有絡腮胡,剃了,鐵青,冷峻,但那冷峻中卻又綻出生命的滿滿自信。看到這些人時,我下意識感到骨子裡發冷——我在想,當下的日本和中國,如果隨機各選出十個男人,不需拼精神與內在素質,也不需要拼所掌握的高科技技能,就只是拼刺刀,十有八九我們拼不贏。我的“下意識”是有理由的,在我的周圍,喜歡喝酒打牌的人,遠遠超過喜歡鍛練的人。比如,在我住家附近有農貿市場和建材市場,下午生意清冷的時候,隨處都可看到人打牌,那些打零工的沒有桌子,就席地而坐,照樣樂哈哈開戰。我沒有對他們說三道四的意思,但我可以判斷,拼刺刀他們估計不是高手。

日本人的鞠躬,讓我“讀”得驚心動魄,承受不起。

讀東京銀座的“中國”二字

在國內一些大都市,比如北京、上海,包括我們四川的成都,我都看到一些用“銀座”二字命名的商場、賓館、樓盤。當時認為這“銀座”可能就是日本的一個時尚的東西。而親身面對面“閱讀”銀座後,我才領教了它的厲害。

導遊告訴我們,日本有三樣東西很長臉——自然景觀是富士山,歷史人文是京都,現代時尚是銀座。

銀座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這是我們亞洲能夠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紐約的第五大街稱兄道弟的一條街道。它的長度雖然只有一公里多一點,但卻彙集中了世界上幾乎所有響噹噹的名牌——相當於世界品牌在這裡召開“聯合國大會”。這銀座仿佛是一個紅色染缸,一個品牌如果不放進去一染,就休想在日本“紅”。所以,我們北京的全聚徳烤鴨也在銀座掛了牌子,但據導遊說,每年都要虧。不過,煮熟的鴨子嘴殼子硬,虧也要雄起。其實,許多名牌在銀座遭遇也與北京烤鴨不相上下——它們在銀座落戶只是要打廣告。這些在銀座硬撐的國際范兒們,單是地價就要讓他們心疼。比如那最金貴的地段四丁目,每平方米高達30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0萬元),這個價錢,可以在美國、澳洲、法國買上一套很可以的別墅。

到了銀座肯定要買東西。在國內旅遊,是導遊強迫遊客進店,而在日本,是遊客請求導遊帶進店。日本東西還真多,一些遊客在比較之後說,日本有的中國沒有;中國也有的,日本品質更好更便宜。大家比較集中的都是買日常家用品,尤其是女性的化裝品,還有能夠自動沖洗的多功能馬桶蓋——兩樣東西都不便宜,比如女性用的面部化裝按摩棒,一根要好幾大百,馬桶蓋最低檔的也在3000元以上。但因為在賓館酒店多次親自享受了那馬桶蓋的妙處,團友中就很有幾個人專門沖這玩意兒去。這就發生了一個小故事。那些大男人拎上馬桶蓋後,才發現上面有“中國杭州”字樣,售貨員解釋,技術和標準是日本的,但生產地在中國,只限在日本銷售。這一來,圍觀的中國遊客臉上就露出不屑,而手拎馬桶蓋的男人們臉上全都佈滿了失望——退貨!

我的眼睛在現場遭遇了“不屑”“失望”“退貨”之後,心頭是打雷一樣震驚。“中國”二字就是這樣具體地掉價了——一個民族的個體,在異國他鄉本能地小看自己的“國家製造”,這是一種怎樣的可悲與可憤呀。不過,話也說回來,他們也是被那些假冒低劣產品整怕了。我那時的憤怒更多是指向中國的專家和精英——中國有13億張臉和屁股,這是怎樣的巨大商機喲。我們的清華北大復旦同濟大學,我們那些國家級科研機構,都幹啥吃的?年終總結時都在高談闊論自己的國際突破與世界領先成果這些虛的,怎麼就不老老實實先做出精緻實用的化裝按摩棒和馬桶蓋,孝敬自己的同胞,然後征服別國男女的臉和屁股?

回來的路上,有一團友感慨,這日本人也真較真,老實地打上“中國杭州”。這要是放在中國一些,早換作“日本”二字了。導遊說,日本人不換也不敢換。要是被查出做假,就別想在日本行走江湖——哪裡跌倒就哪裡躺下,永遠不能翻身!導遊的話,讓我又下意識地將目光投向開車的老人——這樣一些人,大致不會用“豆腐渣”工程哄爹哄娘賺黑心錢;大約也不會用假冒偽劣產品來侮辱同胞的智商,賺昧良心錢;而且,大概打死他們,也不會用有毒食品來戕害自己的下一代,賺斷子絕孫錢……

閱讀活著的“唐宋”

從東京到京都,就是從現代日本走進古代日本。

中學學歷史時就知道,在我們的唐朝時,日本還基本屬於蒙昧狀態,他們是從東土大唐把文字、建築、甚至吃飯的方式都“拿了”過去,才真正與世界文明接軌。

日本當時拿去的東西,現在都在。京都可以說就是活著的中國唐宋建築博物館。作為日本的古都,它從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唐代就開張了,“工齡”遠超北京。它被封為“東方傳統文化博物館”,靠的就是“粘貼”了中國唐代的長安和洛陽——京都分為東京、西京兩部分,東京仿洛陽,西京仿長安。整個城市從房屋建築樣式到城市規劃佈局,就是從古洛陽和長安的模型裡澆鑄出來的。日本人也買這個帳,稱京都為“洛陽”與“洛城”。

“粘貼”洛陽和長安並不稀奇。稀奇的是,日本對“粘貼”來的東西的呵護——當我們的“洛陽”“長安”已經在原產地絕種時,世人卻能從京都栩栩如生地看到這世上還真有過“唐宋建築”。所以,當年中國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時,劇組必須遠涉重洋屈尊京都,才能拍出原汁原味的中國古建築外景。

京都最著名的古建築,當屬清水寺。寺中崖壁上有一名為“音羽”的瀑布,流水清洌,終年不絕。那水我喝了,清洌可口,就如同我家鄉黃荊原始森林中山泉水;那寺院全為木結構,數百年過去,支撐寺院的139根厚重古樸的大木柱,仍然穩重大氣彌漫著歲月的脈絡印跡。這要放在中國,估計早被燒了無數次——比如我們那"江南三大名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膝王閣,至少都被燒毀5次以上。它們現在的樣子,找不出一點兩百年以上的蛛絲馬跡。

讓我特別感慨唏噓的是清水寺古風習習的情調。寺前順山而上的石板古街,木屋與青磚瓦屋店鋪鱗次櫛比,店鋪前站著穿了和服迎候客人的女子,店鋪中紙扇、茶具、絲綢、陶瓷器、漆器、染織物、木偶戲人物面具之類的傳統工藝品叫人目不暇接,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儼然一幅別致的“清明上河圖”。街中書院、寺院、茶室、八窗軒、小院人家,與樹木蔥蔥,竹影掃階,花草悠然搭配出一種清幽靜謐的意境。行走其間,讓人頓生時空錯位之感,仿佛置身唐宋之時的長安、洛陽、開封,恍然就有古人的“九雅”飄然而至——尋幽、酌酒、撫琴、蒔花、焚香、品茗、聽雨、賞雪、侯月,唐詩宋詞的平仄隔世離空傳來……在旅遊中,我的最佳體驗是,帶著故鄉歷史文化一起走在路上,有莊子、司馬遷、李白,蘇軾陪伴我們同走,同看,同聽。在京都,我相遇了這種親切的陪伴。

“閱讀”京都,我很糾結。

值得一“讀”的鄉下

我們的日本之行是由東京、京都、名古屋、大阪這些日本第一方陣的城市組成的本州。美國人用原子彈炸的長畸、廣島在九洲島,鄧麗君唱的《北國之春》則在北海道。我們都沒有能去,但因為行程中安排了鄉下,所以,居然就感受了一把鄧麗君歌聲中的“鄉村”情調。

從東京出來,我們當晚住到了千葉縣一個鄉下度假村。清晨一推窗,透過帶著濕氣的薄薄輕霧放眼望去,外面居然是開闊的青綠田野,田野中又這裡一片那裡一片點綴樹林,有房屋隱約在樹林中,拙朴、清新而且空曠。與先前東京的銀座,分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那一刻,我差點以為自己是在我們四川川西壩子的鄉下。

我於是出了賓館,往那田野與樹林走去。因為頭晚下了雨,通向田野的公路顯得格外的潔淨而寬闊。從公路上拐下去,應有類似我們國內的小公路通向田中人家。而長著青草的石板的、石子鋪成的小路,則是小溪一樣“流向”田地。田地中的泥是黑色的,一看就很肥沃。田中是水稻,土中有玉米、瓜藤,偶爾又閃出小水塘,水塘中有荷葉,都掛著雨水,路上的草上也有,讓我鞋子與褲子都掛滿了水。但心裡卻很舒服,有一種說不出的清爽與愜意,並且還很親切——恍然就是兒時走在故鄉鄉村的感覺。心頭就想,無論這世界有多大,但只要是真正的鄉村,都能喚起人共同的情感顫動。

清朗的晨空中傳來幾聲狗叫——細一聽,是從另外的樹林中人家來的,給這鄉村的清晨平添了一種超然曠遠,儼然就是我們唐宋山水田園詩人筆下的意境。於是就想到了日本人那些精典的俳句——

我庭小草複萌發,無限天地行將綠。

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聲響。

晨空如此清澈,輕雲流動在藍天

這樣一種草不著色,紙不印花,木不上漆的清簡意蘊。也出現在富士山北麓的石和溫泉小鎮。小鎮素潔如清風,一條小河靜靜穿流,三二小橋,連接兩岸綠草茵茵,紅花點點;河水清澈,潺潺嚶語琴瑟之音;水中野魚悠游,任性超然,極有清人劉悟道的“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情趣。客棧院庭之中,小池、曲徑、石山、水瀑,樹上鳥雀啼鳴……街邊民居大多矮小普通,但門前都有竹簾、花池、花盆點綴——閒靜、優雅、清拙,有如李清照的小令。晨光光臨照中,小鎮就有如一個穿了和服的女子,款款 在野地上走來……

日本鄉下還有很牛的一條,就是乾淨。比如石和溫泉小鎮的街道、人家、路,還有流過場鎮的小河,都驚人地整潔,幾乎看不到紙屑垃圾。連那隨處可見的裝了飲料、食品的自動售貨機,也似乎剛用水洗過,成為點綴鄉場的精緻“小品”……

這樣的鄉下,要生長在中國就很難——比如,自動售貨機這樣的“小品”,可以肯定在我們的鄉場上“水土不服”。

島國無“海”

日本是島國,到日本,肯定要“閱讀”到海。所以,啟程前我特意準備了沙灘鞋、游泳褲,心裡就想,到了日本必須去海灘上瀟灑一番,就象我在希臘聖托裡尼、巴西裡約、澳大利亞悉尼、海灘衝浪耍海一樣,激情並快活著。

然而到了日本之後,無論是在東京、在京都、在名古屋還是在大阪這些海濱城市,我都沒有“閱讀”到地中海、南美、澳洲那樣性感、浪漫、激情的海灘。這些城市所有鄰海的地方,都擠滿了房子、碼頭、港口。事實上,東京和大阪的一些城市板塊,直接就是建在海中,板塊與母城之間隔著海灣,需要用碩大的鋼鐵大橋連通。

看不到歐美那些高大上的海灘,那麼退而求其次,如同我們中國北戴河、北海、三亞那樣的海灘應該有吧?就問導遊,導遊說,這個也沒有,海灘早就被填海造地填沒了。天,我那沙灘鞋、游泳褲是白帶了,它們就老老實實地在行李箱中做海灘夢吧。

一切都是土地少惹的禍。我們愛說小日本,它也確實小。日本面積沒有中國四川大,人卻多了四川3千萬。那國土一半以上的山地幾乎全是森林,又打死也不砍伐樹木搞房地產開發;因為處於火山地震帶上,房子不能修得太高,房間又都小得可憐。我們在大阪住的三星級賓館,走進房間的第一個感覺,我想到的就是小時候玩的“蛐蛐籠”——把兩隻大箱子打開的話,人就只能跳躍式活動,兩人住的標準間,想走動得一個一個來。再加上土地高度私有化,政府不能隨便搞拆遷,所以在東京就很難看到我們上海浦東那些一夜之間爆發的高樓大廈。但經濟要發展,城市要擴張,人要住房怎麼辦?只有一條路,就是向海要地——填海。

以日本人的認真,不消說他們的填海技術一流,成果更是舉世矚目。比如東京,它從一個小漁村一步一步“走”成亞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就是靠填海。現在它的中央區、港區、江東區、品川區都是“填”出來的。二戰後50多年間,日本人填出的陸地面積相當於將近3個香港。大阪關西新機場就是填海的傑作——跑道、停機坪、指揮塔原來都是海。填海的東西,一是城市垃圾,一是進口的煤——前者是廢物利用,後者兼有國家戰略能源儲備。那煤,據說主要是從中國來的。

這樣卓越的填海,雖然產生了傲視全球的經濟奇跡,但代價是封殺了一個民族的激情浪漫。日本是一個用技術支撐的國家,這個民族特別認真嚴謹細緻,我甚至覺得他們臉上的紋路都是用高科技精密繪刻的。然而,這樣的臉讀不出超現實的詩意,讀不出人性的性感張揚,讀不出如火如荼的火爆銷魂……我以為,這一切絕對和他們封殺海灘有關。

海灘的缺失,其實是一種生命張力的缺失,這是日本的人生敗筆。由於沒有任性飛揚的生命情感作中流砥柱,他們就不能站位高遠,引領一代新風,宏觀放馬,開拓全新境界;同時,更不能思情遠舉,產生博大、浩然、恢巨集影響人類進程的思想與哲學;更由於對生命缺乏應有的敬畏,在他們的精神理念與文化中,就找不到震撼人心的崇高宗教情懷與人道理念。應該承認,日本人是“細節決定成敗”的江湖高手,但卻是“理念決定成敗”的低能兒——宏觀構架的謀篇佈局是他們的硬傷與短板。他們可能把某種東西製造的很精美,但卻不能以創造的氣慨,開拓出標新一代的發明。當年,索尼人曾狂妄自稱,他們做的晶片將顛覆發明晶片的歐美,但比爾·蓋茨只是用微軟輕輕一拍,就打得他們滿地找牙。所以,美國商界巨頭洛克菲勒曾這樣“點贊”:“日本人除了複製別國科技外一事無成,它何曾獨立為世界文明作過貢獻,充其量只是個工匠型的二流民族而已”。

日本人丟了海灘,我的損失只是讓沙灘鞋、游泳褲原封不動地呆在行李箱中做海灘夢。但他們的損失卻多了去。除了上面那些虛的東西,最實在的是由於城市污染,日本人誇張地不吃陸地河裡的魚,任其瘋長到10多斤,本州周邊及中部海域的魚蝦也不吃——他們只吃北海道沒有工業污染的海產品。

估計日本人現在是腸子都悔青了。

相關連結:

作者陳大剛,赤水河邊古藺大山中人,就職于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曾出版《站立天地問》(作家出版社)、《對自己好點》(中國文聯出版社)。《筆走大中國》是作者第三部著作,為個性化旅遊散文集。也是當今中國第一部為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自然風物、歷史人文“樹碑立傳”的旅遊散文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