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戶分類戶處理、不出院零填埋,新賓104個村將垃圾化整為零

垃圾分類, 城裡推廣都費勁, 農村能行嗎?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答覆:行!

一年前, 很多村子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垃圾圍村”。

現在, 已經有104個村不設垃圾箱了, 明年全縣181個村都將實現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

一年前, 不要的東西直接扔到河套裡或者堆在牆根。

現在, “戶分類、戶處理、不出院、零填埋”的處理體系, 已經成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垃圾化整為零了。

那麼“新賓做法”的標準是如何制定的?

分類方法如何把關?

村民如何執行的?

怎樣保證分類的效果?

如何讓垃圾分類成為村民的自覺?

今天, 讓我們跟隨記者到幾個村去看看——

王俊將建築垃圾收集到一起, 用於村裡墊道。

“五指分類法”消化掉95%的生活垃圾

“我們村裡老人、小孩都知道垃圾分類, 也都會做。 ”採訪中, 金崗村84歲的村民蘇虹珍告訴記者, 家家戶戶都有小糞堆, 將廚餘垃圾漚肥。

小孩子到外面玩, 吃剩的果皮都會帶回家, 放到肥堆裡。

晚上, 村民們到廣場跳舞, 都會自帶小垃圾筒, 將煙頭、果皮等雜物帶回家, 村民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越來越濃。

垃圾分類工作如此深入人心, 新賓縣下了一番真功夫, 進行了調研, 並結合實際制定了相應規範。

過去, 新賓縣同絕大多數農村地區一樣, 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主要以“突擊式”“運動式”的集中治理為主, 收集轉運後的垃圾或簡單填埋, 或傾倒於隱蔽地點, 村容村貌看似整潔, 但垃圾卻由分散污染變成集中污染, 對生態環境危害反而加重了。 每年縣、鄉、村三級都要投入上千萬元, 用於增加垃圾車、建填埋場等。 但這無法減少垃圾產出量, 往往陷入垃圾越治越多,

末端處理設施永遠不足的怪圈。 另外, 群眾參與意識不強, 對環境治理並不買帳, 認為是幹部們的事兒, 與自己無關。

如何從根本上破解農村“垃圾圍村”的尷尬, 新賓縣提出了“農村垃圾治理關鍵要培養群眾的環保文明意識, 實現垃圾分類並資源化利用,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實現治本”的目標。

2016年2月, 新賓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工作啟動, 成立了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領導小組, 由縣環保局牽頭實施垃圾分類減量工作。

按照領導小組制定的垃圾分類標準, 垃圾先被分為可腐爛垃圾和不可腐爛垃圾, 不可腐爛的垃圾再細分為4種, 推廣了生活垃圾分類利用“五指法”, 形象地將垃圾分類標準集合到手上。

根據測算, 新賓縣農村每人每天能產生垃圾0.8公斤, 這些垃圾中, 前三類所占比重達95%, 且都可實現家庭消化。 可腐爛堆肥的剩飯剩菜等占總量的55%, 可燃燒的幹秸稈、幹果皮等占總量的35%, 可賣錢的廢紙、塑膠瓶等占總量的5%。 另外建築垃圾占總量的3%, 其他需要村裡集中收集的廢料占總量的2%。

這樣算來, 前三類占總量95%的農村生活垃圾可以在家庭內消化, 且可以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化利用, 產生了附加值。

建立包保體系, 入戶指導分類方法

“這垃圾分類真是給子孫後代造福的工程。 ”金崗村村民白春紅一邊將家裡剩菜倒入小糞堆一邊對記者說。 以前村民不懂垃圾分類, 不要的東西直接扔到河套或河溝裡, 垃圾從分散污染變成集中污染,

直接危害生態環境。 現在人人談垃圾分類, 人人做垃圾分類, 將垃圾變成資源, 整個村乃至全縣的環境都在變好。

記者瞭解到, 為扎實有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工作, 新賓縣形成了縣、鄉、村三級一把手聯動機制, 定期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推進工作, 建立了縣領導包鄉鎮、鄉領導包村、村幹部包戶的“網格化”包保管理責任制。

同時, 垃圾分類減量不搞“村村一面”模式, 而是採取循循善誘的方式, 讓各村結合自身條件和經濟基礎, 就地減量、就近處理。 各村充分考慮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 凝聚群眾智慧, 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

金崗村村委會主任蔣忠良告訴記者, 該村有122戶村民, 其中絕大多數村民都非常配合垃圾分類減量工作。

“工作剛啟動那會,我天天挨家挨戶去講解垃圾分類的方法,多數村民很快就接受也配合了。”蔣忠良說,當然,改變村民常年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也有個別戶直接將不分類的垃圾傾倒到河套裡,或堆放到沒人注意的地方。那個時候蔣忠良和村裡的衛生監督員天天在村裡轉悠,發現不分類的垃圾馬上去尋找“事主”,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並再次教授分類方法。

與此同時,試點村不同特色的工作模式都在開展。上夾河鎮古樓村自製了垃圾分類減量村規民約,編制了膾炙人口的“垃圾分類減量歌”,形成了古樓特色。

南雜木鎮轉灣子村針對農戶庭院均栽植果樹的特點,在房前屋後堆漚肥,廚餘垃圾、草木灰、禽畜糞便等可腐爛垃圾不出戶直接堆漚肥,成為全縣推廣和應用的主要參照模式。

響水河子鄉下圍子村、平頂山鎮大琵琶村、紅廟子鄉西岔村等試點村,創造性開展“評先爭優,流動紅旗進家門”,發放垃圾分類“明白卡”等主題活動,逐步帶動全縣各試點村全面開展工作。

讓垃圾分類成為像洗臉梳頭一樣的習慣

垃圾分類的主體是農民,調動農民積極性,培養村民自覺分類的習慣非常重要。新賓縣在具體工作中充分調動和發揮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抓牢支部、激勵黨員、依靠群眾”的有效模式,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充分認識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必要性,建立起長效機制。

採訪中,幾個村的村民都反映說,黨員幹部經常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面對面傳授,手把手指導。很多村建立起了激勵機制,督促村民形成分類習慣。

“我們每週宣傳,入戶指導,給村民講解如何分類處理垃圾。之後村民就結合自家實際,再將處理方式改進提升。”蔣忠良說,有的村民家養雞,吃剩的飯菜先喂雞,將雞糞再漚糞。有的家庭有小孩,用過的尿不濕以前直接扔,現在晾乾了燒火,既減少污染也增加燃料。以前廢舊雜誌、紙殼大家也不怎麼賣,直接扔,現在都攢在一起賣。建築垃圾較難處理,大家以前習慣將其扔到河套或堆到某個角落,製造垃圾山,現在,建築垃圾成了村裡填坑墊道的好材料。真是換個思路,結果大不一樣。

“村裡會給予建小糞堆的村民家庭獎勵。一般可以使用的小糞堆每年給予50元獎勵,建得特別好的小糞堆每年給予100元獎勵。”蔣忠良說,他會定期去驗收,如果村民糊弄,建的小糞堆不合格或是放置不用,則不給獎勵。如果第二年的小糞堆標準照比第一年“退步”,就不給獎勵。另外,在自家院牆外種花草的家庭,給予每延長米1.5元的獎勵,鼓勵大家美化環境。有了激勵機制,再加上日常不間斷的指導,村民們垃圾分類的意識越來越強,分類水準越來越高。

工作逐步推進,試點村在經過3個月左右的垃圾分類工作後,通常會大變樣。新賓縣環保局的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年試點啟動,兩年逐步推進,三年全面推開”的“三步走”計畫。在去年確定了第一批26個試點村,今年又啟動了78個試點村,明年覆蓋剩餘的77個村。屆時,全縣181個村都將實現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

垃圾分類的同時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各試點村在垃圾分類之初,對主要街路和巷道、村旁、路旁、河旁、宅旁及農戶房前屋後進行一次徹底清理整頓,將原本堆放垃圾和雜物的地方清理出來,用來植樹栽花種草,打造鮮花盛開的“整、潔、美”村莊。

金崗村村民林淑芬說,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村民每日像洗臉梳頭一樣的日常習慣,讓人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

新媒體編輯:李小杏

責任編輯:王曉領

其中絕大多數村民都非常配合垃圾分類減量工作。

“工作剛啟動那會,我天天挨家挨戶去講解垃圾分類的方法,多數村民很快就接受也配合了。”蔣忠良說,當然,改變村民常年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也有個別戶直接將不分類的垃圾傾倒到河套裡,或堆放到沒人注意的地方。那個時候蔣忠良和村裡的衛生監督員天天在村裡轉悠,發現不分類的垃圾馬上去尋找“事主”,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並再次教授分類方法。

與此同時,試點村不同特色的工作模式都在開展。上夾河鎮古樓村自製了垃圾分類減量村規民約,編制了膾炙人口的“垃圾分類減量歌”,形成了古樓特色。

南雜木鎮轉灣子村針對農戶庭院均栽植果樹的特點,在房前屋後堆漚肥,廚餘垃圾、草木灰、禽畜糞便等可腐爛垃圾不出戶直接堆漚肥,成為全縣推廣和應用的主要參照模式。

響水河子鄉下圍子村、平頂山鎮大琵琶村、紅廟子鄉西岔村等試點村,創造性開展“評先爭優,流動紅旗進家門”,發放垃圾分類“明白卡”等主題活動,逐步帶動全縣各試點村全面開展工作。

讓垃圾分類成為像洗臉梳頭一樣的習慣

垃圾分類的主體是農民,調動農民積極性,培養村民自覺分類的習慣非常重要。新賓縣在具體工作中充分調動和發揮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抓牢支部、激勵黨員、依靠群眾”的有效模式,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充分認識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必要性,建立起長效機制。

採訪中,幾個村的村民都反映說,黨員幹部經常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面對面傳授,手把手指導。很多村建立起了激勵機制,督促村民形成分類習慣。

“我們每週宣傳,入戶指導,給村民講解如何分類處理垃圾。之後村民就結合自家實際,再將處理方式改進提升。”蔣忠良說,有的村民家養雞,吃剩的飯菜先喂雞,將雞糞再漚糞。有的家庭有小孩,用過的尿不濕以前直接扔,現在晾乾了燒火,既減少污染也增加燃料。以前廢舊雜誌、紙殼大家也不怎麼賣,直接扔,現在都攢在一起賣。建築垃圾較難處理,大家以前習慣將其扔到河套或堆到某個角落,製造垃圾山,現在,建築垃圾成了村裡填坑墊道的好材料。真是換個思路,結果大不一樣。

“村裡會給予建小糞堆的村民家庭獎勵。一般可以使用的小糞堆每年給予50元獎勵,建得特別好的小糞堆每年給予100元獎勵。”蔣忠良說,他會定期去驗收,如果村民糊弄,建的小糞堆不合格或是放置不用,則不給獎勵。如果第二年的小糞堆標準照比第一年“退步”,就不給獎勵。另外,在自家院牆外種花草的家庭,給予每延長米1.5元的獎勵,鼓勵大家美化環境。有了激勵機制,再加上日常不間斷的指導,村民們垃圾分類的意識越來越強,分類水準越來越高。

工作逐步推進,試點村在經過3個月左右的垃圾分類工作後,通常會大變樣。新賓縣環保局的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年試點啟動,兩年逐步推進,三年全面推開”的“三步走”計畫。在去年確定了第一批26個試點村,今年又啟動了78個試點村,明年覆蓋剩餘的77個村。屆時,全縣181個村都將實現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

垃圾分類的同時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各試點村在垃圾分類之初,對主要街路和巷道、村旁、路旁、河旁、宅旁及農戶房前屋後進行一次徹底清理整頓,將原本堆放垃圾和雜物的地方清理出來,用來植樹栽花種草,打造鮮花盛開的“整、潔、美”村莊。

金崗村村民林淑芬說,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村民每日像洗臉梳頭一樣的日常習慣,讓人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

新媒體編輯:李小杏

責任編輯:王曉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