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當我們談論一家公司“作風官僚”時,我們在談論些什麼(二)

心理諮詢 | 人才管理|育兒系列

上文回顧:

(點擊標題可讀)

上期內容中對於“官僚”的解釋應該涵蓋了大部分人對“官僚”的理解。 企業為什麼會“官僚”?它在企業裡面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常常問自己, 因為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國企, 現在的工作是在一家比國企還國企的民企, 而國企為求職者所詬病的就是“官僚”作風, 在招聘面試的過程中, 提到你為什麼要離開上一家公司啊?因為上一家公司風格很“國企”, 很“官僚”, 但是問這個“官僚”體現在什麼地方, 對有什麼影響, 體制內的企業, 哪一家能脫離官僚。 提到這個問題, 很多人都答得不好。

所以我想了一通, 為什麼官僚備受詬病, 為什麼還會官僚?甚至都搜了一輪知乎, 都沒有答案。

後來想這個問題可能是很簡單, 可能有很難。 難的我大概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去講, 大概可以扯到《中國各社會階層分析》、《醜陋的中國人》之類的著作, 因為總感覺“企業官僚”是中國社會階層以及國民性在企業裡面的集中體現。

講簡單的, 那就很簡單了, 有人就有江湖, 有江湖就有恩怨。 所謂的企業, 畢竟還是個江湖。 江湖就是詩意化的政治。 職場跟官場都是現實主義的江湖,

政治和鬥爭是它抹不掉的底色。 而“官僚”也許過往體制僵化的企業裡面是自保或者是自我利益最大化, 而又成本較低的路徑。

其次“官僚”也是滿足的是控制這種人欲成本最低的管理手段。 最後一個簡單的原因, 過往人們通過“官僚”的方式達到權力的巔峰, 沒有理由不以“官僚”繼續自己的統治。

“官僚作風”可以破嗎?

早年很多國企改制, 改的一部分可能就是人們所詬病的官僚作風。 官僚導致企業保守, 僵化, 對市場反應遲緩, 企業是以追逐利潤為核心任務的, 被市場拋棄, 那就不能成為一家合格的企業。

其實很多專業人士都已經提出很多組織架構優化的方式, 去改變這種尾大不掉的企業, 比如去中心化的組織模式等等, 我不專業, 就不多講了。

而作為普通的打工一族, 非高層管理, 感受到官僚給予自己最大的工作掣肘就是想幹的幹不了, 要幹的遙遙無期, 朝令夕改, 決策遲緩, 因為官僚形成了大量的利益集團, 我這麼幹, 會不會影響到那個集團利益,

對那位領導不好啊?與是走流程審批走了一年半載, 走到一半的時候某領導不同意, 重新推翻, 重頭再改, 周而復始, 永不超生。 所以, 從我這個基礎工作人員的角度來看, 權力的下放或許是最好的方式吧。

我們感受到企業的官僚, 另外一點原因就是我們感受不到來自企業高層對員工應有的尊重。 前文說到的“延遲轉正威脅”“辭退威脅”實質上也是一種尊重的缺失。 領導者常常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獲得權力的快感, 然而卻只有在放低身段, 謙卑地聆聽來自員工的聲音才會獲得被尊重的滿足。

以前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說為什麼以前的治水的人都治不好,大禹就能治好呢?原來以前治水的人一看到水患就只會堵啊堵,加固河堤,努力不讓水沖出來禍害人間,但是最終水還是太大破堤而出,而大禹的訣竅在於疏導。

當我們談論一家公司“作風官僚”時,我們會覺得這家公司缺乏人性,冷漠,僵化,刻板,我想是因為我們在公司裡面向上傳遞需求和情緒的時候,面對的都是以“堵”的這種處理方式所得出的結果。所以我想,企業管理者面對水一樣的需求和情緒是,疏導或許是更有效的方式,而在執行管理的時候,又要像水一樣是一種可變的,靈活的,溫柔的,有時亦可是強力的組合,正如李小龍所說的:be water,my friend.

回歸(一)中的問題,在培訓中,hr部門哪些操作,讓學員感受到:立場和態度是高冷的,處事專斷而“不顧民間疾苦”呢?這個問題在《當我們談論一家公司“作風官僚”時,我們在談論些什麼》(三)中再抒己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 | 梁嘉怡

作者 | 一 一

精彩推薦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以前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說為什麼以前的治水的人都治不好,大禹就能治好呢?原來以前治水的人一看到水患就只會堵啊堵,加固河堤,努力不讓水沖出來禍害人間,但是最終水還是太大破堤而出,而大禹的訣竅在於疏導。

當我們談論一家公司“作風官僚”時,我們會覺得這家公司缺乏人性,冷漠,僵化,刻板,我想是因為我們在公司裡面向上傳遞需求和情緒的時候,面對的都是以“堵”的這種處理方式所得出的結果。所以我想,企業管理者面對水一樣的需求和情緒是,疏導或許是更有效的方式,而在執行管理的時候,又要像水一樣是一種可變的,靈活的,溫柔的,有時亦可是強力的組合,正如李小龍所說的:be water,my friend.

回歸(一)中的問題,在培訓中,hr部門哪些操作,讓學員感受到:立場和態度是高冷的,處事專斷而“不顧民間疾苦”呢?這個問題在《當我們談論一家公司“作風官僚”時,我們在談論些什麼》(三)中再抒己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 | 梁嘉怡

作者 | 一 一

精彩推薦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