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民朋友的思想該改變啦!“農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職業

“2012年以來, 中央連續5個1號檔, 以及中辦、國辦多個重要檔, 都對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特別是2016年中央1號檔強調要定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指向更加明確。 ”從事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教育培訓多年, 農業部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原常務副校長吳明鐘談起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民教育的新成就, 頗有幾分感慨。

吳明鐘說, 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 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 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現在很多地方“農民”兩個字不再是一種身份, 而是一種職業, 一種令人羡慕的、體面的職業。 再過若干年, 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將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

吳明鐘認為,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事關農業發展道路、事關全面實現小康, 意義重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堅持聯合辦學、要堅持公益性原則。

“雖然這些年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城鄉收入差距在縮小, 但絕對差距還是驚人。 ”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22元, 正常的城鎮居民收入高達31195元, 相差近2萬元。 吳明鐘認為,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就要打造“專業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骨幹,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使農業經營更有效益, 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體面的產業, 讓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7年初出臺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 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 當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迅速發展,

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成長起來, 成為當地種養大戶和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一些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和退伍軍人不斷加入到職業農民大軍中;一批戴眼鏡的新型職業農民開始湧現, 為現代農業注入新鮮血液, 增添了活力。 在2015年申報的1.3萬名青年農場主中, 高中、中專生占58.9%, 大專以上學歷占34.7%, 這是十分可喜的變化。 職業農民創業、興業的典型層出不窮, 成為當今農村中一道絢麗的風景線。

“如今, 中央農廣校擁有了近4萬平方米集多媒體和專業開發及師資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教育培訓大樓, 作為老一代的農廣人感到非常欣慰, 也希望當今的農廣人, 要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黃金’機遇期, 深挖農廣校系統潛力,

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多辦一些事, 多培養一些人才。 ”吳明鐘說。

如何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1、支持保護:讓農民種地有奔頭

農民為什麼不願意種地?

菜莊村32歲農民劉炳偉說:“不是嫌棄種地, 主要是種地收益太低。 一年下來, 一畝地滿打滿算能淨賺千把塊錢,

這還是好年景, 要是稍微出點岔子, 可能連本錢都收不回來。 ”

面對農業生產出現的這些新形勢, 如何讓農民種地有利可圖、種地有奔頭成為關係農業農村穩定和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朱信凱說, 多地農業發展的現實再次表明, 目前, 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高成本發展階段, 對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朱信凱分析說, 近年來, 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 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日趨完善。 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依然還存在不完善、不高效等問題。

2、適度規模:讓農業經營有效益

實踐探路——

智慧化育秧工廠每天“生產”10000盤秧苗;1200畝稻田, 高速插秧機三五天便可完工;水稻使用養豬場的有機肥料,還“加餐”納米硒營養餐劑;收穫時節,聯合收割機、烘乾機等現代化機械齊上陣……這幅激動人心的現代農業生產圖景,不是在歐美,而是在江蘇太倉的合作農場。

當前,我國農民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正在明顯下降,農業在相當多的農戶那裡已經只是收入增長中的“副業”,“怎麼種地”的問題已難以回避,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呼之欲出。

對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3、新型農民:讓農業生產職業化

嚴峻現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說,386199部隊支撐不了現代農業,更支撐不了13億人的飯碗。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正是破局的關鍵。

“與傳統農民不同的是,新型職業農民除了是生產者,還是投資者、經營者、決策者,同時也是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承擔者。”張曉山說,要加大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力度,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畫,讓更多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紮根農村。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

“要想引導合格的農村勞動力成為職業農民,還要為其創造優惠的發展環境,要通過增加種糧補貼、提供技術支援和專業培訓,完善社會管理和農村金融體系,確保他們的收入要高於外出打工,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地留在農村發展。”張曉山說。

高速插秧機三五天便可完工;水稻使用養豬場的有機肥料,還“加餐”納米硒營養餐劑;收穫時節,聯合收割機、烘乾機等現代化機械齊上陣……這幅激動人心的現代農業生產圖景,不是在歐美,而是在江蘇太倉的合作農場。

當前,我國農民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正在明顯下降,農業在相當多的農戶那裡已經只是收入增長中的“副業”,“怎麼種地”的問題已難以回避,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呼之欲出。

對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3、新型農民:讓農業生產職業化

嚴峻現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說,386199部隊支撐不了現代農業,更支撐不了13億人的飯碗。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正是破局的關鍵。

“與傳統農民不同的是,新型職業農民除了是生產者,還是投資者、經營者、決策者,同時也是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承擔者。”張曉山說,要加大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力度,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畫,讓更多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紮根農村。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

“要想引導合格的農村勞動力成為職業農民,還要為其創造優惠的發展環境,要通過增加種糧補貼、提供技術支援和專業培訓,完善社會管理和農村金融體系,確保他們的收入要高於外出打工,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地留在農村發展。”張曉山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