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陳一新:堅持力度不減 政策不變 持續推進武漢“四水共治”

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29日訊29日, 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主持召開市“四水共治”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擴大)會議, 總結今年以來工作,

部署下階段任務。 陳一新強調, 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堅持力度不減、政策不變, 堅持精准發力、精細管理, 堅持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以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整改為契機, 以“四水共治”為突破口, 實施水岸同治, 優化生態結構, 推進共抓長江大保護, 創新“大湖+”模式, 加快建設濱水生態綠城, 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

截至本月18日, 武漢市“四水共治”累計完成投資145.2億元, 占年度計畫的62%。 其中, 138項去年災後重建水毀工程全部完工, 中心城區排澇能力提升50%, 9個黑臭水體治理率先完成, 市、區、街三級河長制湖長制體系初步建立。

陳一新充分肯定了前階段“四水共治”工作進展, 認為各項工作部署及時, 形成了條塊齊抓共管的推進格局, 確保了今年汛期全市沒有出現大面積漬水。 他同時指出, 當前武漢市全民治水、加強環保的氛圍還不夠濃厚, “四水共治”推進中精細化要求不夠、生態化舉措不多等問題依然存在。

統籌抓好下步工作, 陳一新強調, 要堅決把共抓長江大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 通過今年起試行建立獎罰分明的生態補償機制、優化沿江產業佈局、劃定沿江兩岸用地控制區域等系列舉措, 建設“安瀾、清潔、綠色、美麗、文明長江”。 要加快推進“大湖+”試點, 年內各新城區和有條件的中心城區要率先開展探索, 創新打造“大湖+”主題功能區, 為全市系統集成提供經驗;要力爭如期建成東湖綠道二期工程,

做好排水治汙設計;要實行湖泊“三線一路”規劃控制, 加快推動江湖相濟、湖網相連;要探索建設“城市水庫”, 變被動消極蓄洪為主動吸納、利用水資源, 從根本上把水患變為水利、把水憂變為水優。

陳一新要求, 要強力攻堅“治汙保供”, 推進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工業水污染防治工程、供水保障工程、農村水污染治理工程, 確保年內實現中心城區湖泊全面截汙、全市工業園區污水集中收集管網和處理設施全面達標、561處“三無”老舊社區完成二次供水改造;到2018年, 實現全市鄉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全面建成投用、禁養區全面退養。 要在抓好防汛抗旱、確保取得今年全面勝利的同時,

積極謀劃、加快推進各項重點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對計畫秋冬季開工的防洪項目, 要提前做好前期準備。

陳一新強調, 各級黨政“一把手”要切實負起治水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各成員單位要履行職責、加強協同配合, 對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饋的問題, 要確保按期整改到位;對國家住建部掛牌整治的黑臭水體, 要確保如期完成。 要把“四水共治”作為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 加大市區兩級財政投入和向上爭取力度, 廣泛吸引民間資金投入。 要強化技術難點攻關, 推進科學治水、“互聯網+治水”, 加強與在漢科研院所等合作, 探索生態治水舉措。 要健全完善考核體系, 探索建立各區地表水環境品質排名制度, 制定出臺湖泊、河道整治及長效管理的責任追究辦法。

要及時總結宣傳先進經驗, 營造全城發動、全民參與的濃厚治水氛圍。

會議分別審議了武漢市治理鄉鎮生活污水、防治工業廢水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工作專項方案。

市領導陳瑞峰、蔡傑、丁雨、汪祥旺, 武漢新港管委會工委書記張林、武漢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彭浩與會。

【編輯:王戎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