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英階層們把錢都花哪去了?

根據《Business Insider》資料, 從07年到17年這10年期間, 美國精英階層的消費行為發生了顯著變化, 他們花費在物質上的錢明顯減少, 而把錢投進了更隱性的文化資本中, 比如教育。 中國和美國的國情完全不同, 但美國的案例也許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美國的消費民主性破壞了特殊性

精英階層們把錢都花去哪兒了?在那些你看不見的地方, 比方說教育。

前1%的人中, 教育開銷占家庭年收入的6%。 普通中產教育開銷占家庭年收入的1%。 自1996年起, 前1%家庭的教育開銷增加了3.5倍, 而普通中產沒有變化。

美國私立小學的平均學費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 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 絕對高過當季款的大牌手袋。 教育投入顯然不屬於炫耀性消費, 甚至不是物質層面上的消費。 它是無形的, 長期的, 但也是最昂貴的。

奢侈品已經無法讓他們有安全感, 於是他們停止了普通中產也漸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費行為,

轉而通過文化資本建設, 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圍構築起一座堅實的壁壘。

這種“隔離”非常微妙。

兩個人或許穿著打扮不相上下, 甚至普通中產會看起來更加富貴, 然而一開口說話, 一暴露自己的生活習慣, 階級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國, 訂閱《經濟學者》一年只需要幾百美元, 這不是一筆大的開銷, 但這是一種意識, 也是一個標誌, 你是什麼樣的人, 有怎樣的教育背景與個人素質, 決定了你會關注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 這群人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當下的中國, 不乏這樣的“有抱負階層”。

聽過一些真實事例, 一些國際學校小升初就要求考託福, 小朋友四年級就在背託福單詞。 有個小朋友在北京一所國際學校, 大家問小朋友的媽媽, 小朋友是什麼英文水準。 這個媽媽平靜地說:

“我兒子小學二年級, 去美國可以給我當翻譯, 他在修第二外語, 每週會有20小時的第二外語課。 ”

我是從高中才開始接觸託福單詞, 大一才開始學習第二外語的。 不難想像, 二十年後中國的人才競爭,

會是怎樣一番高手對決。

更關鍵的是, 寫這篇文章的“媽媽”, 寶寶才1歲, 然而她已經開始做打算。 比你有錢有資源的人, 還比你更努力, 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現在我們國家最富有那群人的下一代受到關注, 大多還是因為花邊新聞。 但可以肯定, 未來中國的精英階層中, 會出現越來越多像川普之女Ivanca Trump、巴菲特之子Peter Buffet這樣的財富繼承人。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國內的階級固化, 翻身很難, 但當金字塔尖被這樣一群人佔領時, 才叫真的沒有機會。 好在還沒有, 我們還可以努力。

想起另外一件事, 這幾年“直播”很火, 不少網路女主播在這波熱潮中賺得滿盆滿。 她們中有很多之前沒讀過什麼書, 或者家庭條件原本非常普通。

財富突如其來, 大部分人花重金購置行頭, 把自己打扮成名媛貴婦的樣子, 好像從此變為了“人上人”。

但她們真的實現階級攀升了嗎?

我聽說其中有個女主播, 把所有直播賺來的錢花在了去英國留學上。 在我看來, 她是她們中最有可能真正實現階級攀升的一個, 因為她領悟到了階級與階級之間, 根本的差距是什麼。

說起中國,很多人在說機會。我理解的機會是,美國的社會制度已經相當完善,既定格局很難再被改變,相比之下,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反而有更強的社會流動性,以及更多的可能。

中國和美國國情完全不同,但美國精英階層們的消費行為依舊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至少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有錢人在做什麼,把錢花在什麼地方可以讓財富保值甚至增值。

生活中更常見的,是那些咬咬牙去買一只好包,一雙名牌鞋子的人。這沒有什麼不對,但你要知道,你與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幾隻包,幾雙鞋。

說起中國,很多人在說機會。我理解的機會是,美國的社會制度已經相當完善,既定格局很難再被改變,相比之下,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反而有更強的社會流動性,以及更多的可能。

中國和美國國情完全不同,但美國精英階層們的消費行為依舊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至少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有錢人在做什麼,把錢花在什麼地方可以讓財富保值甚至增值。

生活中更常見的,是那些咬咬牙去買一只好包,一雙名牌鞋子的人。這沒有什麼不對,但你要知道,你與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幾隻包,幾雙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