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尋找老物件 90多年前的“喂得羅”長啥樣?

徐先生家的《一百零八將》畫與水桶 本組圖片 新文化記者 白石 攝

新聞提示:歲月流轉, 為了追尋、尋找城市裡那段厚重的記憶, 2016年9月, “讓文物在這座城市活起來”主題活動暨“老物件”徵集活動啟動, 活動由偽滿皇宮博物院聯合新文化報社共同舉辦, 交通之聲和市民頻道協辦, 旨在助力長春創建歷史文化名城, 呼喚公眾關注歷史。 同時, 偽滿皇宮博物院也向社會各界徵集散落於民間的“老物件”。

“老物件”不僅還原的是過去生活的軌跡, 也讓我們回憶起和它有關的人和事。 活動徵集以來, 不少讀者都參與到我們“探尋歷史 尋找民間‘老物件’”的活動中來,

找出了家裡珍藏多年的“老物件”, 和大家一起分享它的故事。

今天, 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長春市民徐先生收藏的一個“歲數不小”的水桶和55年前別人送的一幅畫。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歲數不小”的水桶。

徐先生家的這個水桶是灰色的, 上寬下窄, 高約40釐米。 徐先生說, 桶身是鋁質的, 拎手是鐵的, 上面有一個木把, 拎起來有4公斤左右。

這個其貌不揚的水桶, 在徐先生家可有年頭了, 已經90多年了。 徐先生說, 這個水桶是姥姥留下來的。 83歲的老母親告訴他, 這個水桶比她的年齡還大10多歲, 至於怎麼來的, 姥姥也沒提起過。 當年, 家裡很窮, 特別是長春解放前, 母親和姥姥逃出來的時候, 什麼都沒帶,

只帶了這個水桶和一把傘。 母親還常常叫它“喂得羅”。 這個水桶, 母親一直沒捨得用。 徐先生說, 小時候, 他在姥姥身邊長大, 從小就見過這個水桶。 而這個水桶, 搬了很多次家, 也沒捨得扔。 看著它, 總能想起姥姥。

再來說說那幅55年前別人送的畫。

徐先生打開一卷有點泛黃的畫軸。 這幅裝裱古色古香、尺寸長達4米多、寬約0.5米的《一百零八將》, 畫在絲綢上, 每個人物都畫得栩栩如生, 不過印章處稍有點模糊。 除了題目, 還有款“丁卯年秋月黃慎”。 不過在畫的最後面, 還有一段這位清代傑出書畫家黃慎的簡介。

徐先生說, 老父親以前是一名中醫, 喜歡收藏一些中藥。 他聽父親說, 這幅畫是一位患者朋友送給他的。 那是1962年, 當時他給一名四平的患者看病,

兩人後來成了朋友。 治好病後, 那名患者送來了一些鵝蛋, 還有這幅畫。 老父親推辭不了才收下的。 父親已經過世20多年了, 家裡人也沒怎麼拿這幅畫當回事, 一直隨便放著。 “我感覺不太像真跡, 但是放在家裡這麼多年了, 也想瞭解一下這幅畫。 ”徐先生說。

這次, 徐先生看到我們尋找“老物件”的活動, 就想到了家裡的水桶和畫。

徵集啟事

一件老物件, 真實直觀地記錄了社會的發展歷程、人們生活的變遷、城鄉風貌的更替, 是歷史的縮影和見證。 許多有文物價值、有文化意義的民間器物在不斷散失, 特向您徵集散落於民間的承載著厚重歷史的老物件。

聯繫電話:0431-96618(新文化報社);0431-82866611(偽滿皇宮博物院)

新文化記者 田玲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