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微信支付寶在前,金融科技的未來在哪裡?——專訪百度副總裁張旭陽

#提醒:本篇為行業分析文章, 全文4500字#

在金融這個行業, 無論是做金融的互聯網公司, 還是補課互聯網的金融機構, 都在越來越多地提到“金融科技”(FinTech)這個方向。

百度在全力押注人工智慧(AI)之後, 旗下即將獨立運營的百度金融就在強調自身的定位是金融科技。 除了百度金融之外, 眾多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公司和創業公司, 以及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 也都在強調“金融科技”是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波“金融科技”浪潮最大的悖論在於, 大家都認為這是未來方向, 卻並沒能拿出可以塑造護城河的全新技術。 包括區塊鏈技術在內, 大資料風控、人臉識別、量化投資等技術其實都在“大資料+雲計算”時代之前誕生並且早就被反復熱炒過。 更何況, 當今移動支付領域有難以企及的微信, 財富管理領域有不可逾越的餘額寶, 最大的個人金融客戶群被騰訊和阿裡牢牢掌握在手裡,

大家都在研究的“金融科技”難道可以憑空造出一道業務護城河?

這不僅是百度做金融要面對的問題, 也是正在熱捧“金融科技”的整個行業必須想明白的問題。 這次能有機會採訪百度副總裁張旭陽, 就是想搞清楚百度金融面對這個難題的答案。

“贏者通吃”時代之後還有機會嗎?

面對近年來的互聯網金融浪潮, 金融專業人士們總是安慰自己說, 互聯網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

從互聯網公司下手做金融的具體領域看, 這個說法確實有道理。 餘額寶不過是對市場上早已存在十多年的貨幣基金做了改進, 微信支付也不過是遠離金融核心信貸業務的小額支付工具, 可是不經意間, 微信和支付寶已經在支付、貨幣基金理財領域隱現“獨步天下”之勢。

餘額寶背後的天弘基金管理規模成為世界第一, 已經成為掌握短期債券市場話語權的基金公司;微信支付則成為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網路, 偶爾出現系統故障就會立刻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無論“金融科技”再怎麼強調自身優勢, 遲早會遇到微信、支付寶這兩座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高牆。 騰訊和阿裡都有自己參股主導的民營銀行, 也有可以買到各種理財產品的財富管理平臺, 還都在做個人借貸和個人征信, 可以說幾乎覆蓋所有重要金融業務和場景。 如果是小規模的創業公司, 關注巨頭們無暇顧及的細分市場也可以活得很好, 但是對於百度金融以及那些惦記著取代BAT的公司來說則遠遠不夠。

“金融科技”如果只提供一塊能把同質化業務做到更好的技術補丁是無法逾越大山的, 必須建立能夠與微信和支付寶相同級別的業務護城河。

對於這個有些咄咄逼人問題, 百度副總裁張旭陽給出兩個三段式的解釋:一個是把過去到未來的互聯網歷史分為三個階段, 另一個是把百度金融未來想做的事情也分為三個階段。

在張旭陽看來, 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過去的PC互聯網階段、現在的移動互聯網階段、未來的AI互聯網階段。 移動互聯網是一種商業模式的顛覆, “贏者通吃”成為各個通用平臺的殘酷法則, 每個行業的前兩位巨頭加起來可以佔據80%的市場份額。

如果說現在這樣“贏者通吃”的移動互聯網階段是“平”的, 那麼AI互聯網階段就是“直”的, 未來會是一個從“平”到“直”的過程。

在移動互聯網“平”的世界裡, 我們使用的設備是PC、手機這樣的通用設備, 如果能夠在設備中佔據了強大的入口資源, 就可能會出現通用平臺的“贏者通吃”。 但在未來AI互聯網階段, 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不同的入口, 只有深入瞭解每個行業的內在邏輯, 才能用AI技術去為這個行業賦能。 例如無人車行業、金融行業以及白色家電行業, 都有不同的入口, 需要感測器、智慧晶片和與行業相適應的智慧軟體, 不再是一個會出現“贏者通吃”通用平臺。 具體到金融這個行業, 微信和支付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支付、貨幣基金領域幾乎做到了 “贏者通吃”, 但是金融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有監管邊界、能力邊界、杠杆邊界,所以他不相信前兩位元會把市場全部瓜分掉。

姑且不爭論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個階段到底是不是人工智慧,起碼百度已經選擇了全身心押寶AI。百度金融未來想做的事情,也是圍繞未來的AI互聯網這個目標展開。很多當下宣稱以“金融科技”為方向的公司,仍然是為了通過各種新技術爭奪當下移動互聯網時期的個人金融客戶;百度金融強調的“金融科技”,則是通過不斷加深對金融行業內在邏輯的認識,最終用AI技術幫助金融行業。

百度金融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在未來AI互聯網的這個基礎上,張旭陽所說的百度金融三個階段的發展思路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分別是:第一個階段做金融服務,第二個階段做金融平臺,第三個階段是把平臺上的能力提煉出來做金融核心技術的產品化輸出。

大部分個人客戶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服務,都屬於百度金融第一個階段的任務。儘管百度在這個領域的積累與微信和支付寶仍有一定差距,但絕對不能算弱:支付領域的百度錢包的啟動客戶超過1億,為個人金融業務夯實非常不錯的用戶基礎;財富管理領域的百度理財雖沒有公佈成績但據說資料相當不錯,個人借貸領域的百度有錢花在教育信貸市場占比75%,現金貸業務最近也發展迅猛,從他們818免息節推廣節奏可窺一斑。這些具體的金融服務都是可以掙錢的,也是百度金融獨立之後的盈利基礎,但它們卻不是百度金融最終想達到的目標。

這些直接面向個人客戶的產品當然也需要技術加持,例如在百度與農業銀行的戰略合作中,就提到客戶畫像、精准行銷、客戶信用評價、風險監控、智慧投顧、智慧客服等技術合作。這些技術很重要,也是當前眾多強調“金融科技”的互聯網公司正在做的事情,但只是百度金融宏偉AI版圖的基礎而已。

百度金融更核心的能力在圍繞“金融平臺”展開。現有的兩個平臺,一個是消費金融平臺,把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連接起來,並且通過資產證券化把這些貸款資產打包推介出去;另一個是財富管理平臺,把想做投資的人和金融產品提供商連接起來。百度金融在這些平臺業務中並不是過手財神,而是實實在在參與其中,例如由百度金融在西安設立的百金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百金交)擔任技術服務商和交易安排人的國內第一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交易所ABS產品,在上交所獲批發行、教育貸款ABS在上交所發行利率創同期新低。這些類似銀行“資管業務”的做法是需要自己承擔風險的,金融資產持續增長還曾導致百度被國際評級機構質疑,但是不這麼做就沒法鍛煉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百度金融的負責人朱光曾經說過,未來百度不再繼續做資產,而是把資產的生成能力開放給業界的機構。這個能夠輸出給金融機構的能力,才是百度金融在第三階段真正想做的事情。

這樣的技術輸出,如果簡單到不需要百度金融用真金白銀去驗證,那麼就不屬於金融市場核心競爭力,例如之前提到的客戶畫像、精准行銷、客戶信用評價、風險監控、智慧投顧、智慧客服等技術。而“資產的生成能力”屬於核心競爭力,卻又需要百度金融自己拿出真金白銀去驗證,否則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技術到底可不可靠。

實際上,在微信支付寶這樣直接掌握個人客戶之外,金融行業確實存在更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張旭陽作為國內銀行業“大資管”的代表人物,他的加入正是百度金融提升這種核心競爭力的證明。

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大資管”嗎?

對於不熟悉金融行業的讀者,“大資管”這個通常隱藏在理財產品背後的名字會比較陌生,大家也很難想像還有直接掌握客戶之外的核心競爭力,所以這裡用招商銀行的轉型故事來幫助理解。

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中國銀行業的實力判斷標準都是資產規模。這樣判斷理由顯而易見,“存貸息差”是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那當然是存款和貸款越多的銀行實力就越強。招商銀行素有“零售之王”的美譽,資產規模曾經在股份制銀行裡長期名列第一。

招商銀行在2013年第三任行長田惠宇到任後,推行了“輕型銀行”戰略,到2016年底資產規模排在興業、民生、浦發之後,從第一掉到第四,是不是說明招行這幾年衰落了?恰恰相反,招商銀行在這幾年裡利潤不斷增長,股票價格也創下新高。

招行的“輕型銀行”戰略,放棄了銀行業追求規模的傳統發展路徑,在“大資管”業務的支撐下不斷提升在金融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看似招行規模變小了,可實際上人家在更體現專業能力的地方可一點沒變小。根據2017上半年財報數據,招商銀行資管業務規模2.16萬億元,銀行業排名第二,僅次於工商銀行;託管資產規模10.63萬億元,還是僅次於工商銀行;私人銀行為客戶管理的財務總額1.79萬億元,甚至超過工商銀行,行業排名第一。看似招商銀行的資產規模在股份制銀行裡滑落到第四,可是資管業務、託管業務這樣代表金融市場核心能力的業務已經比肩四大行,代表最高端客戶選擇的私行任務更是銀行業第一。

招商銀行“輕型銀行”戰略的成功,就是銀行業放棄粗放式增長,回歸金融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成功。“大資管”業務需要的能力,是金融市場之中的專業能力,並不依賴個人金融客戶規模。而且恰恰相反,“大資管”的成功讓招商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更豐富的資產配置選擇,從而提升客戶黏性和規模。

百度金融不打算自己做銀行,可是想輸出“資產的生成能力”給其它機構,需要專業能力同樣依賴於金融市場打拼的水準。互聯網行業可能不太熟悉張旭陽,但銀行業對他非常熟悉,在加入百度金融之前就是銀行業“大資管”的代表人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騰訊和阿裡都有了自己主導的民營銀行,而百度與中信銀行合作的百信銀行卻沒有控股,後來還與農業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百度金融沒有打算成為銀行,但是選擇的技術輸出方向卻高度依賴於“大資管”這樣的金融市場核心競爭力。在西安設立的資產交易中心、與貴州省合作的金融大腦以及ABS資產交易等等,都是百度金融現在較少提及但非常重要的業務。這些核心金融業務中鍛煉的能力和技術,就是未來AI的用武之地以及能夠輸出給金融機構的技術能力。

分析至此,張旭陽才最終給出百度金融本文開篇時的回答。在以微信和支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格局中,我們關心的是金融服務的份額,比如說微信支付佔據了多少支付場景、餘額寶佔據了多少貨幣理財規模,而百度金融恰恰沒有追求這些份額。按照百度金融的三階段發展計畫,在服務和平臺兩個階段中鍛煉的科技能力,會最終提煉成能為金融機構服務的能力。百度金融追求的市場份額,是服務的金融機構所占比的市場份額。從“平”的移動互聯網到“直”的AI互聯網,能夠洞察金融行業內在邏輯的AI技術會成為百度金融的業務護城河。

總結:金融行業不會“贏者通吃”

曾經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段子,說如果沒有政府限制,未來中國只剩下兩個企業就夠了:一個阿裡,一個騰訊。從個人用戶的角度看,阿裡和騰訊確實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大贏家,但好在這樣的段子並不會成真。起碼在金融行業,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贏者通吃”並不會毫無邊界地永遠擴張,未來還會有很多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參與競爭。

更有趣的是,現在就熱鬧非凡的“金融科技”實際上遠未定型。從百度金融推進AI的進展看,雖然佔據了一定先發優勢,也可以說只是剛剛拉開從“平”到“直”的序幕。想達到百度金融設想的AI技術場景,需要的恐怕不僅僅是根據金融市場資料訓練出的“金融大腦”,也需要作為AI通用平臺的“百度大腦”能夠為其提供“智慧”支撐。如果像擊敗世界象棋冠軍的IBM電腦深藍,只是完美執行人類已知策略的機器,恐怕不足為懼;只有像AlphaGo那樣拓展人類對圍棋招式的理解,並且以這樣的標準去改善金融行業,才能算符合我們想像的AI。

PS. 點擊閱讀原文,是我的另一篇文章《一個基層員工眼中的智慧農行與百度AI》,可一併參考。我猜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側重金融市場的銀行專業人士會辭職去互聯網公司,同時有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的服務和運營人才辭職來到銀行。

但是金融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有監管邊界、能力邊界、杠杆邊界,所以他不相信前兩位元會把市場全部瓜分掉。

姑且不爭論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個階段到底是不是人工智慧,起碼百度已經選擇了全身心押寶AI。百度金融未來想做的事情,也是圍繞未來的AI互聯網這個目標展開。很多當下宣稱以“金融科技”為方向的公司,仍然是為了通過各種新技術爭奪當下移動互聯網時期的個人金融客戶;百度金融強調的“金融科技”,則是通過不斷加深對金融行業內在邏輯的認識,最終用AI技術幫助金融行業。

百度金融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在未來AI互聯網的這個基礎上,張旭陽所說的百度金融三個階段的發展思路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分別是:第一個階段做金融服務,第二個階段做金融平臺,第三個階段是把平臺上的能力提煉出來做金融核心技術的產品化輸出。

大部分個人客戶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服務,都屬於百度金融第一個階段的任務。儘管百度在這個領域的積累與微信和支付寶仍有一定差距,但絕對不能算弱:支付領域的百度錢包的啟動客戶超過1億,為個人金融業務夯實非常不錯的用戶基礎;財富管理領域的百度理財雖沒有公佈成績但據說資料相當不錯,個人借貸領域的百度有錢花在教育信貸市場占比75%,現金貸業務最近也發展迅猛,從他們818免息節推廣節奏可窺一斑。這些具體的金融服務都是可以掙錢的,也是百度金融獨立之後的盈利基礎,但它們卻不是百度金融最終想達到的目標。

這些直接面向個人客戶的產品當然也需要技術加持,例如在百度與農業銀行的戰略合作中,就提到客戶畫像、精准行銷、客戶信用評價、風險監控、智慧投顧、智慧客服等技術合作。這些技術很重要,也是當前眾多強調“金融科技”的互聯網公司正在做的事情,但只是百度金融宏偉AI版圖的基礎而已。

百度金融更核心的能力在圍繞“金融平臺”展開。現有的兩個平臺,一個是消費金融平臺,把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連接起來,並且通過資產證券化把這些貸款資產打包推介出去;另一個是財富管理平臺,把想做投資的人和金融產品提供商連接起來。百度金融在這些平臺業務中並不是過手財神,而是實實在在參與其中,例如由百度金融在西安設立的百金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百金交)擔任技術服務商和交易安排人的國內第一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交易所ABS產品,在上交所獲批發行、教育貸款ABS在上交所發行利率創同期新低。這些類似銀行“資管業務”的做法是需要自己承擔風險的,金融資產持續增長還曾導致百度被國際評級機構質疑,但是不這麼做就沒法鍛煉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百度金融的負責人朱光曾經說過,未來百度不再繼續做資產,而是把資產的生成能力開放給業界的機構。這個能夠輸出給金融機構的能力,才是百度金融在第三階段真正想做的事情。

這樣的技術輸出,如果簡單到不需要百度金融用真金白銀去驗證,那麼就不屬於金融市場核心競爭力,例如之前提到的客戶畫像、精准行銷、客戶信用評價、風險監控、智慧投顧、智慧客服等技術。而“資產的生成能力”屬於核心競爭力,卻又需要百度金融自己拿出真金白銀去驗證,否則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技術到底可不可靠。

實際上,在微信支付寶這樣直接掌握個人客戶之外,金融行業確實存在更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張旭陽作為國內銀行業“大資管”的代表人物,他的加入正是百度金融提升這種核心競爭力的證明。

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大資管”嗎?

對於不熟悉金融行業的讀者,“大資管”這個通常隱藏在理財產品背後的名字會比較陌生,大家也很難想像還有直接掌握客戶之外的核心競爭力,所以這裡用招商銀行的轉型故事來幫助理解。

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中國銀行業的實力判斷標準都是資產規模。這樣判斷理由顯而易見,“存貸息差”是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那當然是存款和貸款越多的銀行實力就越強。招商銀行素有“零售之王”的美譽,資產規模曾經在股份制銀行裡長期名列第一。

招商銀行在2013年第三任行長田惠宇到任後,推行了“輕型銀行”戰略,到2016年底資產規模排在興業、民生、浦發之後,從第一掉到第四,是不是說明招行這幾年衰落了?恰恰相反,招商銀行在這幾年裡利潤不斷增長,股票價格也創下新高。

招行的“輕型銀行”戰略,放棄了銀行業追求規模的傳統發展路徑,在“大資管”業務的支撐下不斷提升在金融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看似招行規模變小了,可實際上人家在更體現專業能力的地方可一點沒變小。根據2017上半年財報數據,招商銀行資管業務規模2.16萬億元,銀行業排名第二,僅次於工商銀行;託管資產規模10.63萬億元,還是僅次於工商銀行;私人銀行為客戶管理的財務總額1.79萬億元,甚至超過工商銀行,行業排名第一。看似招商銀行的資產規模在股份制銀行裡滑落到第四,可是資管業務、託管業務這樣代表金融市場核心能力的業務已經比肩四大行,代表最高端客戶選擇的私行任務更是銀行業第一。

招商銀行“輕型銀行”戰略的成功,就是銀行業放棄粗放式增長,回歸金融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成功。“大資管”業務需要的能力,是金融市場之中的專業能力,並不依賴個人金融客戶規模。而且恰恰相反,“大資管”的成功讓招商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更豐富的資產配置選擇,從而提升客戶黏性和規模。

百度金融不打算自己做銀行,可是想輸出“資產的生成能力”給其它機構,需要專業能力同樣依賴於金融市場打拼的水準。互聯網行業可能不太熟悉張旭陽,但銀行業對他非常熟悉,在加入百度金融之前就是銀行業“大資管”的代表人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騰訊和阿裡都有了自己主導的民營銀行,而百度與中信銀行合作的百信銀行卻沒有控股,後來還與農業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百度金融沒有打算成為銀行,但是選擇的技術輸出方向卻高度依賴於“大資管”這樣的金融市場核心競爭力。在西安設立的資產交易中心、與貴州省合作的金融大腦以及ABS資產交易等等,都是百度金融現在較少提及但非常重要的業務。這些核心金融業務中鍛煉的能力和技術,就是未來AI的用武之地以及能夠輸出給金融機構的技術能力。

分析至此,張旭陽才最終給出百度金融本文開篇時的回答。在以微信和支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格局中,我們關心的是金融服務的份額,比如說微信支付佔據了多少支付場景、餘額寶佔據了多少貨幣理財規模,而百度金融恰恰沒有追求這些份額。按照百度金融的三階段發展計畫,在服務和平臺兩個階段中鍛煉的科技能力,會最終提煉成能為金融機構服務的能力。百度金融追求的市場份額,是服務的金融機構所占比的市場份額。從“平”的移動互聯網到“直”的AI互聯網,能夠洞察金融行業內在邏輯的AI技術會成為百度金融的業務護城河。

總結:金融行業不會“贏者通吃”

曾經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段子,說如果沒有政府限制,未來中國只剩下兩個企業就夠了:一個阿裡,一個騰訊。從個人用戶的角度看,阿裡和騰訊確實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大贏家,但好在這樣的段子並不會成真。起碼在金融行業,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贏者通吃”並不會毫無邊界地永遠擴張,未來還會有很多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參與競爭。

更有趣的是,現在就熱鬧非凡的“金融科技”實際上遠未定型。從百度金融推進AI的進展看,雖然佔據了一定先發優勢,也可以說只是剛剛拉開從“平”到“直”的序幕。想達到百度金融設想的AI技術場景,需要的恐怕不僅僅是根據金融市場資料訓練出的“金融大腦”,也需要作為AI通用平臺的“百度大腦”能夠為其提供“智慧”支撐。如果像擊敗世界象棋冠軍的IBM電腦深藍,只是完美執行人類已知策略的機器,恐怕不足為懼;只有像AlphaGo那樣拓展人類對圍棋招式的理解,並且以這樣的標準去改善金融行業,才能算符合我們想像的AI。

PS. 點擊閱讀原文,是我的另一篇文章《一個基層員工眼中的智慧農行與百度AI》,可一併參考。我猜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側重金融市場的銀行專業人士會辭職去互聯網公司,同時有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的服務和運營人才辭職來到銀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