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嘲笑別人進度慢問題多?F35已造243架,殲20仍只有十幾架

美國空軍將在9月份為34中隊的F35A安裝Block 3F批次的軟體升級, F35A將開始形成完整的作戰能力。

現階段的F35A在飛行性能、航電功能和武器使用上仍然有部分區域是不開放的,

比如最大飛行超載設計指標是9G, 而目前開放給飛行員的是7G。

隨著15-5132號機的出現, 目前被證實的F35產量, 已經不少於243架。 而根據外媒統計, 殲20目前總產量包括原型機在十幾架左右;其中交付部隊、具備一定作戰能力(但具體程度未知)的批產型殲20目前尚不到10架。

圖:F35B這個機型, 極大的拖累了F35A、C, 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說

F35A從首飛到現在已經超過10年, 專案進度延誤、成本超支的幅度都大大超出最初的預計。 這其中既存在不合理的總體規劃因素——強行要求常規起降戰機與垂直降落戰機保持高度通用;也包括F35採用的很多全新技術——主要是電子設備、尤其是軟體體系開發涉及到的規模太大, 需要的工作量之多始料未及。

因此在後來F35在交付時, 只能向願意接受不完整性能產品的客戶提供“限制體驗版”的產品;比如早期有相當一部分F35A交付時, 連超聲速飛行都是不允許進行的:因為有相當部分的超聲速飛行科目還沒有試飛完成。 必須等待洛克希德公司完成試飛、獲得確認合格的控制律軟體以後,

再回過頭對它們進行升級。

從各國的戰機裝備歷史上說, 確實少有哪一種全新設計的戰機剛剛交付時就能獲得完善的性能——特別是在三代和之後的戰機上, 因為機載設備的複雜程度極大的提升了。 但是類似F35這種情況, 也已經屬於相當誇張的個例了。

圖:F35的彈射座椅被迫減重, 導致重心穩定範圍急劇縮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F35在設計製造上的主要技術難題基本上都被解決的差不多了。 比如各種苛刻而難以實現的減重要求, 以及由此引起的併發症——機身部分結構出現強度不足壽命下降, 彈射座椅不能接受輕體重飛行員等等。

而另一方面, F35的生產成本已經開始迅速下降, 進入穩定階段——比如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生產線上的管理和生產人員, 已經開始熟練的掌握相關的生產技能和整個組織協調過程。 同樣生產一架F35, 部件製造的良品率比原來高得多, 返工少得多, 總消耗工時少得多, 報廢的材料、部件和工具設備少得多。

之前國內尚可以嘲笑F35性能不完整, 進度各種延誤而且價格水漲船高;但現在, F35家族很快就會陸續獲得完整作戰能力, 並且價格已經回歸到合理區間。

圖:F35的年產量, 恐怕會超出殲20十倍不止

特別是在產能上, F35的生產規模按照此前確定的訂單是數千架級別的——最高預計將超過6000架;其規劃的總產能非常可怕, 對於國內現在來說,周邊部署的F35數量過百、甚至超過兩百,都只是時間問題——而且不會很久。

圖:殲20

國內需要大量的殲20立刻投入服役使用,應對F35形成的威脅——即使是現在批產的,仍然是使用AL31F發動機的不完整性能版本。

說真的,如果將搭載渦扇15的殲20視為完全體,殲20獲得完整作戰性能的時間,真的會比2006年首飛的F35A早嗎?恐怕並不令人樂觀。

對於國內現在來說,周邊部署的F35數量過百、甚至超過兩百,都只是時間問題——而且不會很久。

圖:殲20

國內需要大量的殲20立刻投入服役使用,應對F35形成的威脅——即使是現在批產的,仍然是使用AL31F發動機的不完整性能版本。

說真的,如果將搭載渦扇15的殲20視為完全體,殲20獲得完整作戰性能的時間,真的會比2006年首飛的F35A早嗎?恐怕並不令人樂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