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握手增加細菌傳播,為健康改變見面禮,您是否支持?

大家都是好朋友 , 見面哪能不握手?就算只是陌生人, 握下手, 也會增進好感, 傳遞尊敬、祝賀或鼓勵, 但醫學專家卻經過實驗提出了不同意見。 聽《關你醫事》為您解釋其中緣由。

時間倒回到3年前, 英國多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了一項實驗, 實驗時戴上無菌手套, 把手浸入含微生物的容器裡, 然後拿出, 等手套表面乾燥後, 和另外一個戴著沒經過微生物污染手套的實驗人員在隨機的強度下握手、撞拳、擊掌。 在接觸後, 計算不同接觸方式下的細菌傳播數量。 結果顯示, 撞拳傳播細菌比擊掌少, 而握手傳播的細菌數是擊掌的近兩倍。

實驗結果發佈後, 為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發出的禁止在醫院握手的呼籲提供了依據, 因為美國疾控中心估計, 每25個住院病人中會有1人發生院內感染, 每年有75000人因院內感染在住院期間死亡。 但醫學專家同時也認為, 表達問候時用完全的非接觸方式代替握手也不現實, 因此, 鼓勵用撞拳這種簡單、衛生的方式, 來代替握手。

洗手, 是小朋友都知道的衛生常識。 特別是在傳染病, 如流感、霍亂等到來的時候, 預防感染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正確地洗手, 以減少和病源微生物的接觸可能。 但握手已經是滲入社會各階層生活各角落的禮儀, 僅靠幾個大夫喊叫, 恐怕難以為人們所接受。 起碼, 那個著名的白鬍子政客就不高興, 人家要握出汗握出紅腫熱痛的, 那是友好和力量的表達, 講衛生, 會不會讓老頭覺得您嫌人家髒?

實際上, 放眼握手史, 雖傳說很多, 但無法考證出到底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把握手變成了社交禮儀。 流行的說法是握手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 騎士們全身裹在盔甲裡, 接近的時候, 露出右手, 表示沒武器, 然後友好地哈哈。 其後, 這種禮儀隨著列強征伐擴張的路線,

傳遍了全球, 成了隨處可見的習慣。

但我大中華講求的是含蓄和莊重, 咱們見面是握自己的手作揖, 不分長幼男女見面就拉別人的手, 那在賢達們看來太不成體統, 於是, 堅決開噴, 代表有兩個, 梁實秋和林語堂。 梁先生覺得握手是體罰, 飽以老拳不足以洩憤;林先生寫了《論握手》,從衛生、美感及社交角度對握手進行全面徹底地揭露和批判,但也無奈地表達到,“雖明知這習慣之野蠻不合理,也唯有吾從眾,只不過每握手時心裡委實難過。”

是不是感覺新文化運動時的知識份子還是真正的姿勢分子?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為了減少疾病的傳播,改掉握手習慣,特別是在醫院,在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堅決不握手,您是否同意?能否做到?會不會和朋友們聊聊這事,把這個健康姿勢傳遞出去?來,撞下拳。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關你健康》由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飽以老拳不足以洩憤;林先生寫了《論握手》,從衛生、美感及社交角度對握手進行全面徹底地揭露和批判,但也無奈地表達到,“雖明知這習慣之野蠻不合理,也唯有吾從眾,只不過每握手時心裡委實難過。”

是不是感覺新文化運動時的知識份子還是真正的姿勢分子?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為了減少疾病的傳播,改掉握手習慣,特別是在醫院,在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堅決不握手,您是否同意?能否做到?會不會和朋友們聊聊這事,把這個健康姿勢傳遞出去?來,撞下拳。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關你健康》由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