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陳李濟 四百餘年濟世之路

陳李濟創業舊址位於越秀區北京路194號

企業是家, “家風”是靈魂。 因為有“家風”文化無形的塑造, 企業才能在不斷的市場競爭中,

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注重研發與創新, 為每一件產品費盡心力、精益求精。

創立于1600年的陳李濟, 四百多年屹立不倒的根源是什麼?

是文化, 是神聖的使命感。 417年前, 陳李兩公因誠信結緣, 創辦陳李濟, 寓意“陳李同心, 和衷濟世”。 細究同心濟世的根本, 在於一個“濟”字, “濟”是給予, 是對他人的幫助;“濟”更是目的, 是一代代陳李濟人的追求, 也是博大精深的以“仁”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世紀更迭, “誠信為本, 同心濟世”的宗旨在陳李濟人中代代相傳, 優秀的文化成就了優秀的陳李濟。

陳李濟的濟世之路, 始終與時俱進, 勇於承擔社會責任, 完成時代賦予自身的使命。 在新的時代, 陳李濟人將本著誠信與濟世精神, 傳承、光大中華醫藥經典,

提供優質的產品, 宣導中藥保健的理念和健康養生的生活方式, 著力改善民眾的健康。

每一位陳李濟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西元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歲末某日, 商人陳體全在外地收到貨款, 乘船回廣州, 到碼頭後匆忙上岸, 遺落貨款於船上, 被同船的李昇佐拾得。 陳發現貨款遺失, 四處尋找, 發現李昇佐已在碼頭久候失主。

陳體全為李昇佐的高厚情誼所感動, 引為深交, 又將遺金半數投入李原在廣州大南門己未牌坊腳(今北京路194號)經營的中草藥店, 取名“陳李濟”, 寓意“陳李同心, 和衷濟世”。

陳李濟創始人李昇佐(左)和陳體全

這個故事, 蘊含著陳李濟中藥文化的核心精神——“誠信為本, 同心濟世”。 2010年, 陳李濟在創立410周年之際, 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古老的正在運營的製藥廠”(“oldest operating pharmaceutical factory”)認證, 它誕生的時間比同仁堂早69年, 比西方最早的製藥企業德國默克早68年。 如今, “誠信”與“濟世”的文化傳統, 已經伴隨陳李濟走過417年的歲月, 並支撐其屹立於新時代的大潮。

老店尚新

◇◆◇

早在創立之時, 兩位創始人就定下合約:“本錢各出, 利益均沾, 同心濟世, 長髮其祥。 ”

在明代, 這種資本合作、按股份利的模式, 實際上是現代企業股份制管理的雛形。 此外, 陳李濟明確規定, 兩姓家族子女互不通婚, 且輪流選舉族中德才兼備之士擔任司理, 避免了陳李濟變成單一的家族企業。

此後, 陳李濟從藥店發展到藥廠, 又在 19世紀20年代開始發展外向型經營。 當時, “陳李濟”的產品由於質優價廉、便於攜帶, 許多出國謀生的國人為防病所需, 攜帶出國, 進而引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等地。 1826年(道光六年), 陳李濟在廣州十三行開設一個批發所, 作為產品輸出、洋藥原料輸入的口岸貿易機構。 後來還在香港、上海、澳門、新加坡等地設支店,

形成了跨省、跨國的經濟網。 到民國初年, 陳李濟已進入產銷的“黃金時代”。

除管理與經營外, 作為製藥企業, 最能體現陳李濟革新精神的還是製藥本身。 陳李濟廣集古代固有成方、驗方, 悉心研究炮製技術, 製成各種療效獨特的古方正藥。 早在1650年(清順治七年), 陳李濟便創制烏雞丸, 該產品後來衍生出御用名藥烏雞白鳳丸。

據《廣州醫藥志》記載, “清同治皇帝, 偶患風寒, 腹痛吐瀉, 經御醫推薦, 服用廣府陳李濟追風蘇合丸奏效, 龍顏大悅, 遂敕賜‘杏和堂’三字的封號, 以示表彰。 ”光緒年間, 兩朝“帝師”翁同龢為陳李濟題寫店名, “陳李濟”三個鎏金大字至今尚存。

陳李濟廣州總廠早期生產場景

廣東地處嶺南,自然氣候潮濕,傳統的中成藥易發黴變,且一些芳香類的中藥材因藥性揮發而影響整體藥效,也無法滿足人們遠足之需。陳李濟因地制宜,形成了許多流傳至今的精湛工藝。康熙年間,陳李濟人總結出煮蠟、串圓子、蘸蠟、鎅殼、入丸、封口、剪蒂、蓋印等8道手工工序,用蜂蠟與木蠟混合澆鑄成蠟殼,先割成半球形,然後將丸藥裹在其中,再用蠟密封,使藥物可久存而不變質。蠟丸這一革命性的工藝,起初因工藝複雜先用於貴重藥品,自動化生產之後,這套封裝工藝被中成藥企業廣範採用,延續至今。

清末,每逢科舉秋試,陳李濟運送追風蘇合丸、養心寧神丸、附子理中丸等等藥物進京,以應考生不時之需。當時只有陳李濟的藥丸以蠟殼包裝,保證藥丸品質不變,效果顯著,故特別引人注目,為陳李濟贏得“廣藥”之譽。在當時的全國中成藥製造行業中,形成廣州陳李濟、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三大名家齊頭並進的格局。

正藥濟世

◇◆◇

陳李濟的製藥創新,始終以堅守“古方正藥、真材實料”為基礎。如鹿茸、人參必選東北地道藥材,還有化州橘紅、德慶何首烏、肇慶芡實等,均選上乘。民國初年陳李濟的仿單(藥品說明書)載:“本藥行創設三百餘年,所制各項丸藥,悉遵古法及家傳良方,采藥必選地道,配製務依法規,是以按方服用,無不有效。”若市面藥行、藥棧供貨難以滿足要求,則派人到產地直接採購;平日備料不足,寧可停產;工藝再繁複,也不減少任何一道工序。

民間流傳廣東有三寶:陳皮、老薑與禾稈草。《本草綱目》載:“柑皮紋粗,黃而厚,內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廣中(新會)采者為勝。”清末民初著名中醫學家張壽頤說:“新會皮,橘皮也,以陳年者辛辣之氣稍和為佳,故曰陳皮……其通用者新會所產,故通稱曰新會皮,味和而辛,不甚烈。”陳皮有川陳皮、福建陳皮、廣陳皮等,以廣陳皮為上品,廣陳皮中以新會產地的陳皮為正品。

數百年來,每逢廣東新會冬柑上市季節,陳李濟藥廠都會派人大量收購冬柑皮,就地加工曬乾,然後用草席袋包好,每袋以竹牌標明年號,運返廣州總廠。

過去,總廠是木樓結構,果皮倉設在二樓。果皮倉位於爐灶的上方,樓下製藥煉蜜時,高溫加熱的蜂蜜香味上升,果皮倉裡的果皮受蜜糖蒸氣長期薰染,變成黑色,內肉變成深茶色,香氣持久,再經陳李濟秘制工藝炮製,久煮不爛,化痰理氣功效獨特。

清代,陳李濟陳皮被列為廣東每年進奉的貢品,當時的達官貴人以擁有陳李濟陳皮為榮耀。1938年6月6日,陳李濟藥廠遭日機轟炸,廠房起火,最先搶救銀倉,其次搶救陳皮。次日即請專船將陳皮運回鄉下河清。

陳李濟現存少許百年陳皮,是目前可考證有實物的文物陳皮,已列為陳李濟“鎮廠之寶”,其中年份最長的有170多年。

1924 年11 月10 日,孫中山先生北上前三天與六位隨從人員合影,右一為陳李濟創始人李昇佐後人李朗如

新中國成立後,享用過這種稀有“百年陳皮”的至今不超過5人。1950年代,時任廣州市副市長、陳李濟司理李朗如每年都要拿一兩“百年陳皮”送給宋慶齡和何香凝。1985年,社會名流霍英東、黎雄才參加陳李濟創立385周年慶典,陳李濟贈霍、黎二人典藏百年陳皮,霍英東讚賞說,“這比黃金更珍貴。”

炮製陳皮所體現的工匠精神,被陳李濟人應用在製藥的各個方面。陳永涓是陳李濟創始人陳體全的後人,1980年進入陳李濟工作,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剛進陳李濟藥廠時,陳永涓被分到制丸組負責蓋印環節,“在蠟殼的圓頂上印上藥名,弧度要剛剛好,字四角分明,速度還得快,每次一抓就要抓到剛好五粒,‘哢哢哢哢哢’五下後,就扔到一個盆裡。”半年後上手了,開始做雙印,在蠟殼的圓頂上印兩個章。質檢員隨時抽查,“沒有印章,客戶拿到手就不知道這個丸是什麼藥,所以不能有漏印。”

進廠工作的第一天,陳永涓就被提醒,工廠生產的是特殊的產品,用於治病救人,不容有失。“從選購藥材到產品銷售,每個環節都經過嚴格把控。我們裝蠟丸的蒸籠上有員工的號碼,號碼最後會印到包裝盒上。出現漏印或者空殼,收到客戶投訴,那個號碼的員工就會被扣掉幾乎所有獎金。”

幾百年來,在嚴格製藥管理之外,陳李濟還遵循著“救濟扶危”的條規。

在清代和民國,處於鬧市中心的陳李濟老鋪門前過客甚多,店中員工若見路過的饑民、難民暈倒,必須出門施藥相救;夏日炎炎,廣州街頭各種挑擔、拉車苦力過往,陳李濟又在人行道設茶缸,免費供應茶水。

當時,廣州城池圍繞著橫街窄巷,民房多為磚木結構,居民又以木柴為燃料,經常發生火燭。而官方沒有設消防設備,一旦有火災,各家自理。陳李濟選拔精壯工人成立義務消防隊,並從國外購置消防車,配置水槍、火鉤、水桶、大小繩索、斧頭、竹梯等等工具,還有藥箱隨行,以備救急。消防隊旗黑色,上書“陳李濟”三個白字,水車寫有“杏和堂”“救濟扶危”字樣。一遇火警,隊員立刻停產出動,此善舉一時傳為羊城佳話。

革命“濟路”

◇◆◇

1922年,工人運動風起雲湧。這一年,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楊殷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陳李濟藥廠工人,楊殷以陳李濟藥廠作為革命工作的聯絡點,組織工會、發動工人參加革命鬥爭,後來與陳李濟的陳家養女潘佩貞結為夫妻。

當年,陳李濟藥廠設備簡陋,楊殷在磨粉車間工作,從碎藥、搗料、過篩等工序,以至成丸散,工作強度大,兩三百工人擠在一起勞動,粉塵飛揚。楊殷和工人一起勞動,工序嫺熟,與車間工人感情融洽。高大黝黑的他被工人們親切地稱呼“黑炭頭”大哥。1925年秋,這位曾參與領導省港大罷工和廣州起義的革命先驅,領導陳李濟人建立了紅色工會,並吸收工人入黨。廣藥集團乃至廣州企業的黨史,由楊殷開啟。

為確保革命人士黃平民的安全和開展工作,楊殷在藥廠、柴店等處建立情報聯絡站。陳李濟的另一位員工李伯,工余到市內各站聯絡,及時將情報送給黃平民。

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爆發,楊殷任副總指揮,並在總指揮張太雷犧牲後代理總指揮。在楊殷的安排下,共產黨在陳李濟召開了廣州蘇維埃工農兵代表會,楊殷擔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代理主席。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就誕生在廣藥陳李濟藥廠的二樓。

廣州起義失敗後,楊殷被敵人追捕。陳李濟的工人師傅發現跟蹤楊殷的敵人,用身體擋住對方的視線,掩護楊殷閃進藥廠。敵人來到車間搜查,認不出打扮成磨粉工人的楊殷,楊殷逃過了追捕。

1926年起,楊殷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區委監察委員會書記,相當於廣東第一任“省紀委書記”。1928年7月,楊殷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候補常委兼中央軍事部部長,1929年初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因叛徒告密,1929年8月30日,楊殷在上海英勇就義,終年36歲。2009年,楊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殷者,紅色也。楊殷烈士植下的“紅色基因”,廣藥人一直銘記並傳承。

廣藥集團等單位舉行紀念廣州起義88 周年暨緬懷楊殷烈士主題教育活動

20世紀30年代中期,由於外敵侵略,內戰頻繁,民族工商業備受摧殘,又兼經營管理不善,陳李濟開始式微,陳李濟創始人李昇佐的後人李朗如受族人所托出任司理。他一到任便多方設法籌措資金,改革管理方式,讓陳李濟擺脫經營困境,業務日臻發展。

不過,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李朗如的抱負絕不止於做一位商業奇才。

李朗如生於1888年,早年參加同盟會,大革命時期在族人的支持下從事革命活動,曾擔任孫中山廣東都督府副官長、總統府參軍兼孫中山的侍衛隊長。新中國成立後,李朗如就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廣州市副市長,曾多次回陳李濟視察,關注著老工廠的發展。

1922年6月,陳炯明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李朗如事先得知密報,立即冒險上山,將孫中山背上身離開總統府,送往停靠在珠江邊的“永豐艦”,隨即通知蔣介石上艦保護孫中山。

把孫中山安頓好後,李朗如又冒著猛烈的炮火,立即返回總統府,組織剩下的侍衛撤退,並親自把宋慶齡背下山。1963年李朗如去世,時任國家副主席宋慶齡給李朗如家屬發唁電,專門提及李朗如救孫中山和她的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廣州白雲山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石洪超在談到楊殷和李朗如事蹟時說:“‘同心濟世’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陳李濟的濟世之路是與時俱進的,它能緊跟歷史潮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完成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楊殷、李朗如身上有陳李濟‘同心濟世’的文化基因,在革命年代,便表現為愛國敬業,積極投身革命事業。”

傳承創新在當代

◇◆◇

1980年代初,陳李濟恢復“廣州陳李濟藥廠”廠名和“杏和堂”商標,並被中國藥材公司確定為國家重點中藥廠。

在現代化改造的進程中,陳李濟仍繼承手工作坊時期的工匠精神,“古方正藥”至今還是陳李濟一直堅持的製藥宗旨。

陳李濟的一位年輕藥工說,中藥炮製部分的傳承是最難的,因為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而且不易學成,沒有多少人願意下苦功去學。2016年8月,陳李濟重新啟動藥工拜師儀式,三車間三名員工代表拜入老藥工陸樹端師父門下。陸樹端1981年入職陳李濟,一直在製藥車間工作,熟悉藥材炮製各工序操作,直到2012年底延時退休,在陳李濟工作已有31年。

石洪超回憶,有一次廠裡的老藥工煉蜜,憑經驗和感覺掌握火候,一邊煮一邊說,“差不多了”,再用溫度測量,正好是製藥所需的溫度,一度不差。石洪超說,他希望拜師儀式能帶動新員工向老員工學習,將中醫藥文化傳承下去,“這不僅是社會人,同時也是製藥人的責任。”

這種社會責任感,根植于陳李濟傳統的“誠信”與“濟世”精神。2012年在全國沸沸揚揚的“毒膠囊”事件中,陳李濟的膠囊經受了各級藥監部門的檢測,兩百多個批次的膠囊產品均為合格產品,陳李濟的“喉疾靈膠囊”在抽檢的喉疾靈膠囊中是唯一合格的產品。

國家相關部門要求,從2010年10月1日開始,空心膠囊增加重金屬含量的檢測,而陳李濟早在2005年就開始對膠囊等包材進行重金屬檢測。

除了市場上出現的偽劣產品外,大量的仿製品也讓許多老字型大小藥店面臨生存環境的嚴峻變化,老字型大小堅持工序和原料的高品質,要承擔的價格成本更高。石洪超說,老字型大小要重新擦亮品牌,必須革新求變,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科技含量、設置技術壁壘,同時進一步加強商標和專利保護。

除科技創新外,陳李濟還開始借力大資料,調整經營結構。“在古代,患者抓藥前,藥鋪裡的坐堂醫生會給你看一下,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出個性化的藥方。現在社會發達了,人口增加,人的壽命變長,患者人群呈幾何級數增長,傳統作坊的做法滿足不了這麼大人群的患者。但作為製藥廠,陳李濟是要替大部分患者服務的。”石洪超說。

於是,陳李濟致力於將現代的大資料分析和傳統中醫的個性化治療結合。“例如,我們依靠大資料統計出大部分人的症狀,生產出適合大部分人的藥,先解決最主要的矛盾;有特殊的問題,可以在後臺找我們的醫生。我們都有二維碼,你一掃進去,就可以告訴醫生,原來是什麼症狀,吃了這個藥以後有什麼感覺,如果距離藥廠近,還可以直接和醫生見面。醫生根據患者說的症狀,指導患者怎麼用藥,或者說要加減哪一種藥,甚至具體到在一天的什麼時候用藥——早上是體內陽氣生髮之時,中午陽氣生髮到極限,然後漸漸衰退,傍晚時陽氣入陰,到了夜晚則潛藏起來,這在中醫都是有講究的。”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用藥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這種“個性化治療”,與時下醫學界宣導的“精准醫療”相契合。陳李濟通過對未來行業和產業形態的預測,宣導精准診療、精准用藥和“個性化定制”等理念,讓其綿延417年的“誠信為本,同心濟世”精神,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產業上,“個性化定制”主要表現為優化產品結構。一個突出的例子是陳李濟“百年陳皮”大健康產業的啟動。

陳李濟鎮廠之寶百年陳皮

2015年10月27日,陳李濟發佈產業戰略發展規劃,建成陳李濟“百年陳皮”秘制工藝生產車間,並與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合作,探索“私人定制”的體驗式陳皮經濟模式。針對不同受眾,進行產異化產品定制,如根據年份不同,設置四個級別:“應用級”——5年以上的陳李濟百年工藝陳皮,主要用於年份陳皮產品推廣及作為衍生產品原料;“收藏應用級”——15年以上,主要用於市場收藏及高檔消費;“收藏級”——15年至25年為中低檔收藏、25年至35年為中高檔收藏、35年至50年為高檔收藏,50年以上則主要用於宣傳拍賣;“國寶級”——“百年陳皮”是國家級文物,不參與市場買賣,只用于一些文化展出和品牌文化活動。

位於海珠區新址的陳李濟興建了嶺南地區首家中藥行業博物館——陳李濟中藥博物館

在與陳李濟合作的機構中,中國中醫科學院與陳李濟就陳皮秘制工藝、陳皮成分、機理、鑒定標準開展專項研究。而中國中醫科學院是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的工作單位,也是中國中藥類的頂尖研究機構。

石洪超說,為堅持地道的原料產地,陳李濟選擇在新會打造體驗式的陳皮莊園,從水土、種苗到產品,全方位展示現代農業的專業化種植,儘管引進了現代設備,但陳皮的炮製仍將遵循古法。

“之所以把莊園設在新會,就是要利用那裡的自然環境陳化,陳化之前必須經過陳李濟傳統古法的炮製,也只有經過這種工藝的炮製,才能讓陳皮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參考文獻:郭昉淩《楊殷傳》,貢兒珍《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志》,陸志霖《陳李濟“百年陳皮”產業重新啟動 將助力大健康戰略》,《濟路》2016年12月總第1期)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週刊第524期

文 / 本刊記者 張曉棠 實習記者 沈園

陳李濟廣州總廠早期生產場景

廣東地處嶺南,自然氣候潮濕,傳統的中成藥易發黴變,且一些芳香類的中藥材因藥性揮發而影響整體藥效,也無法滿足人們遠足之需。陳李濟因地制宜,形成了許多流傳至今的精湛工藝。康熙年間,陳李濟人總結出煮蠟、串圓子、蘸蠟、鎅殼、入丸、封口、剪蒂、蓋印等8道手工工序,用蜂蠟與木蠟混合澆鑄成蠟殼,先割成半球形,然後將丸藥裹在其中,再用蠟密封,使藥物可久存而不變質。蠟丸這一革命性的工藝,起初因工藝複雜先用於貴重藥品,自動化生產之後,這套封裝工藝被中成藥企業廣範採用,延續至今。

清末,每逢科舉秋試,陳李濟運送追風蘇合丸、養心寧神丸、附子理中丸等等藥物進京,以應考生不時之需。當時只有陳李濟的藥丸以蠟殼包裝,保證藥丸品質不變,效果顯著,故特別引人注目,為陳李濟贏得“廣藥”之譽。在當時的全國中成藥製造行業中,形成廣州陳李濟、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三大名家齊頭並進的格局。

正藥濟世

◇◆◇

陳李濟的製藥創新,始終以堅守“古方正藥、真材實料”為基礎。如鹿茸、人參必選東北地道藥材,還有化州橘紅、德慶何首烏、肇慶芡實等,均選上乘。民國初年陳李濟的仿單(藥品說明書)載:“本藥行創設三百餘年,所制各項丸藥,悉遵古法及家傳良方,采藥必選地道,配製務依法規,是以按方服用,無不有效。”若市面藥行、藥棧供貨難以滿足要求,則派人到產地直接採購;平日備料不足,寧可停產;工藝再繁複,也不減少任何一道工序。

民間流傳廣東有三寶:陳皮、老薑與禾稈草。《本草綱目》載:“柑皮紋粗,黃而厚,內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廣中(新會)采者為勝。”清末民初著名中醫學家張壽頤說:“新會皮,橘皮也,以陳年者辛辣之氣稍和為佳,故曰陳皮……其通用者新會所產,故通稱曰新會皮,味和而辛,不甚烈。”陳皮有川陳皮、福建陳皮、廣陳皮等,以廣陳皮為上品,廣陳皮中以新會產地的陳皮為正品。

數百年來,每逢廣東新會冬柑上市季節,陳李濟藥廠都會派人大量收購冬柑皮,就地加工曬乾,然後用草席袋包好,每袋以竹牌標明年號,運返廣州總廠。

過去,總廠是木樓結構,果皮倉設在二樓。果皮倉位於爐灶的上方,樓下製藥煉蜜時,高溫加熱的蜂蜜香味上升,果皮倉裡的果皮受蜜糖蒸氣長期薰染,變成黑色,內肉變成深茶色,香氣持久,再經陳李濟秘制工藝炮製,久煮不爛,化痰理氣功效獨特。

清代,陳李濟陳皮被列為廣東每年進奉的貢品,當時的達官貴人以擁有陳李濟陳皮為榮耀。1938年6月6日,陳李濟藥廠遭日機轟炸,廠房起火,最先搶救銀倉,其次搶救陳皮。次日即請專船將陳皮運回鄉下河清。

陳李濟現存少許百年陳皮,是目前可考證有實物的文物陳皮,已列為陳李濟“鎮廠之寶”,其中年份最長的有170多年。

1924 年11 月10 日,孫中山先生北上前三天與六位隨從人員合影,右一為陳李濟創始人李昇佐後人李朗如

新中國成立後,享用過這種稀有“百年陳皮”的至今不超過5人。1950年代,時任廣州市副市長、陳李濟司理李朗如每年都要拿一兩“百年陳皮”送給宋慶齡和何香凝。1985年,社會名流霍英東、黎雄才參加陳李濟創立385周年慶典,陳李濟贈霍、黎二人典藏百年陳皮,霍英東讚賞說,“這比黃金更珍貴。”

炮製陳皮所體現的工匠精神,被陳李濟人應用在製藥的各個方面。陳永涓是陳李濟創始人陳體全的後人,1980年進入陳李濟工作,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剛進陳李濟藥廠時,陳永涓被分到制丸組負責蓋印環節,“在蠟殼的圓頂上印上藥名,弧度要剛剛好,字四角分明,速度還得快,每次一抓就要抓到剛好五粒,‘哢哢哢哢哢’五下後,就扔到一個盆裡。”半年後上手了,開始做雙印,在蠟殼的圓頂上印兩個章。質檢員隨時抽查,“沒有印章,客戶拿到手就不知道這個丸是什麼藥,所以不能有漏印。”

進廠工作的第一天,陳永涓就被提醒,工廠生產的是特殊的產品,用於治病救人,不容有失。“從選購藥材到產品銷售,每個環節都經過嚴格把控。我們裝蠟丸的蒸籠上有員工的號碼,號碼最後會印到包裝盒上。出現漏印或者空殼,收到客戶投訴,那個號碼的員工就會被扣掉幾乎所有獎金。”

幾百年來,在嚴格製藥管理之外,陳李濟還遵循著“救濟扶危”的條規。

在清代和民國,處於鬧市中心的陳李濟老鋪門前過客甚多,店中員工若見路過的饑民、難民暈倒,必須出門施藥相救;夏日炎炎,廣州街頭各種挑擔、拉車苦力過往,陳李濟又在人行道設茶缸,免費供應茶水。

當時,廣州城池圍繞著橫街窄巷,民房多為磚木結構,居民又以木柴為燃料,經常發生火燭。而官方沒有設消防設備,一旦有火災,各家自理。陳李濟選拔精壯工人成立義務消防隊,並從國外購置消防車,配置水槍、火鉤、水桶、大小繩索、斧頭、竹梯等等工具,還有藥箱隨行,以備救急。消防隊旗黑色,上書“陳李濟”三個白字,水車寫有“杏和堂”“救濟扶危”字樣。一遇火警,隊員立刻停產出動,此善舉一時傳為羊城佳話。

革命“濟路”

◇◆◇

1922年,工人運動風起雲湧。這一年,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楊殷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陳李濟藥廠工人,楊殷以陳李濟藥廠作為革命工作的聯絡點,組織工會、發動工人參加革命鬥爭,後來與陳李濟的陳家養女潘佩貞結為夫妻。

當年,陳李濟藥廠設備簡陋,楊殷在磨粉車間工作,從碎藥、搗料、過篩等工序,以至成丸散,工作強度大,兩三百工人擠在一起勞動,粉塵飛揚。楊殷和工人一起勞動,工序嫺熟,與車間工人感情融洽。高大黝黑的他被工人們親切地稱呼“黑炭頭”大哥。1925年秋,這位曾參與領導省港大罷工和廣州起義的革命先驅,領導陳李濟人建立了紅色工會,並吸收工人入黨。廣藥集團乃至廣州企業的黨史,由楊殷開啟。

為確保革命人士黃平民的安全和開展工作,楊殷在藥廠、柴店等處建立情報聯絡站。陳李濟的另一位員工李伯,工余到市內各站聯絡,及時將情報送給黃平民。

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爆發,楊殷任副總指揮,並在總指揮張太雷犧牲後代理總指揮。在楊殷的安排下,共產黨在陳李濟召開了廣州蘇維埃工農兵代表會,楊殷擔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代理主席。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就誕生在廣藥陳李濟藥廠的二樓。

廣州起義失敗後,楊殷被敵人追捕。陳李濟的工人師傅發現跟蹤楊殷的敵人,用身體擋住對方的視線,掩護楊殷閃進藥廠。敵人來到車間搜查,認不出打扮成磨粉工人的楊殷,楊殷逃過了追捕。

1926年起,楊殷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區委監察委員會書記,相當於廣東第一任“省紀委書記”。1928年7月,楊殷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候補常委兼中央軍事部部長,1929年初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因叛徒告密,1929年8月30日,楊殷在上海英勇就義,終年36歲。2009年,楊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殷者,紅色也。楊殷烈士植下的“紅色基因”,廣藥人一直銘記並傳承。

廣藥集團等單位舉行紀念廣州起義88 周年暨緬懷楊殷烈士主題教育活動

20世紀30年代中期,由於外敵侵略,內戰頻繁,民族工商業備受摧殘,又兼經營管理不善,陳李濟開始式微,陳李濟創始人李昇佐的後人李朗如受族人所托出任司理。他一到任便多方設法籌措資金,改革管理方式,讓陳李濟擺脫經營困境,業務日臻發展。

不過,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李朗如的抱負絕不止於做一位商業奇才。

李朗如生於1888年,早年參加同盟會,大革命時期在族人的支持下從事革命活動,曾擔任孫中山廣東都督府副官長、總統府參軍兼孫中山的侍衛隊長。新中國成立後,李朗如就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廣州市副市長,曾多次回陳李濟視察,關注著老工廠的發展。

1922年6月,陳炯明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李朗如事先得知密報,立即冒險上山,將孫中山背上身離開總統府,送往停靠在珠江邊的“永豐艦”,隨即通知蔣介石上艦保護孫中山。

把孫中山安頓好後,李朗如又冒著猛烈的炮火,立即返回總統府,組織剩下的侍衛撤退,並親自把宋慶齡背下山。1963年李朗如去世,時任國家副主席宋慶齡給李朗如家屬發唁電,專門提及李朗如救孫中山和她的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廣州白雲山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石洪超在談到楊殷和李朗如事蹟時說:“‘同心濟世’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陳李濟的濟世之路是與時俱進的,它能緊跟歷史潮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完成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楊殷、李朗如身上有陳李濟‘同心濟世’的文化基因,在革命年代,便表現為愛國敬業,積極投身革命事業。”

傳承創新在當代

◇◆◇

1980年代初,陳李濟恢復“廣州陳李濟藥廠”廠名和“杏和堂”商標,並被中國藥材公司確定為國家重點中藥廠。

在現代化改造的進程中,陳李濟仍繼承手工作坊時期的工匠精神,“古方正藥”至今還是陳李濟一直堅持的製藥宗旨。

陳李濟的一位年輕藥工說,中藥炮製部分的傳承是最難的,因為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而且不易學成,沒有多少人願意下苦功去學。2016年8月,陳李濟重新啟動藥工拜師儀式,三車間三名員工代表拜入老藥工陸樹端師父門下。陸樹端1981年入職陳李濟,一直在製藥車間工作,熟悉藥材炮製各工序操作,直到2012年底延時退休,在陳李濟工作已有31年。

石洪超回憶,有一次廠裡的老藥工煉蜜,憑經驗和感覺掌握火候,一邊煮一邊說,“差不多了”,再用溫度測量,正好是製藥所需的溫度,一度不差。石洪超說,他希望拜師儀式能帶動新員工向老員工學習,將中醫藥文化傳承下去,“這不僅是社會人,同時也是製藥人的責任。”

這種社會責任感,根植于陳李濟傳統的“誠信”與“濟世”精神。2012年在全國沸沸揚揚的“毒膠囊”事件中,陳李濟的膠囊經受了各級藥監部門的檢測,兩百多個批次的膠囊產品均為合格產品,陳李濟的“喉疾靈膠囊”在抽檢的喉疾靈膠囊中是唯一合格的產品。

國家相關部門要求,從2010年10月1日開始,空心膠囊增加重金屬含量的檢測,而陳李濟早在2005年就開始對膠囊等包材進行重金屬檢測。

除了市場上出現的偽劣產品外,大量的仿製品也讓許多老字型大小藥店面臨生存環境的嚴峻變化,老字型大小堅持工序和原料的高品質,要承擔的價格成本更高。石洪超說,老字型大小要重新擦亮品牌,必須革新求變,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科技含量、設置技術壁壘,同時進一步加強商標和專利保護。

除科技創新外,陳李濟還開始借力大資料,調整經營結構。“在古代,患者抓藥前,藥鋪裡的坐堂醫生會給你看一下,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出個性化的藥方。現在社會發達了,人口增加,人的壽命變長,患者人群呈幾何級數增長,傳統作坊的做法滿足不了這麼大人群的患者。但作為製藥廠,陳李濟是要替大部分患者服務的。”石洪超說。

於是,陳李濟致力於將現代的大資料分析和傳統中醫的個性化治療結合。“例如,我們依靠大資料統計出大部分人的症狀,生產出適合大部分人的藥,先解決最主要的矛盾;有特殊的問題,可以在後臺找我們的醫生。我們都有二維碼,你一掃進去,就可以告訴醫生,原來是什麼症狀,吃了這個藥以後有什麼感覺,如果距離藥廠近,還可以直接和醫生見面。醫生根據患者說的症狀,指導患者怎麼用藥,或者說要加減哪一種藥,甚至具體到在一天的什麼時候用藥——早上是體內陽氣生髮之時,中午陽氣生髮到極限,然後漸漸衰退,傍晚時陽氣入陰,到了夜晚則潛藏起來,這在中醫都是有講究的。”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用藥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這種“個性化治療”,與時下醫學界宣導的“精准醫療”相契合。陳李濟通過對未來行業和產業形態的預測,宣導精准診療、精准用藥和“個性化定制”等理念,讓其綿延417年的“誠信為本,同心濟世”精神,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產業上,“個性化定制”主要表現為優化產品結構。一個突出的例子是陳李濟“百年陳皮”大健康產業的啟動。

陳李濟鎮廠之寶百年陳皮

2015年10月27日,陳李濟發佈產業戰略發展規劃,建成陳李濟“百年陳皮”秘制工藝生產車間,並與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合作,探索“私人定制”的體驗式陳皮經濟模式。針對不同受眾,進行產異化產品定制,如根據年份不同,設置四個級別:“應用級”——5年以上的陳李濟百年工藝陳皮,主要用於年份陳皮產品推廣及作為衍生產品原料;“收藏應用級”——15年以上,主要用於市場收藏及高檔消費;“收藏級”——15年至25年為中低檔收藏、25年至35年為中高檔收藏、35年至50年為高檔收藏,50年以上則主要用於宣傳拍賣;“國寶級”——“百年陳皮”是國家級文物,不參與市場買賣,只用于一些文化展出和品牌文化活動。

位於海珠區新址的陳李濟興建了嶺南地區首家中藥行業博物館——陳李濟中藥博物館

在與陳李濟合作的機構中,中國中醫科學院與陳李濟就陳皮秘制工藝、陳皮成分、機理、鑒定標準開展專項研究。而中國中醫科學院是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的工作單位,也是中國中藥類的頂尖研究機構。

石洪超說,為堅持地道的原料產地,陳李濟選擇在新會打造體驗式的陳皮莊園,從水土、種苗到產品,全方位展示現代農業的專業化種植,儘管引進了現代設備,但陳皮的炮製仍將遵循古法。

“之所以把莊園設在新會,就是要利用那裡的自然環境陳化,陳化之前必須經過陳李濟傳統古法的炮製,也只有經過這種工藝的炮製,才能讓陳皮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參考文獻:郭昉淩《楊殷傳》,貢兒珍《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志》,陸志霖《陳李濟“百年陳皮”產業重新啟動 將助力大健康戰略》,《濟路》2016年12月總第1期)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週刊第524期

文 / 本刊記者 張曉棠 實習記者 沈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