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即使Flipkart與eBay合併,印度電商的變數也還在中國

本月, Flipkart完成了10億美元的融資, 參投的包括微軟、騰訊和eBay等巨頭。 另外, 未來幾個月內Flipkart還將融資10億美元。 此次投資, Flipkart估值100億美元。 與之前150億美元的公司估值相比, 有明顯的下滑。

有媒體報導, Flipkart在完成新一輪10億美元融資之後, 正著手收購eBay在印度的業務, Flipkart就合併問題希望獲得eBay 5億美元的投資。 而這次交易也將成為Flipkart正在進行的20億美元融資的一部分。 一旦交易完成, eBay India將被歸入Flipkart。

在印度市場, 本土企業正成跨國巨頭角力點

除了騰訊投資了投資Flipkart, 另一方面, 據說中國的電商巨頭阿裡巴巴也在與Snapdeal就收購問題進行談判。

Snapdeal之前的投資方就包括了軟銀集團和阿裡巴巴。 有資料顯示, Flipkart佔據印度電商市場43%的市場份額, 位列第一;亞馬遜排名第二;Snapdeal則佔據12%市場份額, 排在第三。

從印度電商的背後可以看到中資的身影, 更甚的是, 這更像一場騰訊和阿裡巴巴之間的“廝殺”。 眾所周知, 騰訊在電商方面一直是弱項, 更多的是通過投資並購的方式來實現電商霸業。 此次騰訊阿裡隔空叫陣海外市場更是引人遐想。 更說明了, 印度本土企業正在成為跨國巨頭們的角力點。

只是在這場跨國巨頭押注印度市場的競爭中, 本土企業的位置愈顯尷尬, 是借助外資湧入的時機發展壯大, 還是成為跨國企業爭搶新增長極之下的炮灰, 一時難以定論。 但不可否認的是,

諸如智慧手機、電子商務等印度新興行業, 本土企業幾乎被外國財大氣粗、技術成熟的公司壓制得越發沒有底氣。

亞馬遜印度僅用三年時間就嚴重威脅到現已10周年的Flipkart, 就是一個最現實的例子。

從2007年涉足電商領域以來, Flipkart一直暢通無阻, 而這種勢頭在2012年亞馬遜進入印度市場後被狠狠地遏制, 且從此節節敗退。 根據Moneycontrol報告, 與Snapdeal和亞馬遜相比, Flipkart在2016年的虧損額最高, 高達522.3億盧比(約55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 Flipkart又遇到了一個新對手Paytm E-commerce Pvt, 後者在近日獲得了阿裡的投資。 這對於Flipkart來說更不是一個好消息。

而eBay如今在印度電商市場排在第六位, 與排在前兩名的Flipkart和亞馬遜差距很大。 此外, eBay曾試圖收購Snapdeal, 但未能成功。 雖然印度的新創公司評論員對於Flipkart與eBay印度業務的合併並不看好。

但無論從市場環境還是就各自利益來講, 或許雙方都別無選擇、

2020年印度電商將爆炸式增長, 再不合併就晚了

有分析認為, 印度電商行業或將在未來的五年內迎來爆發期, 這可能也意味著這段時間將會是市場定局的關鍵。

據eMarketer預測, 2017年印度的零售銷售額將達到10822億美元, 而來自電商的銷售額將達到375億美元;到2020年, 兩者將分別達到15990億美元和794億美元, 其中電子商務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將會從目前的2.5%達到2020年的5%。 而且預計2017年通過數位平臺購物的消費者會達到1.99億人, 到2020年將達到3.52億。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 至2020年印度電商增速將會迎來爆炸式增長, 誰能在這段時間內佔據絕對優勢, 就有可能會成為笑到最後的一方。

尤其是對已經略顯頹勢、優勢減弱的Flipkart來說, 這段時間的舉動至關重要。

之所以說Flipkart優勢減弱, 一方面是表現在它一年來的運營狀況和市場評估上, 另一方面是, 兩個最大競爭對手亞馬遜和Snapdeal的各自優勢正在逐漸彰顯, 而且更切合印度市場的需求, 與之相比, Flipkart的先發優勢已被耗盡。

從2015年7月開始, Flipkart連續一年多都沒有獲得任何融資, 而且同年12月首次被大摩降低估值以來, 它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總共經歷了18次估值降低, 最低時僅為53.7億美元, 和頂峰時期的150億美元相差甚多。 這些資訊都直接而明顯地反映了資本市場對Flipkart的質疑, 至於原因, 除卻印度電商市場沒有以如期速度發展的緣由, 更多的是Flipkart戰略決策上的失誤。

其一, 多次擴張業務均以失敗告終, 令投資人質疑公司的運營能力。 而與之相反的是, 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的Snapdeal卻一直通過收購的方式, 不斷建立起一個全面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現在有了阿裡的支援, 其版圖可能得以更大範圍的開拓。

其二, 盲目陷入燒錢補貼進而虧損的困境。 就整個互聯網經濟來講, 以燒錢而迅速獲得市場份額的優勢, 是比較普遍且實際的做法, 但前提是虧損面不能太過大於競爭對手, 不然的話資金很難支撐到決戰。 想必這也是Flipkart為何急於融資的原因。

據印度科技媒體VCCircle報導, Flipkart每賺1盧比會虧損2.23盧比, 而亞馬遜印度和Snapdeal每賺1盧比虧損面不到2盧比。 重點是即使這樣, Flipkart也沒有獲得相應的份額提升, 反而因為虧損過大受到資本市場的質疑。

總之,雖然騰訊、微軟給Flipkart未來繼續投入市場爭鬥帶來了資金,但是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擴張途徑,很難保證這些錢夠燒幾年。

至於三方勢力的優劣對比,我們不難推測Flipkart是目前最缺乏顯著優勢、孤立無援的一個。其中亞馬遜背靠總部的雄厚實力,資金自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它還擁有使用者網路購物體驗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物流。眾所周知,印度基礎設施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速度,此等情況下,電商平臺物流的快慢就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用戶的忠誠度,而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可謂是亞馬遜最信手拈來的事。

Snapdeal雖然曾經一度和Flipkart一樣,陷於燒錢虧損的境地,不過自從有了阿裡的加持之後,它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尤其是關於和Paytm合併社甚至併入阿裡的消息甚囂塵上,令外界對Snapdeal的未來發展更加期待。

與這兩者相比,Flipkart既沒有牢固的靠山,也遲遲找不到新的業務增長點,可以說地位岌岌可危。

同樣的,eBay印度目前在電商市場的尷尬境地,更是尋求合作方的迫切理由。一方面因為商業模式而錯失機遇的eBay已經遠離主流市場,放棄與否也到了該抉擇的時候。另一方面,從投資Snapdeal到如今加持Flipkart,無不證明了這個早在2004年就佈局印度市場的電商平臺,始終心有不甘,而與Flipkart合併就是其回歸主戰場的最快途徑。

除了形勢比人強,Flipkart和印度eBay合併有何利好?

根據這次融資資訊,印度媒體猜測,曾經是eBay的CEO 而現在是Flipkart CEO的Kalyan Krishnamurthy,有可能促使雙方進行合併的商討事宜。雖然無法推測合併能否實現或是以何種形式合作,但通過分析合併對雙方的好處,可以看出這或許對Flipkart和eBay來說,都是一件不錯的交易。

從Flipkart角度來講,未來幾年是印度電商格局變化的關鍵時期,即使有了騰訊等投資方的支持,也很難保證能維持現有的市場地位,所以此時eBay印度業務如果融入Flipkart,從各個方面來講無異于增強了現有實力,當然前提是合理地進行業務整合。

其實eBay是印度電商平臺中起點最高的一個,它在2004年斥資5500萬美元收購了印度電商平臺 baazee.com ,從而最早進入印度電商市場,並且背後站著的強大eBay,擁有一大批優秀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它本有可能成為最有潛力的電商平臺,可是受運營方式的桎梏始終在印度市場上水土不服,卻又不願意調整其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才導致不斷邊緣化。

但是eBay在印度市場上也不是一無所獲,它曾多次參投Snapdeal而獲得股份收益,在印度的知名度也日漸積累。而且據eBay稱,在世界範圍內每10秒鐘就有一人從eBay購買印度的產品,這從側面證明了eBay在當地仍十分受歡迎。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eBay印度業務全部融入Flipkart,也就意味著會擁有eBay的積累用戶,一方面可以通過與eBay的深入整合,獲得來自全球eBay的某些支持,甚至是按照其獨特的商業模式開拓新的業務。另一方面,可能也使市場對Flipkart的重新估值增加,未來也將有利於以後的融資。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好處是,直接接入eBay自己的線上支付方式,尤其是Flipkart目前已關閉PC端網站,全力發展移動APP端,線上支付在未來就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

雖然Flipkart旗下的PayZippy上線僅14個月就被關閉,再一次說明,印度消費者還沒有形成移動支付的習慣,可是無論從電商的發展趨勢上還是受政策層面的推動,線上支付隨著電商市場的擴大,必然會代替貨到付款成為便捷網購的主流支付方式。再加上,目前印度市場上並沒有特別龐大的線上支付公司,通過合併eBay而獲得其線上支付方式的Flipkart,借助支付變化的潮流,或許也能成為覆蓋電商和支付兩大業務的服務平臺。

另外,從eBay的角度來講,這是成全其對印度市場野心不死的最佳途徑。如果通過這次合併獲得印度最大本土電商的股份,未來電商市場如期擴大,而Flipkart又能維持住第一的市場份額,可想而知會給eBay帶來多少收益。況且eBay在全球市場的發展正逐漸進入緩慢增長期,印度是眾多企業押注的新增長極,對eBay來說也尤為重要,這也是其遲遲不願放棄的重要原因。

當然兩者的合併也會面臨某些現實性問題,比如商業模式的衝突,針對eBay的開放性集市模式,究竟是去還是留,關係到業務整合的成敗。其實開放性集市模式對印度來說太超前,電商平臺將貨物配送、品質管制和退貨等環節交由買賣雙方自己負責,這對普通大眾不熟悉互聯網的印度來說,自然限制了發展。不過如果要放棄這種模式也很簡單,將eBay的使用者全部接入現有平臺,由Flipkart自建的物流體系負責賣方商品的配送即可。

其實有很多問題都涉及到eBay和Flipkart未來合併的細節,只能說看各自的選擇。

阿裡騰訊角力不斷,中國或成為印度電商市場最大變數?

或許因為印度被稱為中國的翻版,中國對印度市場才更有話語權,尤其是各方勢力的滲透,使印度看起來更像是中國的另一個戰場。

比如,此次融資的背後隱藏著騰訊阻擊阿裡的意圖,兩者的再次交鋒或將影響電商市場的競爭情況,尤其是對Flipkart來說,充分利用這點或許將來能獲得騰訊的更多支持。

回顧阿裡和騰訊兩者的戰爭,時時刻刻都在對抗卻又難以奏效,結果往往是各自賠了夫人又折兵,可是印度市場還充斥著諸多的可能性,押對了寶,很可能成為突破雙方防線的一個開端。所以能不能利用外部勢力穩固市場地位,對印度本土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而對於騰訊和阿裡來說,也同樣舉足輕重。

不過相比騰訊的間接介入,阿裡的動作更應該是印度電商平臺的關注點,作為電商行業的巨頭之一,它與Snapdeal、Paytm兩者關係的變化很可能會給競爭形勢帶來諸多變數。

一方面,阿裡和軟銀在兩者投資上的關聯,使得合併成為最常見的推測,甚至有多家媒體預言,未來印度電商市場將會是阿裡和亞馬遜爭雄的天下。現在看來隨著競爭日益白熱化,合併很可能會成為首要之選。

另一方面,阿裡操控的Paytm近日已經開啟了電商業務,並接入天貓後臺,這說明阿裡對印度的野心並不單單是作為Snapdeal的投資人,而是更多的借已有的勢力吞食其他平臺的電商市場,所以傳聞的合併並不是沒有可能。

由此看來,印度市場不僅僅是本土企業之間的排位之爭,更是外部勢力與本地勢力相互協助、相互抗衡的戰場。

除了阿裡和騰訊,華為、小米等智慧手機廠商紛紛搶灘印度移動互聯網市場,也將很大程度上影響電商平臺的格局。尤其是印度正在跳過PC端購物,直接進入移動電商的階段,中高端手機市場的迅速擴大或將重新塑造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從而進一步發掘電商的市場潛力。從這個角度來講,電商管道也有可能給智慧手機的銷售帶來新的增長力。

總之,中國企業和資本介入印度電商市場,使這場競爭更加撲朔迷離,是在開放包容的大環境下成為商業巨頭的利用工具,還是借助本土優勢實現超越,還有待時間印證。而eBay和Flipkart的合併既是自身難保的無奈之舉,又有可能成為合則兩利的共贏之路,在行業爆發來臨以前,將僅僅只是印度商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印度電商市場辣麼熱鬧,京東你在幹什麼呢?

總之,雖然騰訊、微軟給Flipkart未來繼續投入市場爭鬥帶來了資金,但是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擴張途徑,很難保證這些錢夠燒幾年。

至於三方勢力的優劣對比,我們不難推測Flipkart是目前最缺乏顯著優勢、孤立無援的一個。其中亞馬遜背靠總部的雄厚實力,資金自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它還擁有使用者網路購物體驗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物流。眾所周知,印度基礎設施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速度,此等情況下,電商平臺物流的快慢就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用戶的忠誠度,而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可謂是亞馬遜最信手拈來的事。

Snapdeal雖然曾經一度和Flipkart一樣,陷於燒錢虧損的境地,不過自從有了阿裡的加持之後,它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尤其是關於和Paytm合併社甚至併入阿裡的消息甚囂塵上,令外界對Snapdeal的未來發展更加期待。

與這兩者相比,Flipkart既沒有牢固的靠山,也遲遲找不到新的業務增長點,可以說地位岌岌可危。

同樣的,eBay印度目前在電商市場的尷尬境地,更是尋求合作方的迫切理由。一方面因為商業模式而錯失機遇的eBay已經遠離主流市場,放棄與否也到了該抉擇的時候。另一方面,從投資Snapdeal到如今加持Flipkart,無不證明了這個早在2004年就佈局印度市場的電商平臺,始終心有不甘,而與Flipkart合併就是其回歸主戰場的最快途徑。

除了形勢比人強,Flipkart和印度eBay合併有何利好?

根據這次融資資訊,印度媒體猜測,曾經是eBay的CEO 而現在是Flipkart CEO的Kalyan Krishnamurthy,有可能促使雙方進行合併的商討事宜。雖然無法推測合併能否實現或是以何種形式合作,但通過分析合併對雙方的好處,可以看出這或許對Flipkart和eBay來說,都是一件不錯的交易。

從Flipkart角度來講,未來幾年是印度電商格局變化的關鍵時期,即使有了騰訊等投資方的支持,也很難保證能維持現有的市場地位,所以此時eBay印度業務如果融入Flipkart,從各個方面來講無異于增強了現有實力,當然前提是合理地進行業務整合。

其實eBay是印度電商平臺中起點最高的一個,它在2004年斥資5500萬美元收購了印度電商平臺 baazee.com ,從而最早進入印度電商市場,並且背後站著的強大eBay,擁有一大批優秀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它本有可能成為最有潛力的電商平臺,可是受運營方式的桎梏始終在印度市場上水土不服,卻又不願意調整其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才導致不斷邊緣化。

但是eBay在印度市場上也不是一無所獲,它曾多次參投Snapdeal而獲得股份收益,在印度的知名度也日漸積累。而且據eBay稱,在世界範圍內每10秒鐘就有一人從eBay購買印度的產品,這從側面證明了eBay在當地仍十分受歡迎。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eBay印度業務全部融入Flipkart,也就意味著會擁有eBay的積累用戶,一方面可以通過與eBay的深入整合,獲得來自全球eBay的某些支持,甚至是按照其獨特的商業模式開拓新的業務。另一方面,可能也使市場對Flipkart的重新估值增加,未來也將有利於以後的融資。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好處是,直接接入eBay自己的線上支付方式,尤其是Flipkart目前已關閉PC端網站,全力發展移動APP端,線上支付在未來就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

雖然Flipkart旗下的PayZippy上線僅14個月就被關閉,再一次說明,印度消費者還沒有形成移動支付的習慣,可是無論從電商的發展趨勢上還是受政策層面的推動,線上支付隨著電商市場的擴大,必然會代替貨到付款成為便捷網購的主流支付方式。再加上,目前印度市場上並沒有特別龐大的線上支付公司,通過合併eBay而獲得其線上支付方式的Flipkart,借助支付變化的潮流,或許也能成為覆蓋電商和支付兩大業務的服務平臺。

另外,從eBay的角度來講,這是成全其對印度市場野心不死的最佳途徑。如果通過這次合併獲得印度最大本土電商的股份,未來電商市場如期擴大,而Flipkart又能維持住第一的市場份額,可想而知會給eBay帶來多少收益。況且eBay在全球市場的發展正逐漸進入緩慢增長期,印度是眾多企業押注的新增長極,對eBay來說也尤為重要,這也是其遲遲不願放棄的重要原因。

當然兩者的合併也會面臨某些現實性問題,比如商業模式的衝突,針對eBay的開放性集市模式,究竟是去還是留,關係到業務整合的成敗。其實開放性集市模式對印度來說太超前,電商平臺將貨物配送、品質管制和退貨等環節交由買賣雙方自己負責,這對普通大眾不熟悉互聯網的印度來說,自然限制了發展。不過如果要放棄這種模式也很簡單,將eBay的使用者全部接入現有平臺,由Flipkart自建的物流體系負責賣方商品的配送即可。

其實有很多問題都涉及到eBay和Flipkart未來合併的細節,只能說看各自的選擇。

阿裡騰訊角力不斷,中國或成為印度電商市場最大變數?

或許因為印度被稱為中國的翻版,中國對印度市場才更有話語權,尤其是各方勢力的滲透,使印度看起來更像是中國的另一個戰場。

比如,此次融資的背後隱藏著騰訊阻擊阿裡的意圖,兩者的再次交鋒或將影響電商市場的競爭情況,尤其是對Flipkart來說,充分利用這點或許將來能獲得騰訊的更多支持。

回顧阿裡和騰訊兩者的戰爭,時時刻刻都在對抗卻又難以奏效,結果往往是各自賠了夫人又折兵,可是印度市場還充斥著諸多的可能性,押對了寶,很可能成為突破雙方防線的一個開端。所以能不能利用外部勢力穩固市場地位,對印度本土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而對於騰訊和阿裡來說,也同樣舉足輕重。

不過相比騰訊的間接介入,阿裡的動作更應該是印度電商平臺的關注點,作為電商行業的巨頭之一,它與Snapdeal、Paytm兩者關係的變化很可能會給競爭形勢帶來諸多變數。

一方面,阿裡和軟銀在兩者投資上的關聯,使得合併成為最常見的推測,甚至有多家媒體預言,未來印度電商市場將會是阿裡和亞馬遜爭雄的天下。現在看來隨著競爭日益白熱化,合併很可能會成為首要之選。

另一方面,阿裡操控的Paytm近日已經開啟了電商業務,並接入天貓後臺,這說明阿裡對印度的野心並不單單是作為Snapdeal的投資人,而是更多的借已有的勢力吞食其他平臺的電商市場,所以傳聞的合併並不是沒有可能。

由此看來,印度市場不僅僅是本土企業之間的排位之爭,更是外部勢力與本地勢力相互協助、相互抗衡的戰場。

除了阿裡和騰訊,華為、小米等智慧手機廠商紛紛搶灘印度移動互聯網市場,也將很大程度上影響電商平臺的格局。尤其是印度正在跳過PC端購物,直接進入移動電商的階段,中高端手機市場的迅速擴大或將重新塑造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從而進一步發掘電商的市場潛力。從這個角度來講,電商管道也有可能給智慧手機的銷售帶來新的增長力。

總之,中國企業和資本介入印度電商市場,使這場競爭更加撲朔迷離,是在開放包容的大環境下成為商業巨頭的利用工具,還是借助本土優勢實現超越,還有待時間印證。而eBay和Flipkart的合併既是自身難保的無奈之舉,又有可能成為合則兩利的共贏之路,在行業爆發來臨以前,將僅僅只是印度商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印度電商市場辣麼熱鬧,京東你在幹什麼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