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大新生吳宛諭:北大中文系,為你我許下一個心願

【編者按】北京大學2017年高考招生工作已經圓滿結束, 又一批優秀學子圓夢北大。 一路走來, 北大始終與學子們相伴, 共同經歷、感受、成長, 這其中有勵志故事、有人生感悟、有圓夢喜悅, 也有那揮之不去的北大情結。 一塔湖圖終如願, 家國情懷永擔當。 新聞網特推出“未名新語”系列講述, 一同分享2017級新生故事。

吳宛諭, 深悟“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乃治學之道, 少時遊歷四方, 常有“登昆侖兮四望, 心飛揚兮浩蕩”之慨。 其浙中故里有月泉, 水隨月之盈虧而消長。 先祖吳渭首執月泉吟社牛耳。 家學淵源, 綿延至今。 宛諭少有大志,

心向燕園。 遊記百家場館, 足見其志之堅;五訪麻風病村, 可知其心之善。 登敦煌, 渡黃河, 臨青海, 成環保宣傳使者;炎帝陵尋祖, 雷峰塔守夜, 大運河護綠, 做社會實踐標兵。 身在校園, 系心于家國民生;社會調研, 提案達全國政協。 曾當選全國少工委委員, 當面向教育部部長建言;德智體全面發展, 為青春榜樣。 參加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試, 均獲佳績;參加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和“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 均獲一等獎。

人大附中畢業典禮上的吳宛諭

與文字的約定

十一年前的某一天, 我正凝視著書房玻璃窗外的一張蜘蛛網。 窗外風颯颯作響, 一隻小蜘蛛可憐兮兮地用細細的腿緊緊抱住自己編織的家園, 和網一起在風中劇烈地搖晃著。

那天, 我第一次用鍵盤在家裡笨重的桌上型電腦上打出了一個故事:《大風裡的小蜘蛛》。

儘管那早已不是我第一次與文字結緣, 但當我看著閃爍的螢幕上一個個被我輸入的文字漸次出現, 當我發現那只微不足道的小蜘蛛在這個世界上將通過另一種方式成為一種久遠的縮影時,

一種美好的感覺突然湧上我的心頭。 這種感覺比馬孔多的人們第一次摸到冰塊時無法言喻的震撼和驚奇可能多了那麼一點溫柔, 讓我一直記憶猶新。

如果我說我愛文字, 愛握著毛筆一提一頓後墨汁勾勒出的方正圖形, 愛將文字排列組合成一個個詩句的感覺, 愛在書房深吸幾口混合著優質和劣質油墨的空氣, 愛輕輕撫摸雨滴劃過的胡同口寂寞斑駁的牌匾, 那未免顯得有些刻意, 也把我與文字的約定描述得過分輕鬆了些。

但和文字的約定也並非艱難和神聖到需要用一些更華美的句子來描摹。

也許是九歲時走遍杭城百家博物館,

每天在電腦上懷著一種不知名的責任感敲敲打打, 稚嫩的語句最終竟匯成一本十四萬字的《百館遊》。 於那時的我而言, “記錄”新鮮的記憶遠比成文來得重要。 現在的我偶爾也會試著複刻那段時光, 感覺卻是少了一些天真和大膽, 多了幾分積累和穩重。 與文字的約定也讓我一直嘗試著重拾更多的純粹和自如, 如果有一天這種感覺能覆蓋我的語言, 那真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

也許是十一歲時和另一位吳姓同學遍尋“吳”姓在中華大地的每一處淵源之鄉, 共同完成了《小腳丫尋根》一書;也許是作為《小學生時代》雜誌的主編小助理, 為每期雜誌的美文閱讀欄目寫下自己的閱讀體驗, 最後收集了每一期的感悟、配上自己親手繪製的插圖,

形成一本《名篇伴我成長》……

也許是高一作為人大附中人文實驗班團支書發起成立“京杭大運河文化志願團”, 與杭二中、杭州學軍中學、杭州文瀾中學的夥伴們一起走遍運河沿線的十餘座城市, 以一本《孩子眼中的京杭大運河》作為給運河申遺成功的賀禮……

2016年1月吳宛諭作為北京市高中生唯一代表應邀全程列席觀摩北京市政協會議

也許是在全國作文大賽的賽場上,眼看著與文字的約定在我的手中一次次被點亮,千般感念和萬般柔情皆湧上心頭。

《大衛》說:我習于冷,志于成冰。莫倚偎我。然後卻是升焰而萬木俱焚,溫馨而自全清涼,他說:來擁抱我。“將我的詩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我相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永不過時的道理。既有上天攬月之心,青雲鴻鵠之志,又能端坐學子之席,冥想靜思,方為治學之貌。其中奧妙非常,難以言語,當窮一生追尋。

高三的最後一百天緊張而又殘酷,有很多很多個夜晚我會從成堆的試卷中抬起頭看著窗臺上擺著的單向曆、窗外在風中輕搖的梧桐,然後隨手在筆記上記下一點什麼。攜帶著掙扎酸甜,從中獲得慰藉和鼓勵。那仿佛是一段最平靜的時光。我知道,那種感覺非常珍貴。

以至於在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自招面試的時候,當被一位教授問及“你覺得文學對你來說是什麼”時,我竟脫口而出:“安慰。”反應快得我根本沒有去想這個答案是否經得起推敲——

畢竟,我和文字的約定也算是久遠和寬廣的呀。

北大中文系,為你我許下一個心願

在一個夏夜爬上山巔,

看成群的星星

朝我湧來。

——莎拉·蒂斯代爾

上小學二年級那一年,我的小姑吳天琪被北大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錄取了。在北大,吳天琪是惠普、IBM等多項中國優秀大學生獎學金以及“北京大學十佳團支書”“北大之星”等多種榮譽稱號的獲得者。本科階段她還同時研習經濟學,取得了雙學位,被保送到光華管理學院讀研。在我四年級時,她從北大給我寄了一封信——現在這封信依然安靜地躺在我書房的抽屜裡。

天琪小姑在信中寫道:“要逐漸清晰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哦!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是很重要的,只有喜歡才有投入。沒有目標的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每天都在努力但總不覺得開心,收穫也不大,我真為這樣的人可惜。而一直向著一個方向努力的人,即使付出很多都不會覺得辛苦,因為他們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走得很開心。”

天琪小姑的信

有很多人告訴我,北大中文系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中文系,是無數熱愛中國語言文學的人的夢想……我在心中漸漸勾勒出燕園的樣子。那是一處神奇而美麗的園地,那厚重莊嚴卻自由浪漫的精神氣質令我心馳神往。

從每一天的勤奮、每一本書的積澱開始,兼有舞蹈、繪畫、音樂、主持藝術的訓練培養,組織校內外大小活動的學生幹部經歷,我盡力讓自己擁有豐富而有趣的靈魂。同時,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北京大學,我是多麼熱切地想靠近你!

因為父親工作調動的原因,初中畢業後我們舉家搬遷至北京。到北京之後我參加了人大附中和另一所全國知名的重點中學S校的入學考試。因為分班考試的理科成績優異,我被S校錄取至化學競賽班,還十分幸運地被配備了一位十分出名的金牌教練。不久,我又接到了被錄取至人大附中人文實驗班的通知。在這兩條幾乎完全相反的道路面前,父母把選擇權完全交給了我。最終,我放棄了學習化學競賽,做出了我相信自己會走得更踏實的選擇——幸運的是,相比于弗羅斯特在金色的樹林裡輕輕踏上的那條道路,我的周圍並非人跡罕至。

人大附中戲劇節團隊合影

記得參加北大暑期夏令營的時候,我和幾位營友在一場講座結束後的理教教室裡聊起博爾赫斯,前桌的幾位姑娘也扭過頭來加入了這場欠缺學術性質的閒談。從博爾赫斯這位老頭兒開始我們聊到外國文學裡常有的晦澀為難的氣質,我說我看《巴黎聖母院》的時候跳過了雨果寫建築構成的那幾頁。前面一個眼睛晶亮的姑娘馬上笑嘻嘻地說,她常常把很多名詞都當成人名來看,把很多句子都當成神話來看;不是咱們差得遠,是那些大作家們腦回路太密集啦。大家便哄地笑作一團,來來去去還頗有些《永遠的高三八班》裡高中生活的風景。

是感歎燕園讓有著共同期待的我們在此相遇,是感激北大中文系的夢給我點亮與文字約定的火把,是感謝北大暑期課堂給予我的點滴滋潤,是敬仰百年燕園中穿行過的無數偉岸身影,是感恩一年多來北大招生組的老師和學長學姐們的陪伴和鼓勵;是查詢到成績和結果後的欣喜,讓我懂得天道酬勤……北大中文系,為你我許下了一個心願,為你,我努力將這個心願完成。

參加完北大自主招生考試後,父親與我一同走過中文系的樓前。望著那棟簷角微翹的建築,我對父親說:“如果能在這裡學習,我一定會很幸福。”

也許這句話有冥冥中的預示,讓我能夠幸運地在這個夢想中的學術殿堂度過十八歲的成人之禮。是的,我將無比幸福。

你想要什麼呢?

燕園不語而笑。

是呀,她一直敞開著胸懷,等待著每一段緣分的到來,伸出雙臂承接著一個又一個學子許下的心願,等待著他們用熱愛和汗水將心願澆灌。

編輯:安寧

2016年1月吳宛諭作為北京市高中生唯一代表應邀全程列席觀摩北京市政協會議

也許是在全國作文大賽的賽場上,眼看著與文字的約定在我的手中一次次被點亮,千般感念和萬般柔情皆湧上心頭。

《大衛》說:我習于冷,志于成冰。莫倚偎我。然後卻是升焰而萬木俱焚,溫馨而自全清涼,他說:來擁抱我。“將我的詩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我相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永不過時的道理。既有上天攬月之心,青雲鴻鵠之志,又能端坐學子之席,冥想靜思,方為治學之貌。其中奧妙非常,難以言語,當窮一生追尋。

高三的最後一百天緊張而又殘酷,有很多很多個夜晚我會從成堆的試卷中抬起頭看著窗臺上擺著的單向曆、窗外在風中輕搖的梧桐,然後隨手在筆記上記下一點什麼。攜帶著掙扎酸甜,從中獲得慰藉和鼓勵。那仿佛是一段最平靜的時光。我知道,那種感覺非常珍貴。

以至於在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自招面試的時候,當被一位教授問及“你覺得文學對你來說是什麼”時,我竟脫口而出:“安慰。”反應快得我根本沒有去想這個答案是否經得起推敲——

畢竟,我和文字的約定也算是久遠和寬廣的呀。

北大中文系,為你我許下一個心願

在一個夏夜爬上山巔,

看成群的星星

朝我湧來。

——莎拉·蒂斯代爾

上小學二年級那一年,我的小姑吳天琪被北大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錄取了。在北大,吳天琪是惠普、IBM等多項中國優秀大學生獎學金以及“北京大學十佳團支書”“北大之星”等多種榮譽稱號的獲得者。本科階段她還同時研習經濟學,取得了雙學位,被保送到光華管理學院讀研。在我四年級時,她從北大給我寄了一封信——現在這封信依然安靜地躺在我書房的抽屜裡。

天琪小姑在信中寫道:“要逐漸清晰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哦!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是很重要的,只有喜歡才有投入。沒有目標的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每天都在努力但總不覺得開心,收穫也不大,我真為這樣的人可惜。而一直向著一個方向努力的人,即使付出很多都不會覺得辛苦,因為他們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走得很開心。”

天琪小姑的信

有很多人告訴我,北大中文系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中文系,是無數熱愛中國語言文學的人的夢想……我在心中漸漸勾勒出燕園的樣子。那是一處神奇而美麗的園地,那厚重莊嚴卻自由浪漫的精神氣質令我心馳神往。

從每一天的勤奮、每一本書的積澱開始,兼有舞蹈、繪畫、音樂、主持藝術的訓練培養,組織校內外大小活動的學生幹部經歷,我盡力讓自己擁有豐富而有趣的靈魂。同時,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北京大學,我是多麼熱切地想靠近你!

因為父親工作調動的原因,初中畢業後我們舉家搬遷至北京。到北京之後我參加了人大附中和另一所全國知名的重點中學S校的入學考試。因為分班考試的理科成績優異,我被S校錄取至化學競賽班,還十分幸運地被配備了一位十分出名的金牌教練。不久,我又接到了被錄取至人大附中人文實驗班的通知。在這兩條幾乎完全相反的道路面前,父母把選擇權完全交給了我。最終,我放棄了學習化學競賽,做出了我相信自己會走得更踏實的選擇——幸運的是,相比于弗羅斯特在金色的樹林裡輕輕踏上的那條道路,我的周圍並非人跡罕至。

人大附中戲劇節團隊合影

記得參加北大暑期夏令營的時候,我和幾位營友在一場講座結束後的理教教室裡聊起博爾赫斯,前桌的幾位姑娘也扭過頭來加入了這場欠缺學術性質的閒談。從博爾赫斯這位老頭兒開始我們聊到外國文學裡常有的晦澀為難的氣質,我說我看《巴黎聖母院》的時候跳過了雨果寫建築構成的那幾頁。前面一個眼睛晶亮的姑娘馬上笑嘻嘻地說,她常常把很多名詞都當成人名來看,把很多句子都當成神話來看;不是咱們差得遠,是那些大作家們腦回路太密集啦。大家便哄地笑作一團,來來去去還頗有些《永遠的高三八班》裡高中生活的風景。

是感歎燕園讓有著共同期待的我們在此相遇,是感激北大中文系的夢給我點亮與文字約定的火把,是感謝北大暑期課堂給予我的點滴滋潤,是敬仰百年燕園中穿行過的無數偉岸身影,是感恩一年多來北大招生組的老師和學長學姐們的陪伴和鼓勵;是查詢到成績和結果後的欣喜,讓我懂得天道酬勤……北大中文系,為你我許下了一個心願,為你,我努力將這個心願完成。

參加完北大自主招生考試後,父親與我一同走過中文系的樓前。望著那棟簷角微翹的建築,我對父親說:“如果能在這裡學習,我一定會很幸福。”

也許這句話有冥冥中的預示,讓我能夠幸運地在這個夢想中的學術殿堂度過十八歲的成人之禮。是的,我將無比幸福。

你想要什麼呢?

燕園不語而笑。

是呀,她一直敞開著胸懷,等待著每一段緣分的到來,伸出雙臂承接著一個又一個學子許下的心願,等待著他們用熱愛和汗水將心願澆灌。

編輯:安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