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醫院產科分娩量井噴 多家醫院“搶”在校助產專業生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的助產專業生頗為搶手

我國實施二孩政策, 各大醫院產科分娩量呈現“井噴”趨勢, 急缺助產士工作人員。

在政策背景下,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2015年開辦助產士高職專業, 成為北京市首家有助產士專業的高職院校。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 這批在2018年才能畢業的36名學生已被北京多家醫院“盯”上, 學生完全不必擔心就業問題。 但是, 學生要考取“兩證”、工作一年後才可正式工作, 中間存在一年緩衝期, 在某種程度上不能馬上緩解醫院的用人壓力。 此外, 受社會認知等原因影響, 報考該專業的考生並不多。 專家建議, 我國應建立獨立助產士培養體系, 提高助產士教育品質, 彌補人員缺口。

現狀

學生還未畢業 多家醫院“搶”人

“我現在的壓力很大。 ”說這句話時,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招生實習就業辦公室主任石忠洋的語氣裡卻透著一絲喜悅。

2015年, 學校在護理系下開設助產士高職專業, 僅招女生, 學制分為三年制(高中生起點)和五年制(初中生起點), 第一年各錄取了36人和40人。 目前, 三年制的學生正讀大二, 還有一年才能畢業。 學生還未畢業, 石忠洋經常接到醫院“要人”的電話。 “我們不是不給人, 是學生數量真不多。 ”石忠洋笑稱, 他的“壓力”來源於滿足不了醫院需求, 擔心醫院會對學校有意見。

其實, 學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辦助產士中職專業, 在三年前停止招生。 “學校在2012年才具備辦高職專業的資質, 到了2015年, 考慮到國家二孩政策和學校已有的專業優勢, 我們想辦助產士高職專業, 還去了北京多家醫院的產科調研。 ”石忠洋說, 醫院當時都回饋急需助產士, 希望學校能培養高職層面學生,

這讓學校有了開辦專業的信心, “現在看來, 學校當時的預測是準確的。 ”

石忠洋介紹, 朝陽醫院西區、友誼醫院、世紀壇醫院、安貞醫院、婦產醫院等醫院都跟學校聯繫過。 二孩政策放開後, 朝陽醫院西區人事處處長左興華趕緊給石忠洋打了電話。 “二孩政策後, 我們醫院為保障西部地區婦兒保健工作, 增加了300張婦兒床位, 其中產科床位就有170張, 急缺助產士。 ”左興華說, 醫院目前直接需要30名助產士, 預計明年的需求量更大, “我們每年都從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選錄優秀學生, 希望學校擴大招生計畫, 多給我們一點人。 ”

醫院需求大對學校而言是個好消息, 但也有一些事讓學校覺得有點“難辦”。 去年, 學校最後一屆助產士中專學生按照慣例去教學醫院婦產醫院實習,

卻有幾家醫院找到學校, 希望學校也能安排學生過去實習。 聽到醫院的請求時, 學校也考慮轉移部分學生過去實習, 但被婦產醫院拒絕。

後來, 為了保證教學品質, 學校還是讓學生都在婦產醫院實習。 “醫院都想‘近水樓臺先得月’, 在學生實習期間把握好生源。 ”石忠洋分析。

調查

缺口大與專業招不滿 助產士現狀存矛盾

助產士專業學生為何如此緊俏?專業現狀如何?學生報考情況又是怎樣的?北青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助產士缺口大

本月22日, 市衛計委召開2017年全市婦幼健康工作會議。 會上透露, 2016年全面兩孩政策實施, 本市孕產婦分娩數持續上升, 2016年自然年比2015年同期多出生約10萬人,

增長62%。 北京婦產醫院今年前兩個月的月均分娩量就超過1200, 意味著每天約有40個寶寶在這裡出生。

新生兒數量的“激增”使得各大醫院的助產士都在不同程度上緊缺。 按國際標準, 助產士與生育婦女比例為6∶1000, 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0.03∶1000, 說明我國每十萬人口僅3名助產士, 助產士缺口極大。

在北京婦產醫院工作十餘年的一位助產士告訴北青報記者, 自2015年後, 醫院現有的助產士明顯不夠用。 “我們這有40多名助產士, 除去懷孕、休假的, 實際上有30多名助產士在工作。 ”她說, 大家分成4組, 每組上一個班次, 一個班次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 由於產婦太多, 一個助產士往往要對接多個產婦, 負責護理、輸液、接生等多項工作。

學校兩年沒招滿人

讓石忠洋有點擔憂的是,助產士專業就業前景雖很好,但考生報名情況不是很樂觀。

以高職三年制招生情況為例,2015年,學校計畫招40名學生,最終錄取36人;2016年,學校計畫招35名學生,最終錄取34人。這意味著學校連續兩年沒錄滿學生。今年,學校助產士專業可進行自主招生,招錄比約為1:1.4,而就業前景沒助產士專業好的護理專業,招錄比則達到1:1.7。

究其原因,石忠洋認為,這與社會認知、考生家長的顧慮有關。“我們到高中宣傳時,高中生聽到這個專業就搖頭,不理解也不太敢報這個專業。”石忠洋說,家長也有心理顧慮,覺得這就是一個接生孩子的工作,沒有護理專業聽上去光鮮。

為了增加助產士專業生源,學校看到有學生報護理專業時,就會“推銷”助產士專業。石忠洋說:“我們不是引導學生一定報這個專業,而是負責任地告訴學生,這個專業的就業和發展確實比較有利。”

該校助產士專業大二學生鐘茗也經歷了由不太敢報到欣然接受這個專業的過程。最初,她覺得助產士專業聽上去有點尷尬,但聽到在醫院工作的姐姐說助產士就業好,每天迎接新生命很幸福後,她才決定報考。經過兩年的學習,鐘茗越來越認可姐姐的說法,“經常有老師跟我們說醫院很缺助產士,我們比較搶手,我們聽著也挺開心的。”

再過幾個月,學校首屆高職三年制助產士專業學生就要實習。“我可以預測,這批學生在實習期間都能簽到就業協定。”石忠洋說,助產士專業已成為學校的主推專業,下一步希望能擴大招生指標。

學生考取“兩證”才能獨立工作

目前,助產士專業學生和醫院都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助產士沒有獨立的學科體系,掛靠在護理系下,學生要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助產士證後才能獨立工作,中間存在一年緩衝期,在某種程度上不能馬上緩解醫院的用人壓力。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護理系主任孫桂榮介紹,按照相關規定,助產士專業學生要先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達到在醫院工作滿一年後或接生多少例的要求後才能報考助產士資格證。考到助產證後,學生才能獨立工作。孫桂榮認為,助產士學生考助產證前還要考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而護理在學生的工作中只占一點比例。另外,學生工作一年才能考助產士證,中間有個週期。

不過,助產士學生培養週期長也受影響于助產士的職業屬性。孫桂榮說,如今,高齡高危產婦越來越多,對助產士的專業能力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產婦生產時,助產士不止是負責接生,還要密切留意產婦、嬰兒情況,如遇緊急情況,助產士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

這就要求學生除學習基本護理知識外,還要花大力氣學產科、婦科、兒科等多方面專業知識。“學生用大一一年學產科,大二上學期學兒科、外科,大二下學期學婦科,大三去醫院實習八個月。”孫桂榮說,除了本校專職教師外,學校還邀請具有專業資質的醫生、助產士講授專業課。

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建立獨立助產士培養體系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建議,我國要建立獨立的助產士高等醫學教育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助產士教育的品質,實現母嬰工作的供給側改革。

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王松靈表示,二孩政策的實施使我國的助產士需求量增大,人員供給存在“斷崖”,需要引起注意。此外,助產士的培養體系也存在問題。“我國86.4%的助產士最高學歷為大專及以下,原來是以中專為主,現在是大專,另外,這個專業一直放在護理系下。”王松靈說,助產士專業性強,不是簡單接生,要具備婦科、產科、兒科、護理四項知識,放在護理系下不能有效提升這個專業的專業性。

王松靈舉例,在國外,助產士專業有從本科到碩、博的獨立教學體系和職稱體系,屬於高等醫學教育。對此,王松靈建議,國內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獨立的助產士學科專業,改變現有的助產士專業教育從屬於護理學科的被動局面,改變現有助產專業和婦幼專業起點低的問題,在醫學院校、護理學院等設立本科起點的助產士專業,積極開展助產士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專案。

王松靈還透露,首都醫科大學正在申請助產士本科專業,如被批准的話,今年就可招生。

本組文/本報記者 李夢婷

供圖/北京衛生職業學院

讓石忠洋有點擔憂的是,助產士專業就業前景雖很好,但考生報名情況不是很樂觀。

以高職三年制招生情況為例,2015年,學校計畫招40名學生,最終錄取36人;2016年,學校計畫招35名學生,最終錄取34人。這意味著學校連續兩年沒錄滿學生。今年,學校助產士專業可進行自主招生,招錄比約為1:1.4,而就業前景沒助產士專業好的護理專業,招錄比則達到1:1.7。

究其原因,石忠洋認為,這與社會認知、考生家長的顧慮有關。“我們到高中宣傳時,高中生聽到這個專業就搖頭,不理解也不太敢報這個專業。”石忠洋說,家長也有心理顧慮,覺得這就是一個接生孩子的工作,沒有護理專業聽上去光鮮。

為了增加助產士專業生源,學校看到有學生報護理專業時,就會“推銷”助產士專業。石忠洋說:“我們不是引導學生一定報這個專業,而是負責任地告訴學生,這個專業的就業和發展確實比較有利。”

該校助產士專業大二學生鐘茗也經歷了由不太敢報到欣然接受這個專業的過程。最初,她覺得助產士專業聽上去有點尷尬,但聽到在醫院工作的姐姐說助產士就業好,每天迎接新生命很幸福後,她才決定報考。經過兩年的學習,鐘茗越來越認可姐姐的說法,“經常有老師跟我們說醫院很缺助產士,我們比較搶手,我們聽著也挺開心的。”

再過幾個月,學校首屆高職三年制助產士專業學生就要實習。“我可以預測,這批學生在實習期間都能簽到就業協定。”石忠洋說,助產士專業已成為學校的主推專業,下一步希望能擴大招生指標。

學生考取“兩證”才能獨立工作

目前,助產士專業學生和醫院都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助產士沒有獨立的學科體系,掛靠在護理系下,學生要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助產士證後才能獨立工作,中間存在一年緩衝期,在某種程度上不能馬上緩解醫院的用人壓力。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護理系主任孫桂榮介紹,按照相關規定,助產士專業學生要先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達到在醫院工作滿一年後或接生多少例的要求後才能報考助產士資格證。考到助產證後,學生才能獨立工作。孫桂榮認為,助產士學生考助產證前還要考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而護理在學生的工作中只占一點比例。另外,學生工作一年才能考助產士證,中間有個週期。

不過,助產士學生培養週期長也受影響于助產士的職業屬性。孫桂榮說,如今,高齡高危產婦越來越多,對助產士的專業能力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產婦生產時,助產士不止是負責接生,還要密切留意產婦、嬰兒情況,如遇緊急情況,助產士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

這就要求學生除學習基本護理知識外,還要花大力氣學產科、婦科、兒科等多方面專業知識。“學生用大一一年學產科,大二上學期學兒科、外科,大二下學期學婦科,大三去醫院實習八個月。”孫桂榮說,除了本校專職教師外,學校還邀請具有專業資質的醫生、助產士講授專業課。

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建立獨立助產士培養體系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建議,我國要建立獨立的助產士高等醫學教育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助產士教育的品質,實現母嬰工作的供給側改革。

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王松靈表示,二孩政策的實施使我國的助產士需求量增大,人員供給存在“斷崖”,需要引起注意。此外,助產士的培養體系也存在問題。“我國86.4%的助產士最高學歷為大專及以下,原來是以中專為主,現在是大專,另外,這個專業一直放在護理系下。”王松靈說,助產士專業性強,不是簡單接生,要具備婦科、產科、兒科、護理四項知識,放在護理系下不能有效提升這個專業的專業性。

王松靈舉例,在國外,助產士專業有從本科到碩、博的獨立教學體系和職稱體系,屬於高等醫學教育。對此,王松靈建議,國內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獨立的助產士學科專業,改變現有的助產士專業教育從屬於護理學科的被動局面,改變現有助產專業和婦幼專業起點低的問題,在醫學院校、護理學院等設立本科起點的助產士專業,積極開展助產士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專案。

王松靈還透露,首都醫科大學正在申請助產士本科專業,如被批准的話,今年就可招生。

本組文/本報記者 李夢婷

供圖/北京衛生職業學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