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做慈善也當擁有互聯網思維

“小朋友畫廊”可能是繼去年羅爾事件以來, 最能引發全民關注的公益事件。 跟羅爾事件一樣, “小朋友畫廊”同樣經歷了先是收穫巨大關注再遭質疑的過程。 “這些善款如何使用”“畫作是否存在代筆”“微信是給了流量支持”, 諸種質疑都被擺到檯面上。 這也迫使騰訊公益不得不出來回應質疑, 表示善款使用將全部公開。

在“無反轉不新聞”的後真相時代, 網友對造成刷屏之勢的新聞事件保持警惕, 很有必要。 尤其是對募款達千萬級的公益項目來說, 涉及面太廣, 而且跟殘疾兒童有關, 就更需要一副火眼金睛。

所以, 諸多對“小朋友畫廊”的質疑, 其實構成一股監督力量, 讓1500萬的善款真正惠及殘障小朋友身上。

複盤這次公益事件, 雖然項目依舊伴隨某些質疑, 但不能否認的是, 這次運作, 以極低的成本, 最簡單方便的方式, 將大眾內心深處的慈善欲望調動起來, 聚沙成塔, 完成了一次體量巨大的籌款行動。

這無疑對互聯網時代的慈善提供了一個啟示:互聯網技術的賦權, 極大拓殖了慈善的空間, 一個籌款項目不僅在互聯網上可以獲取更多注意力, 而且“一鍵支付”的便捷性也讓捐款變得容易。

但需要看到的是, 互聯網只是為網路募捐提供了一個基礎設施, 線上籌款項目每天都有, 火爆的卻只有“小朋友畫廊”。 “小朋友畫廊”能成功,

依託於互聯網, 更是因精准把握了互聯網傳播規律, 講了一個好故事, 說到底, 策劃團隊知道怎樣抓住大眾的痛點。

“小朋友畫廊”是一個H5頁面, 裡面是幾十張殘障兒童的畫作, 並配有作者介紹。 與傳統的“苦大仇深”式募捐相比, 視覺化的畫作, 加上一個有情懷的故事, 顯然更能啟動公眾的同情心。

另外, 將捐款額度設置為一元, 也把握住了大眾的心理:捐一元人民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小數目;而且, 花一元錢就能“買”到一幅畫, 還能讓別人知道自己行了善(轉發到朋友圈), 簡直也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

可以說, “小朋友畫廊”在籌款上的成功, 既是一次公益事件, 也是一次成功的傳播事件, 而沒有後者, 前者很可能就達不到刷屏的效果。

社交媒體時代的慈善, 傳播苦難已經不是唯一且有效的路徑, 如何利用傳播規律, 如何精准把握公眾需求, 如何在不失真相的前提下講一個有情懷的故事, 正在引導慈善的新風向。 至少從效果上看, “小朋友畫廊”提供了一個成功示範。

但我們也要看到, 籌款不是慈善的目的, 用到受助人身上才是。 在“小朋友畫廊”籌款的H5頁面上, 我們始終沒有看到預算使用情況, 而這是一個公募專案最基本的程式要求。 這筆鉅款到底能不能用到殘障小朋友身上, 籌款機構應有及時透明地公開, 以便捐款人監督。

慈善也需要講故事、講傳播技巧、講產品思維, 當公眾潛藏在內心的行善欲被啟動, 普遍的慈善氛圍才能形成。

文/王言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