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後三年,羅源縣將投資100億建設這些民生專案……

主要目標

到2020年, 社會事業發展水準與經濟發展水準基本相適應, 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日益均等,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和“宜居宜業”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準邁上新臺階。 社會事業重點領域主要指標位居全市中上水準。

突出重點、精准發力,

穩步推進城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

目標要針對當前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 突出重點, 精准發力, 加快完善民生基礎設施。 1對於城市而言

要突出解決交通擁堵、停車難、內澇、污水、垃圾和黑臭水體等問題。

進一步優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網結構, 重點完善城市主次幹道路網, 整治完善支路小巷, 拓寬“瓶頸路”, 打通“斷頭路”, 提升道路密度和通達性, 同時完善公交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公交一元制票價改革, 減輕交通壓力。 要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間, 加大立體停車庫和停車泊位智慧誘導系統等建設力度, 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 要大力實施防洪防澇工程, 加快推進南溪、起步溪防洪治理和西二環箱涵排水改造, 抓好易澇區域排水管渠系統建設,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強化雨水管渠、排水泵站、行泄通道等建設, 完善調蓄設施, 逐步實現“洪水進不來, 澇水排得出”。 加快老城區雨汙分流和截汙工程, 完善污水管網, 從源頭上治理城市黑臭水體。

2對於農村而言

要完善農村路網和解決污水、垃圾治理問題。 繼續推進“百鄉千村”公路提升計畫和“四好農村路”建設, 重點支援縣鄉道聯網提級和旅遊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 推進通鄉三級路建設, 行政村通達公路拓寬改建, 自然村通暢公路硬化工程,

進一步完善農村路網。 持續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提升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能力。 啟動“秀美山川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計畫”, 採取“企業+社團”模式, 對農村基層環境綜合治理專案進行社會化運作, 全面建立村莊環衛保潔制度, 進一步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注重品味、留住鄉愁,

全力推進舊屋區改造和新型城鎮化

目標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 全力提升新型城鎮化水準, 著力建設宜居宜業新羅源。 1加快推進舊屋區改造

力爭到2020年, 基本完成中心城區餘家塘、北大路及岐陽片區連片老舊住房改造, 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住房條件, 改善城市面貌。 在抓好中心城區改造的同時,

要進一步完善濱海新城功能配套和城市管理, 籌建火車站站前片區, 優化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城連接區等重要節點的城市景觀, 促進新老城區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2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

立足資源稟賦, 發揮比較優勢, 堅持產業為本, 加快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

力爭到2020年建成霍口田園康養特色小鎮等1-2個省市級特色小鎮。 要加大技術引導、資金投入、政策扶持,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要有序有效推進農村“裸房”整治, 做好規劃, 加大力度, 試點先行, 早見成效。 同時探索長效管理辦法, 規範農房建設, 管控建築風貌, 杜絕新增“裸房”。 要推進城市交通、電力、燃氣、資訊等設施加快向農村延伸, 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 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

公平均衡、提質優化,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目標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堅持優質、均衡、特色的原則,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完善現代教育體系,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努力建設教育強縣。1學前教育突出擴大普惠性供給

2高中教育突出提升品質

實施普通高中改造提升計畫,支援薄弱高中達標建設,建設高水準、高品質的示範性高中,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畫,推動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發展,著力解決品質不高的問題。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著力實現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2年免費教育。

3職業教育突出產教融合

加快羅源縣高級職業中學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整合提升辦學能力,積極創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加快推進升格大專院校前期工作。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模式,推進現代學徒制和“引企入校、入企辦學”改革試點,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加快構建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拓展總量、健全體系,

著力建設“健康羅源”

目標

堅持健康優先戰略,加快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週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1堅持擴總量與調結構並重,著力解決醫療衛生資源供需矛盾

重點加快推進縣醫院擴建病房大樓專案建設,遷建縣中醫院,新建濱海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善城區醫療條件。科學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推動向鄉鎮農村轉移,改造提升鄉鎮衛生院,規範村衛生所建設。鼓勵支援社會資本辦醫,構建多元化的醫療體系。

2堅持做優“塔尖”與夯實“塔基”並重,著力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抓“塔尖”,在科研項目、專科建設等方面,加強與省、市醫院協作共建,每個縣級醫院建設2-3個具有一定影響力、較高水準的臨床重點專科、“拳頭”科室,強化對區域醫療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中醫藥、佘醫藥的特色優勢,實施中醫提升創優工程,建設縣中醫院中醫藥服務龍頭示範指導醫院,完善城鄉中醫藥服務網路,為城鄉居民提供中醫醫療、康復、治未病等多元化服務。抓“塔基”,主要是夯實基層醫療衛生基礎,全面實施分級診療制度,推動建立醫療聯合體、專科聯盟或醫療共同體,探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力爭到2020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達65%以上,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

3堅持抓疾病治療與抓健康服務並重,著力落實預防為主的健康策略

全力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加強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健全監測預警機制,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積極宣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全民身心健康。

兜牢底線、培育資源,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目標

擴大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要,構建高品質的養老服務體系。

1優先發展居家養老服務

2更好發揮機構養老的補充作用

要加強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優先保障政府兜底對象入住需求,發揮好政府托底作用。要盤活用好鄉鎮敬老院,持續推進農村幸福院建設,拓展養老服務功能,提升管理服務水準。要完善和落實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財稅、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市場化運營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養老機構,到2020年實現民營養老床位占比超過65%。

3推進醫養深度結合

完善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推動養老機構向醫養結合轉型,大力發展居家養老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人服務需求。同時培育發展養老產業,推動養老與醫療、保險等產業融合發展。

公平均衡、提質優化,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目標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堅持優質、均衡、特色的原則,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完善現代教育體系,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努力建設教育強縣。1學前教育突出擴大普惠性供給

2高中教育突出提升品質

實施普通高中改造提升計畫,支援薄弱高中達標建設,建設高水準、高品質的示範性高中,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畫,推動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發展,著力解決品質不高的問題。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著力實現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2年免費教育。

3職業教育突出產教融合

加快羅源縣高級職業中學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整合提升辦學能力,積極創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加快推進升格大專院校前期工作。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模式,推進現代學徒制和“引企入校、入企辦學”改革試點,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加快構建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拓展總量、健全體系,

著力建設“健康羅源”

目標

堅持健康優先戰略,加快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週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1堅持擴總量與調結構並重,著力解決醫療衛生資源供需矛盾

重點加快推進縣醫院擴建病房大樓專案建設,遷建縣中醫院,新建濱海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善城區醫療條件。科學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推動向鄉鎮農村轉移,改造提升鄉鎮衛生院,規範村衛生所建設。鼓勵支援社會資本辦醫,構建多元化的醫療體系。

2堅持做優“塔尖”與夯實“塔基”並重,著力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抓“塔尖”,在科研項目、專科建設等方面,加強與省、市醫院協作共建,每個縣級醫院建設2-3個具有一定影響力、較高水準的臨床重點專科、“拳頭”科室,強化對區域醫療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中醫藥、佘醫藥的特色優勢,實施中醫提升創優工程,建設縣中醫院中醫藥服務龍頭示範指導醫院,完善城鄉中醫藥服務網路,為城鄉居民提供中醫醫療、康復、治未病等多元化服務。抓“塔基”,主要是夯實基層醫療衛生基礎,全面實施分級診療制度,推動建立醫療聯合體、專科聯盟或醫療共同體,探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力爭到2020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達65%以上,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

3堅持抓疾病治療與抓健康服務並重,著力落實預防為主的健康策略

全力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加強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健全監測預警機制,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積極宣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全民身心健康。

兜牢底線、培育資源,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目標

擴大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要,構建高品質的養老服務體系。

1優先發展居家養老服務

2更好發揮機構養老的補充作用

要加強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優先保障政府兜底對象入住需求,發揮好政府托底作用。要盤活用好鄉鎮敬老院,持續推進農村幸福院建設,拓展養老服務功能,提升管理服務水準。要完善和落實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財稅、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市場化運營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養老機構,到2020年實現民營養老床位占比超過65%。

3推進醫養深度結合

完善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推動養老機構向醫養結合轉型,大力發展居家養老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人服務需求。同時培育發展養老產業,推動養老與醫療、保險等產業融合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