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龍蝦很火,但是也有人養殖失敗,想投資之前要先瞭解清楚這些

現在各個地方養殖小龍蝦蔚然成風, 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雖然養殖者有千千萬, 但是虧本、不賺錢的也有萬萬千。 在小龍蝦養殖中失敗或者賺錢的現象實在太普遍了。 在打算養殖小龍蝦之前, 你對小龍蝦的生活習性、生長過程、生活需求瞭解多少呢?

小龍蝦的生活習性

1.小龍蝦是底棲生活, 掘洞, 棲居繁殖, 通常抱住水體中的水草或懸浮物呈睡眠狀, 有晝伏夜出的習慣, 離水後水潤可以活7~10天, 非產卵期一個洞穴一隻蝦, 產卵季節雌雄成對或者一雄兩雌一洞, 好鬥, 有很強的領域行為, 要求水環境溶氧每升水3毫克,

想要取得高產, 經常換水或沖水, 小龍蝦適應水溫在20℃~32℃, 最適宜溫度25℃~30℃, 酸鹼度值7.5~8.5。

2.行為方面。

①攻擊行為:幼蝦要在第二期就顯現出了很強的攻擊行為, 雙方對峙數秒, 如一方退卻, 另一方成勝追擊一段距離或廝殺至一方敗走。 殘殺幼殼蝦或吃掉。

②領域行為:佔有或保護一定的空間, 不允許其他個體介入, 會獨佔著自己所需的各種資源;

③掘洞行為:冬夏兩季穴居生活深度為50~80釐米(沒有發生因淡水小龍蝦掘洞引起的毀田決堤想像), 人工養殖小龍蝦有人工洞穴成活率為92.8%, 無人工洞穴成活率為14.5%, 主要原因是小龍蝦領域性太強, 當多個個體擁擠在一起時會發生打鬥, 造成傷亡。

④趨水行為。 趨水性強, 喜新水、活水, 逆水上溯,

且喜集群生活, 好成群積聚在進水口周圍, 下雨天逆水上游, 上岸逃逸。

3.攝食與食性:以動物性為主的雜食性動物。 出卵的幼蝦, 以卵黃為營養;之後以輪蟲等小型浮游動物為食, 隨著個體的不斷增大, 攝食較大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植物碎屑, 成蝦主食植物碎屑、動物屍體、水蚯蚓、搖蚊幼蟲等。

攝食方式:螯足捕獲到大型食物, 撕碎再送給第2、3步足抱食, 小型食物直接第 2、3步足抱足啃食, 獵取食物後迅速躲藏, 貪食爭食, 缺食時互相殘殺, 殘食軟殼蝦, 多在傍晚或黎明覓食, 下午多在黃昏時出來尋食, 攝食強弱度隨水溫高低變化而變化, 適宜溫度範圍25℃~30℃。

4.繁殖習性:

繁殖季節有春秋兩季。 春季3~5月份, 秋季9~11月份。

脫殼生長:

(1)孵化到重量4錢後,

生長速度加快, 1兩到2兩穩定生長, 超過2兩後生長如率下降。

(2)幼蝦到成蝦共脫殼12次, 脫離母體後很快進入第一次脫殼, 並迅速增長, 一次脫殼體長增長15%, 體重增加50%, 蝦苗經過2~3個月飼養, 規格到18釐米左右, 可以上市了。 秋季蝦苗到第二年5~6月可達10釐米以上, 而且體質豐滿, 殼硬肉厚, 上市最好。

(3)出膜幼蝦3~4天脫殼一次, 經2~3次脫殼後隨個體增大, 脫殼時間延長5~7天脫殼一次。 個體不斷增大, 脫殼時間逐步延長至10~15天, 成蝦脫殼甚至需30天左右脫殼。

小龍蝦的這些生活習性, 說明了它對水草、飼料營養、水質、底質的需求, 這些條件的落實程度的好壞, 具體決定了小龍蝦養殖的成功與否!

第一講 闡述成蝦養殖

(1)做好塘口的準備工作

塘口靠近水源,

水量充足, 水質良好, 無污染, 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進排水要方便, 分開(不共用一條河流), 塘口周圍敞開, 無高大樹木遮擋的塘口。 塘口要具體做到一塘多埂, 根據塘口面積及條件, 設置多道堤埂, 增大坡比, 為小龍蝦提供更多的打洞空間。

(2)充分清塘、消毒、調水

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每畝用100公斤左右, 進行清塘、殺菌、消毒, 殺滅各種野雜魚。 然後加水, 用清塘的藥物清除沒有被生石灰殺淨的寄生蟲和野雜魚類。

(3)移植水草

水草移栽對提高小龍蝦養殖效益至關重要。 2~3月份水溫較低時種伊樂藻, 4月初水溫上升後種植苦草、黑葉輪藻等水生植物, 水草覆蓋整個水面的60%左右。 伊樂藻栽種要4~6米栽種條塊, 相隔4~6米左右的水路, 栽完之後, 看見有白根發出,

加水20~30釐米, 等水草長滿全池後逐步加深水位。 當水草長至20~30釐米時, 每棵面積發展為面盆大小時, 將草打頭, 割去草上部1/3, 防止中層草吸收不到陽光和養分死亡, 敗壞水質, 導致全塘水草死亡, 水草打頭時應儘量避免水質或許渾濁, 造成水草葉面汙物過多, 應速戰速決, 打頭後迅速改底清水, 第二天加速水草復活, 恢復水草旺盛生長。

(4)親蝦的選擇

待塘口藥物失效後, 按雌雄蝦2.5:1的比例, 選一些膘肥體健, 附肢齊全, 無附著物, 色澤鮮豔的個體作為種蝦, 嚴格消毒後, 放入池塘, 為了避免小龍蝦品質的退化, 最好雌雄蝦異地選購。

(5)加強飼料投喂

葷素搭配, 不要浪費。 6月中旬前和8月後可選擇粗蛋白32個左右的顆粒料, 8月後可選擇蛋白28個左右的顆粒料。 投喂量應根據溫度、水深、池塘溶氧量靈活掌握。

(6)調控水質

嚴格控制水位,做到先淺後深,保持水位穩定,讓親蝦基本按照人的意願打洞築巢,一層一層地進行,充分提高池塘的利用率。

第二講 小龍蝦發病的闡述

一、傳染說:小龍蝦發病,有人說這是一種傳染病毒。

1、小龍蝦相互殘殺,體質好的吃體質差的發病蝦;

2、引進別人發病塘口排除的水;

3、捕大留小時,小的帶傷口感染後傳染。

但是,這些又說不通,如果是傳染,就是全年都發病,而小龍蝦發病期基本上在5、6月份。

二、環境惡化說

養蝦先養水,養水先改底。其實,所有的人工干預的養殖塘,因為追求高密度、高產量,大量投料,池底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這些外來有機物,池塘現有的微生物已無法分解利用了,導致有機物腐敗酸化,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有毒有害物質產生,有害菌群大量繁殖,隨著氣溫的慢慢升高,情況越來越嚴重,在不良環境裡,小龍蝦體質也越變越弱,免疫能力也會下降。到了五月前後,問題積累達到頂峰,有毒有害物質、致病菌等數量突破峰值,小龍蝦免疫的防線突破,病害就大量產生了。

三、種群退化說

1、小龍蝦品種退化,最終體格較小是目前養蝦生產中共同存在的問題。

2、使用蛋白質過高的飼料,造成營養過剩,產生早熟。

3、水質環境差,溶氧不足。

4、病害阻礙小龍蝦脫殼,影響蛻殼次數。

四、病毒加細菌感染說

每年4~6月份是淡水小龍蝦疾病高發季節,而細菌性疾病更是這一時期的常見病。雖然淡水小龍蝦的疾病種類較多,在現場診斷時,除固著類的纖毛蟲外,白斑病毒病及細菌性疾病都不易確診,但通過其流行規律是可以指導我們進行疾病防治的。患細菌性疾病的小龍蝦通常表現為爬於岸邊或進地籠後行動遲緩、螯足無力、停止攝食等,解剖可見頭胸甲內膜點狀或斑塊狀發紅、腸道內容物分節、嚴重時腸道無食或胃內充滿積液。

五、營養不良說

1、投喂不合理

2、全年不補充微量元素

3、脫殼期管理不善

4、轉肝期護理不夠

第三講、一年投放蝦苗的三個時間段

第一茬放苗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

使用良種塘口的越冬苗,每畝投放小龍蝦苗400尾左右。放苗前佈置好池塘內的水草,水草占池塘總面積的50%左右。開春時用顆粒飼料每天投喂,每天每畝投喂3斤飼料,並逐步增加飼料的投喂量,每五天每畝增加一斤,至放苗一個月時,每天每畝投喂顆粒飼料10斤左右,放苗至45天左右時,下網檢查規格和體質,當小龍蝦達到34尾~36尾/公斤時,就可下地籠回捕上市了。

第二茬放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池塘清除野雜魚後,一般120尾~130尾/公斤,每畝投放22.5公斤左右,放苗後每天每畝投喂顆粒飼料3斤左右,同時,5月初種燈籠泡草(即黑葉輪藻),水草面積占池塘總面積的50%左右。

第二茬小龍蝦的養殖要嚴格注意小龍蝦外逃以及池塘勤換補新水,並在9月初回捕上市。第二茬小龍蝦的養殖中後期(放苗後的50天起),每天下地籠捕大留小,篩捕上市。

第三茬放苗9月中下旬至10月初

投放秋繁的早苗,每畝投放量適當加大,每畝水面投放500尾左右,選擇200尾~300尾/公斤的中小規格蝦苗。投喂蛋白28個的顆粒飼料,促進親蝦入冬育肥。餵食量看天氣與水溫而定,天氣好,水溫在20℃時,每畝每日投喂5~8斤,當水溫低於20℃時,投喂量減少50%,當水溫低於15℃時,投喂量再減50%,當水溫低於10℃時,即可停止飼料的投喂,達到池塘最高水位,保水越冬。第二年池塘水溫逐漸回升時(3月上旬),適時回捕。

第四講、養殖小建議

在人們的意識中,小龍蝦是這樣的:臭水溝裡都能活,我們池塘環境比臭水溝強多了吧?!在養殖小龍蝦的過程中,雖然也知道要種草,但不知道怎麼去種草、管理草,有的水草在小龍蝦下塘幾天之後,本來“茂密的森林”一下子變成了“水下沙漠”,再後來小龍蝦開始出現了死亡,在養殖小龍蝦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廣大養蝦戶們因一些細節帶來的損失,我總結可一些原因,一下是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水草

草對於小龍蝦來說至關重要,常言:蝦多少,看水草。從中可以看出水草對於養蝦的重要性,水草不僅是小龍蝦不可缺少的植物餌料,也是小龍蝦棲息、躲避敵害的重要屏障和場所,同時,水草還能淨化水質,吸收有害物質,提高溶氧。水草的種植、管理是決定養殖小龍蝦是否成功的一大關鍵點,沉水性植物、浮水性植物、挺水性植物養殖塘儘量都栽種一些,建議根據不同時期栽種不同的水草。

2、放養密度

有些沒有養過小龍蝦的人都認為放養苗種越多越好,認為方苗後會死掉一部分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龍蝦放養的密度過大,容易出現塘口水質惡化快、小龍蝦缺氧上草、大量的草被小龍蝦夾斷、缺餌料的情況下小龍蝦自相殘殺的現象。按100尾/斤計算的話,8000尾/畝,也就是每畝投放80斤左右,稍微多一點少一點沒有關係,只要相差不大就可以了。

頭胸甲內膜點狀或斑狀塊發紅

3、合理投喂

一般的投喂工作,建議分早、晚各一次,一般晚上喂的較多字占全天的80%,投喂量要根據水溫、蝦的吃食情況、天氣、蝦的規格(大小生長期)、放養的密度、水質、季節等來決定。

建議最好在蝦池邊投放投餌台,以便觀察攝食情況,避免食物不足造成的殘殺和食物過多造成浪費和污染水質,一般在2個小時左右吃完為宜。

螯足無力

4、定期改底調水

有人說養蝦沒有必要改底,真的沒必要嗎?!我的回答是有必要的,太有必要了!以前養魚的人為這樣認為過,可是後來不也是改底嗎?更何況蝦本身就是生活在底層呢!蝦之所以難養,是由於它對水質的要求很高,重金屬、藥物殘留、氨氮、亞硝酸鹽等都會對蝦造成毀滅性的死亡,所以一定要定期調水。調水不僅可以增加水體溶氧,幫助小龍蝦更好的消化食物,而且可以護草,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積累。

5、勤補鈣

小龍蝦屬於甲殼類,對於甲殼類來說,殼是至關重要的,重要到沒有殼就不能活。小龍蝦要長大,必須經過脫殼。每脫完一次殼,就面臨著被攻擊的危險,那是就需要大量的鈣來使新的殼長硬,不然極易死亡。鈣的來源途徑主要包括底泥、蝦殼氧化風化、水中生物的代謝和人為的補充。在我們養殖過程裡,自然界的鈣只會減少不會增加,所以要勤補鈣。特別是幼蝦脫殼週期短,補鈣得補勤,蝦脫殼就長得快,成活率就越高。

脫殼的小龍蝦

6、增強體質

蝦體質的好壞直接對脫殼的速度產生影響,如果脫殼時間越長,說明體質很差,會造成脫殼不遂致死。在人工的養殖環境下,人們都希望養殖的動物越吃多越好,長得越快越好,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但“欲速則不達”,吃的多,有時候不一定是好事。為什麼有許多老闆搞養殖,虧的占大多數,是因為技術不成熟,經驗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項就是跟體質有關,我們都知道“吃飯只吃七分飽”,那為什麼不多吃一點呢,不是長得更快一點嗎?“七分飽”:一是不至於吃得太飽缺少足夠的能量供給,二是不至於吃得太多加重肝臟和消化腸道的負擔且減少過多的能量及營養的緩存。事實上我們是不可能達到的吃得飽長得好的,既然達不到,我們就採取提高機體免疫力,幫助小龍蝦擺“病”脫殼。

投喂量應根據溫度、水深、池塘溶氧量靈活掌握。

(6)調控水質

嚴格控制水位,做到先淺後深,保持水位穩定,讓親蝦基本按照人的意願打洞築巢,一層一層地進行,充分提高池塘的利用率。

第二講 小龍蝦發病的闡述

一、傳染說:小龍蝦發病,有人說這是一種傳染病毒。

1、小龍蝦相互殘殺,體質好的吃體質差的發病蝦;

2、引進別人發病塘口排除的水;

3、捕大留小時,小的帶傷口感染後傳染。

但是,這些又說不通,如果是傳染,就是全年都發病,而小龍蝦發病期基本上在5、6月份。

二、環境惡化說

養蝦先養水,養水先改底。其實,所有的人工干預的養殖塘,因為追求高密度、高產量,大量投料,池底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這些外來有機物,池塘現有的微生物已無法分解利用了,導致有機物腐敗酸化,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有毒有害物質產生,有害菌群大量繁殖,隨著氣溫的慢慢升高,情況越來越嚴重,在不良環境裡,小龍蝦體質也越變越弱,免疫能力也會下降。到了五月前後,問題積累達到頂峰,有毒有害物質、致病菌等數量突破峰值,小龍蝦免疫的防線突破,病害就大量產生了。

三、種群退化說

1、小龍蝦品種退化,最終體格較小是目前養蝦生產中共同存在的問題。

2、使用蛋白質過高的飼料,造成營養過剩,產生早熟。

3、水質環境差,溶氧不足。

4、病害阻礙小龍蝦脫殼,影響蛻殼次數。

四、病毒加細菌感染說

每年4~6月份是淡水小龍蝦疾病高發季節,而細菌性疾病更是這一時期的常見病。雖然淡水小龍蝦的疾病種類較多,在現場診斷時,除固著類的纖毛蟲外,白斑病毒病及細菌性疾病都不易確診,但通過其流行規律是可以指導我們進行疾病防治的。患細菌性疾病的小龍蝦通常表現為爬於岸邊或進地籠後行動遲緩、螯足無力、停止攝食等,解剖可見頭胸甲內膜點狀或斑塊狀發紅、腸道內容物分節、嚴重時腸道無食或胃內充滿積液。

五、營養不良說

1、投喂不合理

2、全年不補充微量元素

3、脫殼期管理不善

4、轉肝期護理不夠

第三講、一年投放蝦苗的三個時間段

第一茬放苗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

使用良種塘口的越冬苗,每畝投放小龍蝦苗400尾左右。放苗前佈置好池塘內的水草,水草占池塘總面積的50%左右。開春時用顆粒飼料每天投喂,每天每畝投喂3斤飼料,並逐步增加飼料的投喂量,每五天每畝增加一斤,至放苗一個月時,每天每畝投喂顆粒飼料10斤左右,放苗至45天左右時,下網檢查規格和體質,當小龍蝦達到34尾~36尾/公斤時,就可下地籠回捕上市了。

第二茬放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池塘清除野雜魚後,一般120尾~130尾/公斤,每畝投放22.5公斤左右,放苗後每天每畝投喂顆粒飼料3斤左右,同時,5月初種燈籠泡草(即黑葉輪藻),水草面積占池塘總面積的50%左右。

第二茬小龍蝦的養殖要嚴格注意小龍蝦外逃以及池塘勤換補新水,並在9月初回捕上市。第二茬小龍蝦的養殖中後期(放苗後的50天起),每天下地籠捕大留小,篩捕上市。

第三茬放苗9月中下旬至10月初

投放秋繁的早苗,每畝投放量適當加大,每畝水面投放500尾左右,選擇200尾~300尾/公斤的中小規格蝦苗。投喂蛋白28個的顆粒飼料,促進親蝦入冬育肥。餵食量看天氣與水溫而定,天氣好,水溫在20℃時,每畝每日投喂5~8斤,當水溫低於20℃時,投喂量減少50%,當水溫低於15℃時,投喂量再減50%,當水溫低於10℃時,即可停止飼料的投喂,達到池塘最高水位,保水越冬。第二年池塘水溫逐漸回升時(3月上旬),適時回捕。

第四講、養殖小建議

在人們的意識中,小龍蝦是這樣的:臭水溝裡都能活,我們池塘環境比臭水溝強多了吧?!在養殖小龍蝦的過程中,雖然也知道要種草,但不知道怎麼去種草、管理草,有的水草在小龍蝦下塘幾天之後,本來“茂密的森林”一下子變成了“水下沙漠”,再後來小龍蝦開始出現了死亡,在養殖小龍蝦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廣大養蝦戶們因一些細節帶來的損失,我總結可一些原因,一下是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水草

草對於小龍蝦來說至關重要,常言:蝦多少,看水草。從中可以看出水草對於養蝦的重要性,水草不僅是小龍蝦不可缺少的植物餌料,也是小龍蝦棲息、躲避敵害的重要屏障和場所,同時,水草還能淨化水質,吸收有害物質,提高溶氧。水草的種植、管理是決定養殖小龍蝦是否成功的一大關鍵點,沉水性植物、浮水性植物、挺水性植物養殖塘儘量都栽種一些,建議根據不同時期栽種不同的水草。

2、放養密度

有些沒有養過小龍蝦的人都認為放養苗種越多越好,認為方苗後會死掉一部分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龍蝦放養的密度過大,容易出現塘口水質惡化快、小龍蝦缺氧上草、大量的草被小龍蝦夾斷、缺餌料的情況下小龍蝦自相殘殺的現象。按100尾/斤計算的話,8000尾/畝,也就是每畝投放80斤左右,稍微多一點少一點沒有關係,只要相差不大就可以了。

頭胸甲內膜點狀或斑狀塊發紅

3、合理投喂

一般的投喂工作,建議分早、晚各一次,一般晚上喂的較多字占全天的80%,投喂量要根據水溫、蝦的吃食情況、天氣、蝦的規格(大小生長期)、放養的密度、水質、季節等來決定。

建議最好在蝦池邊投放投餌台,以便觀察攝食情況,避免食物不足造成的殘殺和食物過多造成浪費和污染水質,一般在2個小時左右吃完為宜。

螯足無力

4、定期改底調水

有人說養蝦沒有必要改底,真的沒必要嗎?!我的回答是有必要的,太有必要了!以前養魚的人為這樣認為過,可是後來不也是改底嗎?更何況蝦本身就是生活在底層呢!蝦之所以難養,是由於它對水質的要求很高,重金屬、藥物殘留、氨氮、亞硝酸鹽等都會對蝦造成毀滅性的死亡,所以一定要定期調水。調水不僅可以增加水體溶氧,幫助小龍蝦更好的消化食物,而且可以護草,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積累。

5、勤補鈣

小龍蝦屬於甲殼類,對於甲殼類來說,殼是至關重要的,重要到沒有殼就不能活。小龍蝦要長大,必須經過脫殼。每脫完一次殼,就面臨著被攻擊的危險,那是就需要大量的鈣來使新的殼長硬,不然極易死亡。鈣的來源途徑主要包括底泥、蝦殼氧化風化、水中生物的代謝和人為的補充。在我們養殖過程裡,自然界的鈣只會減少不會增加,所以要勤補鈣。特別是幼蝦脫殼週期短,補鈣得補勤,蝦脫殼就長得快,成活率就越高。

脫殼的小龍蝦

6、增強體質

蝦體質的好壞直接對脫殼的速度產生影響,如果脫殼時間越長,說明體質很差,會造成脫殼不遂致死。在人工的養殖環境下,人們都希望養殖的動物越吃多越好,長得越快越好,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但“欲速則不達”,吃的多,有時候不一定是好事。為什麼有許多老闆搞養殖,虧的占大多數,是因為技術不成熟,經驗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項就是跟體質有關,我們都知道“吃飯只吃七分飽”,那為什麼不多吃一點呢,不是長得更快一點嗎?“七分飽”:一是不至於吃得太飽缺少足夠的能量供給,二是不至於吃得太多加重肝臟和消化腸道的負擔且減少過多的能量及營養的緩存。事實上我們是不可能達到的吃得飽長得好的,既然達不到,我們就採取提高機體免疫力,幫助小龍蝦擺“病”脫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