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謀劃這件事,習近平要求高起點

大家一定還在為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那久久為功精神充分肯定的重要指示而讚歎, 的確,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宣導的。 8月29日下午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八次會議並發表的重要講話中, 習近平強調, “改革是我們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重要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 必須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必須狠抓改革落實, 必須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和運用。 要繼續高舉改革旗幟, 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 堅定改革定力,

增強改革勇氣, 總結運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改革新經驗, 再接再厲, 久久為功, 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 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久久為功的韌勁是不行的。 而要能夠持之以恆, 很重要的就是站在一個高起點上, 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各項工作中找到最本源的矛盾、找到運動和發展的根本規律。 “不謀全域者, 不足以謀一域”, 習近平在改革工作中多次引用這句古語, 就體現了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看待具體問題。 那麼, 在這次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中, 這個“高度”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制度的高度。 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關於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關於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法官檢察官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意見》、《關於上海市開展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框架意見》。

會議審議了《關於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落實情況的督察報告》、《寧夏回族自治區關於空間規劃(多規合一)試點工作情況的報告》。 從2013年12月成立以來, 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已經開到了第38次, 從生態建設、司法改革、扶貧試點到功能區建設, 每一次審議通過的相關領域指導意見都十分讓人期待。 這次會議通過了6項意見、2項報告, “學習大軍”注意到, 和早期的意見報告有所不同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期,
很多領域的改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因此要面對的是各行業、各區域不盡相同的情況, 比如定位功能區域, 東部城市和中西部地區的方案肯定不能“一刀切”;很多改革也處在最初探索階段, 對每個具體環節的參與主體要求還不甚明朗, 更多的是指導精神層面的要求。 所以, 早期的會議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試點的指導意見。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 很多工作都在深入推進, 所以, 在這個時候, 習近平提出要站在更高層面來謀劃改革就顯得非常重要。 比如這次會議從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大戰略的角度建設完善主體功能區;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角度和完善農村金融機制的角度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從健全基層民主管理機制的角度探索村務的監督制度等等,
都是從體制機制的層面去理解具體的改革措施。 早在2012年12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 習近平就強調, “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 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頂層設計就是制度和體制方面的設計, 有些旁觀者認為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只是在一些細節上修修補補, 這是完全的誤解。 因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是堅決不改的, 任何時候也不會改, 除了這個之外, 一些體制機制上的障礙,
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調整的。 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 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 我們已經在制度的高度邁開堅實的步伐。

人民的厚度。 這次會議指出, 堅持和加強党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提升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力和權威性, 有利於全黨全國在改革上統一思想、堅定信心, 有利於改革涉險灘、闖難關、啃硬骨頭, 有利於統籌協調、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 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的確如此, 党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保證, 也是改革能行走在正確軌道上, 不封閉僵化也不改旗易幟的堅強保證。 正如2013年12月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的, “只有全黨思想和意志統一了,才能統一全國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改革的強大合力。”改革正是革除國家經濟社會生活中不利於生產發展、不利於人民幸福安康的頑疾,那就需要強大的力量,如果十根手指的力量分散,無疑是以卵擊石,只有捏成一個拳頭,一處發力,才能事半功倍。習近平在寧德工作的時候,最為推崇的是滴水穿石的精神,而滴水穿石精神的核心,就在於一滴滴水,不斷朝一個目標發力,才能最終穿石。党的領導又是同緊緊依靠人民聯繫在一起的,習近平把改革的一切成敗標準都系于人民,曾強調“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改革不是閉門造車,不是行政部門關上門坐在椅子上一拍腦袋,或者是在檔的往來中“完成”改革,而是要眼睛向下看,把腳根植在14億人民當中。“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大鵬一飛沖天,是因為無數羽毛的承載;良馬賓士千里,不是靠一隻腳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破浪前進,更不是靠一支槳來劃行。

歷史的深度。這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進展總的符合預期。對已經出臺的改革舉措,要對落實情況進行總體評估,尚未落地或落實效果未達到預期的改革任務,黨的十九大之後要繼續做實。習近平多次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就是從歷史的高度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歷史上有許多封建王朝的改革,初期都有非常良好的初衷,可是其始也隆隆,其敗也忽忽。為什麼?就在於缺乏改革的恒心與毅力。2014年2月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習近平就意識到“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這樣的情況下,是重走“萬曆十五年”因張居正人亡而政息的鬧劇,還是李自成“進京趕考”失敗的悲劇?習近平的答案:都不是。正確的答案是: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6周年的歷史經驗,在任何時候改革都不會停滯。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的政黨,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永恆發展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永遠存在,從這樣的歷史深度來看,改革不會停歇,十九大之後還要更加全面地深化。

從制度的高度、從人民的厚度、從歷史的深度,就是從根本的角度思考改革問題。只有深深地進入歷史地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國的問題,只有真切感受14億同胞的憂樂,才能高舉為人民服務的大旗。西方最著名的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有個著名的長時段理論:個體的時間只是偶然的事件,只有社會的、歷史的時間才是那浪花之下的深海。習近平說過,“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只有從“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起點去理解、謀劃改革,才能真正地看清楚、想明白。(文/學習大軍,2017年8月30日)微信公眾號:學習大軍 微信ID:xuexidajun

“只有全黨思想和意志統一了,才能統一全國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改革的強大合力。”改革正是革除國家經濟社會生活中不利於生產發展、不利於人民幸福安康的頑疾,那就需要強大的力量,如果十根手指的力量分散,無疑是以卵擊石,只有捏成一個拳頭,一處發力,才能事半功倍。習近平在寧德工作的時候,最為推崇的是滴水穿石的精神,而滴水穿石精神的核心,就在於一滴滴水,不斷朝一個目標發力,才能最終穿石。党的領導又是同緊緊依靠人民聯繫在一起的,習近平把改革的一切成敗標準都系于人民,曾強調“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改革不是閉門造車,不是行政部門關上門坐在椅子上一拍腦袋,或者是在檔的往來中“完成”改革,而是要眼睛向下看,把腳根植在14億人民當中。“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大鵬一飛沖天,是因為無數羽毛的承載;良馬賓士千里,不是靠一隻腳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破浪前進,更不是靠一支槳來劃行。

歷史的深度。這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進展總的符合預期。對已經出臺的改革舉措,要對落實情況進行總體評估,尚未落地或落實效果未達到預期的改革任務,黨的十九大之後要繼續做實。習近平多次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就是從歷史的高度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歷史上有許多封建王朝的改革,初期都有非常良好的初衷,可是其始也隆隆,其敗也忽忽。為什麼?就在於缺乏改革的恒心與毅力。2014年2月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習近平就意識到“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這樣的情況下,是重走“萬曆十五年”因張居正人亡而政息的鬧劇,還是李自成“進京趕考”失敗的悲劇?習近平的答案:都不是。正確的答案是: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6周年的歷史經驗,在任何時候改革都不會停滯。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的政黨,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永恆發展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永遠存在,從這樣的歷史深度來看,改革不會停歇,十九大之後還要更加全面地深化。

從制度的高度、從人民的厚度、從歷史的深度,就是從根本的角度思考改革問題。只有深深地進入歷史地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國的問題,只有真切感受14億同胞的憂樂,才能高舉為人民服務的大旗。西方最著名的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有個著名的長時段理論:個體的時間只是偶然的事件,只有社會的、歷史的時間才是那浪花之下的深海。習近平說過,“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只有從“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起點去理解、謀劃改革,才能真正地看清楚、想明白。(文/學習大軍,2017年8月30日)微信公眾號:學習大軍 微信ID:xuexidaju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