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生態墓園每份骨灰未來將有GPS定位

壁葬

骨灰撒散

水葬

樹木用於骨灰樹葬, 草坪用於骨灰草坪葬, 一塊塊的立石則可用于景觀石葬, 就連廣場兩側的燈座, 都可以用於骨灰安放。 昨天, 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八寶山革命公墓, 這裡推出的7種生態葬格外新穎。 據介紹, 與傳統墓園相比, 生態葬墓穴面積均為0.48平方米, 綠化面積在3平方米以內, 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 此外, 今後計畫推出GPS定位功能, 方便逝者親屬查找墓地位置。

生態墓園環境堪比園林

昨天下午, 北青報記者走進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的融真園, 只見園內遍佈梅蘭竹松等花木, 金色的迎春開得正旺, 盛開的榆葉梅仿若一團團粉色的雲彩。 隨處可見的玉蘭花瓣在微風中浮動, 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西側山坡底部,

錯落有致的假山怪石與一汪清澗相映成趣。 水面上橫跨著一座漢白玉拱橋。 過了石橋往南走, 便是一道木質半圓形長廊。

長廊前, 是一個大約200平方米的中心廣場。 廣場白色的地面上, 鑲嵌著一塊巨型泰山石, 名叫“龍鳳呈祥”。 邊上種有百年的海棠和油松, 並配有紅楓、菊花、孔雀草、大麗花。 踩著廣場東側的石階小路拾級而上, 可見一座古色古香小亭。

若不是坐落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恐怕人們都會以為這是一處風景別致的園林。 但實際上, 這裡的每一處花木、石雕、流水, 甚至道路兩旁的燈座, 都暗藏玄機。 據八寶山革命公墓新聞發言人孟憲鎧介紹, 這裡的樹木用於骨灰樹葬, 草坪用於骨灰草坪葬, 一塊塊的立石則可用于景觀石葬,

就連廣場兩側的燈座, 都可以用於骨灰安放。 “如果逝者希望回歸自然, 生態墓園還為其提供了骨灰撒散方式。 ”

生態墓園將使用GPS定位

據八寶山革命公墓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整個生態墓園佔據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的西側和北側, 主要為生態墓園和骨灰廊兩部分。 生態墓園名為融真園, 占地16000餘平方米, 設計安放骨灰2000份。 為了讓整個環境看起來更加和諧, 公墓特地聘請了專門的園林設計公司進行景觀設計。 不同于傳統墓地以排、號的形式進行墓地定位, 這裡用非常古典的方式為各個墓區命名, 分別是梅、蘭、竹、菊、松、楓、荷七個墓區, 不同墓區之間以林間小道作為間隔。

融真園內共有樹葬、花壇葬、草坪葬、自然石葬、水葬、骨灰撒散六種安葬方式,

未來還可能將園區內路燈、廣場等多處細節用於安放骨灰。 以自然石葬為例, 在骨灰安置點處是幾塊錯落的自然泰山石, 石頭旁邊的地面上留有一塊大約1張A4紙大小的石牌, 上面刻著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 以及所屬墓區名。 牌子下方安置逝者的骨灰。 若不是有石牌標記, 很難發現這是一個“墓地”, 整個小墓看起來與周邊的環境渾然一體。

孟憲鎧表示, 生態墓園內的墓碑沒有號碼, 分散在墓園各處。 為了方便家屬祭掃, 今後還計畫推出GPS定位功能, 每個在這裡安葬的骨灰都將獲得一個GPS定位位址。 屆時, 不清楚定位的親友可以通過GPS定位查找逝者的墓地位置, 精確度可以控制在3米左右。

另一部分為骨灰廊―玉岑園,為骨灰立體安葬區,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共建有10020個格位,以壁葬形式減少占地面積,節約土地資源。目前,玉岑園內已經安放了4000餘份骨灰。

據瞭解,八寶山革命公墓生態墓園於2014年1月啟動建設,2015年8月建成。整個園區保留了原有的大量樹種,種植了大規格喬灌木30余種600餘株,小規格花灌木近萬株,有迎春、鳶尾、紫藤、月季、荷花等,營造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四季不謝、獨具魅力的特色墓園。其“先建公園後建墓園,生態優先、環境優先”的理念,將作為北京市生態墓園的範本,供全市各個墓園學習仿效。

生態葬墓穴面積均為0.48平方米

北青報記者行走在墓園裡,完全沒有傳統墓園那種陰森恐怖的感覺,反而是明亮、自然,充斥著鳥語花香。孟憲鎧告訴北青報記者,近年來,北京大力推廣節地生態葬,這種先建公園、後建墓園的理念,也在逐漸轉變人們傳統的喪葬理念。

孟憲鎧為記者總結了這種生態墓園的好處,例如,可供選擇的安葬方式更多。其次,也能使墓園看起來更加美觀,一改傳統墓園陰森恐怖的氛圍。對於掃墓的家屬來說,“在這裡,不僅僅可以掃墓,懷念先人,舒適的環境還能用來當做一個踏青、休閒、放鬆之所。”在北山的生態墓園內,不僅有亭子、長廊,還有4輛擺渡車免費接送掃墓家屬。

2015年,市民政局出臺《關於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建設的意見》,提出在生態葬方面,各公墓經營單位要大力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和立體安葬等多種節地生態葬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殯葬需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遺體處理無害化、服務環境園林化,祭祀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環保型殯葬用品廣泛應用;完善生態安葬獎補制度,基本形成惠民殯葬政策體系。力爭骨灰安葬生態化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觀撒散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有墓地的區縣都要建設一處綠色生態墓地示範園。

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生態墓園就是節地生態葬的試點工程。“生態墓園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其節地生態,綠色環保。”孟憲鎧表示,由於墓園內草木眾多,景觀多樣,整個園區的綠化率達到了95%,這也是傳統墓地無法比擬的。此外,除了骨灰撒散外,其餘6種葬式墓穴面積均為0.48平方米,綠化面積在3平方米以內,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預計這些格位、生態安葬地等可以持續使用20年左右。

“整個生態墓園的自由發揮餘地也很大,不同的區域可以交錯佈置各類安葬方式。”孟憲鎧告訴北青報記者,融真園內預計可安放骨灰2000余份,未來隨著節地生態葬的推廣,安放骨灰數量可能會有所增加。

7種生態葬方式

壁葬

從八寶山革命公墓主幹道一直往北山走,第一站便是玉岑園,這裡便是生態墓園的骨灰廊,是立體安葬的集中區域。在玉岑園正門,是一座全木質結構的牌樓,是該園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該園的入口。進入玉岑園正門,正門兩側有一副對聯:“玉岑回廊長留浩氣,靈安仙山永慰英魂”。進入園中,只見園內亭台樓榭、雕樑畫棟,設有山石流水,種滿花草,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的仿古院落。

北青報記者走了一圈之後發現,這是一個全封閉式的骨灰廊,依山勢而建,道路蜿蜒曲折。孟憲鎧表示,玉岑園的立體安葬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骨灰亭、骨灰牆、骨灰廊並搭配角亭。園中種植了松柏、玉蘭、海棠、五角楓等10餘種花草植物,堆砌景石營造假山,使園中的景色更加生動,富有層次。該園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設計骨灰格位10020個。據悉,立體安葬是最節約土地的生態安葬方式,該區域自2014年5月開始投入使用,目前已經安放4000多份骨灰,每年可安放司局級骨灰800餘份。

自然石葬

在各個墓區內,地上都零星地分佈著一些小塊的白色自然石,部分自然石前側已經安放了逝者的紀念牌,代表已有逝者在此長眠。孟憲鎧表示,自然石葬以錦帶、海棠、松柏等常綠植物為背景,自然石作為地上標識,中間點綴金雞菊等開花植物,形成獨立景觀。正所謂“無石不園”,這也是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中重要的表達形式。

景觀石葬是自然石葬的另一種方式,根據地形、地勢特徵由多個景觀石錯落堆砌而成,再以紫薇、鳶尾、玉蘭、松柏等植物為背景,石間點綴蘭花、大麗花、孔雀草等開花植物,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小型景觀區。

骨灰撒散

在生態墓園小廣場的西側,立著一塊大約一人高、15米長的弧形壁雕,上面鐫刻著北宋畫家郭熙的著名論著《林泉高致》。圍繞著壁雕周圍,平行搭建著一排弧形的長廊,裡面還設有座椅可供家屬休息。

緊挨著壁雕底部的土地,便是用作骨灰撒散的區域。逝者的骨灰放置在可降解骨灰壇中,深埋土層1米,不保留任何標誌,使之融于自然。整個壁雕骨灰撒散區占地50平方米。孟憲鎧表示,骨灰撒散可以使土地資源充分迴圈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每個墓區都將設置骨灰撒散區。

花壇葬

孟憲鎧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整個生態墓園內,將開闢出多個小型花壇,用於花壇葬。例如在主幹道南側的一個大約30平方米大的空間內,結合墓園局部環境營造出自然花境,通過自然置石圍合出花壇,栽種榆葉梅、紅楓、丁香等10餘種花草綠植,置石40餘個,每一個自然景石都是一個墓碑。而按照傳統方式修建墓碑為10餘個,通過這種節地安葬方式目前可安葬40餘個,使墓碑掩映在花境之中。

此外,花壇葬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在主幹道兩旁有幾組石燈檯,由於石燈檯上方的空間較大,它們同時也是一個個小型的花壇,上面可種植花朵。孟憲鎧表示,設計花壇的靈感來源於漢代宮廷中的石燈檯,形式簡潔厚重,文化內涵豐富。它既能起到裝飾作用,同時又具有安葬功能,每個石燈檯的花壇內能安葬2份骨灰。

水葬

在中心廣場北側的荷園就是水葬區。該水面面積95平方米,岸邊安置景石100餘塊,可以作為安葬骨灰的標誌物。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設計了一個可迴圈的小型瀑布,蜿蜒的水系配以爛漫花卉,湖中種植荷花、蘆花、菖蒲等植物,橫跨水面的是一座大約5米長的漢白玉石橋。水邊置石與瀑布巧妙結合形成了小橋流水的靈動畫面。

樹葬

樹葬則以合歡樹、海棠、玉蘭、松柏等植物為背景,在樹的周圍設置自然形狀的泰山石作為墓碑標誌,泰山石與樹和諧地搭配著,上面刻著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據悉,根據樹形大小,樹的周圍可以安葬3到4份骨灰。北青報記者仔細觀察發現,不少樹木周圍已經安放了骨灰,若不是有家屬在樹旁擺放了鮮花用於祭奠,乍一看還真難以分辨出這樹底下就是一方小小的墓地。

工作人員表示,每一種樹都有一定的寓意,像石榴、海棠寓意多子多福,銀杏、玉蘭寓意品格高潔,松柏寓意萬古長青。家屬可以根據喜好自行選擇樹種。

草坪葬

相較於其他幾種安葬方式,草坪葬則顯得更加簡單而質樸。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草坪葬直接以大片的草坪作為底色,骨灰安放在地下,再在上面安置一塊0.2平方米的小型臥碑,臥碑掩映在茵茵綠草下,遠遠望去一片濃濃綠意,形成了一片開闊的綠地景觀,與周遭環境十分融洽。

清明祭掃便民措施

上週末是清明節祭掃的第一波小高峰,不少市民或步行或驅車前往墓園祭奠先人,往日寧靜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內人來人往。公墓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清明節來臨之際,公墓早就推出了多項舉措,如在骨灰堂、烈士堂、暫存室設立了10個免費鮮花祭台,在一墓區領導人撒放區免費擺放了高檔鮮花,並提前免費為烈士墓碑描字、粘花瓶。此外,公墓還開展了免費代祭服務和個性化花籃定制服務。

北青報記者在墓園內轉了一圈發現,在骨灰堂南側的小廣場,搭起了多個小棚子,各種便民措施也早早地準備就緒。為了方便祭掃市民,公墓可提前預約24小時祭掃接待服務。在骨灰堂正門東側,有一處便民服務區、休息區,裡面有兩台飲水機免費為群眾提供熱水。在飲水機一旁還放置著幾台輪椅,腿腳不便的市民可以免費使用。此外,市民每人可免費領取一支鮮花。

在便民服務區東側,有三位志願者在為市民免費發放抹布等祭掃工具。為了應對意外情況,公墓還貼心地在現場擺放了急救藥品、便民工具箱。如果手機沒電了,還可以在電池加油站免費充電。在革命公墓骨灰堂內,也擺放著多把梯子,便於家屬為骨灰牆高處的親人掃墓祭奠。

革命公墓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墓區內四輛擺渡車從早上6點半就開始上崗,免費接送祭掃群眾去往北山掃墓。此外,墓區還增加了幾處臨時休息區和流動衛生間,方便群眾祭掃。若祭掃群眾有任何問題,也可以直接諮詢現場身著藍色背心的志願者。

背景資料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全國規格最高的園林式公墓。它的前身是明代“褒忠護國祠”。自1950年建成至今已有60餘年的歷史,在革命公墓骨灰堂,長眠著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戰功顯赫的革命將領、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以及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卓越貢獻的先烈英模、國際友人和仁人志士。目前,革命公墓共安葬、安放骨灰34000餘份。近年來,八寶山革命公墓先後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本版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另一部分為骨灰廊―玉岑園,為骨灰立體安葬區,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共建有10020個格位,以壁葬形式減少占地面積,節約土地資源。目前,玉岑園內已經安放了4000餘份骨灰。

據瞭解,八寶山革命公墓生態墓園於2014年1月啟動建設,2015年8月建成。整個園區保留了原有的大量樹種,種植了大規格喬灌木30余種600餘株,小規格花灌木近萬株,有迎春、鳶尾、紫藤、月季、荷花等,營造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四季不謝、獨具魅力的特色墓園。其“先建公園後建墓園,生態優先、環境優先”的理念,將作為北京市生態墓園的範本,供全市各個墓園學習仿效。

生態葬墓穴面積均為0.48平方米

北青報記者行走在墓園裡,完全沒有傳統墓園那種陰森恐怖的感覺,反而是明亮、自然,充斥著鳥語花香。孟憲鎧告訴北青報記者,近年來,北京大力推廣節地生態葬,這種先建公園、後建墓園的理念,也在逐漸轉變人們傳統的喪葬理念。

孟憲鎧為記者總結了這種生態墓園的好處,例如,可供選擇的安葬方式更多。其次,也能使墓園看起來更加美觀,一改傳統墓園陰森恐怖的氛圍。對於掃墓的家屬來說,“在這裡,不僅僅可以掃墓,懷念先人,舒適的環境還能用來當做一個踏青、休閒、放鬆之所。”在北山的生態墓園內,不僅有亭子、長廊,還有4輛擺渡車免費接送掃墓家屬。

2015年,市民政局出臺《關於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建設的意見》,提出在生態葬方面,各公墓經營單位要大力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和立體安葬等多種節地生態葬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殯葬需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遺體處理無害化、服務環境園林化,祭祀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環保型殯葬用品廣泛應用;完善生態安葬獎補制度,基本形成惠民殯葬政策體系。力爭骨灰安葬生態化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觀撒散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有墓地的區縣都要建設一處綠色生態墓地示範園。

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生態墓園就是節地生態葬的試點工程。“生態墓園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其節地生態,綠色環保。”孟憲鎧表示,由於墓園內草木眾多,景觀多樣,整個園區的綠化率達到了95%,這也是傳統墓地無法比擬的。此外,除了骨灰撒散外,其餘6種葬式墓穴面積均為0.48平方米,綠化面積在3平方米以內,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預計這些格位、生態安葬地等可以持續使用20年左右。

“整個生態墓園的自由發揮餘地也很大,不同的區域可以交錯佈置各類安葬方式。”孟憲鎧告訴北青報記者,融真園內預計可安放骨灰2000余份,未來隨著節地生態葬的推廣,安放骨灰數量可能會有所增加。

7種生態葬方式

壁葬

從八寶山革命公墓主幹道一直往北山走,第一站便是玉岑園,這裡便是生態墓園的骨灰廊,是立體安葬的集中區域。在玉岑園正門,是一座全木質結構的牌樓,是該園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該園的入口。進入玉岑園正門,正門兩側有一副對聯:“玉岑回廊長留浩氣,靈安仙山永慰英魂”。進入園中,只見園內亭台樓榭、雕樑畫棟,設有山石流水,種滿花草,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的仿古院落。

北青報記者走了一圈之後發現,這是一個全封閉式的骨灰廊,依山勢而建,道路蜿蜒曲折。孟憲鎧表示,玉岑園的立體安葬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骨灰亭、骨灰牆、骨灰廊並搭配角亭。園中種植了松柏、玉蘭、海棠、五角楓等10餘種花草植物,堆砌景石營造假山,使園中的景色更加生動,富有層次。該園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設計骨灰格位10020個。據悉,立體安葬是最節約土地的生態安葬方式,該區域自2014年5月開始投入使用,目前已經安放4000多份骨灰,每年可安放司局級骨灰800餘份。

自然石葬

在各個墓區內,地上都零星地分佈著一些小塊的白色自然石,部分自然石前側已經安放了逝者的紀念牌,代表已有逝者在此長眠。孟憲鎧表示,自然石葬以錦帶、海棠、松柏等常綠植物為背景,自然石作為地上標識,中間點綴金雞菊等開花植物,形成獨立景觀。正所謂“無石不園”,這也是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中重要的表達形式。

景觀石葬是自然石葬的另一種方式,根據地形、地勢特徵由多個景觀石錯落堆砌而成,再以紫薇、鳶尾、玉蘭、松柏等植物為背景,石間點綴蘭花、大麗花、孔雀草等開花植物,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小型景觀區。

骨灰撒散

在生態墓園小廣場的西側,立著一塊大約一人高、15米長的弧形壁雕,上面鐫刻著北宋畫家郭熙的著名論著《林泉高致》。圍繞著壁雕周圍,平行搭建著一排弧形的長廊,裡面還設有座椅可供家屬休息。

緊挨著壁雕底部的土地,便是用作骨灰撒散的區域。逝者的骨灰放置在可降解骨灰壇中,深埋土層1米,不保留任何標誌,使之融于自然。整個壁雕骨灰撒散區占地50平方米。孟憲鎧表示,骨灰撒散可以使土地資源充分迴圈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每個墓區都將設置骨灰撒散區。

花壇葬

孟憲鎧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整個生態墓園內,將開闢出多個小型花壇,用於花壇葬。例如在主幹道南側的一個大約30平方米大的空間內,結合墓園局部環境營造出自然花境,通過自然置石圍合出花壇,栽種榆葉梅、紅楓、丁香等10餘種花草綠植,置石40餘個,每一個自然景石都是一個墓碑。而按照傳統方式修建墓碑為10餘個,通過這種節地安葬方式目前可安葬40餘個,使墓碑掩映在花境之中。

此外,花壇葬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在主幹道兩旁有幾組石燈檯,由於石燈檯上方的空間較大,它們同時也是一個個小型的花壇,上面可種植花朵。孟憲鎧表示,設計花壇的靈感來源於漢代宮廷中的石燈檯,形式簡潔厚重,文化內涵豐富。它既能起到裝飾作用,同時又具有安葬功能,每個石燈檯的花壇內能安葬2份骨灰。

水葬

在中心廣場北側的荷園就是水葬區。該水面面積95平方米,岸邊安置景石100餘塊,可以作為安葬骨灰的標誌物。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設計了一個可迴圈的小型瀑布,蜿蜒的水系配以爛漫花卉,湖中種植荷花、蘆花、菖蒲等植物,橫跨水面的是一座大約5米長的漢白玉石橋。水邊置石與瀑布巧妙結合形成了小橋流水的靈動畫面。

樹葬

樹葬則以合歡樹、海棠、玉蘭、松柏等植物為背景,在樹的周圍設置自然形狀的泰山石作為墓碑標誌,泰山石與樹和諧地搭配著,上面刻著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據悉,根據樹形大小,樹的周圍可以安葬3到4份骨灰。北青報記者仔細觀察發現,不少樹木周圍已經安放了骨灰,若不是有家屬在樹旁擺放了鮮花用於祭奠,乍一看還真難以分辨出這樹底下就是一方小小的墓地。

工作人員表示,每一種樹都有一定的寓意,像石榴、海棠寓意多子多福,銀杏、玉蘭寓意品格高潔,松柏寓意萬古長青。家屬可以根據喜好自行選擇樹種。

草坪葬

相較於其他幾種安葬方式,草坪葬則顯得更加簡單而質樸。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草坪葬直接以大片的草坪作為底色,骨灰安放在地下,再在上面安置一塊0.2平方米的小型臥碑,臥碑掩映在茵茵綠草下,遠遠望去一片濃濃綠意,形成了一片開闊的綠地景觀,與周遭環境十分融洽。

清明祭掃便民措施

上週末是清明節祭掃的第一波小高峰,不少市民或步行或驅車前往墓園祭奠先人,往日寧靜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內人來人往。公墓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清明節來臨之際,公墓早就推出了多項舉措,如在骨灰堂、烈士堂、暫存室設立了10個免費鮮花祭台,在一墓區領導人撒放區免費擺放了高檔鮮花,並提前免費為烈士墓碑描字、粘花瓶。此外,公墓還開展了免費代祭服務和個性化花籃定制服務。

北青報記者在墓園內轉了一圈發現,在骨灰堂南側的小廣場,搭起了多個小棚子,各種便民措施也早早地準備就緒。為了方便祭掃市民,公墓可提前預約24小時祭掃接待服務。在骨灰堂正門東側,有一處便民服務區、休息區,裡面有兩台飲水機免費為群眾提供熱水。在飲水機一旁還放置著幾台輪椅,腿腳不便的市民可以免費使用。此外,市民每人可免費領取一支鮮花。

在便民服務區東側,有三位志願者在為市民免費發放抹布等祭掃工具。為了應對意外情況,公墓還貼心地在現場擺放了急救藥品、便民工具箱。如果手機沒電了,還可以在電池加油站免費充電。在革命公墓骨灰堂內,也擺放著多把梯子,便於家屬為骨灰牆高處的親人掃墓祭奠。

革命公墓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墓區內四輛擺渡車從早上6點半就開始上崗,免費接送祭掃群眾去往北山掃墓。此外,墓區還增加了幾處臨時休息區和流動衛生間,方便群眾祭掃。若祭掃群眾有任何問題,也可以直接諮詢現場身著藍色背心的志願者。

背景資料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全國規格最高的園林式公墓。它的前身是明代“褒忠護國祠”。自1950年建成至今已有60餘年的歷史,在革命公墓骨灰堂,長眠著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戰功顯赫的革命將領、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以及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卓越貢獻的先烈英模、國際友人和仁人志士。目前,革命公墓共安葬、安放骨灰34000餘份。近年來,八寶山革命公墓先後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本版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