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茶馬古道上有座葡萄藤編的橋,用了2000年,被稱為橋的活化石

松水藤橋, 座標:N26°13′32.67", E99°23′20.72", 這座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橋樑活化石, 位於S227省道邊的沘江上。 橋由四根20多米松木大樑做成橋框, 用山葡萄藤編綴成橋承載網, 上面鋪寬40CM的木板而成。

還有一座通京橋, 座標:N26°05′24.15", E99°26′12.06", 位於S227省道邊的沘江上, 橋的結構與彩鳳橋相同。 因橋緊鄰長新鄉大波羅村, 又稱大波羅橋,清代當地盛產白銀,運輸必經此橋,故稱通京橋或“通金橋”。

很多資料把通京橋定義為伸臂式木梁橋,既不確切、也不科學。雲龍風雨橋僅靠伸臂式木梁橋墩,無法支撐較大的跨度和笨重的風雨橋載荷。離開懸拉柱,風雨橋的樣式不能存在,橋樑壽命也大大縮短。

注:藏式伸臂橋之所以獨立存在,是因為橋孔中段沒有笨重的風雨橋結構,跨度較大的中部多採用拉索橋結構。

圖文:@雲遊的驢

又稱大波羅橋,清代當地盛產白銀,運輸必經此橋,故稱通京橋或“通金橋”。

很多資料把通京橋定義為伸臂式木梁橋,既不確切、也不科學。雲龍風雨橋僅靠伸臂式木梁橋墩,無法支撐較大的跨度和笨重的風雨橋載荷。離開懸拉柱,風雨橋的樣式不能存在,橋樑壽命也大大縮短。

注:藏式伸臂橋之所以獨立存在,是因為橋孔中段沒有笨重的風雨橋結構,跨度較大的中部多採用拉索橋結構。

圖文:@雲遊的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