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豬胎齡偏老,淘汰或集中爆發

豬價高並不意味著散養戶能賺到錢。 只有在高盈利的刺激下, 散養戶才會補欄。 本輪豬週期中, 我們發現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從2015 年8 月開始, 自繁自養和外購仔豬的頭均盈利出現分化;同一時間, 仔豬價格除以生豬價格的比例開始趨勢性上升。 這並非巧合, 而是行業內部結構變化的結果, 能繁母豬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導致仔豬的供求關係趨於緊平衡, 或者說仔豬越來越稀缺, 相對於生豬越來越貴, 自繁自養相對於外購仔豬的成本優勢越來越凸顯。

能繁母豬存欄的環比跌幅在今年下半年有望擴大。

不僅僅是因為環保整治趨嚴, 更重要的是能繁母豬的胎齡結構偏老。 據瞭解, 目前存欄的能繁母豬絕大多數是2013 年補欄的, 一方面2012 年及更早補欄的能繁母豬都基本淘汰了(最多8 胎, 超過四年的必須淘汰), 而2014 和2015 這兩年由於豬價剛剛經歷過深度虧損, 養殖戶手中的資金偏緊, 沒有能力補欄。 尤其是2015 年一季度, 豬價二次探底, 導致養殖戶的信心崩潰, 甚至出現了懷孕母豬被屠宰的慘像, 印證了養殖戶的資金鏈瀕臨斷裂。 從2016 年至今, 養殖戶有能力補欄, 卻又受制於環保壓力而無法補欄。 經歷過2017 年二季度的豬價快速下跌後, 大部分養殖戶對後市預期悲觀, 疊加環保整治趨嚴, 使得本就超齡服役的這部分能繁母豬(2013 年補欄的)被集中淘汰。
我們認為這一趨勢在下半年將得以延續。

規模化養豬企業只是接收者, 不是引導者。 無論是在豬價上行還是下行期, 規模場都只是豬價的被動接受者, 而散戶的進入和退出才是決定豬價漲跌的主要擾動因素。 因為規模化企業的擴產行為是單向的, 除非資本金或現金流出現問題, 否則決不會因為豬價漲跌而調整生產計畫;事實上, 它們只會做兩件事——擴張規模和控制成本。 而散戶的行為是雙向的, 在豬價上漲時補欄, 豬價下跌時退出;並且總是在同一時間做出同樣的行為, 群體效應決定了豬價的漲跌都不可持續。 除此以外, 由於規模化企業的占比極低(行業前十企業的市占率不到5%), 其行為不足以對行業的整體供給形成顛覆性影響。

這種影響不局限於產能的擴張, 還包括養殖效率的提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