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原經濟區十三市媒體走進邯鄲峰峰

在響堂水鎮王皇閣處, 該地正依滏陽河在建設融特色飲食、民俗體驗、文化藝術于一體的水鎮景區長街, 建設工地一片繁忙。

劉繼林 攝影

在張家樓藝術公社一個舊院落裡, 記者圍著牆上的一處神龕神聊起來。 劉繼林 攝影

這是位於城區的龍洞珠泉景區, 又叫黑龍洞。 這裡山清水秀, 泉眼很多。 很多百姓帶著水桶到這裡取水喝。 劉繼林 攝影

記者在磁州窯藝術街區駐足, 當地人驕傲地介紹, 這裡每一寸土地下面挖一挖都有瓷片。 圖為該街區牆面上露出的密密麻麻的瓷陶片。 劉繼林 攝影

瓷韻積千年 石窟曆滄桑——中原經濟區十三市媒體走進邯鄲峰峰

記者 劉繼林

8月25日至27日, 記者與來自中原經濟區十三市媒體的記者一起, 走進了邯鄲市峰峰礦區, 進行為期三天的體驗采風。 第二屆邯鄲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9月下旬將在這裡舉辦, 主辦方就是峰峰礦區區委、區政府, 熱情的區長陳珍禮向記者透露了第二屆邯鄲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籌備進展情況, 並詳細介紹了峰峰礦區的特色旅遊資源和全域旅遊重點旅遊專案及新業態。

峰峰礦區為邯鄲管轄區, 位於河北省南部, 太行山東麓, 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帶。 域內有南北響堂石窟、磁州窯遺址、玉皇閣和水浴寺等四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有龍洞珠泉、山底抗日地道等120多處風景名勝。

多數記者是首次近距離觸摸峰峰, 一路看過去, 處處是忙碌的工人, 他們正在迎接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的召開, 屆時, 這裡有演出、有論壇、有觀摩, 活動異常豐富, 記者還未細細感受景點, 已被峰峰人面對河北省全力發展旅遊產業的歷史機遇審時度勢, 打造以“滏源福地、瓷韻響堂”為名片的全域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氣魄而震撼。

我們首先來到城區的龍洞珠泉景區, 這裡山泉淙淙, 滏陽河水一望到底;松蒼柏翠, 珠泉石洞深不可測。 游走在河邊的青石板上, 看到居民紛紛以桶接水, 我們也禁不住捧起泉水入口, 享受著難得的夏日清涼。 采風團記者們“哢嚓、哢嚓”變換著角度拍攝, 恨不得將入眼的美景“一網打盡”。

享受了城區的自然繁華,記者又迅速穿越到上世紀60年代甚至更久遠的張家樓公社。這裡是峰峰礦區保存較為完好、彰顯磁州窯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徜徉在村子曲曲折折的小路上,一排排圓筒形籠盔(一種燒瓷副產品)或臥或立,在牆面上組合成各種惟妙惟肖的幾何圖形,形成一道道古樸的獨特風景。峰峰的磁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瓷窯,有著極其豐厚的陶瓷文化的沉澱。1996年,磁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在這裡得以繼續,峰峰一條短短的藝術街區內,就聚集著幾十家現代陶瓷作坊。工藝美術大師劉立忠已從事磁州窯傳統技藝研究與創作 40餘年,他介紹,磁州窯瓷器以白釉黑彩為主要特點,開創了中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響堂山石窟是峰峰的又一瑰寶,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最初開鑿于北齊時代(西元500—577年),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現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記者興致滿滿攀爬上鼓山,在石窟前肅穆而立,但見一尊尊佛像面目豐滿、敦厚結實、紋飾飄逸,心靈不禁與北齊民族的強健和豪邁一起澎湃。遺憾的是,不少雕像歷經戰火、天災,或被盜,或受損,落滿歷史滄桑。但響堂山石窟在藝術和文化上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和原創性,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諸多大石窟無法取而代之,因此在1961年,響堂山石窟與諸大石窟一起被公佈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解員介紹,響堂山還遺存的大量摩崖刻經,是北齊時期最重要的刻經地之一,有的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向來為中外文物、史學研究者所推重。

短短幾天裡,來自十三地市的記者們沉醉于峰峰獨有的響堂山石窟文化、磁州窯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被峰峰以文化旅遊、研學旅遊、康養旅遊、鄉村旅遊等旅遊新業態、總長60公里的旅遊觀光環線深深吸引。峰峰已經盛裝,她向中原十三市7000萬人民伸出誠摯邀請之手。金秋時節,快去峰峰吧,探探山底村抗日地道,摸摸元寶山頂上元寶,品品“三下鍋”傳統美食,再在佛祖前許下美麗心願……

享受了城區的自然繁華,記者又迅速穿越到上世紀60年代甚至更久遠的張家樓公社。這裡是峰峰礦區保存較為完好、彰顯磁州窯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徜徉在村子曲曲折折的小路上,一排排圓筒形籠盔(一種燒瓷副產品)或臥或立,在牆面上組合成各種惟妙惟肖的幾何圖形,形成一道道古樸的獨特風景。峰峰的磁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瓷窯,有著極其豐厚的陶瓷文化的沉澱。1996年,磁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在這裡得以繼續,峰峰一條短短的藝術街區內,就聚集著幾十家現代陶瓷作坊。工藝美術大師劉立忠已從事磁州窯傳統技藝研究與創作 40餘年,他介紹,磁州窯瓷器以白釉黑彩為主要特點,開創了中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響堂山石窟是峰峰的又一瑰寶,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最初開鑿于北齊時代(西元500—577年),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現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記者興致滿滿攀爬上鼓山,在石窟前肅穆而立,但見一尊尊佛像面目豐滿、敦厚結實、紋飾飄逸,心靈不禁與北齊民族的強健和豪邁一起澎湃。遺憾的是,不少雕像歷經戰火、天災,或被盜,或受損,落滿歷史滄桑。但響堂山石窟在藝術和文化上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和原創性,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諸多大石窟無法取而代之,因此在1961年,響堂山石窟與諸大石窟一起被公佈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解員介紹,響堂山還遺存的大量摩崖刻經,是北齊時期最重要的刻經地之一,有的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向來為中外文物、史學研究者所推重。

短短幾天裡,來自十三地市的記者們沉醉于峰峰獨有的響堂山石窟文化、磁州窯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被峰峰以文化旅遊、研學旅遊、康養旅遊、鄉村旅遊等旅遊新業態、總長60公里的旅遊觀光環線深深吸引。峰峰已經盛裝,她向中原十三市7000萬人民伸出誠摯邀請之手。金秋時節,快去峰峰吧,探探山底村抗日地道,摸摸元寶山頂上元寶,品品“三下鍋”傳統美食,再在佛祖前許下美麗心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