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著“我們來了”——尋找不一樣的佛山武術和南獅獅舞文化

上週五8月25日晚, 湖南衛視推出的明星生活體驗秀節目, 《我們來了2》佛山特輯強勢開播!在佛山的順峰山公園、祖廟、嶺南明珠體育館、黃但記、清暉園、國藝影視城等地方取景拍攝, 在節目中盡顯佛山元素, 體驗佛山尚武文化。 在黃飛鴻紀念館感受了一番嶺南醒獅, 並且親自上陣嘗試舞獅。 廣東各路武林高手集結, 十八般武藝震驚全場!

·

南海西樵山人傑地靈, 一代武俠黃飛鴻出生在這裡, 他所宣導的南獅獅藝, 舞出了中華民族氣節, 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這裡是——廣東佛山, 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聞名的武術之鄉, 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

·

如果你看過《黃飛鴻》和《獅王爭霸》, 你一定會為影片裡展示的舞獅技藝而驚歎, 在佛山, 舞獅文化和練武是分不開的。

·

一起深度體驗廣東佛山的魅力!

南獅:

南獅是起源于南海的傳統民俗文化, 南獅文化是嶺南文化的優秀代表,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是民間體育藝術的典型代表, 更是華人篳路藍縷、昂揚向上和奮發進取精神的寫照。 在舞獅技藝中,南獅重寫意, 所以, 南獅有喜、怒、哀、樂、動、靜、驚、 疑這八種形態, 這些形態把獅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

·

喜:配輕、快、歡樂的鼓點, 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 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點。 獅子生氣發怒, 怒目瞪眼, 開口吼叫, 獅頭用力抖動, 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哀:配急、重的鼓點, 獅子遇到困難而露哀傷, 獅頭左右擺動, 老是踏步或轉身等。

樂:鼓點要輕、重、快結合。 獅子喜歡快樂, 搖頭擺尾, 眼、嘴隨鼓點節奏而開合, 配小跳、秩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

動:根據獅動激情配以輕、重、快、慢、急、緩鼓點, 步法隨鼓點節奏而改變姿態。

靜:鼓停獅靜, 目光平穩, 配僕步、弓步、馬步。

驚:鼓點快、重, 後突停鼓點, 因突然情況使獅子產生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 獅身抖動, 特別獅後腿的抖動要突出, 迫真, 配弓步、馬步等。

疑:配輕、慢鼓點, 開眼合嘴, 獅頭左右慢轉或前伸後縮, 不輕舉妄動, 猜疑不信,配與僕步、弓步、馬步,上膝等造型。

·

點睛:舞獅之前通常會舉行點睛儀式。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獅子經開光點睛後,才會賦予其生命、靈性,才能與人融為一體,成為一頭活靈活現的生靈,而點睛後的獅子即代表著點睛者身邊的靈物,可為點睛者帶來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

南獅頭上紮有一隻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獅又被稱為醒獅。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必有扒龍舟、敲鑼打鼓,舞獅子助興,自古至今,長盛不衰。特別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鄉的傳承發揚,在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富有喜慶色彩的民間活動更加興旺。

·

·

洪拳:

洪拳屬於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另一種說法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

其中第一種說法廣為接受。洪拳流傳區域甚廣,如兩廣、兩湖及四川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在臺灣洪門由鄭成功在臺灣創立的“金臺山”開始流傳,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複明思想。2015年,洪拳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蔡景盛,順德洪拳總教練。生於武術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洪家拳,師承於何東成(黃飛鴻第四代傳人)和黃達生(黃飛鴻第三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洪拳傳承人,曾獲第五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南拳冠軍,36年的學習洪拳的毅力,授徒超7000人,使他成為順德洪拳的名片。

·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相傳為廣東省新會京梅鄉人陳享(1806年-1875年)所傳。他綜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之長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它套路繁多,內容豐富,手法著重攻防配合,步法靈活而穩健,發勁剛中帶柔,講究發聲與動作的配合,要求發聲以助威,發聲以助勢。動作舒展大方,拳路氣勢磅礴。

·

蔡李佛拳拳不僅在廣東地區,而且在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一帶也較盛行。此拳手法以拳、掌、橋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馬、虛、拐、撒、扭步和踢腿、橫踩、後釘、單飛腳和箭腿等。其特點是快速靈活,柔中帶剛,左右開弓,步法多變,具有勇猛、機智的風格。此拳共有四十九個套路,分初、中、高級。初級有四平橋、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級的有平拳、八卦心等;高級的有虎形、鶴形、醉七仙、佛拳等。

2008年6月7日,蔡李佛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旭勇,鴻勝堂創辦人。鴻勝蔡李佛五傳弟子,鴻勝館副館長、副監事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功夫推拿傳承人,國際師傅聯盟總會頒贈武術大師。

·

詠春拳: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于儘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匯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牆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董崇華,工廠老闆、兼職開詠春武館,華南師大客座副教授。葉問詠春的第三代傳人,師從葉准, 先後三次獲得世界詠春大賽冠軍。

·

猜疑不信,配與僕步、弓步、馬步,上膝等造型。

·

點睛:舞獅之前通常會舉行點睛儀式。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獅子經開光點睛後,才會賦予其生命、靈性,才能與人融為一體,成為一頭活靈活現的生靈,而點睛後的獅子即代表著點睛者身邊的靈物,可為點睛者帶來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

南獅頭上紮有一隻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獅又被稱為醒獅。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必有扒龍舟、敲鑼打鼓,舞獅子助興,自古至今,長盛不衰。特別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鄉的傳承發揚,在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富有喜慶色彩的民間活動更加興旺。

·

·

洪拳:

洪拳屬於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另一種說法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

其中第一種說法廣為接受。洪拳流傳區域甚廣,如兩廣、兩湖及四川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在臺灣洪門由鄭成功在臺灣創立的“金臺山”開始流傳,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複明思想。2015年,洪拳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蔡景盛,順德洪拳總教練。生於武術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洪家拳,師承於何東成(黃飛鴻第四代傳人)和黃達生(黃飛鴻第三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洪拳傳承人,曾獲第五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南拳冠軍,36年的學習洪拳的毅力,授徒超7000人,使他成為順德洪拳的名片。

·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相傳為廣東省新會京梅鄉人陳享(1806年-1875年)所傳。他綜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之長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它套路繁多,內容豐富,手法著重攻防配合,步法靈活而穩健,發勁剛中帶柔,講究發聲與動作的配合,要求發聲以助威,發聲以助勢。動作舒展大方,拳路氣勢磅礴。

·

蔡李佛拳拳不僅在廣東地區,而且在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一帶也較盛行。此拳手法以拳、掌、橋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馬、虛、拐、撒、扭步和踢腿、橫踩、後釘、單飛腳和箭腿等。其特點是快速靈活,柔中帶剛,左右開弓,步法多變,具有勇猛、機智的風格。此拳共有四十九個套路,分初、中、高級。初級有四平橋、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級的有平拳、八卦心等;高級的有虎形、鶴形、醉七仙、佛拳等。

2008年6月7日,蔡李佛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旭勇,鴻勝堂創辦人。鴻勝蔡李佛五傳弟子,鴻勝館副館長、副監事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功夫推拿傳承人,國際師傅聯盟總會頒贈武術大師。

·

詠春拳: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于儘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匯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牆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董崇華,工廠老闆、兼職開詠春武館,華南師大客座副教授。葉問詠春的第三代傳人,師從葉准, 先後三次獲得世界詠春大賽冠軍。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