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用過蠟紙油墨印刷的試卷嗎?

曾經的鋼板刻字

張必強

看到現在的孩子們對試卷和複習資料很不懂得珍惜, 或許是因為來得很容易, 看到高考前各地有很多學生撕書拋撒, 還說什麼是緩解高考壓力。 每當看到這些現象時我很心痛, 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 用鐵筆和蠟紙在鋼板上埋頭刻寫的情景。

圖片來自網路

在我入學之後, 經常看見老師拿著刻筆在一張不太普通的紙上亂寫亂畫, 同時心裡納悶:為什麼這支筆就是畫不出顏色來?對於蠟紙, 我也一度百思不得其解, 因為這種上面佈滿小方格的紙太薄了, 薄得幾乎透明, 這樣脆弱的紙, 怎麼能承受刻筆銳利的筆尖?於是, 我很專注地看著, 確切地說, 是看老師為什麼沒有把紙劃破。 這樣一幕情形, 猶如刻筆劃過蠟紙一樣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直到後來語文課《挺進報》中學到刻寫的這段內容時才漸漸明白其中的奧妙。

我清晰的記得, 在我讀書的日子裡, 平時的複習資料、小測驗、期中期末考試, 無一不是刻鋼板油印出來的。 有的時候, 由於油墨未幹, 一不小心就把上面的字給弄糊了, 有的同學無意中甚至把臉上都會弄的花裡胡哨, 象個婺劇臉譜似的。 還記得有一次無意中看到老師印刷後扔掉的一張蠟紙, 我把它撿來印在學校角落的牆壁上, 清晰地看到了考試的題目, 後來被老師發現, 訓了一頓。

1992年我參加工作了, 當時虞宅鄉中學很簡陋, 教學設備還是很落後, 試卷和練習都是老師自己刻寫的。 那是我第一次學習刻寫蠟紙。 我在辦公桌上先放好鋼板, 鋪上一張蠟紙, 再拿上一枝鐵筆, 就開始刻字了。 老教師教我這刻鋼板有一定的講究,

在刻字的時候, 用力要適度。 輕了, 油印的時候, 字跡就會模糊、不清晰;重了, 則會把蠟紙劃破, 油印的時候漏油墨, 影響油印的品質和美觀。 這些, 在我的實踐中都領教過, 甚至返工過幾次。

蠟紙上面有格子, 供你排版佈局, 選擇字體的大小。 我開始刻寫時, 才知道和寫鋼筆字完全不一樣。 想橫平, 卻刻扭曲了;想豎直, 卻刻歪斜了。 力道也不易把握, 輕了則模糊, 重了則紙破。 於是我去找老教師請教, 他告訴我蠟紙要對牢鋼板上的斜紋, 才好橫平豎直, 不要潦草, 按仿宋體去刻。 鐵筆頭, 最好不要選擇尖細的, 那樣容易刻破蠟紙, 選擇稍鈍一點的筆頭好些, 力度的輕重。

刻鋼板是個細緻活, 一筆一劃要求筆力適中,

刻得太輕內容印不出來, 刻重了油印時滲油墨, 紙上到處是墨團。 我第一次刻鋼板竟戳破了好幾張蠟紙, 好不容易刻了一張, 一不小心, 汗水打濕蠟紙, 蠟紙粘在了我胳膊上, 前功盡棄。 好在我不氣餒, 虛心向別人求教, 漸漸也有了幾分專業味道:標題用仿宋體, 正文一律用扁扁的鋼板體, 印出來還蠻像樣的, 但是畫圖一直是我攻不破的難題。

後來為了使一些考試卷等顯得美觀、大氣、正統一點, 我刻鋼板的時候一般要刻出兩種字體。 比如題幹和題支的字常常是用“橫平豎直”的黑體, 而且要比下面正文的字刻的要大一點。 試卷的題頭也是如此, 以示醒目。 下面的正文常常都是楷書、行書什麼的, 潦草字肯定是不行的, 防止學生看不清楚。

這“橫平豎直”可不是隨意能刻出來的, 找不到技巧, 你根本不可能劃得出來。 關鍵點是:你必須要把蠟紙格子上的橫線與鋼板上的紋路平行才行, 一旦紋路對準了, 你可以一筆頭從左劃到右, 保證筆直的, 你想彎一點都不行。 刻了幾次後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要做一個好老師, 必須會刻一手好的鋼板字。 刻錯了不要緊, 可以將鐵筆的另一頭在錯的地方塗一塗, 再將火柴劃燃, 燒到一半時吹滅, 將那火柴梗的火星靠近刻錯的蠟紙, 將蠟紙上面的蠟融化一下, 將錯處彌平, 風乾後接著刻就行了。

後來我採用寫完墨水的圓珠筆刻寫比鐵筆流利多了。

刻寫很費時間, 一份試卷最起碼要二個多小時, 特別是我教初三畢業班時, 因為要刻寫的資料比較多,而且還要做到了小心翼翼,邊刻邊吹去刻出來的蠟屑。刻了一半時,手指頂得生痛,眼花、腰酸背疼,就停下來休息會兒,就好比插秧一樣,不能一直彎腰插下去,直起腰來是為了後面更多的彎腰。越是刻到後面,越是小心,如履薄冰,生怕一有閃失,就會前功盡棄。

鋼板刻字不像現在的電腦打字,可以任意修改,隨性而為。現在的試卷,都是現成的,清晰整潔,但學生卻不太重視;那時刻印出來的試卷,也許是刻寫的不易,老師都會認真地選題,把那些最重要的,學生最需要的題目刻出來,一個學期下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那麼多資料。我始終認為文字是有靈性的,那一個個出自老師手下的鋼板字,似乎在跟學生訴說著老師對他們的期盼。所以,那時的學生拿著老師發下來的卷子或資料,仿佛看到了老師的一片苦心,往往都是十分珍惜,做卷時也會格外細緻和認真,做完後也不會隨便扔掉了。

我記得鋼板刻字比較煩的是夏天,當時也沒有空調,身上出點汗倒沒有什麼,可這手上出的汗就麻煩了,既影響刻字的速度,又影響刻字的品質。到了冬天,天氣本來就寒冷,又不好戴手套,手伏在冰赤的蠟紙上,一刻就是好半天,於是,凍瘡“誕生”了。雖然好多年過去了,可手上當年凍瘡的“根據地”還隱隱可見。

蠟紙刻好後,接下來的工序就是油印了。油印機是像《挺進報》中描寫一樣的是手推式老式油印機。先把蠟紙貼到油印機的網布上面,固定好紙張,調勻油墨,一般不是黑色的就是藍色的,把網布放在紙張上,用橡膠輥子粘好油墨,就可以印刷了。有幾次把自己搞的一個大黑臉,自己印刷自己翻紙比較慢,後來我叫了一位學生幫我翻紙,搞的那位學生也成了一個大黑臉。用蠟紙印刷的速度也很慢,二個班級的試卷單是印刷的時間要二節多課,而且只有單面的。

1999年我調入虞宅中學後條件好多了,當時學校有了影印機,老師只要把資料複印好,然後用小剪刀把需要的題目剪下來貼在白紙上,交給專業印刷老師就可以了,當時學校領導要求老師“發揚小剪刀精神”,這個做法一直用到電腦一體機印刷的出現。

隨著打字機的逐漸普及,特別是現在有專業的網站、專業的軟體都可以使用。如百度文庫,我早已經通過實名認證,在上面我傳了200多個自己的原創課件,財富值目前已達五萬多,而且平均每天有十幾人以上在下載使用我的資源,財富值還在不斷增長。刻鋼板這個行當也自然就結束了其使命,成為人們記憶中難忘的一部分。

往事如行雲流水,鋼板刻字是我心中一縷璀璨奪目的星光,映照著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在蠟紙上刻寫鋼板,那響聲真是優美動聽。雖然忙碌辛苦但是還是很開心,也蠻有專業精神,手裡就像是握著一份神聖的責任,完工以後聞著那油墨香,在生活那麼單調的年代,它簡直就是娛樂。遺憾的是自己刻鋼板印出來“那麼完美”資料和試卷卻沒有一張保留下來。

因為要刻寫的資料比較多,而且還要做到了小心翼翼,邊刻邊吹去刻出來的蠟屑。刻了一半時,手指頂得生痛,眼花、腰酸背疼,就停下來休息會兒,就好比插秧一樣,不能一直彎腰插下去,直起腰來是為了後面更多的彎腰。越是刻到後面,越是小心,如履薄冰,生怕一有閃失,就會前功盡棄。

鋼板刻字不像現在的電腦打字,可以任意修改,隨性而為。現在的試卷,都是現成的,清晰整潔,但學生卻不太重視;那時刻印出來的試卷,也許是刻寫的不易,老師都會認真地選題,把那些最重要的,學生最需要的題目刻出來,一個學期下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那麼多資料。我始終認為文字是有靈性的,那一個個出自老師手下的鋼板字,似乎在跟學生訴說著老師對他們的期盼。所以,那時的學生拿著老師發下來的卷子或資料,仿佛看到了老師的一片苦心,往往都是十分珍惜,做卷時也會格外細緻和認真,做完後也不會隨便扔掉了。

我記得鋼板刻字比較煩的是夏天,當時也沒有空調,身上出點汗倒沒有什麼,可這手上出的汗就麻煩了,既影響刻字的速度,又影響刻字的品質。到了冬天,天氣本來就寒冷,又不好戴手套,手伏在冰赤的蠟紙上,一刻就是好半天,於是,凍瘡“誕生”了。雖然好多年過去了,可手上當年凍瘡的“根據地”還隱隱可見。

蠟紙刻好後,接下來的工序就是油印了。油印機是像《挺進報》中描寫一樣的是手推式老式油印機。先把蠟紙貼到油印機的網布上面,固定好紙張,調勻油墨,一般不是黑色的就是藍色的,把網布放在紙張上,用橡膠輥子粘好油墨,就可以印刷了。有幾次把自己搞的一個大黑臉,自己印刷自己翻紙比較慢,後來我叫了一位學生幫我翻紙,搞的那位學生也成了一個大黑臉。用蠟紙印刷的速度也很慢,二個班級的試卷單是印刷的時間要二節多課,而且只有單面的。

1999年我調入虞宅中學後條件好多了,當時學校有了影印機,老師只要把資料複印好,然後用小剪刀把需要的題目剪下來貼在白紙上,交給專業印刷老師就可以了,當時學校領導要求老師“發揚小剪刀精神”,這個做法一直用到電腦一體機印刷的出現。

隨著打字機的逐漸普及,特別是現在有專業的網站、專業的軟體都可以使用。如百度文庫,我早已經通過實名認證,在上面我傳了200多個自己的原創課件,財富值目前已達五萬多,而且平均每天有十幾人以上在下載使用我的資源,財富值還在不斷增長。刻鋼板這個行當也自然就結束了其使命,成為人們記憶中難忘的一部分。

往事如行雲流水,鋼板刻字是我心中一縷璀璨奪目的星光,映照著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在蠟紙上刻寫鋼板,那響聲真是優美動聽。雖然忙碌辛苦但是還是很開心,也蠻有專業精神,手裡就像是握著一份神聖的責任,完工以後聞著那油墨香,在生活那麼單調的年代,它簡直就是娛樂。遺憾的是自己刻鋼板印出來“那麼完美”資料和試卷卻沒有一張保留下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