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中國擊劍,劍已出鞘

中國擊劍名將葉沖叱吒劍壇二十二載, 經歷大場面無數, 但一走進3月25日的江蘇昆山國際會展中心, 還是不免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在兩座巨大的穹頂建築中,

上千名青春面孔的白衣劍客或仗劍穿梭, 或捉對廝殺, 百條劍道上劍風淩厲, 難有片刻空閒。

在昆山舉辦的2017年中國擊劍俱樂部聯賽首站賽事吸引了全國176家擊劍俱樂部的近3000名選手參賽, 堪稱擊劍辦賽史上的壯舉, 中國擊劍蓬勃的民間力量也可見一斑。 看著摘下護面之後一張張稚氣未脫的面孔, 葉沖難以抑制自己心中的激動, 說:“之前我在賽場上和隊友一起拼殺時, 想不到能有如此多的年輕人走上劍道, 在他們身上, 我看到了中國擊劍的未來。 ”

告別揮舞竹條的時代

看著如此多的少年劍客, 葉沖也不免回憶起自己剛開始接觸擊劍時的情景:“我被少體校選中時是1982年, 已經13歲了, 當時是說(上海虹口)區裡來領導檢查廣播操,

其實是擊劍隊教練來選隊員。 我做得挺認真, 就被挑中了。 ”就這樣, 對擊劍一無所知的葉沖就被選進了上海虹口劍校。

一接觸擊劍, 葉沖就完全迷上了這個項目, 因為器材緊張, 他只能用一根竹條替代花劍進行基礎訓練, “現在想想, 當時的裝備根本不符合標準, 甚至有些簡陋, 基本都是隊裡的老大哥留下的”。 現在孩子們的裝備讓葉沖羡慕不已, 一個可以拖拽的劍包, 幾乎是所有參賽選手的標配。 一些家長表示, 在器材上的投入至少也要兩三千元, 每年的訓練費則要達到七八千元, 但即便如此, 家長的投資仍毫不手軟, “既然孩子喜歡, 又可以強身健體, 我們就支持他練下去”。

在葉沖看來,

擊劍項目的黏性足夠大, “尤其是男孩子, 持劍在手的興奮感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相比過去的少體校, 現在的俱樂部更注重孩子的項目體驗感, 讓小選手早早就走上劍道開始對抗。 對此, 葉沖卻有不同看法, 他認為應該先把基本功練扎實再進行實戰, “我當時練了一年基本動作才開始對練, 我能在擊劍專案上獲得一些成績, 還是和基本功扎實有直接關係, 但過去這種模式放在俱樂部裡肯定是不行的, 基層教練還要想辦法, 在趣味和基礎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

少些一劍之差的遺憾

在悉尼奧運會上, 由葉沖、王海濱和董兆致組成的中國“三劍客”風光無限, 在男子花劍團體決賽中, 卻以一劍之差不敵法國隊, 留下無盡遺憾。

其實, 在學劍一年多以後, 葉沖就經歷了一次一劍之差的遺憾, 時至今日, 依然記憶猶新。

“那是全國少年擊劍錦標賽的選拔賽, 我是所有參賽選手中最小的, 比其他人小了至少3歲。 當時要選出3名選手代表上海參賽, 我最後得了第四名, 輸了對手一劍。 ”葉沖說, 當時比賽機會難覓, 基本就是體校之間進行較量, 像俱樂部聯賽這種大規模的比賽, 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中國擊劍俱樂部聯賽正在著力打造賽事平臺, 以此提升俱樂部選手的實戰能力, 一些專業體校的選手也極為看重賽事的鍛煉價值, 和俱樂部選手同場競技。 在3天時間裡, 昆山站共進行了花劍、佩劍、重劍3個劍種的個人賽和團體賽, 共計5498場比賽, 其中小組賽2837場、淘汰賽(含決賽)2661場,

創下了聯賽比賽場次的歷史新高。

獲得女子16歲以下佩劍個人冠軍的李明意從五年級開始學習擊劍, 如今已是美國一所中學校隊的主力隊員, 她這次專程回國參賽, 決賽中的對手還是昔日在上海市少體校一同訓練的隊友。 “我感覺比賽的硬體水準和組織水準已經和國外賽事沒有太大差別, 參賽選手的水準也在逐步提高。 不過相比之下, 國內的比賽還是少了一些。 ”

葉沖表示, 社會賽事呈現繁盛之勢, 對擊劍選手來說是一件好事, “實戰對於選手能力和經驗的提升至關重要, 只有在比賽中多經歷, 才會少一些一劍之差的遺憾。 ”

補強俱樂部中的短板

在賽場裡, 葉沖當了一次“孩子王”, 在和小劍手短暫的交流時間裡, 他恨不能把自己的絕學傾囊相授。不過,看著孩子們似懂非懂的眼神,葉沖選擇了知難而退,“我教不了小孩子,不瞭解他們的特點和需求,還是基層教練更有經驗。”

民間俱樂部的火爆,讓擊劍運動員退役之後的出路通暢了許多,但缺口依然存在。如葉沖所說,基層教練需要具備培養孩子的豐富經驗才能勝任。總部設在上海的盛力瑛才學院以提供擊劍運動培訓起家,在其教練團隊中,有一半是外籍教練。這並非是因為中國教練能力不足,而是俱樂部培養孩子的模式與過往的專業體制並不相同,中國教練需要吸收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葉沖說:“現在社會賽事的規模上去了,下一步要在比賽品質上有所提升,教練團隊是必須要補強的一塊,我也願意出一份力,把自己過去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小選手。”

通過這次比賽,業內人士發現來自俱樂部的低年齡段選手在與少體校孩子的較量中不落下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劣勢逐漸顯現。對此,在無錫開辦俱樂部的教練喬瓅認為這是正常現象,“孩子慢慢有了升學壓力,訓練時間減少,自然無法和專業隊的選手抗衡。”不過,他也認為俱樂部模式今後可以逐步取代少體校,向專業隊輸送人才。葉沖認為,如果社會和專業兩套體系能夠打通,中國擊劍將迎來一個光明的未來,“練擊劍的孩子越來越多,自然比我們那時候的選才餘地大多了,期待俱樂部培養出的選手可以進入國家隊,繼而出現在世界盃和奧運會的賽場。”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7日 23 版)

(責編:周恬、張雋)

他恨不能把自己的絕學傾囊相授。不過,看著孩子們似懂非懂的眼神,葉沖選擇了知難而退,“我教不了小孩子,不瞭解他們的特點和需求,還是基層教練更有經驗。”

民間俱樂部的火爆,讓擊劍運動員退役之後的出路通暢了許多,但缺口依然存在。如葉沖所說,基層教練需要具備培養孩子的豐富經驗才能勝任。總部設在上海的盛力瑛才學院以提供擊劍運動培訓起家,在其教練團隊中,有一半是外籍教練。這並非是因為中國教練能力不足,而是俱樂部培養孩子的模式與過往的專業體制並不相同,中國教練需要吸收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葉沖說:“現在社會賽事的規模上去了,下一步要在比賽品質上有所提升,教練團隊是必須要補強的一塊,我也願意出一份力,把自己過去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小選手。”

通過這次比賽,業內人士發現來自俱樂部的低年齡段選手在與少體校孩子的較量中不落下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劣勢逐漸顯現。對此,在無錫開辦俱樂部的教練喬瓅認為這是正常現象,“孩子慢慢有了升學壓力,訓練時間減少,自然無法和專業隊的選手抗衡。”不過,他也認為俱樂部模式今後可以逐步取代少體校,向專業隊輸送人才。葉沖認為,如果社會和專業兩套體系能夠打通,中國擊劍將迎來一個光明的未來,“練擊劍的孩子越來越多,自然比我們那時候的選才餘地大多了,期待俱樂部培養出的選手可以進入國家隊,繼而出現在世界盃和奧運會的賽場。”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7日 23 版)

(責編:周恬、張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