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牛蒡之鄉“牛蒡一姐”的名字叫——楊秀鳳

今年 46 歲的楊秀鳳, 土生土長的山東蘭陵人。

她本人, 有著沂蒙人的熱情好客與樸實, 同樣也極富沂蒙人不斷探索、奮鬥不止的精氣神。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她才獲得“中國牛蒡之鄉加工技術指導第一人”、“中國牛蒡之鄉牛蒡提純技術第一人”的肯定。

業界有一個說法, 中國牛蒡看山東, 山東牛蒡看莊塢。 關於莊塢牛蒡, 楊秀鳳是最有發言權的, 從她身上, 最能理清莊塢牛蒡的發展脈絡和未來的走勢。

結緣牛蒡:

牛蒡, 讓農民從地裡刨出了“金子”

沂河, 像一束絲絨似的在陽光下燦然閃爍, 逶迤穿過莊塢鎮。 每年立秋前後, 放眼望去, 河灘地裡全是連片的牛蒡, 鬱鬱蔥蔥, 蔚為壯觀!

目前, 莊塢人在臨沂市蘭陵縣、濟寧市汶上縣以及河南、河北等地大面積流轉土地或合作運營, 種植牛蒡。 從地裡分揀出來的牛蒡被直接運往莊塢。 “中國牛蒡之鄉”, 名不虛傳。

作為莊塢人, 楊秀鳳是伴著莊塢牛蒡成長起來的。

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 國內牛蒡的種植體量並不大, 更難言莊塢的牛蒡。 1989 年, 剛踏出校園的楊秀鳳憑藉一股子沂蒙人的闖勁, 第一個參與當地

組織的牛蒡種植培訓, 0.2 畝地第二年產了 200 多公斤鮮牛蒡, “當時, 鮮牛蒡毛料市場價就比小麥高處 3 倍!”嘗到甜頭的楊秀鳳,

將家裡的地全都種上了牛蒡。

“作為經濟作物, 牛蒡畝產值高於糧食, 但是受限於當時人們保守的思想, 大家不願改變長久以來形成的種植結構。 ”

1998 年的夏秋季節, 恰逢連降暴雨, 導致莊塢牛蒡大面積受災, 鮮牛蒡根最怕遇水, “牛蒡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 即便是這樣, 從地裡搶挖出來的鮮牛蒡根, 削去腐爛的部位, 我家的 3 畝牛蒡居然收入 4 萬多元。 ”

面對如此惡劣的氣候, 牛蒡卻依然讓莊塢人得到了實惠, “農民對於土地的感情是貼到心坎裡的, 是在牛踩馬踏、糞汁四濺的農耕中培養起來的。 牛蒡這麼好的作物, 為什麼不能規模種植?為什麼不能讓更多的莊塢人受益?”

此時的楊秀鳳開始對牛蒡有了自己的思考,

也正是因為此, 她與牛蒡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9 年, 楊秀鳳流轉了 10 畝土地, 引導莊塢人種植牛蒡, “這個時期是沒有勞動力市場的, 牛蒡種植、田間護理、收穫, 用工多, 我就發動所有的親戚朋友過來幫忙, 從這個過程中讓身邊的人先瞭解牛蒡, 再動員大家種牛蒡。 ”

2000 年前後, 莊塢種植牛蒡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探索發展:

建立莊塢牛蒡市場運營體系

莊塢出產的牛蒡非常有名, 近 30 年, 莊塢優質牛蒡主要被出口到了日本、韓國等地, 無論是走上餐桌的拌牛蒡絲、牛蒡排骨湯還是被深加工成牛蒡茶, 都廣受當地消費者青睞。

於是, 青島、連雲港等地的外貿公司便派員常駐莊塢, 收購鮮牛蒡根, 這在無形中拉伸了牛蒡產業鏈, 地頭出現了專門收購牛蒡的經紀人。 很快, 莊塢牛蒡收購市場變得雜亂起來, 亟待建立一個健康的牛蒡運營體系。

此時的楊秀鳳便和莊塢一些大的種植戶交流, 探索如何打造從地頭、倉儲到外貿一條龍的運營體系。

也就是在此時, 一些極具市場前瞻意識的莊塢人開始自建倉儲,規模化種植、收購、儲藏牛蒡,為日後莊塢牛蒡叫響全國,在國際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3 年,楊秀鳳傾囊而出,自建了一處庫存量達 600 噸的恒溫庫。大戶的榜樣力量,也有效地營造了莊塢健康的牛蒡市場運營氛圍。

公司化運營:

鼎新農產,為叫響“莊塢牛蒡”助力

相比牛蒡在日本的餐飲普及,牛蒡在國內卻不被消費者們所熟知。國內牛蒡一直處於粗加工階段,毛利低。一時間,缺少品牌和產品深加工方面的短板成為桎梏莊塢牛蒡發展的關鍵所在。

2011 年,楊秀鳳註冊成立了臨沂市鼎新農產品有限公司,企業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要辦成一家集牛蒡種植以及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企業。

同年,她又斥資 800 余萬元,修建了蘭陵縣最大的牛蒡恒溫庫,占地 30 余畝,牛蒡年輸送量達 10 萬噸。

“2011 年,我就開始探索搞牛蒡深加工,主要以牛蒡茶為主。”隨著國際、國內市場對優質牛蒡的需求量連年攀升,為了提高牛蒡產量,楊

秀鳳沒少在這方面花心思——

牛蒡對於土地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土質肥沃、常年光照充足、純淨無污染的地塊最適合牛蒡生長。

種牛蒡的土地還有個特點,只能種兩季,再繼續種,產量下降、易招病蟲害,必須調整種植結構,換耕小麥、玉米等作物,經過五年的土地休養方可再種牛蒡。

經過實地考察,楊秀鳳先後在臨沂市蘭陵縣、濟寧市汶上縣以及河南、河北等地流轉了 3000 畝土地,用於牛蒡種植。

為了提高牛蒡茶的產品附加值,2012 年,她斥資 1500 萬元在新疆庫爾勒地區購置 2000 畝土地,從事新疆大棗,枸杞種植,為公司生產牛蒡、紅棗、枸杞三合一的茶品提供了優質的原材料。

科研合作:

做強牛蒡深加工,拓展零售管道

2011 年之後,楊秀鳳的生活節奏快了起來,出差的頻次也多了,深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瞭解牛蒡銷售管道,瞭解終端消費者對於牛蒡產品的喜好,學習品牌運營與團隊管理。

“通過不斷地外出學習,視野開闊了,我對莊塢牛蒡的思考也變得更加深刻!”並相繼申請了“鼎新”、“蒡知道”、“蒡之道”等八大品牌

為了提高牛蒡深加工產品市場競爭優勢,2016 年 1 月,楊秀鳳帶領鼎新公司相繼與遼寧中醫藥大學、山東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與遼寧中醫藥大學康廷國教授、竇德強教授聯合成立了國內首家牛蒡研究實驗室。

2016 年 9 月,鼎新斥資 300 余萬元引進先進的牛蒡提純提取設備,並高薪聘請高技術人才從事生產研究。醫用級標準化 5S 車間,無塵專業化安全生產。

楊秀鳳說:“公司生產的牛蒡茶、牛蒡菜、牛蒡晶,借助傳統的銷售管道,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臨沂以及東三省,合作的連鎖超市達到 28 家。” 2016 年 11 月,楊秀鳳又在莊塢開了首家“蒡之道”體驗店,集產品推廣、體驗、銷售以及牛蒡文化於一體。同年 7 月,第二家“蒡之道”體驗店掛牌營業。未來三年,楊秀鳳計畫在全國開 100 家“蒡知道”體驗店(直營店、加盟店),

不斷輸出牛蒡文化,銷售優質的“蒡知道”牛蒡產品。

進軍社交電商:

46 歲的她,敢於向互聯網“亮劍”

為了借助“互聯網+”實現牛蒡產品銷售管道轉型升級,2017 年 7 月 6 日,楊秀鳳參加了第三屆國際電子商務博覽會暨全球社交電子商務大會,正式進軍社交電商。

2017 年 8 月,她帶領鼎新公司推出首款社交電商產品“蒡知道·蒡棒茶”。遼寧中醫藥大學康廷國教授、竇德強教授擔任產品技術顧問,中國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姚廣輝為專案顧問,手握近千萬粉絲的中國微商時代引路人“茶道長”為項目全案規劃、風險把控,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社交電商專委會副會長徐祖存、林峰擔任該專案社交電商管道運營總監。

“我堅信,莊塢優質的牛蒡茶,一定能夠暢銷互聯網,讓廣大網路消費者瞭解牛蒡,近而愛上這款產品。”

46 歲的楊秀鳳,敢於向互聯網“亮劍”,不愧為中國牛蒡之鄉加工技術指導第一人、中國牛蒡之鄉牛蒡提純技術第一人。

一些極具市場前瞻意識的莊塢人開始自建倉儲,規模化種植、收購、儲藏牛蒡,為日後莊塢牛蒡叫響全國,在國際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3 年,楊秀鳳傾囊而出,自建了一處庫存量達 600 噸的恒溫庫。大戶的榜樣力量,也有效地營造了莊塢健康的牛蒡市場運營氛圍。

公司化運營:

鼎新農產,為叫響“莊塢牛蒡”助力

相比牛蒡在日本的餐飲普及,牛蒡在國內卻不被消費者們所熟知。國內牛蒡一直處於粗加工階段,毛利低。一時間,缺少品牌和產品深加工方面的短板成為桎梏莊塢牛蒡發展的關鍵所在。

2011 年,楊秀鳳註冊成立了臨沂市鼎新農產品有限公司,企業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要辦成一家集牛蒡種植以及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企業。

同年,她又斥資 800 余萬元,修建了蘭陵縣最大的牛蒡恒溫庫,占地 30 余畝,牛蒡年輸送量達 10 萬噸。

“2011 年,我就開始探索搞牛蒡深加工,主要以牛蒡茶為主。”隨著國際、國內市場對優質牛蒡的需求量連年攀升,為了提高牛蒡產量,楊

秀鳳沒少在這方面花心思——

牛蒡對於土地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土質肥沃、常年光照充足、純淨無污染的地塊最適合牛蒡生長。

種牛蒡的土地還有個特點,只能種兩季,再繼續種,產量下降、易招病蟲害,必須調整種植結構,換耕小麥、玉米等作物,經過五年的土地休養方可再種牛蒡。

經過實地考察,楊秀鳳先後在臨沂市蘭陵縣、濟寧市汶上縣以及河南、河北等地流轉了 3000 畝土地,用於牛蒡種植。

為了提高牛蒡茶的產品附加值,2012 年,她斥資 1500 萬元在新疆庫爾勒地區購置 2000 畝土地,從事新疆大棗,枸杞種植,為公司生產牛蒡、紅棗、枸杞三合一的茶品提供了優質的原材料。

科研合作:

做強牛蒡深加工,拓展零售管道

2011 年之後,楊秀鳳的生活節奏快了起來,出差的頻次也多了,深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瞭解牛蒡銷售管道,瞭解終端消費者對於牛蒡產品的喜好,學習品牌運營與團隊管理。

“通過不斷地外出學習,視野開闊了,我對莊塢牛蒡的思考也變得更加深刻!”並相繼申請了“鼎新”、“蒡知道”、“蒡之道”等八大品牌

為了提高牛蒡深加工產品市場競爭優勢,2016 年 1 月,楊秀鳳帶領鼎新公司相繼與遼寧中醫藥大學、山東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與遼寧中醫藥大學康廷國教授、竇德強教授聯合成立了國內首家牛蒡研究實驗室。

2016 年 9 月,鼎新斥資 300 余萬元引進先進的牛蒡提純提取設備,並高薪聘請高技術人才從事生產研究。醫用級標準化 5S 車間,無塵專業化安全生產。

楊秀鳳說:“公司生產的牛蒡茶、牛蒡菜、牛蒡晶,借助傳統的銷售管道,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臨沂以及東三省,合作的連鎖超市達到 28 家。” 2016 年 11 月,楊秀鳳又在莊塢開了首家“蒡之道”體驗店,集產品推廣、體驗、銷售以及牛蒡文化於一體。同年 7 月,第二家“蒡之道”體驗店掛牌營業。未來三年,楊秀鳳計畫在全國開 100 家“蒡知道”體驗店(直營店、加盟店),

不斷輸出牛蒡文化,銷售優質的“蒡知道”牛蒡產品。

進軍社交電商:

46 歲的她,敢於向互聯網“亮劍”

為了借助“互聯網+”實現牛蒡產品銷售管道轉型升級,2017 年 7 月 6 日,楊秀鳳參加了第三屆國際電子商務博覽會暨全球社交電子商務大會,正式進軍社交電商。

2017 年 8 月,她帶領鼎新公司推出首款社交電商產品“蒡知道·蒡棒茶”。遼寧中醫藥大學康廷國教授、竇德強教授擔任產品技術顧問,中國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姚廣輝為專案顧問,手握近千萬粉絲的中國微商時代引路人“茶道長”為項目全案規劃、風險把控,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社交電商專委會副會長徐祖存、林峰擔任該專案社交電商管道運營總監。

“我堅信,莊塢優質的牛蒡茶,一定能夠暢銷互聯網,讓廣大網路消費者瞭解牛蒡,近而愛上這款產品。”

46 歲的楊秀鳳,敢於向互聯網“亮劍”,不愧為中國牛蒡之鄉加工技術指導第一人、中國牛蒡之鄉牛蒡提純技術第一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