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國腳輸送大戶無一人自產 武漢幫最強實力可敵恒大

體壇+特約記者黃何報導

泥瓦匠住草房, 紡織娘沒衣裳, 賣鹽的喝淡湯, 種莊稼的吃米糠——這句陝西關中童謠, 在中國足球版圖中最真實的寫照就是武漢足球。

一說起培養足球人才的城市, 球迷最先聯想到的足球重鎮就是大連和瀋陽。 確實大連和瀋陽在鼎盛時期給中國足球輸送了不少人才、像李金羽、肇俊哲、李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連更是被稱為足球之城, 曾經大連王朝也是中國足球無法複製的一個傳奇。 值得一提的是 , 當年大連王朝基本上靠本土乃至本地球員打天下。 而在眾多國腳的祖籍城市中,

武漢這幾年的國腳數量足以讓球迷震撼。

底蘊:武漢國腳班底強可敵恒大

在今年3月的12強賽國足對陣韓國比賽中, 國足首發陣容中, 武漢籍達到了驚人的4人, 占比36.3%, 曾誠穩坐門將, 蒿俊閔和張稀哲核心中場, 梅方固守後防, 並且在比賽中曾誠的多次精彩撲救、蒿俊閔的倒三角回傳都驚豔四方。 中韓之戰, 武漢班子承包了小半個國足隊伍, 門將曾誠、後衛梅方、前衛張稀哲和蒿俊閔4名漢將全部首發並打滿90分鐘, 可以說這場勝利, “武漢力量”貢獻了1/3以上的功勞。

武漢籍的優秀門將有主力國門曾誠和建業門神吳龑, 曾誠憑藉在恒大和國足精彩發揮, 坐穩中國足壇門將一哥位置。 在後衛線上, 中衛梅方和邊後衛榮昊都是曾經國足當紅國腳。 國足兩大中場蒿俊閔和張稀哲, 從技術、大局觀、進攻意識來說都是國內足壇技術型中場 的佼佼者。

在武漢籍天才中場有一個球員讓球迷感到惋惜, 他就是高洪波國家隊時期的中場紅人鄧卓翔。 鄧卓翔絕對是從武漢足球走出來最具實力的一位中場球員。

2010年東亞四強賽鄧卓翔一人連過韓國隊數人打進的那個球, 讓球迷至今想起來都熱血沸騰。 而在國足與法國隊的熱 身賽中, 鄧卓翔那腳落葉任意球更是幫助國足首次戰勝世界盃冠軍球隊法國。 這兩個球足以讓武漢球迷和鄧卓翔一輩子都驕傲不已。 可惜現在的鄧卓翔已經銷聲匿跡, 令人感到惋惜。

從上面所說的這些武漢籍國腳看, 如果在中超能組一個隊再買上幾個好外援, 別說衝擊亞冠資格, 毫不誇張的說可以叫板恒大的冠軍寶座。

尷尬:眾多國腳竟無一人武漢造

中國足球職業化自1994年開始, 至今已23個年頭。 對於以青訓見長的湖北武漢足球來說, 卻始終陷在一個怪圈之中,

那就是在23年職業化進程中, 武漢本土職業俱樂部卻從未向中國國家隊輸送過一名國腳。

在本期武漢集訓備戰的國足名單中, 有三名武漢籍球員入選, 分別是曾誠、張稀哲與蒿俊閔。 但這三人分別隸屬于廣州恒大、北京國安和山東魯能。 如果不是因為在聯賽中的受傷, 應該還有同來自廣州恒大的梅方。

其實, 在中國足球的歷史上, 湖北武漢在國腳產量上從來不少。 1994年之前, 林強、張軍、塗勝橋、馮志剛、蔡晟等人就分別由湖北隊、武漢隊入選中國國家隊。 而1994年職業化之後, 也有鄭斌、蒿俊閔、姜坤、曾誠、榮昊、鄧卓翔、譚斯、談楊、張稀哲、雷騰龍、梅方等十餘位武漢籍球員入選國足, 但令人遺憾的是如此龐大的國腳陣容, 竟無一人是出自武漢本土俱樂部。

相比起男足, 武漢在近4年時間裡, 有近20名從武漢女足青訓體系中走出來的隊員, 入選各級國字型大小女足球隊。 目前, 出道於武漢青訓體系的22歲姑娘王霜, 已經成為成年女足國家隊的絕對主力, 此前還帶領湖北女足殺入全運會決賽階段比賽。 曾入選過多年齡段女足國青 隊的姚偉, 今年也進入了女足國家選拔隊。 此外, 武漢市體校的閆琪和王雨夢, 也在今年分別成為U19和U16國青女足的隊員。

歷史:漢軍遭遇兩次足球浩劫

職業化以來, 湖北足球經歷兩次“自然災害”:一次組建前衛隊, 將沖A成功的武漢前衛隊強行調去新直轄重慶市, 第二次就是武漢光穀退賽。 第一次抽離了湖北幾乎所有的頂尖球員, 第二次徹底顛覆了武漢的青訓體系。因為人才絕對數量並不占優,同時龍頭國有和民 營企業沒有一個對足球感興趣的老闆,其次是武漢市委和湖北省委對足球一直也提不起興趣。

上述大背景下,頂尖球員的流失、外走,也成為足球人才流動的自然現象。梅方效力武漢多年,並且當上了最年輕的隊長,率領卓爾沖超又降級,遲遲沒有得到國家隊征戰。而在轉會恒大後僅僅三個月,就接到國家隊調令。如梅方這般轉投他隊後很快便成名的故事已經 不是第一次。2002賽季結束,鄭斌轉投深圳隊,2003年便入選國足;2008賽季後,曾誠、榮昊、鄧卓翔分別在2009年于河南建業、江蘇舜天選入國足。2010年的國足,鄧卓翔更是高洪波麾下絕對核心,對陣韓國連過三人後破門,對法國的電梯球破門,絕對是中國足球最 美妙的記憶之一。

從歷史看,武漢足球誕生過林強(1960)、塗勝橋(1968)、馮志剛(1969)、蔡晟(1971)、鄭斌(1977)、蒿俊閔(1985)、榮昊(1987)、曾誠(1987)、鄧卓翔(1988)、張稀哲(1991)、梅方(1989),這十一位在不同時期國家隊的主力球員,而如今這座城市卻只有中甲武漢卓爾一支職業俱樂部。

龐大的國腳基數,僅有的一家中甲俱樂部,造成優秀球員只能遠走他鄉。他們中一部分曾在武漢職業俱樂部效力過,只可惜未能獲得更多的展示空間,而另一部分人則是早早便被外地俱樂部挖走,如球迷們熟悉的蒿俊閔、張稀哲等人,都是在青年隊時期便被天津、北京這樣的俱樂部作為新秀大力培養,最終在職業賽場一舉成名。和中國製造一樣,武漢足球也面臨著產業升級,球員有身體有拼勁,武漢能出全國最優的球員初級產品,卻無法完成從初級產品到高級產品的昇華。

第二次徹底顛覆了武漢的青訓體系。因為人才絕對數量並不占優,同時龍頭國有和民 營企業沒有一個對足球感興趣的老闆,其次是武漢市委和湖北省委對足球一直也提不起興趣。

上述大背景下,頂尖球員的流失、外走,也成為足球人才流動的自然現象。梅方效力武漢多年,並且當上了最年輕的隊長,率領卓爾沖超又降級,遲遲沒有得到國家隊征戰。而在轉會恒大後僅僅三個月,就接到國家隊調令。如梅方這般轉投他隊後很快便成名的故事已經 不是第一次。2002賽季結束,鄭斌轉投深圳隊,2003年便入選國足;2008賽季後,曾誠、榮昊、鄧卓翔分別在2009年于河南建業、江蘇舜天選入國足。2010年的國足,鄧卓翔更是高洪波麾下絕對核心,對陣韓國連過三人後破門,對法國的電梯球破門,絕對是中國足球最 美妙的記憶之一。

從歷史看,武漢足球誕生過林強(1960)、塗勝橋(1968)、馮志剛(1969)、蔡晟(1971)、鄭斌(1977)、蒿俊閔(1985)、榮昊(1987)、曾誠(1987)、鄧卓翔(1988)、張稀哲(1991)、梅方(1989),這十一位在不同時期國家隊的主力球員,而如今這座城市卻只有中甲武漢卓爾一支職業俱樂部。

龐大的國腳基數,僅有的一家中甲俱樂部,造成優秀球員只能遠走他鄉。他們中一部分曾在武漢職業俱樂部效力過,只可惜未能獲得更多的展示空間,而另一部分人則是早早便被外地俱樂部挖走,如球迷們熟悉的蒿俊閔、張稀哲等人,都是在青年隊時期便被天津、北京這樣的俱樂部作為新秀大力培養,最終在職業賽場一舉成名。和中國製造一樣,武漢足球也面臨著產業升級,球員有身體有拼勁,武漢能出全國最優的球員初級產品,卻無法完成從初級產品到高級產品的昇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