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媒體頻繁被起訴,或許另一個技術太缺了

文/梁千里

好久沒寫了, 因為狀態不好, 今天爭取恢復狀態。

今天想寫, 是因為看見了好幾個自媒體被起訴的例子, 然後各種分析天花亂墜,

但是我總覺得都分析不到點子上。

這些起訴大概都是一個模式:某自媒體發佈了一篇文章, 被人指出事實有差錯, 或者說法帶有貶損, 於是企業跑來起訴個千八百萬的, 那幫自媒體寫手瞬間就暈菜了, 然後該認慫的認慫, 該道歉的道歉, 也有不服在打官司。

但這事兒為什麼很多人分析的都不到點子上呢?一方面是有一幫自媒體跑出來分析自媒體, 結果都是物傷其類、兔死狐悲, 然後對大企業進行道德譴責;另一方面是有些公關界人士, 從公關技巧和媒體與企業生存關係來分析。 這兩種分析的結果, 雖然有的頗能自圓其說, 但就我看恐怕是找錯了打開方式。

其實就我看來, 那些被起訴的自媒體, 基本上都是一個原因:內容安全技術不過關。

內容安全這件事, 很多非專業人士不太理解, 尤其是一些網站和自媒體的所謂運營人員, 眼睛裡只有PV、UV、CTR等等, 於是為了刷流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必要時間編點造點搞點擦邊球, 也有高手故意把標題寫的有歧義, 就是為了刷流量。

而對於他們來說, 安全似乎是伺服器不當機, 網路不斷網, 資料庫不bug, 就可以了。

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一件事:不管是媒體還是自媒體, 都會有不止一種突然死亡的情況, 這就是內容安全風險。

我認知的內容風險大致可以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來自社會道德的, 比如這幾天那個拿慰安婦做表情的公司, 就被網友迎頭痛駡到鼻青臉腫, 有些內容玩不好容易犯眾怒。

但這種風險還算比較好控制, 老實說這次這個公司會出這種表情包, 也算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了。 另外就是道德風險還比較容易扛, 如果臉皮夠厚家底夠結實, 說不定扛一扛就沒事兒了。

比如某網站幫莆田系拉客的事情。

第二種來自法律的,

這就有點專業性了。 你寫一篇文章, 哪部分是事實, 哪部分是你引述別人的觀點, 哪部分是你自己的評論, 在法律上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事實部分, 這就容不得猜測、推斷, 否則人家說你造謠污蔑, 這官司也就打起來了。

至於引述觀點, 這就得小心了, 現在網上經常會有某某人說了什麼什麼, 但是你引述的時候如果沒有注明出處, 或者引述內容不準確、不完整, 那可以說是你故意的, 反正沒有盡到必要注意義務, 這也很容易打官司。

而如果是你自己的觀點, 不好意思, 你最好別指望能逮著什麼說什麼。

比如有一個人說某企業是“水蛭”, 這個說法我就覺得有點沒必要, 人家會說你是貶損, 而且這也並不直觀, 城市裡一般人沒見過水蛭,

你拿一個大家不常見的東西來做比喻, 還要冒風險, 純粹是沒事兒找事兒。

可見法律的風險還是要點專業門檻的, 不是隨便來個標題黨就能規避的。

第三種來自監管, 有些話我就不能多說, 反正就是有些話你也不能多說。

這個就比較難把握了, 說實在的, 作為媒體人有些事情究竟為什麼不能說, 大部分人幹了一輩子也沒搞清過, 但大致的方向是有的, 而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

可能看到這裡, 有人會說了:你這算哪門子技術?技術不應該是演算法、大資料、區塊鏈什麼的麼?就你這一套都老掉牙了。

這話說對一半, 這還真是老掉牙的東西, 這一套內容安全的技術從大眾傳媒誕生那天就有了, 而且這麼多年其實也差不多。

但這還真是個技術,有些人並不理解這一點,真正的新聞報導是個技術活兒,也有技術規範,也有技術原則。

現在很多新聞大家覺得“反轉”了,其實大部分根本就不是新聞,因為從新聞的技術規範看,這就不是個成品,相當於共用單車的車架子,擺著看還行,真騎沒戲了。

而這其中,保證內容安全,規避道德、法律、監管風險的技術,我認為就是內容安全技術。

這個技術有多重要呢?

或許現在自媒體被起訴還看不出來個所以然,那麼大家還記得卓偉麼?還記得“風行工作室”麼?那就是沒規避監管風險導致的。

現在很多人總以為規避監管風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其實並非如此,某種程度上跟規避道德、法律一樣,也有一定的思維方式來解決。

這裡有一個問題必須說一下,很多做自媒體的沒有意識到風險中也分為實際的和可能的。

比如法律風險,你被人告一百回,一百回都沒有敗訴,這似乎不錯,其實裡邊要支付大量成本,因此如何能夠不被人告,這才是最好的結果,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能不能做到?當然可以,有時候只不過是把文字裡的“不可能”換成“讓人疑惑”就可以規避了。

但自媒體有沒有這個意識呢?恐怕沒有,甚至還會把懷疑直接說的板上釘釘,這不告你告誰?就算贏不了你,折騰折騰你也好,你禁得住折騰麼?

更可怕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自媒體對於這種技術是無視的,也就是說對於風險是無視的,只有當風險降臨時才會感慨自己怎麼會被“盯上了”,覺得大企業是以大欺小,覺得監管是打壓言論。

問題是,你出來做自媒體,不是本來就要面臨各種壓力的麼?你覺得不合理是一回事兒,客觀上是不是存在是另一回事兒。

於是這些自媒體要不就是趁著監管寬鬆和大企業沒醒過悶來,趕緊刷一票流量撈一把;要不就是索性豁出去了,註冊多個帳號,跟風險比恒心比速度。

前者誕生了無數流量作坊,後者則除了誕生了幾個不斷搬家的意見領袖,就是出現了好幾個“滅門”。

此前,有人分析說,只要不做時政就沒問題了。

這種判斷屬於“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式的判斷,你在當時看可能覺得是對的,但其實沒有找到問題的核心實質,所以當環境發生改變這倆鐵球就飄起來了,等著落地的人就傻眼了。

最典型的就是毒舌電影和金融八卦女,之前這倆帳號都不是做時政的,老實說做的非常不錯,我都很喜歡看,但是為什也被封了呢?這就是環境改變了。

而這個環境改變也不奇怪,之前自媒體剛出來,社會不適應,大企業不認識,監管不會管;等玩了幾年之後,社會也熟悉了,大企業葉門清了,監管也看明白了,這時候該下手就下手,不含糊了。

而之前所謂的“不做時政就沒問題”,很快就變成了“不做時政不一定沒問題”和“不管做什麼搞不好就出問題”了。

那麼怎麼才能搞好?這或許跟自媒體很難說清楚,因為這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環境下的“搞”。

這有點像三體裡的“降維打擊”,只不過這是“升維打擊”,本來只要迎合用戶需求就可以了,現在還要注意社會主流價值觀、相關民事主體的法律權益和監管層面的需求。

對於一些寫手來說,這很難理解,但如果是從傳統媒體出來的資深人士,則大概會對這種“滿足各方需求”的日子很熟悉。

不錯,傳統媒體的編輯通常就是這樣,對外要滿足讀者,對下要滿足記者,對上要滿足主編、總編,再網上要滿足監管,橫向要滿足美編、校對、廣告。這就是傳統媒體的“編輯中心”制,責權利都在一個或幾個人身上,而總編輯層面則專門負責安全把控。

而如果是一個合格的自媒體或者新媒體人,對下要滿足用戶,對上同樣要滿足監管,如果是自己一個人搞還行,但如果是一個團隊,橫向要滿足技術、產品、運營、推廣、PR、GR、廣告等等。

那麼這對於自媒體可行麼?似乎很多自媒體就幾個人寫寫東西,只要注意點就行了。

但現在看很難,因為自媒體的從業者很多缺乏這種素養,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要注意什麼。你跟他說道德層面可能還能理解,說法律層面有些人就抱著自己那套邏輯出不來,到現在很多自媒體被起訴完了還不明白自己哪侵權了,至於監管層面他完全不理解。

同時自媒體平臺,比如今日頭條,一直宣揚技術是沒有價值觀的。

但可能今日頭條沒想明白的是,沒有價值觀的技術是要挨揍的,那麼多平臺被約談,那麼多帳號被封停,現在又掀起了自媒體被起訴的風潮,這核心就是缺乏價值觀,缺乏依靠價值觀規避內容風險的能力。

同時,現有技術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聰明,所謂內容分發也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精准,儘管相比原來的純人工分發擁有巨大優勢,但是在規避內容風險層面,顯然並不精准,有時候甚至是致命的。

當然,技術會進步,但是計算計的技術進步有沒有那麼快,我也不知道;那麼在此之前,社會道德壓力、法律風險壓力和監管壓力會同時到來,自媒體要想活下來,或許唯一的辦法就是想想怎麼去掌握一下這門內容安全技術,否則要不就停留在小打小鬧遊擊戰,要不就等著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帳號一夜之間煙消雲散。

所以我最後再強調一下:做內容真是個技術活兒。

原創文章轉載需獲授權並注明出處

請在後臺留言聯繫轉載

但這還真是個技術,有些人並不理解這一點,真正的新聞報導是個技術活兒,也有技術規範,也有技術原則。

現在很多新聞大家覺得“反轉”了,其實大部分根本就不是新聞,因為從新聞的技術規範看,這就不是個成品,相當於共用單車的車架子,擺著看還行,真騎沒戲了。

而這其中,保證內容安全,規避道德、法律、監管風險的技術,我認為就是內容安全技術。

這個技術有多重要呢?

或許現在自媒體被起訴還看不出來個所以然,那麼大家還記得卓偉麼?還記得“風行工作室”麼?那就是沒規避監管風險導致的。

現在很多人總以為規避監管風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其實並非如此,某種程度上跟規避道德、法律一樣,也有一定的思維方式來解決。

這裡有一個問題必須說一下,很多做自媒體的沒有意識到風險中也分為實際的和可能的。

比如法律風險,你被人告一百回,一百回都沒有敗訴,這似乎不錯,其實裡邊要支付大量成本,因此如何能夠不被人告,這才是最好的結果,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能不能做到?當然可以,有時候只不過是把文字裡的“不可能”換成“讓人疑惑”就可以規避了。

但自媒體有沒有這個意識呢?恐怕沒有,甚至還會把懷疑直接說的板上釘釘,這不告你告誰?就算贏不了你,折騰折騰你也好,你禁得住折騰麼?

更可怕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自媒體對於這種技術是無視的,也就是說對於風險是無視的,只有當風險降臨時才會感慨自己怎麼會被“盯上了”,覺得大企業是以大欺小,覺得監管是打壓言論。

問題是,你出來做自媒體,不是本來就要面臨各種壓力的麼?你覺得不合理是一回事兒,客觀上是不是存在是另一回事兒。

於是這些自媒體要不就是趁著監管寬鬆和大企業沒醒過悶來,趕緊刷一票流量撈一把;要不就是索性豁出去了,註冊多個帳號,跟風險比恒心比速度。

前者誕生了無數流量作坊,後者則除了誕生了幾個不斷搬家的意見領袖,就是出現了好幾個“滅門”。

此前,有人分析說,只要不做時政就沒問題了。

這種判斷屬於“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式的判斷,你在當時看可能覺得是對的,但其實沒有找到問題的核心實質,所以當環境發生改變這倆鐵球就飄起來了,等著落地的人就傻眼了。

最典型的就是毒舌電影和金融八卦女,之前這倆帳號都不是做時政的,老實說做的非常不錯,我都很喜歡看,但是為什也被封了呢?這就是環境改變了。

而這個環境改變也不奇怪,之前自媒體剛出來,社會不適應,大企業不認識,監管不會管;等玩了幾年之後,社會也熟悉了,大企業葉門清了,監管也看明白了,這時候該下手就下手,不含糊了。

而之前所謂的“不做時政就沒問題”,很快就變成了“不做時政不一定沒問題”和“不管做什麼搞不好就出問題”了。

那麼怎麼才能搞好?這或許跟自媒體很難說清楚,因為這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環境下的“搞”。

這有點像三體裡的“降維打擊”,只不過這是“升維打擊”,本來只要迎合用戶需求就可以了,現在還要注意社會主流價值觀、相關民事主體的法律權益和監管層面的需求。

對於一些寫手來說,這很難理解,但如果是從傳統媒體出來的資深人士,則大概會對這種“滿足各方需求”的日子很熟悉。

不錯,傳統媒體的編輯通常就是這樣,對外要滿足讀者,對下要滿足記者,對上要滿足主編、總編,再網上要滿足監管,橫向要滿足美編、校對、廣告。這就是傳統媒體的“編輯中心”制,責權利都在一個或幾個人身上,而總編輯層面則專門負責安全把控。

而如果是一個合格的自媒體或者新媒體人,對下要滿足用戶,對上同樣要滿足監管,如果是自己一個人搞還行,但如果是一個團隊,橫向要滿足技術、產品、運營、推廣、PR、GR、廣告等等。

那麼這對於自媒體可行麼?似乎很多自媒體就幾個人寫寫東西,只要注意點就行了。

但現在看很難,因為自媒體的從業者很多缺乏這種素養,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要注意什麼。你跟他說道德層面可能還能理解,說法律層面有些人就抱著自己那套邏輯出不來,到現在很多自媒體被起訴完了還不明白自己哪侵權了,至於監管層面他完全不理解。

同時自媒體平臺,比如今日頭條,一直宣揚技術是沒有價值觀的。

但可能今日頭條沒想明白的是,沒有價值觀的技術是要挨揍的,那麼多平臺被約談,那麼多帳號被封停,現在又掀起了自媒體被起訴的風潮,這核心就是缺乏價值觀,缺乏依靠價值觀規避內容風險的能力。

同時,現有技術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聰明,所謂內容分發也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精准,儘管相比原來的純人工分發擁有巨大優勢,但是在規避內容風險層面,顯然並不精准,有時候甚至是致命的。

當然,技術會進步,但是計算計的技術進步有沒有那麼快,我也不知道;那麼在此之前,社會道德壓力、法律風險壓力和監管壓力會同時到來,自媒體要想活下來,或許唯一的辦法就是想想怎麼去掌握一下這門內容安全技術,否則要不就停留在小打小鬧遊擊戰,要不就等著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帳號一夜之間煙消雲散。

所以我最後再強調一下:做內容真是個技術活兒。

原創文章轉載需獲授權並注明出處

請在後臺留言聯繫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