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時隔5年莫言“解密”創作:差點兒痛失出名機會

5年後莫言又上網了

還發了散文新作

今年1月份, “莫言長篇小說系列最新版”出版時, 讀者非常關注獲諾獎後一直未出新作的莫言的創作情況, 對此, 他回答稱, 從1981年至今, 在36年的寫作歷程中, 他一直鉚足了勁懷揣著寫出世界經典文學的夢想, 如今自己年過60了, 依然有這樣的熱情, 有這樣的實力, 所以要繼續寫下去, 他一直很努力, 希望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

“紅蘿蔔”原來是“金色的”

莫言差點兒失去大火的機會

文章中, 莫言提到他1984年創作的成名小說《透明的紅蘿蔔》, 原標題是《金色的紅蘿蔔》, 時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懷中先生給他揮筆改“金色”為“透明”。 莫言稱, 當時他還有點兒不滿意和不服。 “後始悟先生改得高明。 作發表後, ‘透明’幾成熱詞, 似乎成為一個美學境界, 這種效應, ‘金色’何能達也!”

莫言寫道:“此作之靈感源於一夢境, 但最終還是依賴著我童年時在橋樑工地上為老鐵匠當學徒那段生活積累。 若無親身體驗, 肯定寫不出那些打鐵的段落。 ”

 莫言還提到,

當時《透明的紅蘿蔔》出版之後, 他手中的100多本初版都送光了, 後來還是他的一位小師弟幫他淘來了初版。

莫言回憶了《透明的紅蘿蔔》出版時他的興奮之情。 這部影響深遠也奠定了莫言文學風格的作品, 給了當時文壇和讀者極大的驚喜與振奮。 山東省作協副主席、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掖平教授自稱是莫言的“鐵杆粉絲”, 在之前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 就談到了她當年讀到《透明的紅蘿蔔》時的那種驚喜與驚歎。 “我太喜歡了, 幾乎都能背誦過。 莫言把主人公寫得通體透明, 神采飛揚。 當時我們剛剛接觸到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 完全被其魅力迷倒。 ”

李掖平教授稱, 此後1986年高密市給莫言召開作品研討會,

她得以見到年輕時的莫言, “我簡直不太相信, 能寫出《透明的紅蘿蔔》的莫言跟他飛揚的充滿靈性的文字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慢慢瞭解後, 發現他就應該是寫出《透明的紅蘿蔔》的那位作家。 莫言很幽默, 但是在其展露幽默時又不笑, 當大家會心一笑的時候, 莫言才會抿嘴一樂, 這時候莫言的小眼睛裡閃著智慧的光芒。 ”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 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 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