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古道西風瘦馬 京西古道風景區

京西之山, 統稱西山。 群山之中, 遍藏烏金。 元、明以來, 京城百萬人家, 皆以石炭為薪。 加之這裡出產石材, 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 於是, 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 再遠至內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為骨幹, 連接著縱橫南北的的各條支線道路, 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為其主要組成部分。 遠古的烽煙、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動、築城戍邊以及古道、西風、瘦馬等數不清的神奇故事, 散落或留存在古道兩側,

它是那個時代經濟、文化的具體象徵, 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足音。 京西古道距今有數千年的歷史, 它所蘊涵的厚重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永定河流域文化疊聚成輝。

京畿西山, 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門頭溝區北接上穀, 南通涿易, 西望代地, 東瞰燕薊, 具有重要的戰略和交通地位。 從黃帝建都于阿, “披山通道”於西山開始, 西山大路諸道, 屢經修整, 成為頗具規模的官山大道。 其中的絕大多數工程是民間組織募化籌資, 由當地百姓進行施工的。 亙遠的古道在門頭溝區依依蜿蜒盤旋, 日久年深, 構成了無與倫比的與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觀。 從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廟, 從攻防戰守到貿易往來, 從古都興建到民族文化交流,

這一切, 如果有什麼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而連接在一起的?只有這些掩映于山中的古道。

京西古道作為一種文化, 愈顯珍奇, 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和歷史見證。

元代散曲大家馬致遠故居就在這古道的旁邊, 也就自然寫出那膾炙人口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京西古道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京西多古道, 這源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物產資源。 京西群山之中, 遍藏烏金。 元明以來, 京城百萬人家, 皆以石炭 京西古道為薪。

從王平鎮韭園村出發, 沿著崎嶇的山路登上九龍山頂, 順著山梁西行約三個小時, 便到了峰口庵, 一道關城橫亙在山的埡口處,

古道穿城洞而過, 這就是號稱古道中路第一隘口的峰口鞍關城。 關城為拱型結構, 大體完好, 是當時玉河鄉與王平口巡檢司的分水嶺, 也是重要的收費關隘。 遙想當年, 關門一開, 商旅出行, 騾嘶馬鳴, 駝鈴十裡, 商隊絡繹, 山回人聲, 水返駝影, 這樣一幅京西古道圖卷, 已經永遠地封存在了歷史的記憶中。

京西古道曾經是一條有六米多寬的關山大道, 全部是用石塊兒鋪砌而成。 古道經北、中、南三路而進入西山腹地, 會集于王平口再向西延伸, 可謂咽喉, 王平口因此號稱“過山總路”。 今天我們要探尋的就是古道中路西段最為精華的峰口鞍段。

沿著荒草叢生的古道穿城洞而過, 路幾乎被灌木掩蓋, 向前鑽出灌木叢, 一片壯觀的“蹄窩”赫然在拐彎處呈現,

這就是期盼中的京西古道最壯觀的路段。 雖然已經在照片中看過了很多次, 但真正走進它還是忍不住驚呼。 薄霧籠罩下的古道透著一絲神秘, 靜靜地訴說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沿山鑿出來的石路被磨的很是平滑, 泛著細膩柔和的光澤, 很難想像這光滑的路面和旁邊粗糙的山體居然是同一種石材。 在十余米的路段上, 佈滿了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蹄窩約百餘個, 略有規則的向前向後排列而去, 密集清晰, 鬼斧神工。 古道一直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薄霧裡, 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開去, 任憑你的思緒飄得多遠, 想像多麼豐富, 它都能承載下來。

京西古道風景區 妙峰山鎮水峪嘴村(近馬致遠故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