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58到家CEO陳小華:58速運與GOGOVAN合併始末

作為2015年最大的風口, 無數創業者和資本湧入O2O行業, 點燃了又一波創業熱情。 陳小華也是在那個時候從58同城拉隊伍單幹, 創立58到家。 以58到家CEO陳小華、河狸家創始人雕爺等為代表的O2O創業者以“敢講話”著名, 向來不會像現在的創業者一樣背發言稿, 也不會用“一切以公關口徑為准”搪塞問題, 參加他們的發佈會總不會空手而歸。

陳小華今年35歲, 人到中年卻一點沒有中年人該有的樣子——當然, 這也未必是件壞事。 第一次見陳小華是在2015年中國O2O·58嶽麓峰會前夜。 彩排前, 工作人員四處尋找陳小華, 卻被告知“小華帶著一幫老大去吃夜宵喝酒了。

第二次見則是一次視頻採訪, 他的秘書是一個年紀不大的小姑娘, 滿臉驚慌地跑到前臺說“小華不見了!”後來才知道, 他去給一個好友的發佈會月臺, 並上臺即興講了對創業的看法。 最終, 他在一家日料店的等位元區完成了視頻的錄製。

第三次見面是一次專訪, 即使在自己的公司裡, 他也沒有隨身帶著杯子, 講到興起, 擰開一瓶還掛著冰珠的礦泉水一飲而盡。 無視公關在一旁對講話內容反復暗示, 他都會講出一些鋒芒畢露的觀點。 但有趣的是, 他的一些觀點當時很難被接受, 卻被時間驗證是正確的。

第四次是在一場大會上, 陳小華扔掉了演講稿, 在臺上滔滔不絕講了兩個小時。 他講到了美業、家政和速運三大業務之間的聯繫,

一邊拿著融資一邊投資O2O專案的原因, 毫不掩飾地回應競爭對手“做垂直的永遠無法理解平臺的想法”以及“大蝦來了”的小龍蝦用來下酒最合適。

就是這樣一個不羈的人。

隨著資本遇冷, 僅僅半年O2O風口就已不再, 當時豪言壯語的創業項目紛紛倒閉, 如今已所剩無幾。 共用經濟和人工智慧成為了創業者和資本追逐的新概念, 而58到家還在做著“過時”的生意, 僅從58同城的財報中還能看到這家公司的身影。 陳小華本人也似乎很久沒有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幾乎所有人都在幸災樂禍——58到家這個玩票的富二代完了。

2017年8月28日, 58到家宣佈旗下速運業務58速運與東南亞同城貨運及物流平臺GOGOVAN合併,

新公司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同城貨運平臺, 並繼續沿用GOGOVAN作為英文品牌, 及58速運為中文品牌。 這樣的操作讓人很難不將它與“分拆上市”掛鉤。

陳小華回來了, 卻略顯平靜。

很遺憾, 沒能到現場看到合併情形, 不知道當年講到興起、擰開冰水一飲而盡的陳小華, 有沒有端起泡著枸杞和菊花的保溫杯。

在此次交易中擔任雙方獨家財務顧問的華興資本為專案取代號為“情人節”, 發佈會的當天, 正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 “我也沒有想到七夕節把大家請來, 上周我選日子的時候只知道這天是週一, 今天早晨才知道是七夕。 ”作為媒體溝通會的開場, 陳小華解釋了選在七夕開發佈會的緣由, “這不是人為, 而是上天的安排。 ”

58速運是2014年7月份開始醞釀的,

10月正式成立事業部。 兩年來速運越做越大, 已不再只是搬家業務, 與58家庭戰略越來越不符。 因此, 2016年58到家決定給速運一個更靈活的架構。 陳小華判斷, 分拆的前提有兩個, 第一, 市場份額絕對領先;第二, 必須有盈利的曙光。

陳小華透露, 當然有很多投資人想投速運, 卻被一一拒絕。 “我說除非你給我找一個好的公司, 跟我合併, 或者是給我推薦一些好的CEO。 但事實上, 在全中國範圍內很難找到這樣互補的。 如果找一個份額比我小又跟我直接競爭的, 合併完了還得整合這些人, 兩邊團隊人心慌慌, 至少長達半年根本沒有精力去做其他事。 而且同質化合並都是兩家打得不可開交、沒有辦法盈利時的被動合併, 創始人本來是不願意的——能打敗為什麼要合併呢?”

2016年底, GOGOVAN創始人兼CEO林凱源到北京辦事, 與陳小華及另一個朋友在頤堤港吃了晚餐, 兩人一拍即合。 “兩者在業務上完全複合, 更重要的是58到家對這件事情想得很清楚, 我們需要更好的團隊, 需要更好的治理結構, 不僅僅是考慮家庭, 還需要走向更大的物流市場, 而且同時打開面向亞洲面向企業的服務。 ”陳小華說。

合併後, 陳小華將擔任合併後新公司董事長, 林凱源將擔任合併後新公司的CEO。 至於合併完誰來管的問題, 陳小華坦言“沒有那麼糾結”, 此次合併更像一個標準的融資, 有了投資意向書後在披露資料、團隊溝通, 所有的條款、後面所管的業務規劃、預算, 所有的都要做完了以後才正式簽協議。 事實上,在陳小華第一次去GOGOVAN總部時,細到公司的估值、合併、管理團隊這些原則問題都已經談完了。

在林凱源眼中,陳小華是個真誠的人,“我創業四年看到了很多投資人,很多競爭對手,還有同行,包括傳統的物流公司,他們說跟你學習學習,真的不是跟你學習學習,就是來看你在幹什麼——我要學,就要把你幹掉。但是我跟小華談的時候,真的是在交流未來這個行業怎麼做,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談這些東西。”

因此,林凱源找到了其他聯合創始人,在香港觀塘外的海濱長廊坐了好幾天,一直在談這個事,最終,他們也覺得合併是一個好方向。

在陳小華看來,兩者大的方向沒有衝突,“它在東南亞是領導者,有盈利的預期,也不怎麼依賴補貼;我們也不怎麼依賴補貼,我們也有盈利的預期,我們也是大陸的領導者,所以彼此1+1,不是為彼此添加包袱。”

資料顯示,目前,58速運全國覆蓋超過100多個城市,平臺註冊司機達100萬餘人;GOGOVAN在亞洲6個國家或地區的14個城市擁有超過18萬名註冊司機,累計處理訂單近3千萬,擁有多家企業級客戶。合併後的新公司將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配送、即時貨的及搬家服務,“合併完最明顯信號就是58速運會快速下沉中國絕大部分地級市,並在東南亞擴張。”陳小華說。

另外,合併後的新公司將獨立融資。

在O2O領域,“燒錢”是繞不開的話題。2015年的9月,58速運一個月補貼幾千萬,兩個月燒掉了9000多萬現金。另一家公司融了2000萬美金,不出3個月就黯然退場。陳小華表示,補貼的效果極其有限,但是補貼是用來清場的。

“在上海就是這麼打的,為什麼人家幹走兩千萬就死了,就是他在上海補的更猛,他一個單補到40塊,我補到50塊他還補,我就想既然50塊都補了,那就免單,我就沒週末免單,連續搞了一個月,我們叫滿堂紅,每到了週六就全免單,就是純燒錢,沒有任何理性的,對手也是跟進。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如果你不補貼,或者不免單,那麼對手的單量漲,那對手就馬上去融資,資本商馬上就給他錢,這個戰爭就會升級。”陳小華說。

“我們在家政領域戰爭更快,三四個月戰爭就結束了,因為所有人都告訴董事會,小華只是過來玩的,58到家是富二代,咱們只要把手裡彈藥All IN進去他們就掛了,兄弟們我們準備了集團軍,你們準備一個團,你就說我是玩集團票?我真的是把未來10年放在這裡,真的是3億美金,真的不是發PR稿。所以說在速運裡上一個階段最慘烈的是所有都大概投一兩千萬,包括有人威脅我們你趕快合併,不合併我馬上投一億美金。我當時心裡想是‘看是他死得快還是你談融資談得快’。我不允許別人拿錢燒死我。”陳小華表示。

目前,58速運每單收取的傭金已大於補貼。

從香港來的GOGOVAN更沒有燒錢的欲望。林凱源稱,公司初創時完全拿不到融資,即使每個月的訂單都翻倍也沒有人投,最多只拿到香港政府資助的10萬港幣。回到內地,林凱源表示“看不懂”,“國內都是花錢買用戶,國外非常少看到公司去補貼的。我覺得還不需要這樣做,只要做好服務就夠了。”陳小華也承諾,合併以後速運業務不會漲價。

分拆速運後的58到家將更貼近家庭服務。“我希望給用戶呈現一個清晰的,就是“讓家更美好”,與家裡有關的,比如說你家寵物的事情可以找我,比如說你家裡的電器壞了、冰箱壞了、管道壞了都可以找我,你要請個保姆、月嫂、廚師可以找我,但是與家無關的沒有了。”陳小華說。

速運也可以在搬家之外做些更“物流”的生意。陳小華透露,大陸非計畫用車要擴展到300個城市,份額繼續提高,而且要繼續保持每單掙錢;大陸計劃性用車要組建一個新的大的事業部,在三四線城市全力推進;海外團隊很成熟,可以繼續按照原來的節奏鞏固。

在舊有的58到家體系中,速運的非計畫和計劃性用車是陳小華不太願意做的,因為它脫離了“到家”的理念。58到家某個業務板塊的負責人曾經在內部會上提出,需要陳小華在這條業務線上批30個名額招人,陳小華強批給了他;第二次這位負責人又要一筆品牌廣告費,第三次則說要挖跨國企業高大上的銷售。陳小華終於憤怒了,“我說你品牌也要單獨預算,人員也要單獨預算,什麼都不協同,只能證明一個東西,你不應該在我們這裡。下回再這樣你就出去。”

獨立後,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爭吵了。“進軍2B是一個大決策,會改寫中國同城貨運的競爭池。客觀地講,原來做計劃性用車,包括雲鳥跟我們本質沒有太大競爭的,但是現在它不得不後退。我從一個更大的用戶量、更大的運力網路的企業、品牌曝光更強的企業突然組建一個團隊,全面切入這個計畫用車,對於中國整個協力廠商物流公司都是有壓力的。原來我們本質上是跟他做的不一樣,就是重心不占,無論哪一個協力廠商物流公司都不會去花卉市場上幫你買個花。”陳小華說。

遇到對手時變得更強大,沒有對手時變得更有耐心。這是陳小華給自己的批註。競爭的結束讓大家忘記了他的兇猛和淩厲,但在媒體溝通會上,陳小華喊出“有人問我O2O都做完了你幹什麼?我說你早上來58到家看看就知道什麼叫力量了!”的時候,大家才想起,保溫杯和中年危機沒有必然的聯繫。

“我還有10年時間可以揮霍。”陳小華說。

事實上,在陳小華第一次去GOGOVAN總部時,細到公司的估值、合併、管理團隊這些原則問題都已經談完了。

在林凱源眼中,陳小華是個真誠的人,“我創業四年看到了很多投資人,很多競爭對手,還有同行,包括傳統的物流公司,他們說跟你學習學習,真的不是跟你學習學習,就是來看你在幹什麼——我要學,就要把你幹掉。但是我跟小華談的時候,真的是在交流未來這個行業怎麼做,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談這些東西。”

因此,林凱源找到了其他聯合創始人,在香港觀塘外的海濱長廊坐了好幾天,一直在談這個事,最終,他們也覺得合併是一個好方向。

在陳小華看來,兩者大的方向沒有衝突,“它在東南亞是領導者,有盈利的預期,也不怎麼依賴補貼;我們也不怎麼依賴補貼,我們也有盈利的預期,我們也是大陸的領導者,所以彼此1+1,不是為彼此添加包袱。”

資料顯示,目前,58速運全國覆蓋超過100多個城市,平臺註冊司機達100萬餘人;GOGOVAN在亞洲6個國家或地區的14個城市擁有超過18萬名註冊司機,累計處理訂單近3千萬,擁有多家企業級客戶。合併後的新公司將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配送、即時貨的及搬家服務,“合併完最明顯信號就是58速運會快速下沉中國絕大部分地級市,並在東南亞擴張。”陳小華說。

另外,合併後的新公司將獨立融資。

在O2O領域,“燒錢”是繞不開的話題。2015年的9月,58速運一個月補貼幾千萬,兩個月燒掉了9000多萬現金。另一家公司融了2000萬美金,不出3個月就黯然退場。陳小華表示,補貼的效果極其有限,但是補貼是用來清場的。

“在上海就是這麼打的,為什麼人家幹走兩千萬就死了,就是他在上海補的更猛,他一個單補到40塊,我補到50塊他還補,我就想既然50塊都補了,那就免單,我就沒週末免單,連續搞了一個月,我們叫滿堂紅,每到了週六就全免單,就是純燒錢,沒有任何理性的,對手也是跟進。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如果你不補貼,或者不免單,那麼對手的單量漲,那對手就馬上去融資,資本商馬上就給他錢,這個戰爭就會升級。”陳小華說。

“我們在家政領域戰爭更快,三四個月戰爭就結束了,因為所有人都告訴董事會,小華只是過來玩的,58到家是富二代,咱們只要把手裡彈藥All IN進去他們就掛了,兄弟們我們準備了集團軍,你們準備一個團,你就說我是玩集團票?我真的是把未來10年放在這裡,真的是3億美金,真的不是發PR稿。所以說在速運裡上一個階段最慘烈的是所有都大概投一兩千萬,包括有人威脅我們你趕快合併,不合併我馬上投一億美金。我當時心裡想是‘看是他死得快還是你談融資談得快’。我不允許別人拿錢燒死我。”陳小華表示。

目前,58速運每單收取的傭金已大於補貼。

從香港來的GOGOVAN更沒有燒錢的欲望。林凱源稱,公司初創時完全拿不到融資,即使每個月的訂單都翻倍也沒有人投,最多只拿到香港政府資助的10萬港幣。回到內地,林凱源表示“看不懂”,“國內都是花錢買用戶,國外非常少看到公司去補貼的。我覺得還不需要這樣做,只要做好服務就夠了。”陳小華也承諾,合併以後速運業務不會漲價。

分拆速運後的58到家將更貼近家庭服務。“我希望給用戶呈現一個清晰的,就是“讓家更美好”,與家裡有關的,比如說你家寵物的事情可以找我,比如說你家裡的電器壞了、冰箱壞了、管道壞了都可以找我,你要請個保姆、月嫂、廚師可以找我,但是與家無關的沒有了。”陳小華說。

速運也可以在搬家之外做些更“物流”的生意。陳小華透露,大陸非計畫用車要擴展到300個城市,份額繼續提高,而且要繼續保持每單掙錢;大陸計劃性用車要組建一個新的大的事業部,在三四線城市全力推進;海外團隊很成熟,可以繼續按照原來的節奏鞏固。

在舊有的58到家體系中,速運的非計畫和計劃性用車是陳小華不太願意做的,因為它脫離了“到家”的理念。58到家某個業務板塊的負責人曾經在內部會上提出,需要陳小華在這條業務線上批30個名額招人,陳小華強批給了他;第二次這位負責人又要一筆品牌廣告費,第三次則說要挖跨國企業高大上的銷售。陳小華終於憤怒了,“我說你品牌也要單獨預算,人員也要單獨預算,什麼都不協同,只能證明一個東西,你不應該在我們這裡。下回再這樣你就出去。”

獨立後,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爭吵了。“進軍2B是一個大決策,會改寫中國同城貨運的競爭池。客觀地講,原來做計劃性用車,包括雲鳥跟我們本質沒有太大競爭的,但是現在它不得不後退。我從一個更大的用戶量、更大的運力網路的企業、品牌曝光更強的企業突然組建一個團隊,全面切入這個計畫用車,對於中國整個協力廠商物流公司都是有壓力的。原來我們本質上是跟他做的不一樣,就是重心不占,無論哪一個協力廠商物流公司都不會去花卉市場上幫你買個花。”陳小華說。

遇到對手時變得更強大,沒有對手時變得更有耐心。這是陳小華給自己的批註。競爭的結束讓大家忘記了他的兇猛和淩厲,但在媒體溝通會上,陳小華喊出“有人問我O2O都做完了你幹什麼?我說你早上來58到家看看就知道什麼叫力量了!”的時候,大家才想起,保溫杯和中年危機沒有必然的聯繫。

“我還有10年時間可以揮霍。”陳小華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