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若癌症誘因無法避免,怎麼破?

據調查目前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為312萬例, 平均每天確診8550人, 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 平均10秒鐘就有一人確診。 每年因惡性腫瘤死亡病例高達270萬例。

外界因素

(1)化學因素:如烷化劑、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氨基偶氮類、亞硝胺類、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等, 可誘發肺癌、皮膚癌、膀胱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

(2)物理因素:電離輻射, 如X線可引起皮膚癌、白血病等, 紫外線可引起皮膚癌, 石棉纖維、pm2.5與肺癌有關, 滑石粉與胃癌有關, 燒傷深瘢痕和皮膚慢性潰瘍均可能發生癌變等。

(3) 生物因素:主要為病毒, 其中1/3為DNA病毒, 2/3為RNA病毒。 DNA病毒如EB病毒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關, 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與宮頸癌有關, 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 RNA病毒如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與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有關。 此外,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也有關係。

內在因素

(1)遺傳因素:真正直接遺傳的腫瘤只是少數不常見的腫瘤, 遺傳因素在大多數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機體發生腫瘤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數的易感性, 如結腸息肉病、乳腺癌、胃癌等。

(2) 免疫因素: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缺陷易發生惡性腫瘤, 如丙種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

腎移植後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 腫瘤發生率較高, 但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生於免疫機能“正常”的人群, 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能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並破壞機體免疫系統, 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3)內分泌因素:如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 生長激素可以刺激癌的發展。

(4)基因突變因素:隨著分子生物技術蓬勃發展, 部分基因突變已被證實為特定癌症的風險因數。 其中, 比較典型和廣為人知的便是BRCA基因突變與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關係。

關於癌症是運氣不好還是生活方式一直存在爭議, 但近日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發佈了一項最新報告, 顯示中國超過50%的男性癌症死亡與超過1/3的女性癌症死亡, 都源於可以避免的因素。

預防癌症等疾病的侵襲, 最好是未雨綢繆做好準備。 日本對癌症三十年的潛心鑽研, 造就了領先的癌症防治體系, 使日本始終領跑於世界各國, 保持著“發現毫米級別以下的早初期癌症”的世界記錄。

日本體檢的三大特點:發現率高,

針對性強, 治癒率高。 日本癌症體檢, 可以發現5毫米以下的癌症, 處於I期, 癌細胞沒有浸潤(處在表皮, 粘膜上, 沒有深入到肌肉)沒有擴散(擴散到全部器官)沒有轉移(轉移到其他器官), 甚至是0期(原發性癌症)。 發現這樣的癌症是幸運的, 通過手術切除就可治癒, 不易復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