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釋迦牟尼佛出家後如何證悟無上佛道的

悉達多王子出家之後, 先後拜當時印度的宗教大師阿羅邏迦藍和郁陀羅摩子為師, 並到毗舍離國、王舍城求道, 但都沒有得到解脫之道。 後來, 他到了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尼連禪河邊, 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 在此期間, 他每天只吃一麻或一麥, 直到瀕臨死亡之時, 卻始終未能悟道。

就在這時, 一位牧女喂悉達多喝下了乳糜, 在悉達多恢復體力後, 他放棄了“苦行”。 因為他巳經認識到:即使他的心智得到解脫, 但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 就無法將真理用於實踐, 就無法將正法傳播給更多人。 所以, 無論是修行還是做事, 都不能太過極端, 過猶不及。 就在他恢復健康的同時, 一直陪伴他的五位侍者認為他放棄了自己的修行, 於是失望地離他而去。 悉達多恢復健康後, 獨自繼續前行。 到了伽耶村, 他坐在樹下, 並立下誓言:“如果我不能悟到人類苦難的解脫之道,

那麼我寧可粉身碎骨, 也不會離開我的座位。 ” 在49天后, 漢傳佛教認為這天是農曆的臘月初八破曉時分, 天空中一顆明星劃過, 釋迦牟尼豁然大悟, 最終徹悟了生命的真諦, 了知了宇宙的真理, 成就了正上正覺的智慧, 被世人尊稱為“佛陀”, 這時他35歲。 後來, 漢傳佛教便把這一天定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每年的釋迦佛成道日佛教的各個寺院都會舉行盛大法會進行紀念。

悉達多得道後, 便返回鹿野苑尋找僑陳如等五位侍者, 並為他們開示說法, 這在佛教史上被稱為“初轉法 輪”, 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傳授佛法。 佛陀在這次說法中, 向五人宣講了“四聖諦”和“八正道”的教義, 五人聽後皈依了佛陀, 成為了最初的比丘, 悉達多與這五比丘共同修行, 開始了僧伽(僧團)的生活。 這時, 佛教三寶“佛”(領袖)、“法”(教義)、“僧’(參加人員)都已具備, 佛教正式成立了。

在佛陀傳法不久後, 隨佛出家的弟子很快就到了100餘人。 第二年, 他們游化到王舍城, 國王頻婆娑羅王皈依了佛祖。 之後, 佛的兩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也捨棄外道, 信奉佛祖, 這時佛陀的出家弟子已達1200多人。 這些都是跟隨佛陀的長隨眾, 也就是佛經上經常提到的“千二百五十人俱”。 例如:金剛經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祗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 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

此後的十多年內, 釋迦牟尼佛一直在恒河兩岸奔走, 傳播佛教。 50多歲後, 他主要是在舍衛城度化傳教。

釋迦牟尼佛80歲時, 因為吃了不新鮮的食物, 最終病倒了, 在最後的日子,他仍堅持前往拘屍那迦城,最終涅槃千希拉尼耶伐底河(拘屍那迦城外)邊的兩株娑羅樹間。遺體火化後,他的骨殖舍利為摩揭陀的阿閬世王等八位國君主分去,分別造塔供奉。

在最後的日子,他仍堅持前往拘屍那迦城,最終涅槃千希拉尼耶伐底河(拘屍那迦城外)邊的兩株娑羅樹間。遺體火化後,他的骨殖舍利為摩揭陀的阿閬世王等八位國君主分去,分別造塔供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