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沈氏族譜系列之四:如夢浮生話沈複

沈氏族譜系列之四

如夢浮生話沈複

作者:沈建華

一本書籍成為時代的標誌, 當時連自己都看不到這一點, 無意超前, 卻是寥寥可數的先驅。 這種文學現象在明、清之際尤為顯著, 沈複便是那個群體的代表人物。

沈複(1763——)字三白, 江蘇蘇州人, 著有《浮生六記》。 祖上是個大戶人家, 住在滄浪亭畔。 父親沈稼夫, 長年在外面做幕僚, 性格豪爽仗義疏財。 因此, 家裡的事務由母親做主。

從前, 人們喜歡親上加親。 沈複十三歲那年, 隨同母親走人家, 愛上了表姐陳芸。

陳芸字淑珍, 是沈複舅舅家的女兒。 “其形削肩長項, 痩不露骨,

眉彎目秀, 顧盼神飛, 惟兩齒微露, 似非佳相。 ”那時候胖子招人喜歡, 被認為有福氣。 陳芸四歲喪父, 還有一個母親和弟弟, 後來家徒四壁, 不得已去學刺繡, “一家三口仰其十指供給”。 儘管如此, 沈複還是對母親說:“若為兒擇婦, 非淑姊不娶。 ”

娘家兄弟的女兒嫁過來做兒媳婦, 等於親上加親, 沈複的母親的當即答應了這門親事。

表姐弟同年, 一個年頭一個年尾。 十七歲那年兩人結婚, 剛剛度罷蜜月, 稼夫公便特地打發差役將沈複接到學堂裡。

才結婚的小青年, 哪裡有心思讀書?先生見沈複神魂顛倒, 便寫信告訴他的父親, 然後出了十道題目, 讓沈複回家去做。 聽到這個消息, 沈複“喜同戍人得赦, 登舟後, 反覺一刻如年。 及抵家, 吾母處問安畢,

入房, 芸起相迎, 握手未通片語, 而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 覺耳中惺然一響, 不知更有此身矣!”

小家庭中長大的陳芸, 特別聰明能幹, 雖然沒有進過學堂門, 卻粗通詩書, 十二三歲時就寫有“秋侵人影瘦, 霜染菊花肥” 的詩句。 沈複是家裡的長子, 大排行第三, 所以叫做三白。 先前當然讀過書, 可是父親長年在外, 沈複又是性情中人, 學業上未免信馬由韁, 這會兒結了婚, 沈複請示母親, 在滄浪亭愛蓮居“攜芸消夏於此, 因暑罷繡, 終日伴餘課書論古, 品月評花而已。 芸不善飲, 強之可三杯, 教以射覆為令。 自以為人間之樂, 無過於此矣。 ”

有一天, 小倆口談起唐代詩人, 沈複問道:“唐朝以詩取士, 而詩家必稱李杜, 你喜歡學誰?”陳芸說:“杜詩錘煉精純,

李詩瀟灑落拓, 與其學杜之森嚴, 不如學李之活潑。 ”沈複又問:“杜工部集詩家之大成, 人們多半學他, 你獨取李白, 是什麼緣故?”陳芸回答說:“格律嚴謹, 詞句老到精確, 誠然無人能與杜甫相比。 但是, 李詩宛如姑射仙子, 有一種流水落花之趣——”

歡樂時光太短暫了。 第二年, 沈稼夫得了傷寒病, 沈複侍奉湯藥,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幾乎沒有合過眼。 這一日, 稼夫公把沈複叫到跟前, 囑咐他說:“我恐怕不行了, 你守著幾本書, 終究難以養家糊口。 現在, 我將你託付給我的盟弟蔣思聰, 仍然和我一樣去做個幕僚吧。 ”

吩咐過後事, 稼夫公的身體漸漸康復了。 從此以後, 沈複開始了遊幕生涯。 三四年後, 他來到父親身邊。 稼夫公看到家書中有陳芸附寄的信函,

便說:“媳婦既能筆墨, 你母親的家信就讓她代筆。 ”

婆媳關係最是麻紗。 陳芸的婆婆還是親姑姑, 這會兒家裡有了閒言碎語, 婆婆懷疑兒媳述事不當, 不要她代筆了。 稼夫公那邊看見信件不是陳芸的手筆, 又問兒子是怎麼回事?沈複寫信去詢問, 陳芸也不回復。 後來, 稼夫公生氣了, 以為是陳芸不屑代筆。 直到沈複回家, 才知道是母親的意思, 他想去辨白, 陳芸急忙阻止說:“寧願受到公公的責難, 也不要失歡于婆婆。 ”

真的是這樣麼?不是。

陳芸這麼做, 乃是典型的小家碧玉式的執拗。

又過了四五年, 稼夫公託付朋友對沈複說:“一生辛苦常在客中, 想找個人侍奉日常起居都做不到。 孩子們如果能體諒長輩的心意,

可以在家鄉找一個人來, 只要言語相通。 ”

於是, 沈複特意寫信給陳芸, 要她去請人物色。 不久, 相中的那個姚家女子來了, 陳芸又不告訴婆婆是什麼緣故, 只說人家到這兒來遊玩。

這樣的事兒, 怎麼能夠瞞住婆婆?

大家庭中女人與女人之間的較勁, 往往會成為日常事務的主要流程。 女孩被接走, 老太婆不敢說丈夫的不是, 便埋怨兒媳婦:“這就是那個喜歡遊玩鄰家女孩, 娶她做什麼?”

稼夫公兒孫滿堂, 又娶了個小姑娘為妾, 分明是來要命的, 哪裡還能給自己減輕負擔?剛剛兩年又病倒了。 沈複前去探望, 也染上了疾病, 接著, 他的弟弟啟堂也趕到了。 正在這時候, 陳芸來了一封信, 說啟堂曾經在鄰家一位婦女那兒借過錢, 請我做的中間人, 現在那人逼債非常急迫。沈複一看,便問啟堂怎麼搞的?啟堂無言以對,只怪嫂子多事。於是,沈複在信紙末尾寫道:“父子皆病,無錢可償矣!俟啟弟歸時,自行打算可也。”

啟堂的這一筆借款,後來又衍化成家庭債務糾紛。究其原因,叔嫂二人都有過錯。

男子漢借款,請嫂子做擔保,該借款人的信譽就應該打個問號。但是,放款人是個女的,小叔子不便和人家私相授受,這樣才請嫂子出面,雖然轉彎抹角,看上去就正大光明了。

在女人小心翼翼的時代,陳芸背著公婆和丈夫給小叔子去做財務擔保,風險不言而喻。陳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想大約是因為其中有利可圖的緣故。

嫂子給小叔子做擔保,小叔子的信譽又不敢恭維,因此,只有銀子才能請動嫂子。

別以為陳芸不敢得這個錢。貧寒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懂得人生的艱難,三五兩銀子,抵得上紡織刺繡幾個月的收入。小家小戶日常生活的歷練,讓陳芸既聰明伶俐又嚴於律己。別看此時嫁入豪門,可是,一大家子人都揮霍無度,這會兒攢點體己,又不是自個兒貪圖享受,說不定日後丈夫用得著,還會誇自己能幹呢!

沒過多久,父子倆的病都好了,沈複便離開了父親。

陳芸以為丈夫還在那兒,又寄來一封信。

兒子走了,稼夫公拆開一看,信上不僅敘述了啟堂借款事兒,有一段是這麼寫的:“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翁病稍痊,宜密囑姚托言思家,妾當令其父母到揚接取,實彼此卸責之計也。”

姚姬是由陳芸物色,交給沈複親自送到揚州的,為此,陳芸還與婆婆鬧翻了。這會兒,讓那個女子恢復自由之身,裡裡外外都是一件好事。

稼夫公可不這麼看,老夫少妻的,那個姚姬正是自己的心肝兒肉呢!

他不便向自己的夫人發火,如此一來,做兒媳的就倒楣了。

老爺子首先寫了一封信,去問二兒子啟堂借債的事兒,啟堂回答不知道這件事情。接著,沈複就接到了父親大人的驅逐信:“汝婦背夫借債,讒謗小叔,且稱姑曰令堂,翁曰老人,悖謬之甚!我已專人持劄回蘇斥逐。汝若稍有人心,亦當知過。”

姑翁即是公婆,所謂“令堂” 是“您母親”。

休說不分尊卑長幼,陳芸這封信寫得很俏皮,分寸拿捏也相當準確。舅爺養女嫁姑娘,我喊您做姑還喊少了麼?這會兒做了婆婆您還不滿意,我就只好在丈夫面前故作幽默啦!不管怎麼說,咱們此時改正錯誤,還是為了您;公公那兒呢,毋庸諱言一樁風流事,做兒媳婦的用輕鬆的筆墨道出,大家都不拘謹,比如下棋滿盤皆活。

也許意識到過於嚴厲,不久,稼夫公收回了驅逐兒媳的決定,改為把小倆口趕出家門。

照道理說,陳芸跟在身邊,沈複出去做事就有人照顧了。

不是這樣的。大戶人家有大戶人家的派頭,公公一句話可以驅逐兒媳婦,正兒八經的兒媳呢是個少東家,有丫環伺候著,除了在長輩跟前裝個樣子,一般不會幹家務活兒。男人去做幕僚或是教書先生,客人登門,如果妻子端茶捧水,那就叫做小家子相。到了那個地步,甭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雇主的大雅之堂誰曾見過一身短打扮去分庭抗禮?事關地位名聲,讀書人若要在上流社會中混一口飯吃,就不能將妻子當做用人。

家裡在走下坡路,老爺子納妾都遇到阻力,沈複怎麼能起這個念頭?此時被趕出家門,更是連生計都成了問題。

從前做事靠老爺子的關係網,這時候別說沒人接納,就是那些叔叔伯伯有意關照,沈複也不會去低三下四。

小青年與長輩鬧翻,只能靠朋友和自己的本事。

窮戶人家出身的陳芸,落難時節將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錫山華夫人家裡,魯半舫家的蕭爽樓,見證了那一段田間牧歌式的歲月。陳芸巧手調停,讓丈夫那幫失意的朋友,瀟瀟灑灑體會到了無官一身輕的快樂。

只要有飯吃,種田人的日子並不難過;只要有事做,讀書人的日子也不難過。難的就是不上不下之間。《浮生六記》妙筆生花,將平凡日月的閒情逸致,描摹得栩栩如生,蘇州人的精緻細膩於此可見一斑。

滿清王朝閉關鎖國,但是,翻開《浮生六記》,我們能夠發現許多不為人知的往事。比如乾隆時期廣東沿海就開始流行吸食鴉片;蘇州地區已經有了放高利貸的西洋人。

好的沒學到,壞的一沾就會。開放走了樣兒,雖然與人類的劣根性有關,未嘗不是滿清政府挾洋自重的結果。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是黃皮膚黑頭發,咱叫什麼夷狄,你沒看見那些西方人麼?人家家在萬里之外,尚且那麼能幹,四海之大天外有天,怎麼能以遠近論高低呢!

不能瞧不起別人,只能瞧不起自己。這個不用人教,咱們一向如此。

在外面住了幾年,沈複倆口子又回到父母身邊。

可惜人強不如命強,娘家的弟弟外出杳無音訊,母親一病不起,身心交瘁的陳芸染上了吐血之症。

沈複經營一個小作坊,以售賣自己的畫作為生,無奈開銷太大,“三日所進,不敷一日所出”,“ 隆冬時節,挺身而過”。

不免左借右挪,到了這個地步,還去給人家擔保,結果那人卷款而逃。

五十兩銀子在西洋人那兒借來,年關將至,洋人討債咆哮於門。稼夫公聽見了,正在訓斥兒子,陳芸的一個結拜姐妹打發使者前來詢問她的病情,老爺子以為是來者是風月場中的人,便怒不可遏的說:“汝婦不守閨訓,結盟娼妓。汝亦不思習上,濫伍小人。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寬三日限,速自為計,遲必首汝逆矣!”

老子告兒子忤逆,證據確鑿,兒子只有死路一條。

借債的事擺在那裡,洋人的背景,官府不敢掉以輕心;所謂“結盟娼妓”, 也並非捕風捉影。

《浮生六記》詳細記載了作者在廣州沙面“遊河觀妓” 的情景。數月之間,沈複情有獨鍾,在那個叫做喜兒的姑娘身上花去了一百多兩銀子。他有一個同行名叫徐秀峰,沈複描寫說:“餘每去,必偕秀峰,不邀他客,不另放艇。一夕之歡,番銀四圓而已。秀峰今翠明紅,俗謂之跳槽,甚至一招兩妓。余則惟喜兒一人……鄰妓皆羨之。有空閒無客者,知餘在寮,必來相訪。每上其艇,呼餘聲不絕。餘亦左顧右盼,應接不暇,此雖揮霍萬金所不能致者——”

看到徐秀峰帶了個美女歸來,陳芸張羅著要為丈夫納妾。浙江妓女溫冷香寓居虎丘,有個女兒叫憨園,還是處女,生得亭亭玉立。陳芸與之一見如故,便告訴沈複說:“剛才已經和憨園約定,明日她到這兒來,我去想辦法讓她嫁給你。”沈複大吃一驚:“這樣,不修一座金屋便不能藏此嬌娃,窮光蛋怎麼敢如此癡心妄想呀!何況你我夫妻意情正濃,何必到外頭去貪圖快活?”

陳芸說我自己喜歡她,你等著聽咱們的消息吧。不久,即以翡翠鐲子相贈,並且和憨園結為姊妹。

妻子為丈夫挑選姬妾,除了收入分配方面的傾斜,既彰顯了自己品味又能夠增加在大家庭中的話語權,可謂一舉多得。

多一個女人,意味著自己在丈夫那裡少了份兒。可是,大戶人家往往三妻四妾,與其被動接受還不如主動挑選,等到給丈夫娶來小妾,自己又多了一個心腹之人。

後來,憨園“為有力者奪去”, 陳芸忙乎多時,在長輩那兒又新添了一個“盟妓” 的過錯。

沈複倆口子一而再再而三受到父母的責難,岳父家裡無人是一個重要原因。做父母的認為兒媳福氣薄了,拖累了自家的兒子;還有呢則是兒子的同學發達了,鄰居家的孩子那麼乖巧,咱們家的渾小子怎麼總是沒長進呢!

能怨稼夫公生氣麼?這時候,沈複的發小石琢堂已經中了狀元啦!

外出躲債的那一段日子簡直慘不忍睹,有時候比討米叫化還不如,沈複幾次差點丟掉了性命。

嘉慶八年,陳芸撒手走了,時年四十一歲。第二年,稼夫公去世,沈複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這個消息。他去給父親守靈,一連七天,不僅沒有一個人來和他商量喪禮的事兒,弟弟啟堂還暗中唆使人向老兄要債。沈複忍無可忍,便將啟堂叫來說:“兄雖不肖,並未作惡不端。若言出嗣降服,從未得過纖毫嗣產。此次奔喪歸來,本人子之道,豈為爭產故耶?大丈夫貴乎自立,我既一身歸,仍以一身去耳!”

沈複早年過繼給了病故的堂伯父,按照慣例已經失去了繼承親生父母遺產的資格。

父親去世未滿百日,沈複要走,女兒青君說,祖父留下的房產,值得三四千兩銀子,您分毫不取倒也罷了,怎麼連自己的行李都不要呢!

又過了一年,沈複去看望母親,母子倆相會親戚家裡。原來,老家的那棟房已經賣掉了。

冤有頭,債有主。大戶人家的公子,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是放債人他就不怕你跑了。

這件事情從另一個側面證明,稼夫公晚年手裡確實沒有什麼錢,不然的話,為區區五十兩銀子,怎麼捨得逼迫兒子兒媳背井離鄉?

石琢堂系乾隆庚戌(1790年)狀元,嘉慶十年回家探親,將沈複帶去做幕僚。人到中年,生涯看上去有了轉機,誰知道,輾轉途中沈複又接到了兒子逢森去世的噩耗。

“嗚呼!芸僅一子,不能延其嗣續耶?”可憐天下父母心!沉重的人生,讓沈複快要支撐不住,這才拉出亡故妻子一起去承受這喪子之痛。

《浮生六記》純任天然毫不做作,然而字裡行間不乏弦外之音。

嘉慶十二年(1807),沈複到了北京。跨過年,歲在戊辰,便寫出《浮生六記》,按照傳統的演算法,這一年沈複四十六歲。

《浮生六記》只有四記流傳於世,分別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

據說還有中山記曆、養生記道,可惜散佚不見了。

民國時期,有一個叫做王均卿的書商聲稱發現了足本,刻印出來,養生記道變成了養生記逍。且不論真偽與否,沈複的文字爐火純青,這會兒冷不防蹦出個冒煙的炭頭兒,僅此一項便讓人覺得格格不入。

“瀛海曾乘漢使槎,中山風土紀皇華。春雲偶住留痕室,夜半濤聲聽煮茶。”最早接觸到《浮生六記》的江蘇武進人管貽萼,為六記題寫了六首詩歌,根據這首詩我們知道沈複曾經到過琉球。至於是不是使節沒有關係,沈複做過生意,商人的身份,也許讓他的往來如同寫作一樣更加自由自在。

讀書人嘛是不是官員也沒有關係,稼夫公恨鐵不成鋼,老爺子做夢也想不到,一本《浮生六記》難道只值得一個狀元麼?

乍一看,一本書籍與狀元公二者之間似乎沒有可比性。咱們的意思是,老石家的狀元郎曾經提攜過潦倒落魄的沈氏書生,然而浮生若夢,兩百年後的今天,咱們說石狀元是《浮生六記》作者沈複的同鄉,不過是想讓人們加深對狀元的印象而已。

現在那人逼債非常急迫。沈複一看,便問啟堂怎麼搞的?啟堂無言以對,只怪嫂子多事。於是,沈複在信紙末尾寫道:“父子皆病,無錢可償矣!俟啟弟歸時,自行打算可也。”

啟堂的這一筆借款,後來又衍化成家庭債務糾紛。究其原因,叔嫂二人都有過錯。

男子漢借款,請嫂子做擔保,該借款人的信譽就應該打個問號。但是,放款人是個女的,小叔子不便和人家私相授受,這樣才請嫂子出面,雖然轉彎抹角,看上去就正大光明了。

在女人小心翼翼的時代,陳芸背著公婆和丈夫給小叔子去做財務擔保,風險不言而喻。陳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想大約是因為其中有利可圖的緣故。

嫂子給小叔子做擔保,小叔子的信譽又不敢恭維,因此,只有銀子才能請動嫂子。

別以為陳芸不敢得這個錢。貧寒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懂得人生的艱難,三五兩銀子,抵得上紡織刺繡幾個月的收入。小家小戶日常生活的歷練,讓陳芸既聰明伶俐又嚴於律己。別看此時嫁入豪門,可是,一大家子人都揮霍無度,這會兒攢點體己,又不是自個兒貪圖享受,說不定日後丈夫用得著,還會誇自己能幹呢!

沒過多久,父子倆的病都好了,沈複便離開了父親。

陳芸以為丈夫還在那兒,又寄來一封信。

兒子走了,稼夫公拆開一看,信上不僅敘述了啟堂借款事兒,有一段是這麼寫的:“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翁病稍痊,宜密囑姚托言思家,妾當令其父母到揚接取,實彼此卸責之計也。”

姚姬是由陳芸物色,交給沈複親自送到揚州的,為此,陳芸還與婆婆鬧翻了。這會兒,讓那個女子恢復自由之身,裡裡外外都是一件好事。

稼夫公可不這麼看,老夫少妻的,那個姚姬正是自己的心肝兒肉呢!

他不便向自己的夫人發火,如此一來,做兒媳的就倒楣了。

老爺子首先寫了一封信,去問二兒子啟堂借債的事兒,啟堂回答不知道這件事情。接著,沈複就接到了父親大人的驅逐信:“汝婦背夫借債,讒謗小叔,且稱姑曰令堂,翁曰老人,悖謬之甚!我已專人持劄回蘇斥逐。汝若稍有人心,亦當知過。”

姑翁即是公婆,所謂“令堂” 是“您母親”。

休說不分尊卑長幼,陳芸這封信寫得很俏皮,分寸拿捏也相當準確。舅爺養女嫁姑娘,我喊您做姑還喊少了麼?這會兒做了婆婆您還不滿意,我就只好在丈夫面前故作幽默啦!不管怎麼說,咱們此時改正錯誤,還是為了您;公公那兒呢,毋庸諱言一樁風流事,做兒媳婦的用輕鬆的筆墨道出,大家都不拘謹,比如下棋滿盤皆活。

也許意識到過於嚴厲,不久,稼夫公收回了驅逐兒媳的決定,改為把小倆口趕出家門。

照道理說,陳芸跟在身邊,沈複出去做事就有人照顧了。

不是這樣的。大戶人家有大戶人家的派頭,公公一句話可以驅逐兒媳婦,正兒八經的兒媳呢是個少東家,有丫環伺候著,除了在長輩跟前裝個樣子,一般不會幹家務活兒。男人去做幕僚或是教書先生,客人登門,如果妻子端茶捧水,那就叫做小家子相。到了那個地步,甭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雇主的大雅之堂誰曾見過一身短打扮去分庭抗禮?事關地位名聲,讀書人若要在上流社會中混一口飯吃,就不能將妻子當做用人。

家裡在走下坡路,老爺子納妾都遇到阻力,沈複怎麼能起這個念頭?此時被趕出家門,更是連生計都成了問題。

從前做事靠老爺子的關係網,這時候別說沒人接納,就是那些叔叔伯伯有意關照,沈複也不會去低三下四。

小青年與長輩鬧翻,只能靠朋友和自己的本事。

窮戶人家出身的陳芸,落難時節將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錫山華夫人家裡,魯半舫家的蕭爽樓,見證了那一段田間牧歌式的歲月。陳芸巧手調停,讓丈夫那幫失意的朋友,瀟瀟灑灑體會到了無官一身輕的快樂。

只要有飯吃,種田人的日子並不難過;只要有事做,讀書人的日子也不難過。難的就是不上不下之間。《浮生六記》妙筆生花,將平凡日月的閒情逸致,描摹得栩栩如生,蘇州人的精緻細膩於此可見一斑。

滿清王朝閉關鎖國,但是,翻開《浮生六記》,我們能夠發現許多不為人知的往事。比如乾隆時期廣東沿海就開始流行吸食鴉片;蘇州地區已經有了放高利貸的西洋人。

好的沒學到,壞的一沾就會。開放走了樣兒,雖然與人類的劣根性有關,未嘗不是滿清政府挾洋自重的結果。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是黃皮膚黑頭發,咱叫什麼夷狄,你沒看見那些西方人麼?人家家在萬里之外,尚且那麼能幹,四海之大天外有天,怎麼能以遠近論高低呢!

不能瞧不起別人,只能瞧不起自己。這個不用人教,咱們一向如此。

在外面住了幾年,沈複倆口子又回到父母身邊。

可惜人強不如命強,娘家的弟弟外出杳無音訊,母親一病不起,身心交瘁的陳芸染上了吐血之症。

沈複經營一個小作坊,以售賣自己的畫作為生,無奈開銷太大,“三日所進,不敷一日所出”,“ 隆冬時節,挺身而過”。

不免左借右挪,到了這個地步,還去給人家擔保,結果那人卷款而逃。

五十兩銀子在西洋人那兒借來,年關將至,洋人討債咆哮於門。稼夫公聽見了,正在訓斥兒子,陳芸的一個結拜姐妹打發使者前來詢問她的病情,老爺子以為是來者是風月場中的人,便怒不可遏的說:“汝婦不守閨訓,結盟娼妓。汝亦不思習上,濫伍小人。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寬三日限,速自為計,遲必首汝逆矣!”

老子告兒子忤逆,證據確鑿,兒子只有死路一條。

借債的事擺在那裡,洋人的背景,官府不敢掉以輕心;所謂“結盟娼妓”, 也並非捕風捉影。

《浮生六記》詳細記載了作者在廣州沙面“遊河觀妓” 的情景。數月之間,沈複情有獨鍾,在那個叫做喜兒的姑娘身上花去了一百多兩銀子。他有一個同行名叫徐秀峰,沈複描寫說:“餘每去,必偕秀峰,不邀他客,不另放艇。一夕之歡,番銀四圓而已。秀峰今翠明紅,俗謂之跳槽,甚至一招兩妓。余則惟喜兒一人……鄰妓皆羨之。有空閒無客者,知餘在寮,必來相訪。每上其艇,呼餘聲不絕。餘亦左顧右盼,應接不暇,此雖揮霍萬金所不能致者——”

看到徐秀峰帶了個美女歸來,陳芸張羅著要為丈夫納妾。浙江妓女溫冷香寓居虎丘,有個女兒叫憨園,還是處女,生得亭亭玉立。陳芸與之一見如故,便告訴沈複說:“剛才已經和憨園約定,明日她到這兒來,我去想辦法讓她嫁給你。”沈複大吃一驚:“這樣,不修一座金屋便不能藏此嬌娃,窮光蛋怎麼敢如此癡心妄想呀!何況你我夫妻意情正濃,何必到外頭去貪圖快活?”

陳芸說我自己喜歡她,你等著聽咱們的消息吧。不久,即以翡翠鐲子相贈,並且和憨園結為姊妹。

妻子為丈夫挑選姬妾,除了收入分配方面的傾斜,既彰顯了自己品味又能夠增加在大家庭中的話語權,可謂一舉多得。

多一個女人,意味著自己在丈夫那裡少了份兒。可是,大戶人家往往三妻四妾,與其被動接受還不如主動挑選,等到給丈夫娶來小妾,自己又多了一個心腹之人。

後來,憨園“為有力者奪去”, 陳芸忙乎多時,在長輩那兒又新添了一個“盟妓” 的過錯。

沈複倆口子一而再再而三受到父母的責難,岳父家裡無人是一個重要原因。做父母的認為兒媳福氣薄了,拖累了自家的兒子;還有呢則是兒子的同學發達了,鄰居家的孩子那麼乖巧,咱們家的渾小子怎麼總是沒長進呢!

能怨稼夫公生氣麼?這時候,沈複的發小石琢堂已經中了狀元啦!

外出躲債的那一段日子簡直慘不忍睹,有時候比討米叫化還不如,沈複幾次差點丟掉了性命。

嘉慶八年,陳芸撒手走了,時年四十一歲。第二年,稼夫公去世,沈複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這個消息。他去給父親守靈,一連七天,不僅沒有一個人來和他商量喪禮的事兒,弟弟啟堂還暗中唆使人向老兄要債。沈複忍無可忍,便將啟堂叫來說:“兄雖不肖,並未作惡不端。若言出嗣降服,從未得過纖毫嗣產。此次奔喪歸來,本人子之道,豈為爭產故耶?大丈夫貴乎自立,我既一身歸,仍以一身去耳!”

沈複早年過繼給了病故的堂伯父,按照慣例已經失去了繼承親生父母遺產的資格。

父親去世未滿百日,沈複要走,女兒青君說,祖父留下的房產,值得三四千兩銀子,您分毫不取倒也罷了,怎麼連自己的行李都不要呢!

又過了一年,沈複去看望母親,母子倆相會親戚家裡。原來,老家的那棟房已經賣掉了。

冤有頭,債有主。大戶人家的公子,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是放債人他就不怕你跑了。

這件事情從另一個側面證明,稼夫公晚年手裡確實沒有什麼錢,不然的話,為區區五十兩銀子,怎麼捨得逼迫兒子兒媳背井離鄉?

石琢堂系乾隆庚戌(1790年)狀元,嘉慶十年回家探親,將沈複帶去做幕僚。人到中年,生涯看上去有了轉機,誰知道,輾轉途中沈複又接到了兒子逢森去世的噩耗。

“嗚呼!芸僅一子,不能延其嗣續耶?”可憐天下父母心!沉重的人生,讓沈複快要支撐不住,這才拉出亡故妻子一起去承受這喪子之痛。

《浮生六記》純任天然毫不做作,然而字裡行間不乏弦外之音。

嘉慶十二年(1807),沈複到了北京。跨過年,歲在戊辰,便寫出《浮生六記》,按照傳統的演算法,這一年沈複四十六歲。

《浮生六記》只有四記流傳於世,分別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

據說還有中山記曆、養生記道,可惜散佚不見了。

民國時期,有一個叫做王均卿的書商聲稱發現了足本,刻印出來,養生記道變成了養生記逍。且不論真偽與否,沈複的文字爐火純青,這會兒冷不防蹦出個冒煙的炭頭兒,僅此一項便讓人覺得格格不入。

“瀛海曾乘漢使槎,中山風土紀皇華。春雲偶住留痕室,夜半濤聲聽煮茶。”最早接觸到《浮生六記》的江蘇武進人管貽萼,為六記題寫了六首詩歌,根據這首詩我們知道沈複曾經到過琉球。至於是不是使節沒有關係,沈複做過生意,商人的身份,也許讓他的往來如同寫作一樣更加自由自在。

讀書人嘛是不是官員也沒有關係,稼夫公恨鐵不成鋼,老爺子做夢也想不到,一本《浮生六記》難道只值得一個狀元麼?

乍一看,一本書籍與狀元公二者之間似乎沒有可比性。咱們的意思是,老石家的狀元郎曾經提攜過潦倒落魄的沈氏書生,然而浮生若夢,兩百年後的今天,咱們說石狀元是《浮生六記》作者沈複的同鄉,不過是想讓人們加深對狀元的印象而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