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湛江大學生千里入汕 搭建家庭陽光“棲居”

中國青年網汕頭9月4日電(通訊員 趙壯傑 吳曉婷 陳佳祥 鄭澤彬)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親的言傳身教, 而言傳身教的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親子活動進行的。 7月19日, 廣東醫科大學微愛踐行助夢團隊攜手中山大學心理系共20人前往汕頭南澳縣, 開展以“陽光護苗 童迎晨曦”為主題的的公益活動, 活動包括親子互動遊戲、圖書百戶送、親子徵文比賽等, 此舉旨在為當地父母與孩子之間提供一個互動的機會, 構建一個家庭溝通的陽光“棲居”。

孩子紙筆敘溫情 親子相處時間短暫

“我最開心的是(事)情是跟爸爸媽媽在一起,

爸爸媽媽總是不在家, 很久才會回來一次, 我想他們了!”八歲的小剛(化名)在作文紙上用歪歪斜斜的字跡寫下了這段三十八個字的“徵文”。

志願者瞭解到, 小剛的父母因為生計, 不得不遠赴四百多公里的廣州去打工。 因為工作原因, 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回到家中來, 而一年最多回來一兩次, 和孩子的相處時間非常短, 在父母外出務工的三年裡, 小剛一直由奶奶撫養。

“說孩子不想他的爸爸媽媽是假的, 記得他們剛剛去打工那年, 孩子一直吵著找他的父母, 有時候還會偷偷地在角落裡哭, 我們做老人的只能盡我們的能力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但還是比不上父母在身邊教導的好。 ”小剛的奶奶對志願者說。

志願者在詢問奶奶家的基本情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翁創桂 攝

類似小剛這樣的家庭在南澳並不少有, 據瞭解, 南澳縣是廣東省內唯一的海島縣, 獨特的海島環境導致, 島內的主要經濟模式是漁業、旅遊業, 島上漁民家庭逾半數。

“一般南澳家庭都是男的外出捕魚,

女的在家做點小生意, 沒有船隻的家庭可能會一起到外地去打工, 孩子則會留給老一輩的人照顧,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其實是非常少的, 很多孩子都處於隔代教育的模式之中。 ”協義善堂義工服務隊隊長吳燕青對志願者介紹。

大學生以書傳情 開展親子徵文

為了讓忙碌的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心意,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 7月21日, 該團隊開展以“親子情 筆間敘”的親子徵文比賽, 即父母和孩子互寫一封信給對方, 信件的主題是《我想對你說》, 活動邀請了雲澳、深澳兩鎮的13戶漁民家庭參與, 除此之外, 志願者別出心裁, 通過詢問電話號碼等方式聯繫了10戶外出打工的家庭參與, 讓百裡外的父母與留守南澳的孩子雙方進行有效的互動。

“孩子, 你很懂事, 你在媽媽感冒發燒躺在床上的時候, 主動幫媽媽倒熱水、拿藥品、幫忙照顧弟弟, 要知道那時你還只是八歲而已, 那時候真的感到很自豪!”雲澳中心小學學前1班班主任黃素妹寫紙上深情地寫下想對孩子說的話。

而其孩子小康(化名)則在紙上寫下一個“秘密”——媽媽, 其實我報的補習班少不是不想學習, 而是我不會自己回家, 每天要你接送, 你又那麼忙, 怕你很lei(累)。

參加徵文的小朋友一筆一劃地在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翁創桂 攝

該團隊隊長鄭澤彬介紹, 開展親子徵文的目的是讓孩子和父母換一種方式表達自己內心對彼此的愛意, 潮汕本地人可能大多不善表達自己的愛, 通過本次徵文比賽, 我們看到了許多親子都在紙上寫出了自己平時不敢對對方說的話, 甚至有一個阿姨看到自己的孩子寫給自己的東西, 感動地哭了出來。

大孩子幫扶小孩子 陽光護苗童迎晨曦

該團隊除了在南澳開展了包括專家線上親子講座、親子互動遊戲、親子圖書百戶送、親子徵文比賽等, 為了發揮醫學生的特色,從長期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建立了微信群——陽光護苗行動,建立起大學生幫扶小孩子的一對一、一對多的長期教育幫扶模式,讓該團隊的下鄉時限由幾天延伸為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孩子們持續享受下鄉成果。

志願者林容木是該群的管理者,他說道:“這個群將作為我們團隊在這段下鄉期間的延續。我們也收集了100多位元家長的聯繫方式,不定期跟家長電話聯繫,希望借這兩個途徑來持續性地關注參加本次活動的孩子的成長情況。”

他表示,孩子的成長過程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等待幼苗長成的過程,我們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幫扶模式,用一年、三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期待這批孩子的成長,用我們的一片愛心去守護這些祖國的希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正己才能化人。”家長吳先生也在該群發表了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理解。

為了發揮醫學生的特色,從長期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建立了微信群——陽光護苗行動,建立起大學生幫扶小孩子的一對一、一對多的長期教育幫扶模式,讓該團隊的下鄉時限由幾天延伸為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孩子們持續享受下鄉成果。

志願者林容木是該群的管理者,他說道:“這個群將作為我們團隊在這段下鄉期間的延續。我們也收集了100多位元家長的聯繫方式,不定期跟家長電話聯繫,希望借這兩個途徑來持續性地關注參加本次活動的孩子的成長情況。”

他表示,孩子的成長過程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等待幼苗長成的過程,我們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幫扶模式,用一年、三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期待這批孩子的成長,用我們的一片愛心去守護這些祖國的希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正己才能化人。”家長吳先生也在該群發表了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理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