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微薦讀|杭州破題“鄰避效應”

編者按:3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杭州破題“鄰避效應”》一文, 介紹了杭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從選址到發生群體性事件, 通過做好群眾工作, 化解群眾憂慮, 變“鄰避效應”為“迎臂效應”, 垃圾焚燒發電廠得以在原址順利建設。 現全文轉發, 以饗讀者。

新時期群眾工作新探索

“鄰避效應”, 這個曾在多地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大難題, 在浙江省杭州市得到了有效破解。 記者深入一線採訪得知:余杭區中泰垃圾焚燒專案目前進展順利, 今年下半年將投入點火試運行。 杭州能有效化解這起備受關注的事件,

走出困局, 源於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執政理念。

“好是好, 但不要建在我家後花園。 ”——人們把當地居民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品質等帶來負面影響, 而採取強烈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稱為“鄰避效應”。 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口增加, 杭州與其它城市一樣, 近些年面臨“垃圾圍城”窘境, 同時也碰到了這樣的問題:專家反復論證認為建立垃圾焚燒廠是解困的最佳途徑, 但周邊群眾卻爭議四起。 2014年5月, 余杭區中泰街道一帶群眾反對中泰垃圾焚燒廠項目選址, 曾發生規模性聚集。 少數群眾甚至阻斷交通、圍攻執法管理人員……

如何化開不信任的“堅冰”, 打破項目停滯的僵局?杭州採取的措施是充分尊重群眾意願、以群眾利益為準繩。

省、市主要領導均鄭重承諾:“專案沒有征得群眾充分理解支援的情況下一定不開工!沒有履行完法定程式一定不開工!”

與此同時, 對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工作, 他們展開了新探索:不是用簡單行政命令, 而是依靠耐心細緻的群眾工作, 用事實去說服教育群眾。 2014年7月至9月, 中泰街道共組織了82批、4000多人次赴外地考察, 讓群眾實地察看國內先進的垃圾焚燒廠。 “不看不知道, 一看放心了。 ”現身說法, 讓群眾一個個打消了先前的顧慮。

群眾的“健康隱憂”要對症下藥, “發展隱憂”更要化解。 為了提升群眾的獲得感, 杭州市專門給中泰街道撥了1000畝的土地空間指標, 用來保障當地產業發展。 區裡還投入大量資金幫助附近幾個村子引進致富項目,

改善生態、生產、生活環境。

中泰垃圾焚燒項目現在成了“惠民工程”, 一批批專案爭先恐後在這裡落戶, 群眾真正嘗到了甜頭。 以前, 人們爭著往外遷, 現在則是爭著往回遷。 僅小小的中橋村, 已回遷200多人。

說到“中泰事件”, 恐怕至今仍有人留有印象——2014年暮春發生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這一群體性事件, 一度成為輿論的焦點。

當年5月10日上午, 余杭區中泰街道一帶的群眾因反對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廠專案選址, 發生規模性聚集。 少數群眾甚至封堵杭徽高速公路及02省道,

並出現打砸車輛、圍攻執法管理人員等違法情況。

“好是好, 但不要建在我家後花園。 ”——人們把當地居民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品質等帶來負面影響, 而採取強烈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稱為“鄰避效應”。

“中泰事件”, 就是一起典型的因“鄰避效應”而引起的社會事件。

初春的杭州, 已是姹紫嫣紅。 記者再次來到“中泰事件”的發生地, 但見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廠主體建築已拔地而起, 110米高的煙囪巍巍挺立。 垃圾貯坑、污水收集池的輪廓已經基本建成。 各種工程車輛不時進出, 塔吊設備繁忙運轉。

“整個工程正有條不紊按計劃進行, 目前已完成大半。 ”工程負責人——光大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建平給記者算了筆賬: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專案設計日焚燒處理生活垃圾3000噸, 總投資近30億元,煙氣排放優於歐盟2000標準,滲濾液能夠“全回用,零排放”,預計每年可以發電3億度。

熊建平說,今後這個專案將是開放式的環保科普教育基地、工業旅遊基地以及迴圈經濟示範基地。

讓群眾有充足的獲得感,好事才能最終辦好

中橋村村民俞莉莉家的兩層小樓,正對著一抹青山。從客廳的窗子望出去,雜花生樹,鶯飛草長,輕風拂過,綠浪翻滾。

這位俊俏的農家妹如數家珍般講述著村莊的未來:從那片花海再往遠處,舊農房改造的“單車公園”民宿已經開張,夜裡亮起燈來格外好看;正在修建的景觀路、自行車賽道繞著村子走,一直通到山的那邊……

村子收拾得那麼漂亮,來轉悠的外地客人也一天多過一天。俞莉莉自豪地向記者講述了她前幾天做“模特”的經歷:“我正在河邊洗衣服,抬頭看見岸上一排長長的相機鏡頭對過來,哢嚓哢嚓響個不停。我趕緊理一理頭髮,扯一扯衣角,收拾得好看一些。咱不能給村子丟人啊!”

中橋村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場地之間只隔了一道山梁,離工地最近的人家,頂多也就500來米距離。俞莉莉印象很深,當初聽說要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村裡誰都不安生了。有條件遷戶口的村民,趕緊遷了出去;本打算蓋房子的,紛紛停下觀望。“還是村黨委書記周永章有遠見。他跟大家講:你們不要一個勁兒反對,也許這對我們村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呢。還真讓他說著了,現在我一碰到周書記,就向他翹大拇指!”

其實,有遠見的不光是俞莉莉口中的周書記,杭州市的決策者早就開始了謀篇佈局:群眾的“健康隱憂”要對症下藥,“發展隱憂”更要化解。光靠磨破嘴皮跟村民說“犧牲”顯然缺乏說服力,得讓群眾有充足的獲得感。只有看到“真金白銀”,群眾才能擁護。最終,好事才能辦好。

“原先我們這個小村莊,說得好聽點是生態好。其實,話說白了,就是偏僻、落後。”南峰村村民姚愛農快人快語,“現在,項目一帶動,村子好像一下子睡醒了——路硬化了,橋修好了,各種顏色的路燈裝起來了,房子也越建越漂亮。”

為了提升群眾的獲得感,杭州市專門給中泰街道撥了1000畝的土地空間指標,用來保障當地產業發展。余杭區計畫投資20.8億元,在附近幾個村子打造一片城郊休閒“慢村”。此外,區裡還投入1.4億元,為中泰街道實施117項改善生態、生產、生活環境的實事工程,其中71項已經啟動。

中橋村黨委書記周永章扳著指頭,一項一項向記者介紹村裡人能享受到的“福利”:“政府投了那麼多錢搞旅遊,我們就好比是住在景區裡,獨門小院多好,外頭上哪裡去找;房子也增值,別看農民房,以後不得了;環境那麼好,無形資產算算有多少,就連兒子娶老婆進來,人家都會高看一眼。旅遊熱起來,自己坐在家裡都能當老闆;就算不當老闆,就業機會也少不了,那麼多服務崗位等著呢。”

近幾天,周永章一撥接一撥接待來考察的外地客商,常常忙到晚上八九點鐘。“山裡人脾氣直,一上來我就跟人家講清楚,離村子1公里遠,以後有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翻過山梁就能看見。”他也告訴客商,這個廠將會是一個符合國際標準、技術先進的廠,整個村莊也將會是全域景區化的美麗新農村。

中橋村的年輕村民蔣于成當初是村裡“鬧”得最厲害的人之一,為此曾“進去過”。現在,他義務當起了村裡的“招商引資員”,成天忙前忙後張羅朋友來村裡看專案。他說:“誰不希望自己的家鄉好?想方設法為村裡引進項目,就是希望家鄉不僅環境好,還能發展好,子孫後代生活得更好。”

由於“把發展當作硬道理”,中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現在真正成了“惠民工程”,一批批專案爭先恐後在這裡落戶:房車營地、山頂酒吧、自行車俱樂部、精品民宿這些旅遊項目,一個個在春風中破土動工。就在記者採訪的那天,中泰街道簽下又一個旅遊大專案——與德國品牌卡爾斯合作的親子主題公園,落戶在中橋村。

“這兩年,陸續從外頭把戶口遷回中橋村的,算算有200多人。有人爭著要進來,說明村子勢頭旺。希望將來村裡每個人都有底氣自豪地講一句:雖然我們這裡有垃圾廠,但我們的發展比以前更好了。”周永章說。

不折不扣完成承諾,是破解“鄰避效應”的不二良方

儘管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專案進展順利,但杭州市有關部門對這一專案建設絲毫沒有掉以輕心,無時無刻不在反思這件事情帶來的教訓。

“這件公益好事,之所以起初出現了一些波瀾,與我們事前與老百姓溝通不夠很有關係。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人民政府就是代表人民的,決策後只需要埋頭苦幹就行了,忽視了與老百姓的有效溝通。”中泰街道党工委書記郭雲偉的反思一針見血。

“一戶人家碰到事情都要有商量,何況是牽涉到這麼多人的民生大事。有話敞開說清楚,有事大家商量著辦,才能不留下後遺症。”白雲村黨委書記朱永興完全贊同郭雲偉的觀點。

“除了事前溝通做得不夠,面對新時期的新挑戰,我們各級幹部的知識儲備也需要加強。僅憑舊知識、舊觀念去處理新問題,行不通了。譬如,垃圾焚燒項目選址出現一些雜音後,區裡也試圖做一些解疑釋難的工作,可有些同志連專業術語也講不清。結果,就被所謂‘環保人士’的說法先入為主地打了個‘時間差’。新時期,如何成為做群眾工作的行家裡手?是擺在我們每個幹部面前的新課題。”時任中泰街道辦事處主任馮德偉如是認為。

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只有正視問題,才能有效解決問題。2014年5月至11月,余杭區先後選調1000多名機關幹部,這些幹部大多是曾在中泰工作過或熟悉情況的當地人,他們進村入戶走訪了2.5萬多人次,搜集的意見建議匯攏成500多條。這些意見,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民意。

舉一反三,此後,中泰項目落地推進的全過程,都選擇了讓群眾深度參與。像做水文和大氣檢測時,檢測點就設在村民院子裡,環境監測資料和細節第一時間公佈,用公開透明打消群眾顧慮。群眾提出來的建議和要求——像垃圾運輸要走專用匝道、建立大管網供水以避免水源污染等,也被採納並逐一落實。

不僅著力解決現實問題,有關部門還深入群眾之中及時排查潛藏的問題。“中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由企業主體來運營。企業經營講效益,有的賺想多賺一點,能省的想再省一點。這麼一來,會不會放鬆標準甚至偷排漏排?”“國外垃圾分類做得很到位,可我們這裡垃圾混在一起燒。如果不分類,又怎能確保焚燒無害?”……針對群眾的這些疑慮,政府不回避,專門成立了群眾監督小組,村民到村裡登個記,就可以戴上“監督證”,進專案工地實地察看。碰到地質勘測、進場施工等重點環節,政府都定期組織村民現場監督,聽取專案方的介紹。

“以後工廠每天的排放指標等資料,也都將在街道即時公佈。群眾的意見,是推動我們工作的指標。”據郭雲偉介紹,這幾年,正是根據群眾的意見,杭州加大了垃圾分類力度。2015年,杭州專門出臺了關於垃圾分類的地方性法規。垃圾“實戶制”、積分獎勵等新辦法,二維碼、物聯網等智能手段,都用到了垃圾分類上。有的地方還嘗試開通“垃圾不落地”的專線車,讓居民慢慢接受垃圾定時收運的習慣。

用群眾的意願去指導工作,在後“中泰事件”的處理上,基本上成了定例:涉及環境的重大工程項目,發揮經濟杠杆作用,對奉獻較多的一方予以適當補償從而達成利益平衡。杭州通過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的探索,邁出了“破冰”的步子。從2017年開始,杭州市在原有260元/噸的垃圾處理費基礎上,將增加75元/噸的標準,設立環境改善專項資金。對余杭中泰這樣承擔垃圾處理的區域有所補償,用於當地產業發展、民生項目。而對生活垃圾輸出城區來說,則是產生垃圾越多、需交的費用也越多……

“按照計畫,今年下半年中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望點火試運行。作為這樣的公益性項目,點火試運行,其實只是開端。要想工程順利進行下去,服務群眾的意識不能淡化,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對群眾的承諾。”一位專家這麼認為。

採訪中,從杭州市、余杭區幹部的謹慎態度上,記者感覺到了他們工作的細緻、勤勉、認真,也領略到了他們的壓力和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在不久前召開的浙江省委常委會上,省委書記夏寶龍專門問起了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的進展情況。他說:“什麼叫取信於民?不折不扣完成對老百姓的承諾,就是最好的答案!”

總投資近30億元,煙氣排放優於歐盟2000標準,滲濾液能夠“全回用,零排放”,預計每年可以發電3億度。

熊建平說,今後這個專案將是開放式的環保科普教育基地、工業旅遊基地以及迴圈經濟示範基地。

讓群眾有充足的獲得感,好事才能最終辦好

中橋村村民俞莉莉家的兩層小樓,正對著一抹青山。從客廳的窗子望出去,雜花生樹,鶯飛草長,輕風拂過,綠浪翻滾。

這位俊俏的農家妹如數家珍般講述著村莊的未來:從那片花海再往遠處,舊農房改造的“單車公園”民宿已經開張,夜裡亮起燈來格外好看;正在修建的景觀路、自行車賽道繞著村子走,一直通到山的那邊……

村子收拾得那麼漂亮,來轉悠的外地客人也一天多過一天。俞莉莉自豪地向記者講述了她前幾天做“模特”的經歷:“我正在河邊洗衣服,抬頭看見岸上一排長長的相機鏡頭對過來,哢嚓哢嚓響個不停。我趕緊理一理頭髮,扯一扯衣角,收拾得好看一些。咱不能給村子丟人啊!”

中橋村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場地之間只隔了一道山梁,離工地最近的人家,頂多也就500來米距離。俞莉莉印象很深,當初聽說要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村裡誰都不安生了。有條件遷戶口的村民,趕緊遷了出去;本打算蓋房子的,紛紛停下觀望。“還是村黨委書記周永章有遠見。他跟大家講:你們不要一個勁兒反對,也許這對我們村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呢。還真讓他說著了,現在我一碰到周書記,就向他翹大拇指!”

其實,有遠見的不光是俞莉莉口中的周書記,杭州市的決策者早就開始了謀篇佈局:群眾的“健康隱憂”要對症下藥,“發展隱憂”更要化解。光靠磨破嘴皮跟村民說“犧牲”顯然缺乏說服力,得讓群眾有充足的獲得感。只有看到“真金白銀”,群眾才能擁護。最終,好事才能辦好。

“原先我們這個小村莊,說得好聽點是生態好。其實,話說白了,就是偏僻、落後。”南峰村村民姚愛農快人快語,“現在,項目一帶動,村子好像一下子睡醒了——路硬化了,橋修好了,各種顏色的路燈裝起來了,房子也越建越漂亮。”

為了提升群眾的獲得感,杭州市專門給中泰街道撥了1000畝的土地空間指標,用來保障當地產業發展。余杭區計畫投資20.8億元,在附近幾個村子打造一片城郊休閒“慢村”。此外,區裡還投入1.4億元,為中泰街道實施117項改善生態、生產、生活環境的實事工程,其中71項已經啟動。

中橋村黨委書記周永章扳著指頭,一項一項向記者介紹村裡人能享受到的“福利”:“政府投了那麼多錢搞旅遊,我們就好比是住在景區裡,獨門小院多好,外頭上哪裡去找;房子也增值,別看農民房,以後不得了;環境那麼好,無形資產算算有多少,就連兒子娶老婆進來,人家都會高看一眼。旅遊熱起來,自己坐在家裡都能當老闆;就算不當老闆,就業機會也少不了,那麼多服務崗位等著呢。”

近幾天,周永章一撥接一撥接待來考察的外地客商,常常忙到晚上八九點鐘。“山裡人脾氣直,一上來我就跟人家講清楚,離村子1公里遠,以後有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翻過山梁就能看見。”他也告訴客商,這個廠將會是一個符合國際標準、技術先進的廠,整個村莊也將會是全域景區化的美麗新農村。

中橋村的年輕村民蔣于成當初是村裡“鬧”得最厲害的人之一,為此曾“進去過”。現在,他義務當起了村裡的“招商引資員”,成天忙前忙後張羅朋友來村裡看專案。他說:“誰不希望自己的家鄉好?想方設法為村裡引進項目,就是希望家鄉不僅環境好,還能發展好,子孫後代生活得更好。”

由於“把發展當作硬道理”,中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現在真正成了“惠民工程”,一批批專案爭先恐後在這裡落戶:房車營地、山頂酒吧、自行車俱樂部、精品民宿這些旅遊項目,一個個在春風中破土動工。就在記者採訪的那天,中泰街道簽下又一個旅遊大專案——與德國品牌卡爾斯合作的親子主題公園,落戶在中橋村。

“這兩年,陸續從外頭把戶口遷回中橋村的,算算有200多人。有人爭著要進來,說明村子勢頭旺。希望將來村裡每個人都有底氣自豪地講一句:雖然我們這裡有垃圾廠,但我們的發展比以前更好了。”周永章說。

不折不扣完成承諾,是破解“鄰避效應”的不二良方

儘管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專案進展順利,但杭州市有關部門對這一專案建設絲毫沒有掉以輕心,無時無刻不在反思這件事情帶來的教訓。

“這件公益好事,之所以起初出現了一些波瀾,與我們事前與老百姓溝通不夠很有關係。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人民政府就是代表人民的,決策後只需要埋頭苦幹就行了,忽視了與老百姓的有效溝通。”中泰街道党工委書記郭雲偉的反思一針見血。

“一戶人家碰到事情都要有商量,何況是牽涉到這麼多人的民生大事。有話敞開說清楚,有事大家商量著辦,才能不留下後遺症。”白雲村黨委書記朱永興完全贊同郭雲偉的觀點。

“除了事前溝通做得不夠,面對新時期的新挑戰,我們各級幹部的知識儲備也需要加強。僅憑舊知識、舊觀念去處理新問題,行不通了。譬如,垃圾焚燒項目選址出現一些雜音後,區裡也試圖做一些解疑釋難的工作,可有些同志連專業術語也講不清。結果,就被所謂‘環保人士’的說法先入為主地打了個‘時間差’。新時期,如何成為做群眾工作的行家裡手?是擺在我們每個幹部面前的新課題。”時任中泰街道辦事處主任馮德偉如是認為。

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只有正視問題,才能有效解決問題。2014年5月至11月,余杭區先後選調1000多名機關幹部,這些幹部大多是曾在中泰工作過或熟悉情況的當地人,他們進村入戶走訪了2.5萬多人次,搜集的意見建議匯攏成500多條。這些意見,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民意。

舉一反三,此後,中泰項目落地推進的全過程,都選擇了讓群眾深度參與。像做水文和大氣檢測時,檢測點就設在村民院子裡,環境監測資料和細節第一時間公佈,用公開透明打消群眾顧慮。群眾提出來的建議和要求——像垃圾運輸要走專用匝道、建立大管網供水以避免水源污染等,也被採納並逐一落實。

不僅著力解決現實問題,有關部門還深入群眾之中及時排查潛藏的問題。“中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由企業主體來運營。企業經營講效益,有的賺想多賺一點,能省的想再省一點。這麼一來,會不會放鬆標準甚至偷排漏排?”“國外垃圾分類做得很到位,可我們這裡垃圾混在一起燒。如果不分類,又怎能確保焚燒無害?”……針對群眾的這些疑慮,政府不回避,專門成立了群眾監督小組,村民到村裡登個記,就可以戴上“監督證”,進專案工地實地察看。碰到地質勘測、進場施工等重點環節,政府都定期組織村民現場監督,聽取專案方的介紹。

“以後工廠每天的排放指標等資料,也都將在街道即時公佈。群眾的意見,是推動我們工作的指標。”據郭雲偉介紹,這幾年,正是根據群眾的意見,杭州加大了垃圾分類力度。2015年,杭州專門出臺了關於垃圾分類的地方性法規。垃圾“實戶制”、積分獎勵等新辦法,二維碼、物聯網等智能手段,都用到了垃圾分類上。有的地方還嘗試開通“垃圾不落地”的專線車,讓居民慢慢接受垃圾定時收運的習慣。

用群眾的意願去指導工作,在後“中泰事件”的處理上,基本上成了定例:涉及環境的重大工程項目,發揮經濟杠杆作用,對奉獻較多的一方予以適當補償從而達成利益平衡。杭州通過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的探索,邁出了“破冰”的步子。從2017年開始,杭州市在原有260元/噸的垃圾處理費基礎上,將增加75元/噸的標準,設立環境改善專項資金。對余杭中泰這樣承擔垃圾處理的區域有所補償,用於當地產業發展、民生項目。而對生活垃圾輸出城區來說,則是產生垃圾越多、需交的費用也越多……

“按照計畫,今年下半年中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望點火試運行。作為這樣的公益性項目,點火試運行,其實只是開端。要想工程順利進行下去,服務群眾的意識不能淡化,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對群眾的承諾。”一位專家這麼認為。

採訪中,從杭州市、余杭區幹部的謹慎態度上,記者感覺到了他們工作的細緻、勤勉、認真,也領略到了他們的壓力和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在不久前召開的浙江省委常委會上,省委書記夏寶龍專門問起了中泰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的進展情況。他說:“什麼叫取信於民?不折不扣完成對老百姓的承諾,就是最好的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