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執業藥師中藥學專業知識二高頻考點

解表藥

掌握麻黃、桂枝、紫蘇、生薑、荊芥、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葛根、柴胡的藥性、性能特點、功效、主治病症、用法、使用注意;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細辛的用量;麻黃、桂枝、細辛、葛根、柴胡的主要藥理作用, 以及麻黃配桂枝, 麻黃配杏仁, 麻黃配石膏, 桂枝配白芍, 細辛配乾薑、五味子, 柴胡配黃芩,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 菊花配枸杞, 蟬蛻配膨大海的配伍意義。 (★★)

【部分考點精析】

1.細辛用量:內服湯劑1~3g, 粉末0.5~1g(★)

2.部分藥物配伍意義(★★)

中藥

配伍意義

麻黃配桂枝

發汗解表力強, 治風寒表示無汗功著

麻黃配杏仁

善宣肺降氣而平喘止咳, 治喘咳氣逆功著, 證屬風寒束肺者尤宜

麻黃配石膏

清肺平喘兼透表熱, 治肺熱咳喘效佳

桂枝配白芍

收散並舉, 有調和營衛, 解肌發表之功, 治風寒表虛有汗每用

細心配乾薑、五味子

尤善治療寒飲咳喘日久者

清熱藥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夏枯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魚腥草、射干、白頭翁、敗醬草、青蒿、地骨皮的藥性、性能特點、功效、主治病症、用法、使用注意。 還需特別記憶知母、梔子、生地黃、金銀花、大青葉、牛黃、魚腥草、青蒿的主要藥理作用, 以及知母配石膏、黃柏、川貝, 梔子配淡豆豉、茵陳, 黃連配木香、吳茱萸、半夏、瓜蔞, 黃柏配蒼術的配伍意義。

(★★)

【部分考點精析】

1.部分藥物配伍意義(★)

中藥

配伍意義

石膏配知母

既治熱病氣分高熱, 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者

知母配黃柏

清熱降火兼陰, 陰虛火旺者甚優

知母配川貝

用於陰虛勞咳、肺燥咳嗽

黃連配木香

清熱燥濕解毒、理氣止痛, 治療濕熱痢疾、裡急後重

黃連配吳茱萸

肝火犯胃、濕阻中焦之嘔吐泛酸

2.高頻考題

(1)黃芩的主治病症有( )

A.暑濕濕溫

B胎熱胎動

C肺熱咳嗽

D.血熱吐血

E.黃疸

解析: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 主治暑濕濕溫、濕熱泄瀉痢疾、黃疸等病症;瀉火解毒, 善清泄肺火與大腸火;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吐血、崩漏下血等;安胎, 主治胎熱胎動不安。 故選ABCDE

瀉下藥

1.掌握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的特點、功效、主治病症、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黃與芒硝、牽牛與巴豆的異同點;大黃配芒硝、大黃配巴豆、乾薑的配伍意義(★★)

2.熟悉蘆薈、番瀉葉的功效、主治。 還需熟悉番瀉葉的用法量;郁李仁的功效、主治及特點;京大戟、紅大戟、牽牛子、芫花、前金子的功效、主治及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部分考點精析】

1.大黃:分為生大黃(瀉下力強)、熟大黃(制大黃, 活血作用增強, 多用於淤血症)、酒大黃(火熱上攻之症)、醋大黃(消積化瘀力增強)、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

2.大黃配芒硝:善治大便燥結、實熱積滯、堅硬難下;大黃配巴豆、乾薑:善宣治寒積便秘;(★★)

3.番瀉葉用法用量:瀉下通便時入湯劑後下或開水泡服5~10g。

4.巴豆、芫花用法用量:

中藥

用法用量

巴豆

為減少毒性, 多數製成巴豆霜應用;不入湯劑, 入丸散或膠囊嗎, 每次0.1-0.3g。

芫花

為降低毒性, 用醋泡制, 入湯劑, 1.5-3g。 散劑0.5-1g。

5.部分中藥功效口訣

大黃止血祛積瘀, 火毒濕熱一併驅;

芒硝軟化便燥結, 咽喉口瘡及癰結;

蘆薈殺蟲能泄便, 內服清肝外療癬。

祛風濕藥

1.掌握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秦艽、防己、徐長卿、五加皮、桑寄生的特點、功效、主治病症、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羌活配獨活、桑寄生配獨活的配伍意義;還應注意防己、羌活、五加皮的藥理作用(★★)

2.熟悉記憶烏梢蛇、木瓜、雷公藤、臭梧桐、穿山龍、絲瓜絡、豨薟草、香加皮、千年健的功效、主治及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部分考點精析】

1.部分藥物配伍意義

中藥

配伍意義

羌活配獨活

羌活性溫, 功能散寒祛風、勝濕止痛、發表, 善散肌膚表處寒濕, 至上半身風寒濕痹;獨活微溫, 功能祛風濕、止痛、發表, 善散在裡伏風及寒濕, 治腰以下風寒濕痹。 兩藥相合, 表裡達表, 無論上下, 風濕痹痛者皆可。

桑寄生配獨活

桑寄生性平, 既能祛風濕, 又能強筋骨;獨活性溫, 功能散風寒, 勝濕止痛;兩藥相合, 既祛風寒濕, 又能強腰膝, 治療風濕痹痛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

2.羌活與獨活的異同點(★★)

都有祛風寒勝濕之功。 羌活主治上半身痹痛, 太陽經頭痛及項背疼痛;獨活治療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痛。

3.川烏、雷公藤的異同點(★★★)

均有祛風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但川烏善散寒、麻醉止痛, 雷公藤除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外還能治療瘡瘍腫痛、疥癬、麻風等。

芳香化濕藥

掌握芳香化濕藥的特點與主治;蒼術、厚樸、廣藿香、砂仁的特點、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部分考點精析】

1.部分藥對配伍意義

利水滲濕藥

1.掌握利水滲濕藥的特點與主治;獨活、茯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滑石、木通、金錢草、茵陳的特點、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2.利水滲濕藥多性寒、涼、平,味多甘、淡、苦,入膀胱、脾、小腸經,功能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濕退黃,主治小便不利、水腫、黃疸、帶下、淋濁、痰飲等水濕內盛。

【部分考點精析】

1.茯苓、薏苡仁的異同點(★)

共同點:均有利水滲濕、健脾之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和脾虛諸證。

不同點:茯苓藥力較強,善治一切水濕內停,無論寒熱虛實皆可用。還能寧心安神、治療心脾兩虛或水氣淩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利水雖不及茯苓,但能清熱,無論水濕內停的輕症或熱證均可用,還能清熱除痹、排膿,治療濕痹拘攣、肺癰、腸癰。

2.羌活與獨活的異同點(★★)

都有祛風寒勝濕之功。羌活主治上半身痹痛,太陽經頭痛及項背疼痛;獨活治療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痛。

3.川烏、雷公藤的異同點(★★★)

均有祛風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但川烏善散寒、麻醉止痛,雷公藤除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外還能治療瘡瘍腫痛、疥癬、麻風等。

溫裡藥

掌握溫裡藥的特點與主治;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的特點、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部分考點精析】

1.部分藥對配伍意義(★★)

2.部分中藥功效口訣

附子回陽善救逆,諸班陽虛及寒痹;

乾薑回陽溫脾肺,中寒肺飲亡陽宜;

肉桂溫腎治沉寒,痛經止痛火歸元;

吳茱疏肝溫胃氣,頭痛寒疝瀉嘔宜;

丁香降逆又助陽,溫中止痛高良薑;

花椒溫痛能殺蟲,祛寒理氣小茴香。

理氣藥

1.掌握理氣藥的特點與主治;陳皮、枳實、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的特點、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還需掌握沉香的用量。(★★)

2.理氣藥多辛香燥散,藥性多偏溫,歸脾胃、肝、肺經,善行散或瀉降,功能行氣止痛、理氣調中、理氣寬胸、疏肝解鬱、破氣散結,有的還能燥濕、消積。主治肺氣雍滯之胸悶疼痛、咳嗽氣喘,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腹瀉或便秘,肝氣鬱滯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脅肋脹痛、疝氣疼痛。

【部分考點精析】

1.部分藥對配伍意義(★)

2.沉香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後下,1~5g;研末,每次0.5~1.5g。

3.高頻考題

(1)既能疏肝理氣,又能調經止痛的藥物是( )

A.香附

B.青皮

C.陳皮

D.川楝子

E.佛手

解析: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被譽為“氣病之總司,婦科之主帥”主治肝氣瘀滯之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痛;肝鬱氣滯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痛經;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故選A

芳香化濕藥

掌握芳香化濕藥的特點與主治;蒼術、厚樸、廣藿香、砂仁的特點、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部分考點精析】

1.部分藥對配伍意義

利水滲濕藥

1.掌握利水滲濕藥的特點與主治;獨活、茯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滑石、木通、金錢草、茵陳的特點、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2.利水滲濕藥多性寒、涼、平,味多甘、淡、苦,入膀胱、脾、小腸經,功能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濕退黃,主治小便不利、水腫、黃疸、帶下、淋濁、痰飲等水濕內盛。

【部分考點精析】

1.茯苓、薏苡仁的異同點(★)

共同點:均有利水滲濕、健脾之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和脾虛諸證。

不同點:茯苓藥力較強,善治一切水濕內停,無論寒熱虛實皆可用。還能寧心安神、治療心脾兩虛或水氣淩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利水雖不及茯苓,但能清熱,無論水濕內停的輕症或熱證均可用,還能清熱除痹、排膿,治療濕痹拘攣、肺癰、腸癰。

2.羌活與獨活的異同點(★★)

都有祛風寒勝濕之功。羌活主治上半身痹痛,太陽經頭痛及項背疼痛;獨活治療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痛。

3.川烏、雷公藤的異同點(★★★)

均有祛風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但川烏善散寒、麻醉止痛,雷公藤除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外還能治療瘡瘍腫痛、疥癬、麻風等。

溫裡藥

掌握溫裡藥的特點與主治;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的特點、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

【部分考點精析】

1.部分藥對配伍意義(★★)

2.部分中藥功效口訣

附子回陽善救逆,諸班陽虛及寒痹;

乾薑回陽溫脾肺,中寒肺飲亡陽宜;

肉桂溫腎治沉寒,痛經止痛火歸元;

吳茱疏肝溫胃氣,頭痛寒疝瀉嘔宜;

丁香降逆又助陽,溫中止痛高良薑;

花椒溫痛能殺蟲,祛寒理氣小茴香。

理氣藥

1.掌握理氣藥的特點與主治;陳皮、枳實、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的特點、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藥的區別,還需掌握沉香的用量。(★★)

2.理氣藥多辛香燥散,藥性多偏溫,歸脾胃、肝、肺經,善行散或瀉降,功能行氣止痛、理氣調中、理氣寬胸、疏肝解鬱、破氣散結,有的還能燥濕、消積。主治肺氣雍滯之胸悶疼痛、咳嗽氣喘,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腹瀉或便秘,肝氣鬱滯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脅肋脹痛、疝氣疼痛。

【部分考點精析】

1.部分藥對配伍意義(★)

2.沉香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後下,1~5g;研末,每次0.5~1.5g。

3.高頻考題

(1)既能疏肝理氣,又能調經止痛的藥物是( )

A.香附

B.青皮

C.陳皮

D.川楝子

E.佛手

解析: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被譽為“氣病之總司,婦科之主帥”主治肝氣瘀滯之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痛;肝鬱氣滯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痛經;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故選A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