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打擊電信網路犯罪 公安部:臺灣系電信網路詐騙案明顯下降

央廣網北京9月4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 電信網路詐騙, 是社會公害, 其猖獗之甚, 已經嚴重影響你我生活。 近年來, 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愈演愈烈, 不僅嚴重侵害了人們群眾的財產安全, 也引發了像山東“徐玉玉”案這樣的生命悲劇。 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工信部、央行、銀監會等多部門此前相繼出臺新規, 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公安部發佈的最新資料顯示, 持續開展的全國打擊治理電信詐騙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 2016年以來, 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案件11.9萬多起, 抓獲犯罪嫌疑人8.8萬多名。

今年1至6月, 全國電信詐騙發案數、群眾財產損失數雙雙下降, 臺灣系電信網路詐騙案明顯下降。 騙子有哪些招數, 遠離電信詐騙, 公安部門有哪些提醒?

9月開學前夕, 杭州蕭山區衙前派出所接到反欺詐中心的通報, 轄區內一位20歲的女大學生小方正在接聽詐騙電話。 民警迅速趕到這位大學生家中, 而此時女孩已經離家。 小方父母介紹, 當天下午4點多, 小方接到一個陌生電話, 對方自稱是西安市公安局的民警, 說有人用小方身份證註冊綁定了一個電話, 號碼涉嫌詐騙犯罪, 需要調查才能排除嫌疑。 小方不顧家人勸阻獨自帶上父母給的一萬元學費離家。

小方:因為我手機剛好有扣費特別多的情況, 還是有點相信的,

他說要找個僻靜的地方問話, 然後去了賓館開了兩個小時房間。

得知情況後, 警方立即開展追蹤, 很快發現小方一路騎車趕往了紹興方向, 民警一邊趕路一邊撥打小方手機, 但電話始終占線。 最後民警一連撥打了80多個電話發了90多條短信, 經過4個多小時終於有了回音。

小方:他讓我把錢轉到自己銀行卡, 我開始是操作, 但是操作完又轉回自己卡了, 我覺得轉錢特別不正常。 看到羅所長打的電話和短信, 後來接到110的電話, 大概已經知道自己被騙了。

陳士渠:為增加欺騙性, 犯罪分子緊跟社會熱點, 精心設計騙術, 針對不同群體量身定做, 步步設套, 讓人防不勝防。 同時, 犯罪手法不斷變換, 有的假冒領導、親戚、朋友, 謊稱“出車禍”、“被綁架”、“嫖娼被抓”;有的假冒企業單位,

謊稱“中獎”、“欠費”、“郵寄包裹”;有的冒充執法機關, 謊稱“涉嫌洗錢”、“銀行卡透支”, 以此對受害人進行欺騙、引誘、威脅、恐嚇。

詐騙電話之所以高發, 首要的原因是公民個人資訊洩露, 網上個人資訊買賣形成“黑色產業鏈”。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陳士渠坦言, 洩露管道太多、法律支撐不夠、難以查清資訊外泄源頭, 這些都成為公民個人資訊保護的難點。 陳士渠表示, 公安機關正在針對此類犯罪持續不斷開展打擊, 各地陸續成立的反詐騙中心, 在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犯罪中逐漸發揮主體作用。

陳士渠:反詐騙中心本質是整合公安機關內部各警種資源以及銀行業、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等外部資源,

共同合作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犯罪。 反詐騙中心要具備詐騙電話快速攔截和涉案資金快速止付、案件資訊流資金流查詢、研判串並和組織偵查打擊的能力。 充分發揮組織優勢、資源優勢, 自上而下統一組織案件偵辦工作。

隨著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 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大跨度流動趨勢明顯。 公安部目前已發現, 臺灣電信詐騙犯罪集團在東南亞、歐洲、非洲、大洋洲等40多個國家設立詐騙窩點。 2016年以來, 公安部先後赴20多個國家開展執法合作, 搗毀窩點70多個, 抓獲犯罪嫌疑人1600多人, 前後從肯亞、馬來西亞、柬埔寨、亞美尼亞、越南、印尼押回200多名臺灣犯罪嫌疑人, 有力震懾了電信詐騙犯罪。 臺灣系電信網路詐騙案件由2016年初占全部電信網路詐騙案件的30%下降到現在的10%左右。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陳士渠分析:以臺灣犯罪分子冒充國內公檢法機關為例, 讓受害人深信不疑的關鍵環節主要有兩個:一是利用網路改號電話改為公檢法機關電話實施詐騙, 二是製作假冒的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站, 利用獲取受害人的公民個人資訊和照片, 製作虛假通緝令。

今年1至6月, 全國電信詐騙發案數、群眾財產損失數雙雙下降, 同比分別下降12.3%和30.8%。 “合成作戰”越來越成為打擊治理電信詐騙的有力武器。 中國人民銀行建成了“電信詐騙交易風險事件管理平臺”, 並與公安部“電信詐騙案件偵辦平臺”對接, 實現線上緊急止付, 共凍結止付涉案資金70億元。 工信部嚴格實行實名制, 建設使用全國詐騙電話防範攔截系統,共處置涉嫌詐騙電話號碼1184萬個。

針對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特點,陳士渠建議: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叫你匯款到“安全帳戶”、通知中獎,領獎要你先匯錢、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匯款、在電話中索要銀行卡資訊及驗證碼、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自稱領導要求打款、陌生網站要登記銀行卡資訊;凡是有以上內容的均是詐騙。

公安機關提醒,應遠離網路不良行為,不向陌生人洩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資訊。新聞縱橫的值班編輯為大家梳理了近期高發的十類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手段,另外,防範詐騙還須做到“四要四不要”。

十類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手段

近期高發的十類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手段。騙術一:假冒公檢法詐騙;騙術二:冒充熟人詐騙;騙術三:利用偽基站發送木馬連結實施詐騙;騙術四:兼職詐騙;騙術五:考試詐騙;騙術六:校園貸詐騙;騙術七:民族資產解凍騙局;騙術八:投資返利詐騙;騙術九:保健品購物詐騙;騙術十:引誘裸聊敲詐勒索。

“四要四不要”

“四不要”指的是:不要連接陌生WIFI,有些WIFI容易導致支付帳號密碼被盜;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驗證碼;不要將支付密碼與帳號登陸密碼設為同一個;不要將身份證等個人身份資訊保存在手機裡。

建設使用全國詐騙電話防範攔截系統,共處置涉嫌詐騙電話號碼1184萬個。

針對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特點,陳士渠建議: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叫你匯款到“安全帳戶”、通知中獎,領獎要你先匯錢、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匯款、在電話中索要銀行卡資訊及驗證碼、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自稱領導要求打款、陌生網站要登記銀行卡資訊;凡是有以上內容的均是詐騙。

公安機關提醒,應遠離網路不良行為,不向陌生人洩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資訊。新聞縱橫的值班編輯為大家梳理了近期高發的十類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手段,另外,防範詐騙還須做到“四要四不要”。

十類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手段

近期高發的十類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手段。騙術一:假冒公檢法詐騙;騙術二:冒充熟人詐騙;騙術三:利用偽基站發送木馬連結實施詐騙;騙術四:兼職詐騙;騙術五:考試詐騙;騙術六:校園貸詐騙;騙術七:民族資產解凍騙局;騙術八:投資返利詐騙;騙術九:保健品購物詐騙;騙術十:引誘裸聊敲詐勒索。

“四要四不要”

“四不要”指的是:不要連接陌生WIFI,有些WIFI容易導致支付帳號密碼被盜;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驗證碼;不要將支付密碼與帳號登陸密碼設為同一個;不要將身份證等個人身份資訊保存在手機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