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索政論傳播新形態——從人民日報“任仲平”推出微視頻說起

“任仲平”是“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縮寫, 從1993年12月22日, 人民日報一版刊發第一篇“任仲平”文章《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至今已發表近百篇, 是人民日報的政論優勢的集中體現。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如何讓“任仲平”的聲音傳得更遠, 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為此, 人民日報在創作優質內容的同時, 不斷採用融合手段, 創新傳播形式, 讓“任仲平”這位以深度著稱的“同志”, 迎來從文字到音訊、從音訊到視頻的華麗轉身。 今年6月29日, 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任仲平”文章《同書寫不朽香江名句——寫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次日,

“任仲平”首次推出微視頻《8首歌, 讓你聽見香港》, 以融合傳播為體, 優質內容為魂, 開啟了探索政論傳播的新形式。

以融合傳播為理念

過去20多年裡, “任仲平”文章均以文字落版的形式呈現, 字數往往達到七八千字。 這種基於紙媒的報導模式,

固然打造了響亮的政論品牌, 但是在媒體融合發展時代, 特別是移動互聯背景下, 如何把傳統的七八千字政論文章拆開、揉碎、重組, 在不失文章本身主旨、靈魂的前提下實現融合傳播, 從而抵達更多受眾, 取得更好傳播效果, 是一個值得思考探索的嶄新課題。

近年來, 任仲平文章越來越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文字精美, 有不少讀者留言回饋, “任仲平”文章文筆細膩, 有很多段落都適合朗讀;二是注重敘事, 以議論、評論為主的“任仲平”文章中, 有越來越多的好故事出現, 文字的場景化和畫面感更強。 這兩個特點, 為融合傳播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尤其是為政論文章實現視覺化, 提供了可能性。 據此, 人民日報評論部和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聯合,

進行了多次嘗試, 逐步探索出一條融合傳播“任仲平”聲音的道路。

2016年10月19日, 人民日報刊登“任仲平”文章《鑄就我們民族的精神航道——寫在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 為加強傳播效果, 評論部將文章進行改寫, 在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推出兩個帶音訊的產品:一是《航太長征人, 為你讀長征——鑄就我們民族的精神航道》, 請航太之路的“長征功臣”韓厚健講讀“任仲平”;二是《微信朗誦:長征——鑄就我們民族的精神航道》, 請朗誦藝術家、著名配音演員詹澤朗讀“任仲平”。 這兩篇文章都引起了網友熱議, 累計閱讀超過3萬, 尤其是在年輕讀者中, 取得非常顯著的傳播效果。

此次, 《同書寫不朽香江名句——寫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一文,

除採用傳統方式, 在人民日報一版以壓底通欄的方式呈現, 還於見報前一天, 在人民日報用戶端和“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提前刊出, 做到了多管道、多平臺立體發佈。 隨後,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新地平線”工作室推出微視頻《8首歌, 讓你聽見香港》, 第一次將“任仲平”文章製作成微視頻。 從香港的百年滄桑講到回歸後的巨大發展, 表達了對香港美好明天的深深祝福, 既對“任仲平”文章推出後的讀者熱議給了回饋, 又換個方式吸引廣大讀者再讀任仲平, 思考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至此, 可以說“任仲平”實現了從文字到音訊、從音訊到視頻的融合傳播“三級跳”。

以融合策劃為手段

不管是寫文章還是做視頻, 選題策劃都是最重要的環節。 融合策劃也是這次“任仲平”成功推出微視頻的關鍵一步。 具體來說, “任仲平”融合策劃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動態策劃, 同步推出。 微視頻《8首歌, 讓你聽見香港》與“任仲平”文章的創作是基本同步的。 “任仲平”文章初稿出爐後,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新地平線”工作室, 就開始根據初稿撰寫視頻策劃案和初步腳本,確立視頻創意和基本框架。

隨著“任仲平”二稿、三稿的出爐,策劃案的部分結構和思路也會隨之進行調整。待“任仲平”文章定稿後,視頻方案也基本完成,可以說,微視頻的策劃是一個與“任仲平”文章誕生同步的動態過程。

二是找准連接,完美融合。視頻和文字屬於兩種不同表現方式,有各自的特點,要想將文章轉化成視頻,就得找准兩者之間的“連接點”。從連接點入手,才能讓視頻和文字既一脈相承,又展現各自優勢。這個“連接點”,往往是文章最精華、最具表現力、最有場景性、最可視頻化的部分。

微視頻《8首歌,讓你聽見香港》就準確把握了“歌曲”作為連接點。視頻製作團隊在研讀“任仲平”文章《同書寫不朽香江名句——寫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時發現,文中提到了近10首歌曲,這些歌曲貫穿了香港回歸祖國前後的歷程。每首歌代表不同意涵,又在不同時期廣為傳唱,既能區分話題,又能帶出歷史。因此,微視頻以8首歌的歌詞

就開始根據初稿撰寫視頻策劃案和初步腳本,確立視頻創意和基本框架。

隨著“任仲平”二稿、三稿的出爐,策劃案的部分結構和思路也會隨之進行調整。待“任仲平”文章定稿後,視頻方案也基本完成,可以說,微視頻的策劃是一個與“任仲平”文章誕生同步的動態過程。

二是找准連接,完美融合。視頻和文字屬於兩種不同表現方式,有各自的特點,要想將文章轉化成視頻,就得找准兩者之間的“連接點”。從連接點入手,才能讓視頻和文字既一脈相承,又展現各自優勢。這個“連接點”,往往是文章最精華、最具表現力、最有場景性、最可視頻化的部分。

微視頻《8首歌,讓你聽見香港》就準確把握了“歌曲”作為連接點。視頻製作團隊在研讀“任仲平”文章《同書寫不朽香江名句——寫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時發現,文中提到了近10首歌曲,這些歌曲貫穿了香港回歸祖國前後的歷程。每首歌代表不同意涵,又在不同時期廣為傳唱,既能區分話題,又能帶出歷史。因此,微視頻以8首歌的歌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