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黃河口,大美之詩

花開花落的季節, 夢裡夢外的地方, 她如畫的風景在我的箋紙上彌漫, 靈動的身影在我的思緒裡徜徉。 與黃河三角洲濕地為伴已經整整三十六年的我, 在一次次憧憬中, 在年輪的縫隙裡細細咀嚼回味, 用生命中最隆重的禮節, 把自己的影子鑲在這不是故鄉卻甚勝似故鄉的土地上。

黃龍入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 我們的母親河, 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北麓,

蜿蜒向東, 源源不絕地流淌了幾千年, 最後注入渤海。

她裹挾著大量泥沙, 在入海口, 以精衛般的執著, 日復一日填海造陸, 終於孕育出這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蔥蔥綠洲, 成就了中國最廣闊、最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濕地。

順河而下, 河面越來越寬,

留意觀察, 會發現這渾厚凝重的黃河, 不再是激流澎湃, 而是沉沉地通體向前推進。

九曲黃河萬里沙, 這泥沙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堆積了河道, 使黃河在入海口處多次改道。 最近的不到兩百年, 僅在東營附近就有五六次改道。 你必須慨歎黃河的霸氣, 她在平原上成為天河, 居高臨下, 縱橫千里。

當黃河奔湧到渤海之濱, 卻因將全部的乳汁都奉獻給了華夏兒女, 而變得如此舒緩凝重, 緩緩地沖入了碧藍的渤海之中, 呈扇面形鋪展開去;蔚藍和金黃在這裡水乳交融, 海浪和流水在這裡縱情嬉戲, 如兩匹美麗的錦緞纏繞在一起, 呈現出裂帛般雄偉壯觀的大美。

即使在這最後一刻, 黃河母親仍然在用盡全力為她的兒女們做著最後的奉獻。

入海口是一片依然在生長的土地。 在這裡, 黃河張開雙臂擁抱大海, 用自己的乳汁哺育最愛的稚子, 看著她一天天茁壯成長。 黃河三角洲這片處於黃河口的神奇土地, 宛若傳說中生生不息的金色息壤, 年平均造陸32.4平方公里。

莽莽蒼蒼的荒原濕地上,一輪紅日從河海交匯處升起,日月經天,又從河水所來之地緩緩西墜,仿佛一個人短短的一生;經過一個夜晚的沉寂之後,一切又從頭開始。

不解之緣

1998年初,正在黃河三角洲濕地裡拍攝自然風光的我被一聲醉人的鶴吟所吸引。切過鏡頭一看,欣喜若狂,原來是一群野生丹頂鶴,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它們的風采。它們潔白無瑕的身影在霞光下悠悠盤旋,雙翼輕展如九天仙子衣袂飄飄,天籟之音時而高昂、時而幽怨、時而激蕩、時而悠揚。

就這樣,它們的翩翩妙影悄悄地潛入了我的夢裡,總把我從香甜的酣睡中早早喚醒,催促著我透過鏡頭去追尋它們。

從那時開始,我便開始在“鳥的天堂”裡遊弋,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穿梭在濕地裡和鳥兒們一起分享。

鳥兒以它們自身的光輝展示了自然的多姿多彩,而觀鳥可謂是一種生活的慶典。看著鳥兒們自由自在地捕食、嬉戲、燕好、撫育……只覺得它們都是遠比人類更可愛的精靈,不論是獨處還是群樂,展現在我眼前的,皆是無比絕美的生命圖畫。

然而在一次次拍鳥過程中,我卻發現鳥兒們越來越少,而且還發現許多令人心痛的盜獵情況。

記得在2000年的農曆大年二十九,天快黑了,我路過一片麥田地,眼見著一對農民夫婦騎著摩托車追趕地裡的一群大天鵝。有五六隻天鵝怎麼也飛不起來,他們可能事先在地裡撒了藥餌。我停下來制止,這兩個人卻試圖用兩隻天鵝為代價收買我,被我嚴詞拒絕。眼見情況不妙,他們便窮凶極惡地前來搶奪我手中的相機,企圖銷毀犯罪證據。直到我拿出手機準備撥打110報警,他們才害怕了,放下危在旦夕的天鵝逃之夭夭。

天鵝本是那麼的驕傲聖潔,而它們受傷後,卻是這樣令人心碎的脆弱。我抱起這些受傷的天鵝,送到了當地治安辦,希望它們能在那裡得到最好的救助。可是這樣的情況竟越來越多,可見鳥兒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了。

護鳥行動

要想拍鳥,必須得有鳥來。如果生態環境被破壞了,鳥都不來了,何談拍鳥。而濕地正是眾多動植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現在,人們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了保護濕地的行動,中國也在1992年成立了以保護黃河口原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區,為華夏民族保留下了這塊淨土。可即便如此,對濕地生態保護的力度也依然有限。

目前,在黃河三角洲棲息的野生鳥類絕大部分屬於候鳥,是遷徙的鳥。這些鶴類、鸛類、鷺類和天鵝等野生鳥類,都把黃河入海口作為它們的中轉站,有時候時機很難得,必須要抓緊時間去拍,等鳥情過了,就拍不到了。

拍鳥的過程有時候極為枯燥,而且需要動很多腦筋。為抓拍野生白鷺,我曾爬到十多米高的樹上,一待就是九個多小時。為拍到白鷺群在濕地因覓食而爭鬥的場景,我自製了隱蔽帳篷和用蘆葦搭建的遮掩體,這樣能接近白鷺兩米遠而不被發現。有時候還要趴在雪地裡和草叢裡,保持一個姿態拍半天,甚至整天都吃不上飯,餓著肚子守候在鳥兒們旁邊。等到積累的作品足夠多了,我還要製作一張“東營鳥類圖譜”。如今,這一願望已成為我前進的巨大動力。

攝影/付建智

“先跟你們說好了,來拍鳥行,但是不能破壞鳥的生活環境,不能驚擾它們,更不能傷害它們。否則的話,我不帶你們去。”每當有攝友央求我帶他們去拍鳥,我都要跟他們“約法三章”。

隨著對黃河口濕地風光及各種野生鳥類拍攝的不斷深入,我也被眾多的影友、鳥友所熟識。一些愛好鳥類攝影的國內外朋友也紛紛來到黃河口觀鳥、拍鳥,切磋技藝。我只希望我保護鳥類的熱情能感染和影響每個到訪的客人。

生命原本如曇花一現,只願每一段時光都能成為如歌的行板,燦爛而真實。圖片可以記錄歷史,講述故事。在拍鳥的過程中,我始終都收穫著感動,收穫著希望。

鳥之天堂

目前,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中已有16種涉禽具有國際重要意義,並且還證實了黃河三角洲是東亞—澳大利亞涉禽遷飛路線上最重要的地點之一。這裡已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徒的“中轉站”,被譽為地球鳥類的“國際機場”和中國野生動物資源的“基因庫”。

這裡四季水鳥不絕,日出時群鳥齊飛,日落時百鳥爭鳴。每年的春秋兩季總有成群的大型水鳥從遙遠的西伯利亞等地經由這裡飛往大洋彼岸的美洲和澳洲,其遷徙的場面蔚為震撼、壯觀。

但鳥類終歸是鳥類,對人類總有一份天生的戒備。即便是在大天鵝密集過境的時節,一般人也只能通過高倍望遠鏡偷偷地窺視它們。一有風吹草動,這些可愛的生靈便振翅而飛,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你的視野之外。

夕陽西下的時候,成群的野鴨在野鴨島上空飛舞,場面異常壯觀。以前,總以為野鴨是飛不高的,只不過比家養的鴨子有點野性罷了。身臨其境,才知道野鴨不但能飛,而且飛行能力極強。一到野鴨成群的時候,那可是一派遮天蔽日的宏大場面。

在這濕地上,最高傲的鳥兒要屬黑翅長腳鷸了。她那從不正眼看人的小小的眼睛,長長的小嘴巴,修長的身體,細瘦的長腿……哪一點,不是愛美的姑娘們所夢寐以求的審美標準呢?因此它們總愛擺著各種造型,靚秀自己的身段。

鳥兒們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曾讓人動容,而這就是在黃河口濕地發生的真實故事: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保護區的巡邏人員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天鵝,它已經不能飛翔,而它的伴侶則依偎著它為它取暖,還銜來食物喂給它吃。兩天后人們找到它們時,只看到兩隻早已凍僵的天鵝緊緊地靠在一起……

它不是不知道結局,而是它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天涯海角,矢志不渝,這就是它們的信念,這就是它們的愛情。我們人類呢?作為塵世中一個強大的族群,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與豪邁?

有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心中充滿了歉意,那就是去年冬天我無意中成功地救助了兩隻雉雞。

當時我正在專心致志地拍攝樹叢中躲著的一隻大狂,後來感覺那只大狂虎視眈眈的神情有些不對勁,於是便循著它的眼神查找問題的根源。原來,在那草堆裡有兩隻受驚嚇的雉雞,它們正在瑟瑟發抖。大狂正在研究如何攻擊它們呢。看到這裡,我想也沒想就停止拍攝,把大狂轟走了。雉雞脫離危險後,竟然從草叢中出來到了一塊開闊地帶,讓我在近距離一次拍了個痛快。在黃河口能拍到雉雞是十分難得的,我甚至覺得,野生動物是通人性的,雉雞也懂得報恩,它們就在這片開闊地配合得做起了我的“模特”。

但是後來,我卻後悔了。那只大狂會不會因為我這“程咬金”而挨餓呢?它的窩裡會不會還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們呢?我自認為善意的干涉是否也意味著破壞了自然規律?

濕地絢景

這是一片奇幻的土地,從空中俯瞰,大片新生地宛若巨幅水墨畫。近處,是些隨風搖曳的狗尾巴花。遠處,是黃綠色的蒲草。伸展向遠方的土路被高高的草遮蔽得若隱若現。並不是所有的濕地都有明亮的水面,許多地方,水潛伏在綠草和各種野生植物下面。植物豐茂的地方,水自然是充足的。萬千種鳥兒的樂園,當然首先是水草豐美之地。剛剛長起來的蘆葦,一片一片地鋪展開去,雖還不高大,卻已經綠浪婆娑。

(攝影/包衛華)

(攝影/劉濤)

在黃河故道裡的孤島上,生長著華北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刺槐林。槐林最美的季節是在暮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槐花開。放眼望去,遍樹花蕾串串,雪白無暇;風過處,綠浪浮動,百里飄香。如今,這片野趣天成的莽莽香雪海,這片物我合一的和諧天地,已成為東營人心中的天堂。每年的五月份這裡都會舉辦槐花節,聞槐花萬里飄香,品槐花獨特美食,遊人如織。

潔白的槐花開放,飄香四野,引來全國各地的放蜂人。他們支起的帳篷,碼起一排排的蜂箱,從遙遠的南方追隨著花期一路北行而來。他們長期生活在遠離人群的野外,因此被稱作“最孤獨的人”。

總有人從幾百裡外趕到黃河口來買蜂蜜。不論是槐花蜜,還是棗花蜜、枸杞蜜,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蜜,都令人們垂涎欲滴。(攝影/劉濤)

(攝影/包衛華)

在黃河口,最美的季節當屬秋天。秋風送爽時,也是蘆葦的成熟季節。這時,整個葦蕩猶如等待檢閱的千軍萬馬,陣容齊整,精神煥發。日漸飽滿的葦穗由淡紫轉為粉白,直到蘆花盛放,到處是蓬蓬松松、白花花的一片,風乍起,吹來葦絮無數。看葦絮在碧藍的天空下悠然飄飛,彌天蓋地,各種鳥雀穿翔其間,形成一幅精美絕倫的圖畫——“蘆花飛雪”。

鋪展出這黃河口的秋天那浪漫無邊的“紅地毯”是由一簇簇高20釐米左右、學名翅堿蓬的野生植物“織成”的,當地人稱為黃須菜。每到初春時節,黃須菜給黃河入海口這片新淤地蓋上了一層新綠。深秋,開花結果的黃須菜又給大地披上了豔麗的紅裝。猶如鑲嵌在綠色原野上的紅絲帶、紅寶石,火一樣燃燒在原野上,為黃河口的凝重、蒼勁添上濃重的色彩。

石油之城

這裡的月夜,遠離了喧囂世俗、丟棄庸俗,幾抹淡淡的煙雲,載著滿天星斗,思鄉的情緒總在有月亮的夜晚升起。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是黃河口的人民多少代人口耳相傳的移民歌謠。黃河口是一個典型的移民聚集區,魯西人、濰坊人、膠東人、東北人,天南地北的農墾人、五湖四海的油田人……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移民,為黃河三角洲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氣質,也讓古老而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擁有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廣闊胸襟。

黃河三角洲不僅是中國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同時還是勝利油田的主產地之一。上世紀50年代後期,為甩掉“貧油國”的帽子,人們在華北平原展開大規模的石油勘探活動。自從1961年在東營地區打出第一口油井後,2.6萬人來到黃河三角洲,開啟了勝利油田大規模勘探開發的歷史。

我因油田而來到濕地,卻因濕地而選擇永遠留在黃河口。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生的故事是石油開採與濕地保護融合的縮影。

這個世界需要濕地,但與此同時,這個世界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能源。在這裡,油井與自然保護區,這兩個本來就互相矛盾的事物,竟然和諧地共生在一起。薄暮時分,驅車行駛在這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巡護道上,在被落日餘暈映照的紅色世界中,蘆荻輕拂,飛鳥盤旋在一排排石油井架和一座座磕頭機之間……

在黃河入海口的北側,有一條清清流淌著的小河,叫神仙溝。靜靜的神仙溝,穿過繁花似錦的草原,隱入茫茫林海,平緩地淌過繁華的孤島鎮,傾注入仙河鎮敞開的胸懷。在這樣的小鎮上,人說話都忍不住壓低聲音,只為與成群的天鵝一起享受片刻夜的寧靜。

魚米之鄉

(攝影/包衛華)

我們不得不感謝母親河對腳下土地的眷顧,以及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三角洲地區不僅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孕育著水源充沛、土質肥沃的濕地,更擁有無數獨具特色的豐富物產。

三角洲地區有很多廢棄的河道和河堤,公路經常修築在堤壩頂端,下面是成片的農田和果園。為了保護這些農業和石油生產設施,東營海邊建築了鎮海鎖浪的圍海長堤,其規模也首屈一指。這些大堤與一般的江河堤防比起來更威武,它們不僅要抵擋漲潮的海水,更要抵抗颱風掀起的狂瀾巨浪。

可口的冬棗、優質鬆軟的棉花、肉質細膩的河口刀魚、大個頭的東方對蝦以及美味的驢羊肉等等,都是這片土地的名片,名揚海內外。除此以外,濕地中無所不在的草藥,更是令人豔羨。

黃河口一帶盛產螃蟹,且種類繁多,但最受人們青睞的還數梭子蟹。梭子蟹喜歡在泥沙底部穴居,有白天潛伏海底、夜間出來覓食的習性,並且有明顯的趨光性,夜間可用燈火進行誘捕。黃河口一帶淺海多泥沙沉積,恰好適合梭子蟹的這種生活習性,再加上這一帶水域浮游生物多,食物豐富,更為其繁殖發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這裡的梭子蟹的個頭雖不算最大,卻是天津和北京市場上的搶手貨。因為這種蟹肉味肥美,營養豐富,尤其是沒有甩籽的母蟹,煮熟後掀開蟹蓋,滿是米粒狀的蟹黃,奇香無比;而尖臍公蟹個大肉多,又是另一番鮮美滋味。

守望

黃河,多像一個恨不能把全部的生命、全部的乳汁都奉獻給兒女的母親,寧願榨幹了身體、累瘦了自己,也要讓這只迎著太陽飛翔、一直飛向大海的鳥,扇動著強健的翅膀,帶著啼血的鳴叫,把生命引領向比海更遠的地方。

天地間的古樸蒼茫和悠然,空氣中洋溢著的曠古柔曼,一直能與濕地之鳥們為伴,到最後已然不知是我在追隨著鳥兒,還是鳥兒在護佑著我。我甘願永遠守候在這裡,讓它成為我最深情的故鄉,期盼這片共和國最年輕土地,永遠如此美麗。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行箋

【路線簡介】

東營市→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攻 略】

交通:東營市到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可乘計程車或東營到仙河鎮的專線車。自駕可自東港高速公路仙河鎮口下,第一紅綠燈右拐南行2公里左右即到。在遊覽自然保護區後,還可以在東營港乘船去旅順等地。

住宿: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住宿可以前往東營港附近的金島賓館,這是二星級賓館, 離自然保護區只有4公里,雙人標準間120元/間,有野味餐和標準餐,每人40-80元。在東營港內的海員俱樂部,可吃到各種海鮮,價格每人100元左右,住宿每人60元。離自然保護區10公里是仙河鎮,每晚住宿一般30-300元不等。

飲食:黃河三角洲的河口刀魚、東方對蝦、黃河鯉魚、鮮蟹、文蛤等各種海鮮水產極多,物美價廉。風味小吃鮮魚湯味道獨特,在黃河故道邊緣,有一家著名的黃河故道魚湯店。凡是來黃河口的人,沒有不慕名去那裡品嘗魚湯的,吃過的人莫不交口稱鮮。

當地特產黃須菜耐鹼抗旱,含有多種礦物質,能刺激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可預防直腸癌、糖尿病、膽結石、痔瘡等疾病,具有延緩衰老的功效。夏季在其開花前採摘幼苗,洗淨後下沸水焯一下,可以涼拌、熗、炒、制餡、做湯等,清脆爽口,實乃天下一絕。

【旅遊建議】

東營之旅建議安排三天時間。第一天遊覽新世紀廣場、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黃河入海口、遠望樓、孤東油田、圍海長堤、仙河鎮、孤島鎮等;第二天遊覽石油科技展覽中心、觀光塔、華八井、新世紀廣場、清風湖公園、天鵝湖公園等;第三天遊覽靈湖度假村、南宋大殿和孫武祠、大王鎮等。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最佳旅遊時間為4-11月份。從5月份起,孤島萬畝槐樹林陸續進入開花期,最佳賞花期為5月15日—5月21日,屆時還會舉辦槐花節;7—8月可觀黃龍入海及進行青少年夏令活動;9—11月是觀蘆花飛雪和黃河口“紅地毯”的好季節;11月—次年3月觀鳥,11月份會舉辦觀鳥節。

【觀鳥注意事項】

鳥是我們生存環境中最多姿多彩、活潑靈巧且最容易找到的動物,觀鳥是一種充滿樂趣、有益健康、怡情養性的知識性活動,但一定要做一個有修養的觀鳥人,需要注意諸多事項。

不要穿紅、黃、橙、白等顏色鮮豔的服裝,儘量選擇與自然環境顏色近似的衣服。鞋要輕便合腳,最好是舒適的高幫皮鞋或旅遊鞋,去濕地環境可以穿雨鞋。動作應輕緩,給鳥拍照時應採用自然光,儘量不使用閃光燈,尤其是對雛鳥,以免驚嚇到它們。觀鳥最忌高聲喧嘩、驅趕鳥類,應保持適當觀賞距離。尊重鳥類的生存權,不要採集鳥蛋,捕捉野鳥。戶外觀鳥時不要亂扔任何垃圾,因為即使隨地亂扔的一團衛生紙,也可能會被鳥類當做食物誤吞,給鳥帶來致命危險。另外,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能損害這裡的一草一木,有提醒標誌的區域嚴禁入內。

【攝影師簡介】

丁洪安,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黃河口攝影家協會主席。擅長拍攝黃河口濕地風光和各種野生鳥類,其攝影作品百餘幅先後在國家級報刊雜誌上發表,並在國內外各類攝影比賽中屢次獲獎。如今,生態攝影已成為丁洪安生命的一部分,他也以其攝影作品呼籲全社會關注環境、保護自然,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無私默默奉獻著。

包衛華,自由攝影師,在勝利油田從事攝影宣傳工作。與攝影結緣後,開始用心去感悟自然,用相機記錄生活,並成為品味人生的主要方式。其攝影作品多次在國內攝影大賽中獲獎。

劉濤,自由攝影師,擅長鳥類攝影。因工作單位位於黃河口濕地保護區內,所以無論上班還是下班,經常遇到各種野生鳥類,於是慢慢喜歡上觀鳥、拍鳥。其攝影作品多次在國內攝影大賽中獲獎。

付建智,中國攝影記者協會會員。在黃河入海口數年堅持拍攝野生鳥類,目前已記錄拍攝在黃河口棲息的鳥類近200餘種。其作品曾在多種鳥類攝影大賽中獲獎。

【攝影師手記】

在黃河三角洲這片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有一群攝影愛好者,他們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這裡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力圖能夠展現黃河入海口所特有的美麗,尤其是通過拍攝各種野生鳥類與人共存的和諧環境,向社會傳遞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生命原本如曇花一現,只願每一段時光都能像如歌的行板,燦爛而真實。圖片可以記錄歷史,講述故事。我在拍鳥的過程中,一路上收穫著感動,也收穫著希望。

在我的眼中,這裡的一草一木總關係著我的情感。我會時不時地觀察不同的鳥類生活環境,清楚知道鳥兒們繁殖築巢的地方,什麼鳥在什麼時間可能會出現在什麼地方。時間久了,拍鳥也就成了我最大的業餘愛好。於是,鳥兒和黃河三角洲濕地也成為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無法割捨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之情,願意用鏡頭為這裡的自然留下最真實的記錄,為黃河三角洲的美好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丁洪安

莽莽蒼蒼的荒原濕地上,一輪紅日從河海交匯處升起,日月經天,又從河水所來之地緩緩西墜,仿佛一個人短短的一生;經過一個夜晚的沉寂之後,一切又從頭開始。

不解之緣

1998年初,正在黃河三角洲濕地裡拍攝自然風光的我被一聲醉人的鶴吟所吸引。切過鏡頭一看,欣喜若狂,原來是一群野生丹頂鶴,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它們的風采。它們潔白無瑕的身影在霞光下悠悠盤旋,雙翼輕展如九天仙子衣袂飄飄,天籟之音時而高昂、時而幽怨、時而激蕩、時而悠揚。

就這樣,它們的翩翩妙影悄悄地潛入了我的夢裡,總把我從香甜的酣睡中早早喚醒,催促著我透過鏡頭去追尋它們。

從那時開始,我便開始在“鳥的天堂”裡遊弋,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穿梭在濕地裡和鳥兒們一起分享。

鳥兒以它們自身的光輝展示了自然的多姿多彩,而觀鳥可謂是一種生活的慶典。看著鳥兒們自由自在地捕食、嬉戲、燕好、撫育……只覺得它們都是遠比人類更可愛的精靈,不論是獨處還是群樂,展現在我眼前的,皆是無比絕美的生命圖畫。

然而在一次次拍鳥過程中,我卻發現鳥兒們越來越少,而且還發現許多令人心痛的盜獵情況。

記得在2000年的農曆大年二十九,天快黑了,我路過一片麥田地,眼見著一對農民夫婦騎著摩托車追趕地裡的一群大天鵝。有五六隻天鵝怎麼也飛不起來,他們可能事先在地裡撒了藥餌。我停下來制止,這兩個人卻試圖用兩隻天鵝為代價收買我,被我嚴詞拒絕。眼見情況不妙,他們便窮凶極惡地前來搶奪我手中的相機,企圖銷毀犯罪證據。直到我拿出手機準備撥打110報警,他們才害怕了,放下危在旦夕的天鵝逃之夭夭。

天鵝本是那麼的驕傲聖潔,而它們受傷後,卻是這樣令人心碎的脆弱。我抱起這些受傷的天鵝,送到了當地治安辦,希望它們能在那裡得到最好的救助。可是這樣的情況竟越來越多,可見鳥兒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了。

護鳥行動

要想拍鳥,必須得有鳥來。如果生態環境被破壞了,鳥都不來了,何談拍鳥。而濕地正是眾多動植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現在,人們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了保護濕地的行動,中國也在1992年成立了以保護黃河口原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區,為華夏民族保留下了這塊淨土。可即便如此,對濕地生態保護的力度也依然有限。

目前,在黃河三角洲棲息的野生鳥類絕大部分屬於候鳥,是遷徙的鳥。這些鶴類、鸛類、鷺類和天鵝等野生鳥類,都把黃河入海口作為它們的中轉站,有時候時機很難得,必須要抓緊時間去拍,等鳥情過了,就拍不到了。

拍鳥的過程有時候極為枯燥,而且需要動很多腦筋。為抓拍野生白鷺,我曾爬到十多米高的樹上,一待就是九個多小時。為拍到白鷺群在濕地因覓食而爭鬥的場景,我自製了隱蔽帳篷和用蘆葦搭建的遮掩體,這樣能接近白鷺兩米遠而不被發現。有時候還要趴在雪地裡和草叢裡,保持一個姿態拍半天,甚至整天都吃不上飯,餓著肚子守候在鳥兒們旁邊。等到積累的作品足夠多了,我還要製作一張“東營鳥類圖譜”。如今,這一願望已成為我前進的巨大動力。

攝影/付建智

“先跟你們說好了,來拍鳥行,但是不能破壞鳥的生活環境,不能驚擾它們,更不能傷害它們。否則的話,我不帶你們去。”每當有攝友央求我帶他們去拍鳥,我都要跟他們“約法三章”。

隨著對黃河口濕地風光及各種野生鳥類拍攝的不斷深入,我也被眾多的影友、鳥友所熟識。一些愛好鳥類攝影的國內外朋友也紛紛來到黃河口觀鳥、拍鳥,切磋技藝。我只希望我保護鳥類的熱情能感染和影響每個到訪的客人。

生命原本如曇花一現,只願每一段時光都能成為如歌的行板,燦爛而真實。圖片可以記錄歷史,講述故事。在拍鳥的過程中,我始終都收穫著感動,收穫著希望。

鳥之天堂

目前,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中已有16種涉禽具有國際重要意義,並且還證實了黃河三角洲是東亞—澳大利亞涉禽遷飛路線上最重要的地點之一。這裡已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徒的“中轉站”,被譽為地球鳥類的“國際機場”和中國野生動物資源的“基因庫”。

這裡四季水鳥不絕,日出時群鳥齊飛,日落時百鳥爭鳴。每年的春秋兩季總有成群的大型水鳥從遙遠的西伯利亞等地經由這裡飛往大洋彼岸的美洲和澳洲,其遷徙的場面蔚為震撼、壯觀。

但鳥類終歸是鳥類,對人類總有一份天生的戒備。即便是在大天鵝密集過境的時節,一般人也只能通過高倍望遠鏡偷偷地窺視它們。一有風吹草動,這些可愛的生靈便振翅而飛,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你的視野之外。

夕陽西下的時候,成群的野鴨在野鴨島上空飛舞,場面異常壯觀。以前,總以為野鴨是飛不高的,只不過比家養的鴨子有點野性罷了。身臨其境,才知道野鴨不但能飛,而且飛行能力極強。一到野鴨成群的時候,那可是一派遮天蔽日的宏大場面。

在這濕地上,最高傲的鳥兒要屬黑翅長腳鷸了。她那從不正眼看人的小小的眼睛,長長的小嘴巴,修長的身體,細瘦的長腿……哪一點,不是愛美的姑娘們所夢寐以求的審美標準呢?因此它們總愛擺著各種造型,靚秀自己的身段。

鳥兒們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曾讓人動容,而這就是在黃河口濕地發生的真實故事: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保護區的巡邏人員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天鵝,它已經不能飛翔,而它的伴侶則依偎著它為它取暖,還銜來食物喂給它吃。兩天后人們找到它們時,只看到兩隻早已凍僵的天鵝緊緊地靠在一起……

它不是不知道結局,而是它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天涯海角,矢志不渝,這就是它們的信念,這就是它們的愛情。我們人類呢?作為塵世中一個強大的族群,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與豪邁?

有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心中充滿了歉意,那就是去年冬天我無意中成功地救助了兩隻雉雞。

當時我正在專心致志地拍攝樹叢中躲著的一隻大狂,後來感覺那只大狂虎視眈眈的神情有些不對勁,於是便循著它的眼神查找問題的根源。原來,在那草堆裡有兩隻受驚嚇的雉雞,它們正在瑟瑟發抖。大狂正在研究如何攻擊它們呢。看到這裡,我想也沒想就停止拍攝,把大狂轟走了。雉雞脫離危險後,竟然從草叢中出來到了一塊開闊地帶,讓我在近距離一次拍了個痛快。在黃河口能拍到雉雞是十分難得的,我甚至覺得,野生動物是通人性的,雉雞也懂得報恩,它們就在這片開闊地配合得做起了我的“模特”。

但是後來,我卻後悔了。那只大狂會不會因為我這“程咬金”而挨餓呢?它的窩裡會不會還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們呢?我自認為善意的干涉是否也意味著破壞了自然規律?

濕地絢景

這是一片奇幻的土地,從空中俯瞰,大片新生地宛若巨幅水墨畫。近處,是些隨風搖曳的狗尾巴花。遠處,是黃綠色的蒲草。伸展向遠方的土路被高高的草遮蔽得若隱若現。並不是所有的濕地都有明亮的水面,許多地方,水潛伏在綠草和各種野生植物下面。植物豐茂的地方,水自然是充足的。萬千種鳥兒的樂園,當然首先是水草豐美之地。剛剛長起來的蘆葦,一片一片地鋪展開去,雖還不高大,卻已經綠浪婆娑。

(攝影/包衛華)

(攝影/劉濤)

在黃河故道裡的孤島上,生長著華北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刺槐林。槐林最美的季節是在暮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槐花開。放眼望去,遍樹花蕾串串,雪白無暇;風過處,綠浪浮動,百里飄香。如今,這片野趣天成的莽莽香雪海,這片物我合一的和諧天地,已成為東營人心中的天堂。每年的五月份這裡都會舉辦槐花節,聞槐花萬里飄香,品槐花獨特美食,遊人如織。

潔白的槐花開放,飄香四野,引來全國各地的放蜂人。他們支起的帳篷,碼起一排排的蜂箱,從遙遠的南方追隨著花期一路北行而來。他們長期生活在遠離人群的野外,因此被稱作“最孤獨的人”。

總有人從幾百裡外趕到黃河口來買蜂蜜。不論是槐花蜜,還是棗花蜜、枸杞蜜,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蜜,都令人們垂涎欲滴。(攝影/劉濤)

(攝影/包衛華)

在黃河口,最美的季節當屬秋天。秋風送爽時,也是蘆葦的成熟季節。這時,整個葦蕩猶如等待檢閱的千軍萬馬,陣容齊整,精神煥發。日漸飽滿的葦穗由淡紫轉為粉白,直到蘆花盛放,到處是蓬蓬松松、白花花的一片,風乍起,吹來葦絮無數。看葦絮在碧藍的天空下悠然飄飛,彌天蓋地,各種鳥雀穿翔其間,形成一幅精美絕倫的圖畫——“蘆花飛雪”。

鋪展出這黃河口的秋天那浪漫無邊的“紅地毯”是由一簇簇高20釐米左右、學名翅堿蓬的野生植物“織成”的,當地人稱為黃須菜。每到初春時節,黃須菜給黃河入海口這片新淤地蓋上了一層新綠。深秋,開花結果的黃須菜又給大地披上了豔麗的紅裝。猶如鑲嵌在綠色原野上的紅絲帶、紅寶石,火一樣燃燒在原野上,為黃河口的凝重、蒼勁添上濃重的色彩。

石油之城

這裡的月夜,遠離了喧囂世俗、丟棄庸俗,幾抹淡淡的煙雲,載著滿天星斗,思鄉的情緒總在有月亮的夜晚升起。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是黃河口的人民多少代人口耳相傳的移民歌謠。黃河口是一個典型的移民聚集區,魯西人、濰坊人、膠東人、東北人,天南地北的農墾人、五湖四海的油田人……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移民,為黃河三角洲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氣質,也讓古老而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擁有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廣闊胸襟。

黃河三角洲不僅是中國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同時還是勝利油田的主產地之一。上世紀50年代後期,為甩掉“貧油國”的帽子,人們在華北平原展開大規模的石油勘探活動。自從1961年在東營地區打出第一口油井後,2.6萬人來到黃河三角洲,開啟了勝利油田大規模勘探開發的歷史。

我因油田而來到濕地,卻因濕地而選擇永遠留在黃河口。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生的故事是石油開採與濕地保護融合的縮影。

這個世界需要濕地,但與此同時,這個世界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能源。在這裡,油井與自然保護區,這兩個本來就互相矛盾的事物,竟然和諧地共生在一起。薄暮時分,驅車行駛在這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巡護道上,在被落日餘暈映照的紅色世界中,蘆荻輕拂,飛鳥盤旋在一排排石油井架和一座座磕頭機之間……

在黃河入海口的北側,有一條清清流淌著的小河,叫神仙溝。靜靜的神仙溝,穿過繁花似錦的草原,隱入茫茫林海,平緩地淌過繁華的孤島鎮,傾注入仙河鎮敞開的胸懷。在這樣的小鎮上,人說話都忍不住壓低聲音,只為與成群的天鵝一起享受片刻夜的寧靜。

魚米之鄉

(攝影/包衛華)

我們不得不感謝母親河對腳下土地的眷顧,以及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三角洲地區不僅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孕育著水源充沛、土質肥沃的濕地,更擁有無數獨具特色的豐富物產。

三角洲地區有很多廢棄的河道和河堤,公路經常修築在堤壩頂端,下面是成片的農田和果園。為了保護這些農業和石油生產設施,東營海邊建築了鎮海鎖浪的圍海長堤,其規模也首屈一指。這些大堤與一般的江河堤防比起來更威武,它們不僅要抵擋漲潮的海水,更要抵抗颱風掀起的狂瀾巨浪。

可口的冬棗、優質鬆軟的棉花、肉質細膩的河口刀魚、大個頭的東方對蝦以及美味的驢羊肉等等,都是這片土地的名片,名揚海內外。除此以外,濕地中無所不在的草藥,更是令人豔羨。

黃河口一帶盛產螃蟹,且種類繁多,但最受人們青睞的還數梭子蟹。梭子蟹喜歡在泥沙底部穴居,有白天潛伏海底、夜間出來覓食的習性,並且有明顯的趨光性,夜間可用燈火進行誘捕。黃河口一帶淺海多泥沙沉積,恰好適合梭子蟹的這種生活習性,再加上這一帶水域浮游生物多,食物豐富,更為其繁殖發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這裡的梭子蟹的個頭雖不算最大,卻是天津和北京市場上的搶手貨。因為這種蟹肉味肥美,營養豐富,尤其是沒有甩籽的母蟹,煮熟後掀開蟹蓋,滿是米粒狀的蟹黃,奇香無比;而尖臍公蟹個大肉多,又是另一番鮮美滋味。

守望

黃河,多像一個恨不能把全部的生命、全部的乳汁都奉獻給兒女的母親,寧願榨幹了身體、累瘦了自己,也要讓這只迎著太陽飛翔、一直飛向大海的鳥,扇動著強健的翅膀,帶著啼血的鳴叫,把生命引領向比海更遠的地方。

天地間的古樸蒼茫和悠然,空氣中洋溢著的曠古柔曼,一直能與濕地之鳥們為伴,到最後已然不知是我在追隨著鳥兒,還是鳥兒在護佑著我。我甘願永遠守候在這裡,讓它成為我最深情的故鄉,期盼這片共和國最年輕土地,永遠如此美麗。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行箋

【路線簡介】

東營市→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攻 略】

交通:東營市到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可乘計程車或東營到仙河鎮的專線車。自駕可自東港高速公路仙河鎮口下,第一紅綠燈右拐南行2公里左右即到。在遊覽自然保護區後,還可以在東營港乘船去旅順等地。

住宿: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住宿可以前往東營港附近的金島賓館,這是二星級賓館, 離自然保護區只有4公里,雙人標準間120元/間,有野味餐和標準餐,每人40-80元。在東營港內的海員俱樂部,可吃到各種海鮮,價格每人100元左右,住宿每人60元。離自然保護區10公里是仙河鎮,每晚住宿一般30-300元不等。

飲食:黃河三角洲的河口刀魚、東方對蝦、黃河鯉魚、鮮蟹、文蛤等各種海鮮水產極多,物美價廉。風味小吃鮮魚湯味道獨特,在黃河故道邊緣,有一家著名的黃河故道魚湯店。凡是來黃河口的人,沒有不慕名去那裡品嘗魚湯的,吃過的人莫不交口稱鮮。

當地特產黃須菜耐鹼抗旱,含有多種礦物質,能刺激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可預防直腸癌、糖尿病、膽結石、痔瘡等疾病,具有延緩衰老的功效。夏季在其開花前採摘幼苗,洗淨後下沸水焯一下,可以涼拌、熗、炒、制餡、做湯等,清脆爽口,實乃天下一絕。

【旅遊建議】

東營之旅建議安排三天時間。第一天遊覽新世紀廣場、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黃河入海口、遠望樓、孤東油田、圍海長堤、仙河鎮、孤島鎮等;第二天遊覽石油科技展覽中心、觀光塔、華八井、新世紀廣場、清風湖公園、天鵝湖公園等;第三天遊覽靈湖度假村、南宋大殿和孫武祠、大王鎮等。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最佳旅遊時間為4-11月份。從5月份起,孤島萬畝槐樹林陸續進入開花期,最佳賞花期為5月15日—5月21日,屆時還會舉辦槐花節;7—8月可觀黃龍入海及進行青少年夏令活動;9—11月是觀蘆花飛雪和黃河口“紅地毯”的好季節;11月—次年3月觀鳥,11月份會舉辦觀鳥節。

【觀鳥注意事項】

鳥是我們生存環境中最多姿多彩、活潑靈巧且最容易找到的動物,觀鳥是一種充滿樂趣、有益健康、怡情養性的知識性活動,但一定要做一個有修養的觀鳥人,需要注意諸多事項。

不要穿紅、黃、橙、白等顏色鮮豔的服裝,儘量選擇與自然環境顏色近似的衣服。鞋要輕便合腳,最好是舒適的高幫皮鞋或旅遊鞋,去濕地環境可以穿雨鞋。動作應輕緩,給鳥拍照時應採用自然光,儘量不使用閃光燈,尤其是對雛鳥,以免驚嚇到它們。觀鳥最忌高聲喧嘩、驅趕鳥類,應保持適當觀賞距離。尊重鳥類的生存權,不要採集鳥蛋,捕捉野鳥。戶外觀鳥時不要亂扔任何垃圾,因為即使隨地亂扔的一團衛生紙,也可能會被鳥類當做食物誤吞,給鳥帶來致命危險。另外,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能損害這裡的一草一木,有提醒標誌的區域嚴禁入內。

【攝影師簡介】

丁洪安,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黃河口攝影家協會主席。擅長拍攝黃河口濕地風光和各種野生鳥類,其攝影作品百餘幅先後在國家級報刊雜誌上發表,並在國內外各類攝影比賽中屢次獲獎。如今,生態攝影已成為丁洪安生命的一部分,他也以其攝影作品呼籲全社會關注環境、保護自然,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無私默默奉獻著。

包衛華,自由攝影師,在勝利油田從事攝影宣傳工作。與攝影結緣後,開始用心去感悟自然,用相機記錄生活,並成為品味人生的主要方式。其攝影作品多次在國內攝影大賽中獲獎。

劉濤,自由攝影師,擅長鳥類攝影。因工作單位位於黃河口濕地保護區內,所以無論上班還是下班,經常遇到各種野生鳥類,於是慢慢喜歡上觀鳥、拍鳥。其攝影作品多次在國內攝影大賽中獲獎。

付建智,中國攝影記者協會會員。在黃河入海口數年堅持拍攝野生鳥類,目前已記錄拍攝在黃河口棲息的鳥類近200餘種。其作品曾在多種鳥類攝影大賽中獲獎。

【攝影師手記】

在黃河三角洲這片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有一群攝影愛好者,他們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這裡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力圖能夠展現黃河入海口所特有的美麗,尤其是通過拍攝各種野生鳥類與人共存的和諧環境,向社會傳遞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生命原本如曇花一現,只願每一段時光都能像如歌的行板,燦爛而真實。圖片可以記錄歷史,講述故事。我在拍鳥的過程中,一路上收穫著感動,也收穫著希望。

在我的眼中,這裡的一草一木總關係著我的情感。我會時不時地觀察不同的鳥類生活環境,清楚知道鳥兒們繁殖築巢的地方,什麼鳥在什麼時間可能會出現在什麼地方。時間久了,拍鳥也就成了我最大的業餘愛好。於是,鳥兒和黃河三角洲濕地也成為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無法割捨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之情,願意用鏡頭為這裡的自然留下最真實的記錄,為黃河三角洲的美好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丁洪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